育兒問題解決方案

育兒問題解決方案

  寶寶成長過程中總會必然地經歷一些小波折,它像一個個不和諧的音符,刺激著父母的神經,擾亂了父母的生活。那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困擾著年輕的父母,讓他們感覺十分棘手。因為從事了一份為父母服務的職業,不時接到的電話,雪片般飛來的諮詢信件,以及郵箱里塞得滿滿的電子郵件,它們無不承載著父母的困惑與憂慮。

  儘管寶寶的行為出現些許偏差是他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些現象,但是這些行為

給寶寶的成長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給家庭帶來的困擾依然不容忽視。比如,富於攻擊性的寶寶會成為被小朋友孤立的對象,致使他的攻擊性行為增強,脾氣更加暴躁;膽小、怕生的寶寶因為害怕與人接觸,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相對比較小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怪癖乖張;情緒緊張的寶寶成天受不良情緒的影響,慢慢地就會失去積極探索與學習的熱情……即便寶寶的這些行為還不能歸於問題行為的行列,但是它們仍然可能給父母帶來很多的困擾與煩憂。怎樣面對寶寶的這些行為,怎麼樣處理這些問題是每個父母都要面臨的現實。

寶寶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情景描述

  這是午餐時間。姥姥照例端著靜靜的小碗追著靜靜:「寶寶,再吃一口,再吃一口。」靜靜絲毫不領情,一邊嘴裡抗議著:「不吃!不吃!不吃!」一邊扭頭就往大門口跑。半小時過去了,靜靜的小碗里依然剩了很多的飯菜。姥姥無可奈何地嘆口氣,將小碗收了起來。下午兩點來鍾,靜靜餓了,堆在茶几上的零食成了她的美味佳肴。不需要人勸,也不需要人追著喂,靜靜站在那堆零食麵前大快朵頤。

  點評

  寶寶不好好吃飯是很多媽媽可能遭遇的令人頭痛的難題。比如,寶寶吃飯時挑挑揀揀,或者根本就不吃,如果給寶寶喂飯,他甚至常常用舌頭將飯菜頂出去,邊吃邊玩等等。很多父母總是期望寶寶儘可能多吃,因此,即便寶寶已經吃飽,他們仍然因為寶寶沒有別的孩子吃的多而憂心忡忡。於是在父母眼裡所謂的寶寶不好好吃飯的結論往往需要重新審視。一般情況下,如果寶寶發育正常,身體健康,媽媽所認為的「不好好吃飯」可能就需要打個問號。每個寶寶的飯量都有差別,有的寶寶天生吃的比較多,有的寶寶則天生吃得比較少。只要寶寶看起來精力旺盛,身體健康,那麼寶寶吃飯不多就不是健康方面的原因。當然,如果寶寶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比較嚴重,那就應該帶寶寶去看看醫生,在確診寶寶沒有腸胃問題的基礎上,再檢討父母養育方面的問題。

  一般來說,寶寶不好好吃飯可能源於以下原因:

  1.攝食過量高蛋白

  不少父母覺得只有寶寶吃進大量的高蛋白食物才有利於他的成長,於是,父母總是千方百計想要讓寶寶多進食一些高蛋白食物。寶寶攝食過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因為不能及時消化,沒有飢餓感,所以就沒有了食慾。

  2.吃零食過多

  有的父母只要寶寶喜歡吃的東西就給他買來一大堆,結果寶寶還不到吃飯時間就已經吃零食吃飽了,到真正吃飯的時候自然就沒有了食慾。

  3.吃飯時間過於隨意

  有的父母給寶寶吃飯大時間十分隨意,常常是寶寶想吃就吃,或者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給寶寶喂上幾口,這些都會影響到寶寶的食慾。

  4.缺乏良好的就餐習慣

  有的父母對寶寶就餐要求不嚴,寶寶常常邊吃飯邊看電視,或者邊吃邊玩,結果寶寶的注意力被分散,甚至根本就忘了自己在吃飯,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不好好吃飯的習慣。有的父母性子急,見寶寶吃飯磨蹭,就急切地搶過來喂飯養成了追著喂的毛病等等。

  5.運動量不夠

  有的寶寶比較安靜,不太喜歡活動,因此熱量消耗比較少,吃得自然也比較少。

  6.寶寶有些積食

  寶寶的食慾有高峰也有低谷,所以不能指望寶寶天天有好胃口。有的時候,寶寶在吃飯時用舌頭將飯菜頂出去,可能是因為寶寶有些積食,這是他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7.父母敗了寶寶的食慾

  處在逆反期的寶寶對父母所說的任何事情都無法聽得進去,並且存心要與父母對著干。如果父母批評寶寶沒有好好吃飯,他可能會因此生氣,並且真的不再好好吃飯。此外,父母吃飯前或用餐時批評寶寶或者寶寶吃飽以後,總以為寶寶沒有吃飽而強迫他繼續吃,結果長期這樣造成寶寶厭食。

  8.寶寶養成了挑食的毛病

  寶寶不好好吃飯還可能與挑食有關。因為父母沒有及時給寶寶添加輔食,或者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數量與種類不夠豐富,都可能使寶寶對某些食品產生厭噁心理,導致寶寶不好好吃飯。

  9.寶寶食物過敏

  寶寶可能天生對某些食物過敏,因此只要嘗到某些食物就沒有了食慾。

  解決策略

  1.讓寶寶習慣像大人一樣吃飯

  為寶寶做好就餐準備,比如為寶寶準備特定的兒童就餐椅,以免他吃飯時跑來跑去,幫助寶寶養成安安靜靜坐下來吃飯的好習慣。這樣,寶寶就會在吃飯的時候比較專心。寶寶吃飯時,父母不要追著喂,以免寶寶將父母喂飯當成一種有趣的親子遊戲,甚至成為控制父母的有效方式。

  2.讓寶寶明白就餐不是遊戲

  如果寶寶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可以通過限制寶寶零食,嚴格控制就餐時間等方式來進行調整,一旦寶寶耍賴,父母一定要堅持,即便讓寶寶餓上一兩頓也無妨。只有這樣,他才會明白,就餐不是他想像的那樣是一種遊戲。

  3、餐桌上不要訓斥寶寶

  就餐時切記不要訓斥寶寶,而應該談論一些與食品有關的有趣的話題,勾起寶寶的食慾。父母要調整就餐氣氛,無論吃什麼都表現出吃得很香很滿足的樣子。父母的這種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對食物的態度,讓寶寶逐漸學習好好吃飯。

  4、整寶寶的飲食時間和飲食結構

  檢查寶寶是否飲食次數偏多,正餐和點心之間時間間隔過短或零食、甜食過多等等,然後根據寶寶的特點調整飲食時間和飲食結構。如果寶寶吃零食太多,可以減少甚至取消零食,讓寶寶的胃有排空的時間。此外,父母要為寶寶提供色香味俱全、又富於變化的飲食,刺激寶寶的食慾。通過這些就可以改善寶寶的就餐行為。

  5.增加寶寶運動的時間和強度

  如果寶寶活動量偏少,父母可多帶寶寶到戶外運動,增大運動量,一方面可以鍛煉寶寶的身體,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寶寶多消耗些熱量,提高寶寶的食慾。

  6.不要強迫寶寶吃飯

  如果寶寶實在沒有胃口,不要強迫寶寶吃飯,讓他歇歇,下頓再吃也無妨。強迫寶寶吃飯可能讓寶寶對吃飯產生厭惡情緒,繼而養成不好好吃飯的習慣。

  7.鼓勵寶寶自己吃飯

  寶寶吃飯時可能搞得一團糟,但是這不是寶寶的錯,僅僅因為寶寶動作發展水平不成熟的緣故。握勺、用勺盛飯、扶碗、往嘴裡送飯等吃飯環節都是精細動作發展的結果,需要經常練習才能準確到位,因此,父母可以通過遊戲訓練寶寶。比如讓寶寶用小手拾豆豆,或者用筷子夾豆豆,來鍛煉寶寶手的靈活性。此外,父母還可以利用故事、兒歌等教育寶寶要想身體健康就得好好吃飯,讓寶寶自己意識到好好吃飯的必要性。

  8.不要過分限制寶寶在餐桌上的行為舉止

  對寶寶來說,吃飯也是他探究事物奧秘的場所,如有些寶寶想試試用勺柄可不可以盛起粥來時,父母不必限制,大可讓他去嘗試,一旦他自己找到答案,他就不會繼續這樣的行為。

寶寶總是打人推人怎麼辦?

  情景描述

  壯壯是個令媽媽頭痛的小淘氣。這不,小傢伙剛剛出去幾分鐘就把鄰居小妹妹打哭了。媽媽只好抓壯壯回家。回來的路上,壯壯看上了鄰小姐姐手裡的草編小螞蚱,一定要拿到手。小姐姐對這個新鮮小玩具正愛不釋手呢,自然不肯隨隨便便轉手他人。壯壯立刻火了,趁媽媽不注意,掄起拳頭就往小姐姐頭上砸。媽媽狠狠地給了壯壯一巴掌,一時間,小姐姐哭,壯壯鬧,場面好不熱鬧,而媽媽則是一臉的尷尬。

  點評

  2-3歲的寶寶對與小夥伴一起玩耍充滿渴望,因為交往的圈子擴大,寶寶面臨的各種爭執與矛盾也相應地增多。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夥伴之間的交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這種交往中,寶寶學習模仿別人做遊戲的方式,也學著在欺負和被欺負的過程中處理和小夥伴之間的矛盾,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寶寶欺負別人也好,被別人欺負也罷,都是他成長過程中必須擁有的經歷,沒有什麼不正常的。

  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一般起因如下:

  1.來自環境

  寶寶具有模仿的天性。父母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會不加選擇地吸收周圍環境給予他的一切。寶寶模仿的對象來自小夥伴,電視電影等各種媒體,也來自他周圍的成人。寶寶不僅模仿電視節目中看到或者平時在周圍環境中看到的各種攻擊性行為,對於成人之間那些帶有玩笑性質的「攻擊行為」,他也因無從分辨而不加選擇地模仿。比如,為了逗寶寶開心,有的父母可能會假裝打寶寶、咬寶寶,或者以其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來逗寶寶等等,這樣就無形中給了寶寶一個印象,打人咬人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或者是一種表達喜愛之情的方式。

  2.來自父母不恰當的態度

  第一次發現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如果父母處理不當,就可能強化寶寶的這種行為。比如,當寶寶第一次出現打人、咬人等行為時,因為寶寶年齡小,成人往往覺得十分有趣,從而驚喜地與家庭成員議論「哦,寶寶會打人了!」者以其他讚賞的姿態來面對寶寶,比如,當爸爸的可能會很欣賞地對寶寶說:「好,再來一下!」父母的這種反應就會給寶寶一種誤導,無形中強化寶寶的這種攻擊行為。

  3.出於減緩壓力的需要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由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他常常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因此無法釋放因為無法有效與人溝通而帶給他的壓力,於是他只有通過咬人、打人等方式來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藉此釋放來自他內心的壓力。

  解決策略

  1.找出寶寶行為的根源

  寶寶欺負別的小朋友大都因為他心裡不太痛快,或者沒有安全感所致。還有一種原因則是寶寶不懂得正確的交往方式,或者玩耍時沒有分寸,以致無形中傷害了別的寶寶。因此,當獲知寶寶欺負別的小朋友時,父母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埋怨批評寶寶,而是應該蹲下來,溫和地與寶寶談一談,了解他欺負別人的原因並站在寶寶的立場考慮,看看寶寶是不是受了委屈了?寶寶是不是根本就無心要攻擊他人?是不是寶寶不明白該以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是不是寶寶玩耍時沒有把握好分寸?在了解寶寶的基礎上再根據寶寶的情況冷靜地處理問題。然後給寶寶講道理,並告訴寶寶正確的處理方法。

  2.不要以暴制暴

  要防止寶寶產生攻擊行為,父母要給寶寶一些正面的示範,首先,不管寶寶表現如何,父母不要打寶寶。不論對於幾歲的孩子,打永遠是最壞的選擇。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實際就是在用行動告訴他: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強大的可以欺凌弱小的。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無論如何,攻擊性行為是不受歡迎的。此外,父母還應經常撫摸、擁抱或者親吻寶寶,讓他明白,只有這些方式才是表示友好的恰當方式。

  3.從側面教育寶寶

  當發現別的小朋友有攻擊性行為時,父母可以平靜地在寶寶面前議論一下所見到的事實,藉此告訴寶寶攻擊行為是不受歡迎的行為等等。

  4.教給寶寶正確的交往方式

  寶寶成長的過程,就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過程。入園、入學、逐漸獨立走向社會,無論哪個關口,寶寶都需要和周圍的各種人群打交道。社會不會為寶寶而改變,因此,如果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和能力,他就會面臨很多困難。這麼小的寶寶打人雖然不會給人造成傷害,但成人不正確的態度會無形中強化他的這種行為。父母要鼓勵寶寶通過語言來表達他自己的需要。每當寶寶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就要及時給予鼓勵,以強化他的這種行為。

  5.淡化寶寶的攻擊性行為

  一旦寶寶發生攻擊性行為,父母不必大驚小怪地大聲呵斥,以求儘快息事寧人。父母的過激反應可能給寶寶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壓力,或者讓寶寶誤認為這是吸引父母注意的一種有效方式。當然,父母也不要以讚賞的姿態面對寶寶,這樣會強化寶寶的攻擊行為。當寶寶比較小時,父母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假裝對寶寶的行為視而不見,達到淡化寶寶這種行為的目的。有時候,寶寶打人僅僅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因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沒法更好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因為他的某些經驗表明,攻擊性行為是獲得關注的重要手段,於是他會不斷採用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6.避免嘮叨

  一旦發現寶寶有攻擊性行為,父母只要把不能打人咬人的道理講給他聽就可以,無需一味地嘮叨。嘮叨於事無補,甚至會讓寶寶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

  7.不要因噎廢食

  如果家裡有個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很多父母為了避免麻煩,可能會限制寶寶與小朋友交往,但這不是值得推崇的方法。如果父母限制寶寶與別的小夥伴交往,寶寶的交往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他就越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這對戒除他的攻擊性行為根本不會有任何幫助。

  8.進行心裡疏導

  讓寶寶明白你僅僅不喜歡他的攻擊行為而不是他本人。引導寶寶正確面對錯誤,學習體會別人的情緒,並承擔後果。通過故事或者事實教育寶寶,如果他欺負別的小朋友,別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讓他學習體會他人的感情。當寶寶學著改正或表示要改正時,一定要及時鼓勵他,給他足夠的信心來改正錯誤。不管寶寶犯了什麼樣的錯誤,父母都不要給寶寶他被嫌棄的感覺,而要很誠懇地向他保證,你不喜歡的僅僅是他的錯誤行為,而不是他本人,即便他犯了錯,你依然愛他,並且相信他會很快改正錯誤。

  9.為寶寶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

  與成人相比,寶寶的行為更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實踐證明,在一個有多種多樣玩具、充裕的玩耍時間及良好氣氛控制的環境中,孩子的攻擊行為會大大減少。因此,家有小君的父母應提供足夠的空間、玩具、書籍和其他娛樂器具等供寶寶選擇。在選擇玩具與娛樂器具時,父母應儘可能避免選用刀槍等明顯有攻擊傾向的玩具。

  10.加強親子溝通

  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與寶寶溝通,通過溝通可以準確地了解寶寶的情緒,此外,也可以通過講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寶寶表明你的立場。如果寶寶有進步,應立刻給予鼓勵,以增強他的自信心。

  11.去除攻擊性行為的獎勵物

  寶寶採取攻擊性行為的目的是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某種「利益」,因此,要遏制寶寶的攻擊性行為,父母一定不能讓他得逞。比如寶寶搶走小朋友的玩具,那麼父母一定要堅持將玩具還給小朋友。如果讓寶寶繼續擁有他靠暴力獲得的玩具,那麼這個玩具就成了他攻擊性行為的獎勵物,這無形中相當於鼓勵了寶寶的攻擊行為。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處理時態度一定要鮮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孩子意識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12.讓寶寶體驗攻擊性行為的不良後果

  2-3歲的寶寶還缺乏用語言準確表達內心感受的能力。因此,對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我們很難詢問出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父母可以嘗試讓寶寶參與角色扮演遊戲,讓他分別扮演父母、老師、受攻擊的小朋友等等,引導寶寶想像受害者在受到攻擊後的感覺和心情。在遊戲過程中,父母可以對寶寶進行有效的引導,同時也通過遊戲深入地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找准寶寶攻擊性行為的癥結所在,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

  13.讓寶寶多參與有固定規則的遊戲

  帶寶寶玩一些他喜愛的諸如棋類、打彈子、玩撲克牌、投球等具有競賽性質和固定規則的遊戲,通過遊戲提高寶寶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如果寶寶能遵守遊戲規則,父母可以獎勵寶寶多玩一次他喜愛的遊戲,獎勵寶寶看他最喜愛的動畫片或者給予寶寶別的獎勵。在帶寶寶參與這些規範遊戲時,寶寶時常還會原形畢露,因此,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寶寶逐步減少犯規的次數,直到寶寶學會完全自覺地遵守規則。等到寶寶能比較好地控制自己情緒以後,父母可以請寶寶的小朋友合作,和寶寶一起做遊戲,增加寶寶遊戲的樂趣,同時也讓寶寶接受小朋友的監督,更好地學會約束控制自己的行為。

  14.讓寶寶多接觸些比較寧靜的活動

  這類活動比如塗鴉。如果2-3歲的寶寶不習慣用筆畫畫,沒關係,讓他用手指畫好了。一開始,寶寶可能亂塗亂抹,動作幅度越來越大,最終一發不可收拾,以至失去控制,寶寶可能又要開始他的攻擊行為了。每當寶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父母可以抓住他的雙臂,使他平靜下來。等到寶寶學會用手指畫畫就可以訓練他用手掌塗色了。用手掌塗色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因此,一開始可以讓寶寶把畫板放在桌子上面,做最簡單的塗色,然後再循序漸進地增加畫畫的難度。父母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這項活動的重點不是激發和鼓勵寶寶如何去進行想像和創造,而是幫助他學會控制自己。

  15.給寶寶一些良性的心理暗示

  當寶寶開始他的攻擊行為的時候,父母可及時提醒寶寶:「寶寶能管住自己!讓我們看看寶寶怎麼管住自己。」父母的信任與提醒可能讓寶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學會開始控制自己的情緒。

  16.教給寶寶渲泄情緒的正確方式

  煩惱、挫折、憤怒這些易於引起攻擊性行為的情感,對於自控力弱的寶寶來說,是點燃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索。讓寶寶向父母哭訴一番,給寶寶一個可以發泄內心不滿的玩具,或者讓寶寶在適當的場合與時間大哭大叫一番,在父母的幫助下,寶寶一定能找到不至於傷害他人而又能有效地宣洩自己不良情緒的方式來發泄心中的不滿,從而將攻擊性行為降到最低限度。

寶寶常常被欺負怎麼辦?

  情景描述

  舟舟從幼兒園回來,額頭上破了一道,臉上掉了一塊皮,據說是被班上的丁丁無緣無故推了一把,摔地上了。沒幾天,舟舟又在院里被鄰居家小胖欺負了,後腦勺起了個大包。除了哭,舟舟也沒有別的辦法來對付那些欺負他的小壞蛋,媽媽心裡那個愁啊。舟舟都4歲了,媽媽不能陪在他身邊保護他一輩子吧?

  點評

  寶寶一點點長大,他與同伴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與他們之間發生爭執與衝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有的寶寶生性比較軟弱,於是,他就成了同伴們攻擊的對象。寶寶總被欺負對父母來說實在是難以接受的事實。因此,比較性急的父母可能會直接介入寶寶的糾紛,跑去找欺負寶寶的小夥伴,將對方訓斥一番,幫自家寶寶出氣,或者找對方父母理論一番,希望他們能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或者乾脆教寶寶以牙還牙,徹徹底底打回去,給對方一點顏色瞧瞧。性格比較溫和的父母則可能會教育寶寶不要跟打人的孩子玩,以這種方式消極地迴避矛盾。

  實際上,這兩種父母採取的處理方式都有失偏頗。首先,寶寶打架更多的時候僅僅是遊戲過程中發生的小衝突,是寶寶進入孩子們之間「小社會」不可避免的事情之一,父母根本沒必要看得那麼嚴重。事實往往是,父母這邊氣兒還沒順過來呢,孩子們那邊早就熱火朝天玩一塊兒去了。相反,如果父母過分干涉寶寶之間的糾紛,甚至可能給寶寶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其次,教寶寶以牙還牙地處理矛盾會無形中給寶寶灌輸一種錯誤的認識,即攻擊他人是處理矛盾的最佳方式,所以只要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寶寶就會動手出擊。對於那些生性軟弱的寶寶,他會認為自己被欺負是正常的,並因此變得更加軟弱。更嚴重的是,長期在這種教育方式熏陶下長大,寶寶將來可能出現各種社交問題。最後,教寶寶消極地迴避糾紛也會剝奪寶寶學會社交的權利。殊不知,寶寶與小夥伴之間發生爭執,他們在自己嘗試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會經歷一些特別的心理體驗,並嘗試摸索最佳的處理問題的方式。這對培養寶寶的社交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很有好處。畢竟寶寶長大後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而且很多事情是無法逃避的。讓寶寶勇敢地面對一切,適當的時候給寶寶一些指導才是上策。

  解決策略

  1.緩解寶寶心理壓力

  當寶寶受人欺負時,他可能會因為害怕或者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傷心難過,此時如果父母用「你真沒用!」「他比你矮那麼多你還怕他?」「你就不知道厲害點?」等語言來責備寶寶,寶寶就會把父母的難過理解為對他的失望,因此覺得自己很沒用而變得更加膽小怕事。受到欺負的寶寶急需父母的理解與幫助,因此,父母應耐心地給寶寶釋放心理壓力的機會,同時一定要向寶寶解釋,欺負人是錯誤的,他被人欺負根本不是他的錯。還要讓寶寶相信,只要有人故意欺負他,父母一定不會置之不理。如果父母因為受「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影響以責罵來對待寶寶的懦弱,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相反還會加重寶寶的心理負擔。

  2.不要教寶寶打回去

  「他再打你,你就狠狠地揍他。」看到自己家的寶寶被人欺負,有的父母因為擔心寶寶太軟弱再受人欺負,可能就會這樣教導寶寶。但是,教寶寶打回去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父母的這種處理方式會給寶寶一個錯誤的信息:打人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在父母這樣的教養方式引導下,寶寶就可能出現另外一個令父母頭痛的問題: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攻擊別人。

  3.幫寶寶分析被欺負的原因

  和寶寶好好談談,了解他被欺負的經過和真相,然後幫助他分析其中的原因。有沒有寶寶的責任?對方是故意欺負寶寶還是僅僅無意中傷害了寶寶?在搞清楚事實真相之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如果是寶寶處理人際關係的社會技巧不足,就教他必備的人與人相處的技巧;如果是寶寶個性上太嬌嫩、內向,就設法擴展其人際關係,讓他活潑開朗些;如果是寶寶性情暴躁、喜歡欺負其他小朋友,就要找出引起他不滿、不安的原因,並設法消除這種不安的因素。

  4.教寶寶學會提前規避

  平時要多鼓勵寶寶與別的小朋友交朋友,幫助寶寶增進人際關係。寶寶與小朋友相處時,父母無需過分保護,盡量給他多一點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這樣,寶寶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就會交到越來越多的朋友。小朋友多了,寶寶受欺負的幾率自然就少了。另外,寶寶回家後,父母可以設置一些遊戲,和寶寶一道玩,並在遊戲中訓練寶寶,讓他練成敏捷的身手,為他靈活地規避「小霸王」做準備。比如,媽媽和寶寶追打著玩,假裝打寶寶身體某個部位時,教他如何迅速躲避等。當寶寶平時與要好的小夥伴之間打打鬧鬧時,只要沒有危險,父母不要過多干涉。寶寶之間的打打鬧鬧實際是學習躲避危險的最好方式。

  5.冷靜地處理問題

  當寶寶確實受到比較嚴重的傷害時,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火,先讓寶寶的情緒安定下來,然後採取各種可行的補救措施。吵鬧於事無補,不依不饒地糾纏對方父母或者訓斥對方的寶寶更不可取,這樣不僅僅傷害彼此的感情,還會影響父母形象,並間接地影響寶寶的人際關係,得不償失。

  6.教給寶寶一些基本的應付「小霸王」的方法

  生性軟弱的寶寶在受到別人欺負時只知道退縮或者哭泣。對於這些寶寶,父母要教給他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鼓勵寶寶主動向小朋友打招呼以增進友誼,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子,增加自己的勢力範圍;被人欺負時,不管對方多強大,都不要在對方面前顯得弱小畏懼,這會增加寶寶受欺負的可能性,而要大聲喊老師,或者高聲地喊叫。老師的到來,能阻止攻擊性寶寶的行為,高聲地喊叫,能讓對手感覺到一種威懾的力量,並且還可以吸引其他成人與小朋友的注意,使攻擊性寶寶感受來自周圍的壓力而住手。

寶寶一刻也停不下來怎麼辦?

  情景描述

  苗苗簡直就像個停不住的陀螺。一會兒這裡摸摸,一會兒那裡動動,一刻也閑不下來。就算看他喜歡的動畫片,他也總是一會兒坐在小凳子上,一會兒趴在沙發上,沒有片刻的消停。如果出了家門,那就更是放了羊,媽媽一不留神,他就可能衝上了車水馬龍的街道。媽媽真是發愁,有什麼好辦法改變苗苗呢?

  點評

  一旦學會爬,學會走,寶寶的視野也隨之開闊了。彷彿一夜之間,寶寶發現這個世界對他來說變得那麼陌生,那麼奇妙,幾乎他視野所及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夢幻的感覺,他有太多的東西需要了解需要探索,於是,他好奇地這裡摸摸,那裡看看,驚喜地動動這個,捅捅那個。好動幾乎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成長階段。正因為好動,寶寶才能在不停的探索中更好更深刻地認識他周圍的世界,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與技巧。

寶寶如果過分好動,可能基於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寶寶天生就屬於那種活動量比較大的氣質類型。另一種可能由於細微腦能量異常引起。活動量大的寶寶容易坐立不安,整天跑跑跳跳、東摸摸、西碰碰,很難安靜地去完成一件事。他們話多、手勢多、喜歡以動態來表現自己的思想,因此,父母往往會認為他們是故意搗蛋的問題小孩,動輒加以責罵,甚至當多動症來看待。

事實上,學齡前的寶寶就像一座龐大的能量工廠,總有著釋放不盡的能量。他們需要充足的遊戲場所和玩具,讓他們釋放這種能量,滿足他們大小肌肉發育的需要。寶寶想要奔跑、跳躍、攀高、爬低、喊叫等生理需求,往往與成人想保持安靜和井井有條的願望相對立,所以寶寶的這種需求很難得到父母的充分肯定。但是,如果我們不幫助寶寶以適當的方式釋放出這種龐大的能量,寶寶必然會採取破壞性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此外,如果寶寶大、小肌肉得不到活動與鍛煉的機會,肌肉和肌肉間的運動機能便無法獲得正常的發展,如果做父母的在這個時期強迫寶寶做一個文靜穩重的「乖小孩」,那麼寶寶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勢必給寶寶將來的發展帶來損失。比如,寶寶入學後就有可能在遊戲、體育方面落後於其他同學,甚至影響到他與同學之間正常的關係。因此,在安全的範圍內,給寶寶充分的攀爬、遊戲、奔跑、翻滾的機會是完全必要的。

  寶寶好動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很多父母常會因為寶寶喜歡東摸摸、西碰碰、坐立不安而十分煩惱,甚至輕易地將寶寶定性為多動症。其實,只要寶寶在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很正常,那麼他們好動可能是天生氣質如此,父母不必因此太緊張,更無需採取責罵、處罰的方式來改變寶寶,否則會使好動的寶寶更不容易安靜下來。通常,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不作多動症的判斷,除非有著與其年齡發育水平不相適應的多動現象或注意缺陷的表現。

對於那些過分好動的寶寶,因為他們可能給人很煩的感覺,加上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也會影響他們以後的學習,因此,父母有必要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採取措施適當調整。

  解決策略

  1.為寶寶買一些他喜愛的玩具、色彩鮮艷的圖書等,給寶寶講講故事,陪寶寶一道玩玩具。也可以和寶寶一道製作他最喜愛的玩具,嘗試讓寶寶在這些他感興趣的活動中學習安靜下來。

  2.歌唱、聆聽故事是每個寶寶都感興趣的活動,找一些適合寶寶,並且寶寶也感興趣的歌曲教給寶寶,給他講一些他感興趣的故事,都能有效地吸引寶寶的注意,讓他在這些活動中安靜下來。

  3.父母還可以多和寶寶交流,陪他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引導寶寶,培養他做什麼事情都集中注意力的好習慣。

  4.如果寶寶好動的程度超乎尋常,懷疑是多動症,可去醫院檢查,然後根據醫生指導進行治療。

寶寶特別任性怎麼辦?

  情景描述

  盈盈一定要搶過媽媽手裡的熨斗幫媽媽熨衣服。媽媽好說歹說,小傢伙就是不肯讓步,非要把這件事情做成功。媽媽手裡拿著熨斗左躲右閃,盈盈則追著媽媽,一邊叫喊著「我要熨!我要熨!」一邊撲過來搶媽媽手裡的熨斗。媽媽拿著吱吱冒著熱氣的熨斗,終於忍無可忍在盈盈小屁股上拍了幾下。盈盈委屈的淚水嘩嘩地落了下來。

  點評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他探索周圍環境的慾望越來越強烈,他也因此越來越有主張,一個任性的寶寶就此成長起來。不管能不能動的物件,能不能做的事情,寶寶都想去嘗試嘗試。他可能學會了扔湯勺,扔吃飯的小碗,如果媽媽幫他撿起來,他全然不顧媽媽的警告,依舊不厭其煩地嘗試扔東西的快樂。媽媽說了不能動的東西,他偏要去動一動,即便弄得家裡一塌糊塗,或者因此給媽媽惹來太多的麻煩,但是這個任性的小傢伙依然故我。媽媽的警告顯得那麼軟弱無力。更有的時候,寶寶還會發脾氣,無論怎麼哄,他都無法讓自己平靜下來。直到父母失去耐心,他的小屁股上被印上紅紅的巴掌印。對於父母來說,任性的寶寶幾乎總是最令人頭痛最難以駕馭的「小魔王」。

  接近兩歲的寶寶往往是父母的「小搗蛋」。他們似乎能夠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仍表現出任性的特點。如果在這個時期引導不當,則可能讓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父母注意到了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問題是很正確的。

  寶寶任性通常有以下原因:

  1.環境帶來的挫折感

  年幼的寶寶因為還不能有效地駕馭環境或者適應環境,於是他不可避免地面臨很多憑自己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給予他很多打擊,很容易導致寶寶經歷強烈的挫折感。這種挫折感來自父母的養育方式也來自他自我探索的活動中。比如,寶寶想拿柜子上的某個玩具,嘗試了幾次都夠不到,於是,那種來自他內心深處的憤怒和挫折的感情就變得無法抵抗。

  2.身體狀況欠佳

  當寶寶身體感覺疲倦、感到飢餓或有其他不適時,他就很容易變得不講道理。一般下午三、四點鐘,寶寶會感覺比較疲倦,如果這時遇上比較強烈的情緒衝突,他就會失去控制,變得超乎尋常的任性。另外,在寶寶旅行、度假或者家裡突然來了很多客人時,由於作息時間被打亂,給予寶寶的刺激過多,都會讓寶寶感覺比較疲憊,寶寶也會因此變得比較任性。

  3.父母惡劣的態度

  任性的寶寶在發脾氣時,無論在情緒上還是身體上都無法有效地控制自己。如果父母這個時候對寶寶大喊大叫,或用與寶寶的行為方式相對應的方式來對待他的反應,不僅於事無補,還會進一步激化寶寶的惡劣情緒,讓他變得更加任性。實際上,任性與發脾氣是寶寶學習應付生活中失望和挫折的技巧。

  4.父母不恰當的處理方式

  寶寶有什麼樣的行為,往往與父母對待寶寶的方式密切相關。寶寶是父母的鏡子。寶寶之所以習慣於用哭鬧、在地上打滾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願望,是因為他在與父母交往的過程中發現哭鬧、在地上打滾是控制父母的有效手段。比如,有的父母雖然對寶寶的不合理要求試圖予以約束,但是一旦寶寶採取哭鬧、在地上打滾等任性行為來應對,父母往往會就此投降,於是,寶寶聰明地發現只有通過這種手段才可以有效地控制父母。還有的父母在寶寶哭鬧時,儘管也不停地給他講道理,試圖讓寶寶改變自己的行為,放棄不合理的要求,但是總不能奏效,在僵持一段時間後,最終父母還是會無可奈何地滿足寶寶的要求,從而更進一步強化了寶寶的任性行為。

  解決策略

  1.疏導寶寶的情緒

  當寶寶因任性而哭鬧時,如果父母用平靜輕柔的聲調承認寶寶的感情,並幫助他們消除顧慮,寶寶就可以重新獲得控制。因此,一旦發現寶寶表現出任性行為,父母可以平靜地對寶寶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是尖叫亂踢不管用,如果你尖叫,亂踢,我沒法幫助你。現在我們不鬧了,我們來想想辦法,看怎樣讓你感覺舒服點。」

  2.消除寶寶任性的苗頭

  父母要學會客觀地評估寶寶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要及時滿足寶寶的需求,並且不附帶任何條件,千萬不要拖延到寶寶哭鬧後才滿足他。這樣就會助長寶寶靠哭鬧來控制父母的習慣。如果寶寶的要求不合理,父母一定要語氣和緩、堅定且簡明扼要地告訴寶寶這個要求不對,不能滿足。對寶寶的要求只需拒絕1次,說理也只說1次,決不重複、嘮叨。這樣可以讓寶寶感覺到父母態度很堅決,沒有迴旋的餘地。

  3.撤銷對寶寶的注意

  如果寶寶按他慣常的策略哭鬧,父母可以在保證其安全的情況下,故意忽略他,既不要試圖分散他的注意力,也無需給他講道理、或訓斥寶寶,更不要心疼地勸說寶寶。事實上,寶寶哭鬧的時候根本聽不進任何勸解,相反,父母對寶寶的任何形式的注意只會變相地鼓勵寶寶的任性行為。

  4.不要遷就寶寶

  當寶寶逐漸趨於平靜時,父母可為剛剛哭鬧過的寶寶進行簡單的清洗,然後溫和地引導他做他該做的事情。這時寶寶尚未完全平靜,因此父母不要急於給寶寶講道理,更不要急於向寶寶表達心疼之意,更不要流露出歉疚的情緒或者因為心疼寶寶而遷就寶寶的行為,否則父母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

  5.掌握講道理的時機

  等寶寶完全平靜後,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地和寶寶討論所發生的事,明確地告訴寶寶為什麼不能答應他的要求,並且讓寶寶明白,無論如何,父母都不會答應他的不合理要求,也不喜歡寶寶的任性。如果寶寶有什麼要求一定要好好地說,需要引起父母注意時要採取合適的方式。

  6.轉移寶寶注意力

  當寶寶正在任性地吵鬧時,大聲責罵或者講道理都無濟於事。此時,父母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別的有趣的事情或者玩具來吸引寶寶,終止寶寶的任性行為。

  7.防止寶寶產生挫折感

  為了防止寶寶的任性行為,父母可以為寶寶提供一些有趣的玩具或組織一些很有意思的遊戲與活動,讓寶寶在遊戲與活動中獲得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防止寶寶產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需要注意的是,寶寶任性行為的糾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更不可能一次見效,因此,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持之以恆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幫助寶寶逐漸克服他的任性行為。

寶寶做事三分鐘熱度怎麼辦?

  情景描述

  看見媽媽買回的積木,蒙蒙滿腔熱情地將積木拿過來,鋪在茶几上搭了起來。剛開始兩天,蒙蒙熱情還挺高,但是很快蒙蒙就對搭積木失去了興趣。媽媽斷斷續續給蒙蒙買回很多玩具,每次新玩具買回來,他都是滿腔熱情,但是三分鐘熱度過去,他很快就對新玩具沒有了興趣。玩玩具如此,作別的事情,蒙蒙也總是這裡一下,那裡一下,沒有長性。

  點評

  做事持之以恆是寶寶最可貴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對於寶寶智力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做事持之以恆的習慣可以通過父母積極的引導得到培養。3歲之前是培養寶寶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因此,讓寶寶養成持之以恆的好習慣不能等待寶寶長大之後,而應該在寶寶很小的時候便開始。

  解決策略

  1.制定適合寶寶的目標

  兒童教育家曾經有過這樣形象的比喻:假定要求寶寶到果園裡摘取長在高不可及的樹枝上的蘋果,寶寶會望樹興嘆,隨後失去信心,放棄摘蘋果的慾望;如果讓寶寶摘那些伸手可及的蘋果,寶寶很快就會厭倦摘蘋果的活動;但是,如果讓寶寶去摘那些需要稍微跳一跳才可以夠著的蘋果,寶寶會從摘蘋果的活動中獲得很多樂趣,並且將摘蘋果的遊戲不斷地進行下去。

  寶寶做事之所以不能持之以恆,最可能的原因是寶寶對要做的事情失去了興趣。因此,要培養寶寶做事持之以恆的好習慣,首先需要給寶寶制定一個適當的目標,為他找到「最恰當的蘋果」,讓他在品嘗成功的甘美的同時也感受努力的樂趣。因此,給寶寶提供需要稍微蹦一蹦才可以夠著的蘋果,就會給寶寶帶來再次探索與繼續努力的原動力。

  2.讓寶寶學會從失敗中學習

  寶寶犯錯誤或者遭遇失敗在所難免,父母無需因此大驚小怪甚至生氣動怒。父母不良情緒的表露只會使寶寶驚慌失措,在困難面前裹足不前。因此,無論寶寶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或者遭遇什麼樣的失敗,父母都應持溫和開放的態度,讓寶寶明白失敗和錯誤在所難免,並鼓勵他繼續新的嘗試。

  如果寶寶從小養成不怕挫折的個性,他就會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不斷克服困難,達成自己的目標。當寶寶碰了釘子或受到委屈、被人欺負時,父母切記不能挺身而出,急切地替寶寶解圍,這樣只會滋長寶寶依賴和退縮的毛病,形成遇事就找父母的思維定式,對寶寶的心理成長和培養寶寶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認為地設置一些"溝溝坎坎",讓寶寶嘗試自己克服,以培養寶寶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同時也培養寶寶頑強的毅力。

  3.持之以恆的習慣要從小養成

  實際上,寶寶自我激勵的素質與生俱來。剛剛呱呱墜地的嬰兒,就表現出對外界的好奇。如果把手指放在嬰兒掌心,他會馬上抓住;如果扶寶寶坐起來,他的雙眼會睜得大大的,好奇地看著周圍的環境;如果扶寶寶站起來,他會本能地邁開雙腿「走」上幾步。這說明寶寶天生就有掌控環境的慾望,從翻身、坐、站立、走路到說話,他不斷而又不懈地追求著一個又一個目標。這就是寶寶持之以恆習慣逐漸養成的基礎。

  培養寶寶持之以恆的習慣可以從培養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入手,比如給寶寶自由,讓他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動。無論寶寶決定要做什麼,都要鼓勵寶寶有始有終,比如玩完玩具之後要收拾整齊,看完書將書放回書架等等。

  4.從培養寶寶的專註力入手

  培養寶寶持之以恆的品質,可從訓練寶寶注意力的持久性入手。小寶寶活潑好動、對什麼事都好奇,注意力不集中完全正常。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寶寶很難持之以恆地完成某件事,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就此放鬆對寶寶專註力的培養。相反,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有意識地培養寶寶做事專註的習慣。

  對剛剛學習爬的寶寶,可用一個色彩鮮艷的玩具引起他的注意,當他對此發生興趣時,把玩具放在他伸手還差一點才能夠到的地方,吸引他去抓。幾經努力失敗後,寶寶可能會放棄,這時母親可用手推他的小腳丫,鼓勵他用力蹬腿,抓住玩具。寶寶會爬以後,可增加訓練的難度,在寶寶馬上就要夠著目標物時,可以把它移到更遠的地方,鼓勵他繼續去拿,直到拿到為止。

  對於大點的寶寶,則可從寶寶感興趣的活動入手,讓他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花費的時間長一點、再長一點。比如,寶寶喜歡玩積木,那就從玩積木入手,鼓勵寶寶一次次將倒下的積木搭成「高樓」,搭成城堡或其他的東西。在寶寶一再嘗試的過程中,他的專註力也得到了鍛煉。

  5.給寶寶一個專註的環境

  當父母試圖通過讓寶寶做某件事來培養寶寶持之以恆的習慣的時候,一定要給寶寶創造一個專註的環境。比如,寶寶看書的時候可以一次只給他一本書,等他看完一本再換一本,而不是將很多書同時堆在他面前;寶寶玩玩具的時候,可以一次只投放一兩個玩具,而不是一下子給他一大堆玩具。如果寶寶面臨的選擇太多,太花哨,那麼他就可能無從選擇,就會一會兒乾乾這個,一會兒乾乾那個,或者干著這個,想著那個,形成注意力分散的壞習慣。

  6.通過傾聽培養寶寶注意力

  即便比較小的寶寶也對故事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因此,當父母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他會被故事裡的角色與情節所深深吸引,因此注意認真地傾聽。父母在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可以隨時創設一些有趣的與故事有關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緊緊抓住寶寶的注意力。大點的寶寶則可以讓他嘗試複述故事,鍛煉他專心致志聽故事的好習慣。

  7.切忌急躁用事

  培養寶寶持之以恆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般寶寶越小注意力越不容易集中,做事情就越沒有長性。因此,父母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從2分鐘,3分鐘入手,一點點延長時間。只要寶寶有一點點進步,就及時給予鼓勵。一般寶寶在遊戲過程中,會有一些令成人意外的發現,這時候,父母的驚喜和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肯定以及父母驚喜的表情是對寶寶最好的鼓勵,可以讓他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得更好,以求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8.通過遊戲進行訓練

  寶寶的所有學習與探索活動,都通過遊戲的形式來完成,同時,遊戲也是啟發寶寶獨立解決問題、堅持完成某項任務的最好方式。比如給寶寶一塊布,讓他將布娃娃包起來,直到從外表上看不見布娃娃為止。一開始,寶寶可能藏住了布娃娃的頭,又漏了布娃娃的腳。寶寶很難在極短的時間裡完成這個任務,因為遭遇挫折,他可能會有些心灰意冷,甚至想要放棄。這時,父母可以在一旁以輕鬆幽默的語氣給寶寶一些適當提醒。「哦,布娃娃的小腳丫漏出來了。布娃娃說,我的小腳丫好冷啊!」於是,寶寶會很愉快地將這個遊戲繼續下去。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可以鼓勵寶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但絕對不要越俎代庖。過不了多久,寶寶就會在不停的探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調整布娃娃的位置將布娃娃裹得嚴嚴實實。

  用拼插玩具和寶寶玩交通遊戲也是培養寶寶毅力的好方法。比如,父母可以在「路」上設置障礙,比如修路牌,讓寶寶的小汽車繞道行駛,看他能不能到達目的地;或者在汽車行駛中假定車沒油了,加油站就在眼前卻沒有路、過不去。讓寶寶想辦法到達加油站。這樣寶寶就會在遊戲中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充滿了樂趣,並因此培養他做事持之以恆,一定要把任務進行到底的好習慣。

寶寶特別認生怎麼辦?

  情景描述

  妞妞最近特別認生,只要出去見了陌生人就躲得遠遠的。如果有人跟他打招呼,她就毫不領情地大哭起來,哭得人家不知所措。有人來家,妞妞一定哭鬧不休,直到把人哭走,就算把人哭走了,妞妞還能傷心地哭上十多分鐘。為這事,媽媽煩惱不已。

  點評

  「怕生」是寶寶社會性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它是寶寶感知、辨別和記憶能力、情緒和人際關係獲得發展的體現。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在3-4個月時已能對媽媽做出反應,只要媽媽走近寶寶,他就會沖媽媽樂,以此表達自己快樂的情緒。當媽媽在屋裡走動時,寶寶的目光就會追隨媽媽的身影移動,並表現出明顯的想要得到媽媽關注的表情。一旦媽媽不予理睬,寶寶就會哭鬧。如果發現媽媽不在視線內,寶寶也會以大聲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5個月的時候,隨著寶寶自我認識和活動範圍的擴大,寶寶的識別能力不斷增強,已能區別父母和其他人。

  6個月的寶寶已開始有了依戀、害怕、認生、厭惡、愛好等情緒,對熟人表現出明顯的好感,並且能夠根據家庭成員的親近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反應。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這個階段的寶寶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就會表現出過敏反應,對媽媽則最為依戀。

  8、9個月的寶寶認生的現象更為常見。1歲多的寶寶已經開始有了獨立意識,對什麼都好奇,再加上活動範圍的擴大,就使得他們有了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去探索周圍環境的慾望。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對父母和親人仍然非常依戀,一旦遇到他從未見到過的人和物體,就可能表現出膽怯的樣子。因此,這一時期的寶寶是獨立性和依戀性並存。

  即便到了2、3歲,寶寶仍然會對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恐懼,這是寶寶發展的共性。此外,由於遺傳因素的差異,寶寶出生以後所處的家庭教養環境也千差萬別,因此每個寶寶認生的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怕生對寶寶來說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正確引導而任其自然發展,那麼將來就有可能影響寶寶的社會化進程。

  解決策略

  1.提前預防

  在寶寶還不懂得認生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帶寶寶多接觸其他人。比如,讓家裡其他人員幫著給寶寶餵奶、喝水、換尿布、逗著說話、抱著玩、做簡單的遊戲,讓寶寶不太熟悉的人逗寶寶玩等,通過與其他人的接觸,幫助寶寶適應他可能接觸到的各種社會環境。

  2.逐步擴大交往範圍

  對於認生的寶寶,媽媽可以從寶寶比較熟悉的人開始,讓寶寶習慣跟媽媽或者撫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後讓寶寶逐漸接觸「熟悉的人比較多,而陌生人比較少」的環境,在熟悉了有少數陌生人在場的環境之後,再擴大他的接觸範圍,讓寶寶一點點適應與陌生人交往以及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

  3.彆強迫寶寶和陌生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決寶寶怕生問題時絕不能一廂情願勉強寶寶和誰親近,這樣只會進一步加深寶寶的排外心理。當陌生人到來時,如果寶寶怕生,可以允許他熟悉情況後再逐漸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寶寶不願意跟陌生人親近,不要強迫他,更不要讓他單獨與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見寶寶不認識的人時,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紹寶寶,並且不管寶寶多認生,都以輕鬆愉快的態度面對陌生人,這樣可以幫助寶寶很快消除顧慮。與陌生人磨合的機會多了,寶寶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緩解並最終得到克服。

  1.嘗試投寶寶所好

  一般寶寶比較喜歡年輕女性和小寶寶,因此,讓寶寶接觸陌生人可從這些人群入手。當帶寶寶到戶外玩耍、去親友家或有友人來自己的家中做客時,父母可抱著寶寶先與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講幾句話,讓寶寶逐漸意識到除了家裡人外,周圍還有許多別的人,他們也都是和藹可親的,用不著害怕。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這些特點,盡量圍繞寶寶的喜好來擴展寶寶的社交圈子。

  2.找機會發揮寶寶強勢

  平時多觀察寶寶,看他究竟對哪些事物感興趣,然後根據他的興趣培養寶寶特長,讓他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這樣可以增強寶寶自信心。寶寶的自信心增強了,怯生的心裡也就會逐漸減弱。

  3.培養寶寶安全感

  父母對寶寶的態度、情感要穩定,不要忽冷忽熱。照料寶寶、與寶寶接觸的時間最好固定,儘可能避免寶寶長時間見不到媽媽,尤其不能以「再怎樣,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給誰誰」之類的語言威嚇寶寶。

  4.切忌溺愛寶寶

  被溺愛的寶寶很多會膽小。比如看見寶寶正爬向床邊,不要表現得過於吃驚;寶寶磕碰了一下,不必過分安撫;寶寶要自己拿杯喝水,就讓寶寶自己拿等等。多數寶寶對成人的態度很敏感,如果父母對寶寶總是很擔心、很焦慮,寶寶多半就會變得比較膽小。過分認生就是這種養育方式造成的後果之一。

  5.交往的方式要得當

  寶寶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時,喜歡離對方有一定的距離,不喜歡陌生人觸及自己的身體。因此,當你抱著寶寶遇到熟人時,可先自然地與對方打個招呼,談談話,待寶寶習慣後再告訴寶寶對方是誰。等到寶寶與陌生人熟悉之後,才可以讓他們摸摸寶寶甚至抱抱寶寶,千萬不能很突然地將寶寶交給「陌生人」抱,以免加強他的戒備和緊張心理,反而讓他更為害怕。

寶寶特別黏人怎麼辦?

  情景描述

  媽媽看壯壯玩玩具玩得十分投入,於是她悄悄地起身,準備到書房看會兒書,或者忙點別的事情。壯壯彷彿長了第三隻眼似的,媽媽還沒邁出兩步,壯壯就不依不饒地嚷嚷起來:「媽媽不走,媽媽陪壯壯玩。」媽媽只好停下來,等待下一次的機會。每次看壯壯玩得十分投入,媽媽試圖起身的時候,壯壯總是很聰明地發現媽媽的企圖,並及時將媽媽留在自己的身邊。在家裡尚且如此,到了外面,壯壯更是黏人黏得不行。媽媽心裡真是急啊,怎麼改變這個黏人的小傢伙呢?

  點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依戀行為同睡覺吃飯一樣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要。寶寶不願獨自玩耍,喜歡黏著大人,那是他對熟悉的親人逐漸產生依戀情緒的表現,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寶寶黏人至少說明他的情緒能力發展正常。

  從寶寶一出生開始,如果父母對寶寶的哭鬧、喊叫、微笑、動作等信號保持高度的敏感,能正確理解寶寶所表達的意思,並快速做出反應,父母和寶寶之間的這種溝通方式不僅能滿足他的生理需要,還能使他們感到更加舒適和安全。

  半歲之後,寶寶進入依戀建立期,形成了對父母特殊的、明顯的依戀及對生人的恐懼。尤其一到晚上,寶寶更是黏人,因此,很多寶寶如果沒有媽媽在身邊就會不斷地哭鬧,即便他困得不行也難以入睡。寶寶雖然小,但是他跟成人一樣會很敏感,因此,他能強烈地感受到夜晚與白天的不同。黑黢黢的夜與充滿色彩的白天比自然遜色很多,這種變化有時讓寶寶無法適應,因此,這個時間段,他對親人的依戀會更為明顯。

  總體上來說,寶寶對親人的依戀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安全依戀型;不安全依戀型;無依戀型。過分黏人的寶寶就屬於不安全依戀型。不安全依戀型的寶寶有較多的不安全感,非常害怕與母親分開,因此,只要母親一離開寶寶視線,他就會大哭大叫,表現出極度的不安情緒。大多數寶寶都會形成安全的依戀,即便個別寶寶開始屬於不安全依戀型寶寶,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逐漸轉變為安全依戀型寶寶。

  教育寶寶是一個辯證的過程,1-2歲的時候,安全感是寶寶成長最重要的保證,因此,這個時期,父母要多帶寶寶遊戲玩耍,給他足夠的安全感。但是2歲以後,父母與寶寶的關係就需要發生一些變化,父母不再僅僅是寶寶依戀的對象,更多的是寶寶的玩伴。更確切地說,這個時期,寶寶與父母的關係應該發展成「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玩伴與依戀對象的不同在於,玩伴可以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寶寶也應該學會允許玩伴有自己的時間。一般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已經能夠識別出自己的看護者只是暫時離開,不會拋棄自己,於是他能夠安心地把父母變成自己的交往夥伴,並允許這個「夥伴」干一些他自己的事情。

  解決策略

  1.循序漸進改變寶寶

  寶寶黏人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父母沒必要因此如臨大敵,更不要試圖一夜之間改變寶寶。給寶寶時間,讓他一點點適應,一切都會走向正常。比如,在媽媽離開寶寶前,可以先給寶寶一個他喜愛的玩具,陪他一起玩一會兒。一旦發現寶寶開始投入地玩耍,媽媽就可以退出遊戲,在寶寶旁邊看著他,讓他獨自玩耍。然後再嘗試離他一定的距離看他玩。等寶寶適應後,可以進一步加大與寶寶的距離,並在寶寶視線里做些別的事情。如果寶寶適應這一切,媽媽可以慢慢嘗試在他的視線里消失一段時間。媽媽消失的時間可以從半分鐘開始,然後逐漸延長到1分鐘、2分鐘、3分鐘……

  在媽媽離開寶寶的時間裡,為了防止寶寶寂寞,媽媽除了給他一些玩具之外,還可以給他聽聽兒歌與音樂,來分散寶寶的注意力。當寶寶呼喚大人的時候,父母不要過於急切地走過去陪伴他,可以先和寶寶保持一定的距離和他說說話,從心理上給他一種安慰,以便逐漸延長寶寶自己玩的時間。

  2.尋找合適的照顧人

  如果媽媽需要外出,可以幫寶寶尋找一個合適的照顧人,這樣,媽媽不在的時候,他可以幫著照顧寶寶,同時也可通過照顧人的介入減少寶寶對媽媽的過分依戀。照顧人的介入不能太突然,一定要注意給寶寶調整與適應的時間,以免給寶寶帶來不安全感。

  一開始可以讓照顧人與媽媽一道照顧寶寶,讓寶寶熟悉對方。等到寶寶熟悉對方以後,可以逐漸將寶寶交給照顧人,同時,媽媽也不要因為有了照顧人就當甩手掌柜,什麼事情都不再管,而應儘可能在固定的時間段里陪寶寶玩耍,這樣就會給寶寶一種感覺,雖然媽媽不在身邊,但是,當某個時間到來,媽媽就會來陪伴他,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此外,媽媽要擺正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無需害怕寶寶被人照顧而「冷落」了自己。畢竟,媽媽與照顧者之間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密切的同盟軍關係。而且,不管寶寶對照顧者的感情如何深厚,他對父母的感情依然是誰也無法替代的。

  3.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在寶寶沒有適應離開父母時,父母要盡量多陪伴寶寶,尤其不要丟下寶寶,讓他一個人獨處。當不得不離開時,要用寶寶能懂的方式讓他明白:媽媽的離開只是暫時的。每次離開多時候,最好跟寶寶約定回家的時間,並一定要準時回家。因為寶寶沒有時間的概念,因此,當媽媽與寶寶約定時間時,應該選擇一些寶寶能夠理解的方式,讓他明白你會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回家。比如,跟寶寶約定吃晚飯的時候回來。

  平時,父母要多給予寶寶關愛,比如儘可能抽時間陪寶寶玩耍,經常以溫柔的目光、話語或者撫摸、摟抱、親吻來與寶寶交流,讓他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4.從小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

  寶寶行為習慣的養成與父母的教養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寶寶從小就習慣了一直由大人陪伴著玩,就會缺乏自己玩的能力。因此,父母在給予寶寶足夠關愛的同時,不要過分保護寶寶,應該放手給寶寶機會自己玩。從寶寶幾個月開始就可以給他一些他喜歡的玩具,讓他在自己的小床上玩耍,讓他安安靜靜聽聽音樂等。這樣,寶寶習慣了獨自玩耍,長大就不會太黏人。

  除了讓寶寶養成獨自玩耍的習慣之外,父母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寶寶從小學會自己做事,如從幾個月開始自己扶奶瓶,到1歲多自己拿勺子吃飯,再到以後自己穿衣服,獨立地與其他小夥伴交往,一步一步給予寶寶足夠的鍛煉。

  當然,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並非一定要什麼事情都逼著寶寶自己干,當寶寶需要幫助的時候,還是要給予他關照。

  5.通過玩耍培養寶寶獨立能力

  父母和寶寶一起玩耍的時候其實正是培養寶寶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機。比如,和寶寶一道到外面玩耍的時候,鼓勵寶寶去草叢裡找找小昆蟲,去比較比較各種小草的葉、莖等有什麼不同,讓寶寶觀察觀察小螞蟻的活動情況,聽聽小鳥的叫聲等等,一旦寶寶獨自發現了什麼新的情況就要及時給他鼓勵,讓他從這些活動中找到樂趣。這樣,寶寶就很容易被周圍各種有趣的事物吸引,變得不再那麼黏人。


推薦閱讀:

缺鐵性貧血問題需重視,正確治療是關鍵
雙腿問題反映女性全身病(8)
印度的族群矛盾在加劇 宗教問題應以法律為最高裁判原則
三月已有33家P2P出現問題!(P2P員工絕不敢告訴你的三個秘密)

TAG:育兒 | 方案 | 解決方案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