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歌的建行與形式

我國古代詩歌,雖有句讀,但並不分行,一句句排列下來,與有些駢文差不多,因為兩者都押韻,在形式上,詩的意味並不明顯。詩歌分行排列還是五四新詩以後的事。這種形式主要是從西方引進的。對此,聞一多曾說:「新詩採用了西文詩分行寫的辦法,確是很有關係的一件事。姑且無論開端的人是有意還是無心的,我們都應該感謝他。因為這一來,我們才覺悟了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這一來,詩的實力上又添了一支生力軍」。可見,詩的分行排列,是中國詩歌發展中的一大進步。它不僅成了詩歌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段,而且也是詩之所以為詩的明顯標誌。

建行,分行,是詩歌的外在的組織形式。外在的排列,可以使詩具有視覺的形式感和聽覺的節奏感,也就是看起來好看,聽起來好聽。但這種外組織卻得決定於內組織,即詩人情感旋律的波動、流轉、起伏、強弱的力的排列。外組織屬於形式,內組織屬於內容。在這裡,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恰如黑格爾所說:「形式,是向形式移行的內容;內容,是向內容移行的形式。」這就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關係。視覺的形式感和聽覺的節奏感,在詩行中是一致的,都是物化的外在節奏,這種外節奏,由情緒的內節奏所產生,又把外節奏誘導到內節奏上來。也就是說,詩人為了表達情感的內節奏而創造詩歌形式的外節奏,同時人們從詩歌形式的外節奏而感受到情緒的內節奏。賀敬之在談到詩行排列時曾舉例說過,為什麼把「生活的浪花在滾滾沸騰……」一句又拆成這個樣子:

呵,生活的

浪花

在滾滾

沸騰!

因為他覺得連排的一句吟過後不夠勁,於是把這一句分成四行排列,使句中的每個詞獨立開來,再讀時,就感到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達。這就是因情建行,以行傳情的奇妙效果。

又如,吳瓊的《遠寄》:

太陽

彷彿凍得打顫

月亮

卻用巨大的感情

將人類溫暖

別看小草

在疾風中彎腰

頭——

被按得低低

這卻是為了明天

更高地昂起

……………

這首詩的主題是寫生命的執著。開頭一節,第一行和第三行,突出「太陽」和「月亮」,在對比與反差中,表現人生與歲月的聯繫。第二節主要寫小草,表現生命的頑強,第三行「頭」單佔一行,並用破折號加以強調,意在表明頭垂低,但是為了更高地昂起,「頭」是生命意志的象徵。這樣的建行,形式與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但詩歌建行所形成的詩歌形式,也有它相對的獨立性。它並不總是消極、被動的,好的建行對詩歌內容的表達也有一種誘導和規範作用。比如,我國古代的律詩,格式是固定的,它就要求詩人情感的表達符合起、承、轉、合的規律。關於形式感的作用,蔡其矯曾以他一首詩的創作過程,加以說明。他在一個自然保護區中被鳳尾竹在霧中的景色吸引,他一下子捕捉到了獨特的感受:

潑水在天空凝固,

這是寫竹林水汪汪的綠,這一句之後,形式規範要求有所變化,既然這句是自下而上「潑」,那麼下一句就應該是自上而下「落」,才對應,於是他寫了這樣一句:

碧綠快滴下露珠。

兩句詩形成了一種對比形式的張力結構,造成了巨大的空間感。接著他又用光和影填充這空間:

光明顫動在末梢,

又象噴泉又象霧。

這就完成了對眼前景色的描繪。但這還只是外在的景色,外在的寫完之後,就應該轉入內心,因為打破單調視覺效應,是現代詩歌藝術規範的一種期待:這樣他又寫下了最後兩句:

希望就在這一刻復活,

自失望的墳墓。

不難看出,這些詩行是互相呼應,互相激蕩的,而正是這一點造成詩歌情感旋律的波折而又和諧。

詩歌之所以要建行,除了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內容之外,還與詩歌的運思方式和表現生活的特點密切相關。詩歌的運思方式是閃跳式的,它不是按部就班地爬行,而是在想像的鼓盪下,從一種意識突然跳到另一種意識,而這表現在建行上,就是行的斷裂,行與行,節與節之間的跳層。例如,阿紅的《我傾聽》:

我傾聽 傾聽日 月 星子

傾聽風 雲 雷雨

(它們悄悄向我說著什麼)

我傾聽 傾聽山 海 河谷

傾聽烏 獸 花木

(它們悄悄向我說著什麼)

我傾聽 傾聽淚笑的歷史歷史的淚笑

傾聽晴雨的窗外窗外的睛雨

這首詩的思維空間是極為闊大的,從日月星辰到山河湖海,從風雲雷電到鳥獸花木,從歷史到現實,這種思維的騰越與編織,都藉助變幻多端的詩歌建行,清晰疏朗、錯綜有致地表達出來了。如果沒有建行,那將把這一切都閉鎖在詩中。

詩歌反映生活的特點,是高度集中而概括的,這就要求以盡量少的文字表達儘可能多的內容,充分發揮每一個詞語符號的作用。建行的目的,就是突出某些詞語的地位,集中讀者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它的價值。而且,建行所造成的區別其文體的獨特形式,也對讀者有一定規範,使他把這種文本當作詩歌來讀,不象對散文那樣走馬觀花,只了解大概意思就行,甚至「得意而忘言」。他須盯著每一個語言符號,把它仔細吟詠和再三玩味,極大地發揮它的審美效能。從這個意義上說,詩之所以為濤,就在於它具有詩的形式——語言的分行排列。

建行是詩歌形式的基礎,建行的多種多樣,造成了形式的千姿百態。關於新詩的形式,陶保璽在《新詩大千>里,總結了新格律詩的體式和自由詩的結構樣式,二百多種,諸如四行體,六行對應體,雙節對稱體,首尾復唱體,十四行體,新詞賦體,小令體,樓梯式,對話式,獨白式,奇偶詩行變化式等。新詩誕生至今,不過八十年左右的時間,但詩人們巳經賞試了多種形式的創造,這當然是我們的藝術財富,但時代在演進,詩歌在發展,詩人們不能只滿足於已有的形式,不僅因為這些形式有的並不完備,更因為當代新詩在世界湖流的衝擊下,其發展顯示出一種繁複、多樣、多元的趨勢。所以,詩人們要大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在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原則下,創造更多、更好、更美的詩歌形式,以實現詩歌的進步與繁榮。

推薦閱讀:

張開眼睛,不見飛翔——2016年3月詩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 ——詩歌鑒賞規律瑣談
《 致彥清的一首詩-------您最愛的孫子 》
《胡爾克的假期》/祁連山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