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影像里尋找168年前的中國

到影像里尋找168年前的中國本報記者 蔣肖斌文並攝 《 中國青年報 》( 2012年12月25日 09 版)

觀眾正看著一台笨重的木質老相機

168年前,埃迪爾拍攝的中國照片

「我們終於抵達這個浮動的城市的中間,有成千上萬隻船、街道、小巷、商店……七點鐘,我們到達了左岸。」1844年,年輕的法國海關官員于勒·埃迪爾跟隨法國使團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廣州,他在這年10月31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埃迪爾除了是官員,還是一位攝影師,他背著當時剛發明不久的幾十公斤重的攝影器材,漫步於廣州和澳門一帶。於是,中國在168年前第一次留下了影像記錄。

照片上,澳門氹仔口岸船隻往來,但還是簡易的木帆船;廣州街頭的男人留著長辮子,用扁擔挑著大筐的蔬菜;清朝官商巨富潘仕成的豪華別墅有著巨大的石柱,水池中布滿蓮葉,房檐裝飾著釉面陶器。「我剛在潘仕成家裡度過了一天。我帶來了達蓋爾法照相機,整個房間里的人都跑過來。他們都搶著來拍照。」埃迪爾寫道。

這批照片後來被法國攝影博物館收藏。168年後,它們第一次回到中國——眼下,這個名為《前塵影事——最早的中國影像》攝影展,正在北京華彬藝術博物館舉辦,將持續至2013年1月3日。展覽共展出埃迪爾在中國拍攝的原版的達蓋爾銀版法照片15張和他在中國時寫的日記,還有幾十台個頭大小不一的木質老相機。

所謂達蓋爾銀版法,指的是直接在鍍銀銅版表面曝光形成的正像照片,所以每張照片都是絕版,與後來玻璃版負像再曬印出多張正像照片的方法完全不同。中方策展人吳鋼說:「我從37張照片中挑選了15張比較清晰的。這是這些照片第一次與世人見面,也很可能是最後一次。因為照片不可複製,每展出一次就會縮短5年壽命,即便在法國也從未公開展覽。」

在為保護照片而燈光微弱的展廳內,展櫃被設計成仿古的旅行箱,拉開一格格活動抽屜,裡面安靜地躺著照片和解說詞。每個展櫃外側都印上了于勒·埃迪爾(JULESITIER)的首字母J.I,彷彿他攜著行李再次踏上古老的東方大陸。

法國駐華大使在展覽開幕式上說:「埃迪爾回國之後把日記出了一本書,還將所拍照片作為插圖。但當時的印刷術並不能直接把照片印到書上,於是先根據照片製作了版畫,再印刷。這是西方讀者第一次形象地感受到遙遠的東方。」

來自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的展覽志願者王奕竹介紹:「早期攝影術的曝光時間長達十幾分鐘,拍攝人像時必須要在相機前一動不動,所以巴黎人拍照擺出最優美姿勢的方式,是身穿華服坐在專用的椅子上,頭部用隱蔽的支架固定,防止晃動。」

在展出的照片中,有一張是廣州街頭的普通百姓,既然當時技術並不能偷拍,那這些人就是面對著一個外國人和他的神秘機器保持了十幾分鐘站姿。日記證實了這種猜測:「路過的中國人自願配合我,擺出最佳姿勢。但是拍攝前需要給他們看機器內部毛玻璃上反射出來的影像。然後他們的驚嘆聲與歡笑聲不絕於耳。」

繼埃迪爾之後,法國人阿爾伯特·卡恩在1910至1920年間組織了一系列全球範圍內的拍攝,其中也包括北京。本次展覽也展出了這一批照片,有明十三陵、北京郊區大通橋、紫禁城北側、東城區四合院等,20世紀初的北京在老照片上斑駁留影。

吳鋼說:「也許普通人對攝影史並不感興趣,但每個中國人都會關心自己的歷史,喜歡看看中國的過去,想知道自己的爺爺的爺爺長什麼模樣。所以,我看到這些照片時的第一感覺是感動,然後才是驚訝。」

埃迪爾離開中國後再也未能重遊,如今照片回來了,但拍攝的人、事、風景,早已不知經歷了多少變遷。離別時,埃迪爾不無動容地在日記里寫道:「我已準備就緒,就要出發了,幾小時後我將離開天朝的海岸……帆船飄蕩的一角,讓我明白了一件事情:這次考察讓西方人大開眼界。值得慶幸的是,我這是一次投石問路,將會給後人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界。」

推薦閱讀:

百年城門影像(40)廣渠門(沙窩門)
【影像基礎】多發性硬化的MRI診斷
80-110年前的舊中國影像(組圖)
史上最全的結腸癌的影像診斷
影像病理丨?多發性硬化(MS)、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

TAG:中國 | 尋找 | 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