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城市不該是「心靈的孤島」(環球走筆)

  近期英國有關孤獨人口的一組數據,引發全球關注和討論。據統計,英國6600萬人口中,有900萬人常常感到孤獨,被首相特雷莎·梅稱為「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為此,特雷莎·梅不得不任命英國首位負責處理孤獨問題的大臣。

  美國作家亨利·米勒曾抱怨:「紐約總是使我感到孤獨,如同困在籠中的動物。」隨著各國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全球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據統計,目前世界農村人口已停止增長,而城鎮人口預計從2016年到2050年間將持續增長30億之多。儘管城市如此擁擠,但是英國《衛報》指出,城市中孤獨的發生率更高。

  城市化帶來的孤獨感是全球性問題。據統計,在英格蘭的城市中,16%的老年人感到「極端孤獨」;在18至34歲的倫敦青年中,83%的人更是「經常、總是或有時」感到孤獨。印度人在網上搜索「我很孤獨」這一關鍵詞的平均次數是每天4.6萬次,心理學家認為「這是都市孤獨問題」。日本甚至形成了沒有要好朋友、家庭關係疏離、沒有固定工作、與家鄉也很少聯繫的「無緣社會」。

  城市化本應意味著生活便利、信息暢通、機會眾多、資源充足等,孤獨感從何而來?

  這其中有城市化帶來的社會結構改變的原因。城市中獨居的情況大大增加。據統計,2016年美國紐約的獨居人口達到了1/3;瑞典斯德哥爾摩獨居人口比例更高達58%,居全歐洲之首。隨著全球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峻,城市獨居人口中的老年人數量不斷上升,身心健康問題更加劇了他們的孤獨感。

  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重要的因素。城市人口流動性大,很多人選擇租房居住。在倫敦,預計2025年租房戶比例將高達60%。租戶在社區內的交流互動更少。移動技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現代都市人的孤獨。社會學家早就指出,在移動手機時代,個體將逐漸取代家庭成為人際交流的核心。人們越來越依賴於手機等移動端,然而有效交流卻越來越少。

  孤獨對人不僅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感,對身體也會帶來實質性的損害。英國曾對18萬成年人進行長達21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感到孤獨的人比其他人突發心臟病或心絞痛的幾率高29%,中風的幾率高出32個百分點。此外,孤獨也會影響人們的血壓和免疫系統健康。

  城市孤獨病感染的不僅僅是都市人。由於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被留在家鄉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同樣面臨孤獨的心理困境,形成「城裡城外都孤獨」的局面。

  面對城市化進程中洶湧而來的孤獨大潮,英國任命「孤獨大臣」絕非小題大做。不少國家都在努力幫助人們走出孤獨困境。治療孤獨症,最根本的是讓孤獨者與社會建立聯繫,形成有效溝通。在日本,一些非營利組織專門收留孤獨人群,讓他們過上集體生活,重新找到歸屬感。

  美國社會學家埃里克·克里南伯格曾指出,社會交往的質量而非數量決定我們是否感到孤獨。城市的本意是讓生活更美好,不讓城市成為心靈的孤島。克服孤獨問題,需要孤獨人群發揮主觀意願,也需要社會積極施以援手,釋放溫暖。


推薦閱讀:

晨安!請給心靈澆一滴春露
落寞的等待 心靈的寄語
觸動心靈的語句⑥
守住心靈的契約
放飛心靈

TAG:城市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