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元璋之問:朝殺暮犯為哪般——廉政瞭望報道

朱元璋之問:朝殺暮犯為哪般——廉政瞭望報道 2014-12-24 記者舒煒 廉政瞭望

「有的職位有一種傳遞效應,因為前任的腐敗,極易形成『撿樣子腐敗』、『鏈條式腐敗』」,前述市紀委副書記表示,「有時在貪官的影響下,下屬更會紛紛效仿,並以此來試探新來的官員。

11月21日,安徽省商務廳長曹勇落馬的消息公布,引發當地商務系統的一陣騷動,曹的前任,方西屏也已於3個月前宣布被查。在更早幾個月,該省滁州市的兩任市委書記韓先聰、江山也紛紛落馬。在這個不光彩榜單上的,還有河南四任交通廳長和該省漯河市的三任市委書記,山西太原市的三任市委書記和公安局長……

「由此看來,在當前的反腐態勢中,一地或一部門前任、後任領導接連被查的現象屢有發生。一方面說明反腐決心和力度的增大,不再顧忌查案對當地的影響,過去常把原因歸結為個人而避談一地官場生態,終究未治病根;另一方面則說明腐敗情況確實嚴重,一些地方腐敗主體集團化現象已然成型。」國家行政學院的一名教授表示。

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典反腐著稱,但他在晚年也曾發出這樣一句感慨:「我欲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上述教授稱,當下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以期杜絕前腐後繼,其實也就是在解決朱元璋之問。

前後任都是極品

「從多年辦案經驗來看,前腐後繼的案子通常會有兩個特點,一是常常涉及要害部門,尤其是集中了審批大權的那些,要不就是地方黨政『一把手』。而我們俗稱的『冷衙門』雖也時有案發,但連續貪腐的幾率相對較小;二是這些涉事官員身上大多有著鮮明的特點。」西部一名市紀委副書記告訴廉政瞭望記者。

遺憾的是,在已有前車之鑒的情況下,後腐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如漯河市委原書記程三昌與商人暗中勾結,一口氣可以賣掉全市90%以上的國有企業,被人起了個外號「程賣光」;杜在新則完成了一個文人到貪官的角色轉變,不管能不能辦成事,都敢收錢。他的政治形象,也定格於當地幹部口中的「杜災星」。

他進一步解釋道,今年第二批中央巡視組提出有些地方「能人腐敗」現象嚴重,在過去查處的前腐後繼案件中,「能人」不少。「一般意義上說,也只有『能人』,才能勝任那些要害職位,所以中央提出加強對要害崗位的監督,是非常必要的。」

細數過來,茂名市委原書記梁毅民是「改革闖將」,身具珠三角發達地區主政經驗;太原市委原書記侯伍傑被人稱「腦子轉得快」,也能做一些實事;湖北監利縣委原書記杜在新則身披「文人書記」光環,硬是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在荊岳長江大橋立項上,說服了省市領導和中央有關部門……

廉政瞭望根據公開報道梳理髮現,縣委書記前腐後繼現象突出。如1999年7月到2009年5月的10年間江蘇贛榆縣連續3任縣委書記被省紀委「兩規」,廣西武宣縣也是連續3任縣委書記落馬;而縣委書記這一層級的「最長接力記錄」發生在1997年至2012年的湖北監利縣,4任一把手都相繼落馬。

「有連續兩任主要領導落馬的單位,通常讓幹部都不太願意再去。」某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分析,「一是當地關係複雜,沒有鐵腕很難擺平;二是迷信的人覺得這裡時運差,自己去了也壓不住。」

據廉政瞭望記者了解,最近幾年,西部某市一部門一把手連續落馬,在徵求意見時,沒人願意去。最後組織上點到該市紀委分管案件多年的副書記前去救火,該副書記欣然領命。

反面的例子也不少。如江蘇省鹽城市房管局幾任局長前腐後繼入獄之後,新任局長馮雁軍心裡也是惴惴不安。據媒體報道,想到前幾任如此「倒霉」,馮雁軍冥思苦想找到了前任們倒台的「原因」:第一,從樓面向前看,辦公樓傍河面橋,「出路」不暢,很不吉利;第二,從樓上向下看,樓前環環相連的花壇怎麼看怎麼像是一副副手銬,兇相妨主。於是經人指點,他在辦公樓前建了16根「鎮邪柱」。有了「鎮邪柱」,馮雁軍放心做官,也放心受賄了,最終也赴了前任的後塵。

一名市紀委辦案人員稱,他所遇到最奇葩的一種前腐後繼是「集體研究,索賄分贓」。一般來說,重大事項堅持集體研究決定,是反腐倡廉的有效措施。但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長塔煤礦前後三任礦長、副礦長、書記等10人,延續了堅持「集體研究」、「集體腐敗」,共同商量著怎麼收受賄賂,結果導致「集體坐牢」。

「生活環境論」

前不久,輿論熱炒某省直機關幹部在寫格言承諾廉潔時,有人寫了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有人就開玩笑說:「不知淤泥們怎麼想。」

這本來是一則舊聞,但也可見一些地方的官場生態,暗潮湧動。這也被一些人解讀為「生活環境論」,在過去一段時期內,這些地方窩案頻發、風氣不正,讓其中的為官者步履維艱。

說到複雜的官場生態,當下的茂名自然首當其衝。2009年~2012年,以兩任茂名市委書記落馬為標誌的官場貪腐窩案爆發後,當地官場當時已幾近癱瘓。據《新京報》報道,當時一名接近廣東省紀委的人士說,很多涉案官員被定義為消極腐敗:「作為市委書記的周鎮宏和羅蔭國收錢,你不送錢行嗎?很多人是被裹挾的。」

這種論調的可怕之處,在於給大規模的集體貪腐找了個台階來下,並且有一種受害者的委屈狀。廉政瞭望記者曾多次奔赴茂名採訪,感受到當地官場的那種小心翼翼和人心惶惶。

在茂名市紀委提供的一份材料稱,在治理幹部「貪、混、庸、懶」上,茂名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幹部「幹事對賬」制度、重點治理「紅包」突出問題等,卻仍然沒能阻止有的幹部在貪腐之路上繼續前行,包括前來「救火」的市委書記梁毅民。在目前的政治體制框架下,一把手對一城、一地的發展舉足輕重,甚至一個城市「性格」的形成也與一把手有關,治理沉痾非一時之功,尤其是「換湯不換藥」。

「有的職位有一種傳遞效應,因為前任的腐敗,極易形成『撿樣子腐敗』、『鏈條式腐敗』」,前述市紀委副書記表示,「有時在貪官的影響下,下屬更會紛紛效仿,並以此來試探新來的官員。如我們曾查處的一個葯監系統幾任局長腐敗案件,後任吸取來了前任因貪腐而落馬的的『教訓』,用更加隱蔽的方式斂財。」

不可迴避的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引起「前腐後繼」。在一種「你撈我也撈,不撈白不撈」的心理支配下效仿,最終是「拔出蘿蔔帶出泥」。重慶榮昌縣電廠前任廠長王某在該廠籌建購買設備中收受賄賂,其後任廠長吳某向其「學習」,在銷售電力及發包該廠綠化工程中收受賄賂20餘萬元,結果二人相繼落網。

誠然,腐敗環境和風氣培養不出清官,但絕非只能隨波逐流。在《老子》中有這麼一段:「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有人說,成都市原市長葛紅林的那句為官格言就是對《老子》中這句話的一種解讀——「同流不合污」,這幾個字是13年前他到成都掛職前,中組部一位領導送給當年到西部掛職幹部的一句告誡。

葛紅林在工作中進一步豐富為「不合上級的污、不染同級的污、不沾下級的污」三句話,更獲得了「清正廉明」、「幹活拚命」的民間評價,也堅守住了底線,破解了上述所謂的生活環境論。用葛紅林自己的話來說,關鍵是要做到「對上不依附,對下不團伙」。

要換人,更要動機制

「如果光換人不改機制,正如換湯不換藥一樣,病是治不好的。」前述市紀委副書記表示,「當年崇禎皇帝在位17年,一口氣換了50多個內閣大學士,殺了10多個六部尚書,也絲毫沒有用。」

不可忽視的是,這些窩案、前後案頻發的地方和部門權力高度集中。廉政瞭望曾報道過河南省交通廳四任廳長的前腐後繼,提出要加強這些重點崗位上監督的寬度,有專家特別分析過:「交通領域把道路建設工程的投資、建設、管理、運營四職合一,同時扮演著投資者、管理者、監督者等多個角色,『一把手』權力過度集中,自然是需要重點防範的廉政風險點。」

其實,廳官也好,縣官也罷,人們只注意到這個崗位不斷在換人,而沒有看到在改變制度設計上有什麼作為,沒有強化對權力的監督,沒有採取措施加強對這些權力的約束。換人而不改機制,腐敗自然難以斷絕。

「我們現在關心的是菜價,第4個廳長落馬,也是剛聽說的,交通廳的領導這個貪了,那個腐了,我們老百姓早已見怪不怪了。」河南交通廳二級單位公路局的退休職工薛長明在聽聞第四任廳長落馬時顯得很平靜。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游偉稱:「我們雖然已經在多年之前相繼查處了多人,也認真傾聽甚至相信了他們的種種『承諾』,但個人權力高度集中的配置卻沒有被真正削弱,對一把手的有效監督體系依然沒有建立,在一些公共強勢權力領域,職權設置的結構性缺陷十分明顯,權力監控與制約甚至完全空白。」

「只靠前車之鑒,難防前腐後繼。」在不少紀委幹部眼裡,解決同一崗位出現的前腐後繼現象,事後查處只是治標之舉,最好是能做到關口前移。「尤其懲防體系中列出的重大廉政風險點,應該加大監督力度。」西部某市預防腐敗室主任表示,他們要求每個區縣紀委都要成立預防腐敗室,這在編製緊缺的縣區一級,並不多見,目的還是為了集中力量做好預防腐敗。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中央紀委原執法監察室副主任孫懷新曾對網友表示,出現前腐後繼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缺失,其防和治理要從具體的環節、具體的領域、具體的制度上來觀察和思考,落到具體的制度建立上,沒有制度的要建立制度,有了制度的要增強制度的執行力。


推薦閱讀:

朱元璋的「獨門絕技」
朱元璋當皇帝有點僥倖啊
徐達曾與朱元璋對弈,贏得了整個莫愁湖花園
朱元璋喜怒無常

TAG:報道 | 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