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徐翠梅:留守少年的守護人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曾讓90年代初的中國萬人空巷。然而,伴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已成為這個社會最現實的「痛」,尤其是對孩子而言,父母遠走他鄉,讓他們在現實中成了「沒媽的孩子」,小小的心靈里埋下的,竟是「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的孤寂與悲涼。

在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紫庄中學,有這樣一位教師:過去11年,她是15個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長」,陪伴他們度過整個孤獨、叛逆的青春期;她十年如一日地關心、關愛學校的留守少年,用老師的情、「媽媽」的愛,滋養著這些在家庭教育中「營養不良」的孩子們。

她,就是徐翠梅,2000年畢業後一直在紫庄中學擔任語文教學工作,學校留守少年兒童工作主要負責人,兼任校心理諮詢師,2014年江蘇「最美鄉村教師」。

徐翠梅知道,與低齡留守兒童不同,中學的留守少年因為長期缺乏愛與理解,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叛逆、不羈、漠然和粗暴。因此,做留守少年的工作,比做留守兒童的工作要困難得多,辛苦得多。

小亞,其親生母親早在他3個月大時就和父親離婚了。後來父親和繼母又有了自己的孩子,長期生活在青島,小亞幾乎是被父母遺棄了……特殊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小亞桀驁不馴的性格,養成了打架、上網、抽煙等不良習氣,成績更無從談起。對他,別人避之唯恐不及,徐翠梅卻做了他的代理家長。

在小亞最叛逆的那個時期,徐翠梅給了他母親般的撫慰和照顧,定期去家訪,單獨為他輔導功課、談心,有時把他帶回家,為他做可口的飯菜……漸漸地,小亞變了,他不再違紀了,成績有起色了,後來考上了技校,成為一個有一技之長的陽光男孩。

小亞只是徐翠梅眾多「孩子」中的一個,她喜歡將這些學生稱之為「親愛的寶貝」,儘管有的學生個子比她還高。她每認領一個學生,都要從初一堅持到初三,陪伴他們度過整個初中階段,學生們都親切地叫她「徐媽媽」。

曾經有人問徐翠梅:「大多數留守孩子的父母忙於掙錢無暇顧及他們,你一個代理家長能頂什麼用?」徐翠梅卻說:「如果家庭親情缺失,再得不到學校教育的彌補,那會耽誤多少孩子的前途啊!」

2011年4月26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深度報道了這位優秀的「代理家長」,讓徐翠梅一夜之間成為了當地家喻戶曉的名人。第二天,走在街上的她遭到了「圍堵」:「你是不是能教育好留守學生的老師?」「我的孩子也有網癮,你能幫幫我嗎?」……那一刻,徐翠梅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責任感,更加堅定了做留守少年的守護人,為他們撐起一片晴空的決心。

徐翠梅深知:作為教育者,對孩子「成人」的教育比「成才」更重要。只有充分發揮活動育人的功效,才能讓留守孩子融入到集體的大家庭中,學會感恩,學會擔當。

2012年暑假,徐翠梅帶領一部分留守少年去徐州一個建築工地體驗生活。其中有個學生,看到農民工在炎炎烈日下揮汗如雨的勞動情景,突然淚流滿面,哭著說:「我錯了,我想爸爸,他累死累活全都是為了我呀!」在場的所有人,無不感慨萬千。這次體驗教育,使不少學生的學習態度和人生觀發生了逆轉,也讓徐翠梅堅定了活動育人的留守少年教育思路。於是,便有了2013年夏天「最難忘」的那一次操場燒烤晚會,有了剛升入初一留守少年「最開心」的那一次「集體生日慶祝會」,有了「最有意義」的為「保護環境,愛我母校」組織的學生「義賣」……

近幾年,徐翠梅在留守孩子教育中,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精神留守,即雖然父母都在身邊,但由於工作和自身原因,缺少對孩子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關心。

為此,徐翠梅已開始探索關愛留守孩子的另一條途徑——設立心理諮詢室,舉辦家長學校,為更多的留守孩子服務。她每學期至少給學生做3場心理講座,並定期召開家長會,對家長進行相關培訓。在她的帶領下,紫庄中學全校教職工都義務做起了留守少年「代理家長」,惠及當地留守少年2000餘人,學校還實施了「一三二」工程,為更多的孩子提供親情陪伴和生活指導。

教育是需要堅守的。徐翠梅在平凡的崗位上十年如一日,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實現自己為人師表、為社會做貢獻的人生目標。正如她所說,對孩子的關愛永遠不變,為教育獻身的初衷至死不改。


推薦閱讀:

少年張居正的家庭,原來只是一個寒傖的家庭
鹿人三千|這時光,是一個少年犯
美國青少年舞蹈培訓課程簡介 Class Description
青少年預防艾滋病基本知識
「少年暴力」的故事為何一再升級

TAG: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