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離婚心理調適的相關事宜。

1.離婚觀念上的協調

要把離婚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小,最重要的舉措還是協調觀念,一旦有了共識,雙方都同意,或者都不同意離婚,事情就好辦多了。損失大的就是一方要離婚,另一方不同意,既不能和好,也無法分離,雙方都耗著,整個系統便也都耗著,時間越長,損失也越大。

在我國奉行的是「寧拆十座廟,不破一門婚」鑒於這種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現代人尤其是現代觀念的年輕人把離婚看得淡得多了,沒有愛了,在一起過不好了,就離婚,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在賦予他們傳統觀念的同時,也要增加他們一些現代的觀念,讓夫妻在婚姻的觀念上,進一步在對離婚的認識上,逐漸趨向於接近,以便他們對是否離婚取得一致。

觀念的形成一般都有早期的成長背景的影響,早期文化背景的影響,觀念的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常會反反覆復,不要超之過急。

2.正確面對並承受離婚的痛苦

婚姻的破裂,通常伴隨著感情的痛苦和必須面對的家庭殘缺不全的現實,首先是家庭經濟收入減少了,其次是家務負擔增加了,再次是很多基本的慾望無法滿足,如沒有了感情交流,家庭溫暖,沒有了性生活等等,這些痛苦都是無法迴避而必須面對必須承受的。

3.化解仇恨的心理

離婚要完全擺脫心理陰影是比較困難的,常常會很難忘記過去的一切,面對離婚遇到的新的困難,受害的一方常會鄙視,憎恨背叛者和那位第三者,一旦難以控制而爆發,形形色色的暴力悲劇便也會發生,一定要有效控制自己,心平氣和,平靜面對離婚。

4.積極轉移注意力

不要長時間沉浸在離婚的痛苦之中,把更多精力放在事業上或者交往上,沖淡離婚的陰影,不要自我討閑,長呼短嘆,難以自拔,或旅遊,投身大自然,讓大自然的風光美景,陶洽身心、豁達胸懷,儘快擺脫心靈痛苦。

5.積極關注長幼生活和健康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早為人們關注,離婚是婚姻質量差導致的結果之一,與一直在完整的家庭里長大的成年人相比,孩提時期經歷過父母離婚者的教育背景較差,收入水平較低。他們對出生家庭更多地持負面態度,並對離婚更加寬容,或產生不結婚的意識。這些孩子還有更大的可能在婚外生育孩子,此外,性行為提前、有更多的性夥伴或婚前同居以及中斷學業等非傳統行為更多地出現在父母離婚的成年孩子身上。一項對美國孩子的全國抽樣調查中,1147個1965~1970年出生或18~22歲年輕人的追蹤資料證實了父母離婚的影響不是暫時的,即使到了一二十年以後,對孩子仍有消極作用,它表現為與父母之間的代際關係不佳、較高概率的行為問題、高中逃學以及有更多的人接受心理方面的幫助。  

婚姻質量的高低會影響嬰兒的智能發育。母親婚姻質量的高低可以預測嬰兒2個月和6~8個月時的智能和心理運動發展,父親的婚姻質量可以預測嬰兒6~8個月時的心理運動發育。婚姻質量越高。嬰兒發育越好。幼兒行為問題與家庭功能也有密切關係,當家庭功能不良時,其發生具有普遍性。國外研究認為父母離異對2—5歲的學前兒童的影響最大。

國內研究也證實,離婚家庭兒童比和睦家庭中兒童存在更多的心理衛生問題,男孩子主要表現在行為方面的異常,如對人冷淡,無動於衷,不願與人交談,煩躁發怒等。對於小學低年級的男生,父母離婚和使他們無法專心上課,有攻擊性,不願與人接觸常有被背叛、遺棄之感。9—10歲的男生常能較快適應父母的離婚。女孩則以情感障礙為主,表現為愛哭,過分膽小或焦慮,悶悶不樂,覺得低人一等。年幼者以情緒異常為主,而大齡者在行為、情緒、性格等方面均可能異常,把對父母離婚的不滿和憤怒常常遷怒於同齡夥伴,易深化為攻擊行為。父母離婚對孩子的認知、情感、社會發展、人格發展和未來婚姻方面都會產生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父母離婚也能使子女有成長的機會子女會因此而更加獨立自主,奮發圖強,並學會安排自已的生活,培養自已的興趣,常能敏於觀察,善解人意,並積極追求自我成長。

要了解孩子在父母離婚中可能受到的心理衝擊,採取預防措施,保護好孩子平安度過這特殊時期,雙方都必須繼續承擔起撫養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訓練孩子的自我照顧能力,給孩子父愛和母愛,用愛去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關注自己的父母和對方父母及其他家人因離婚而帶來的心理衝擊,儘力維護他們的身心健康,給他們多一點愛心和關心。

其實離婚當事人在做好長幼心理關愛努力減少離婚對他們的心理衝擊的同時,也是他們給離婚當事人巨大心理支持的機會,親人是離婚當事人最重要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對改善離婚當事人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5.投入新的戀情

原有第三者的一方可以投入新的戀情,但要注意不要給原配造成新的傷害;無朋友的一方,要積極尋找新朋友,在新的交往之中調整自己的狀態。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自尊自信的孩子
年少逐夢
為什麼身為女生卻不愛買衣服,一直邋遢?
心理測試:你有抑鬱症傾向嗎?

TAG:心理 | 離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