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創始人:這年頭VC也要緊跟節奏

文/發條橙子

瑞德 霍夫曼(Reid Hoffman) 是一枚創投圈內的全能打:2002年的時候,這位pay pal 的早期員工與人聯合創辦了LinkedIn,接著,又拿著從這個項目中賺來的錢,搖身一變,成了矽谷戰功赫赫的天使投資人,早早地入股了Facebook, Zynga等如今聽來響噹噹的公司。而現在的他,是Greylock Partners的一名風險投資人。自霍夫曼 2009年加入Greylock,便一直關注那些為用戶搭建平台的2c型互聯網公司,比如住家共享的 Airbnb。

近日,這位矽谷的「老人」表示,在這個創業公司需要快速成長的時代, 風投機構本身也需要做出新的變革。

其實,近年來傳統的風投機構一直面臨著新的挑戰:有將創業者的早期想法培育出來的創業孵化器,有專註大量少額投資早期項目的超級天使,亦有諸如 Kickstarter一般通過互聯網方式進行眾籌的模式。在霍夫曼看來,像他這樣的風投機構則可以通過提供更全面的服務——例如創業團隊人才招募,活動推廣,創業教學等,來幫助企業實現更快的成長。他現在就在斯坦福大學開了個班,專教創業者們如何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實現增長。

霍夫曼與MIT科技記者就近來的一些風投本身的變革以及創投趨勢聊了聊,以下是他們的訪談記錄:

科學技術的改變是如何影響你的投資方式的?

現在你開辦一家軟體公司,要比過去快得多、成本也低得多。這都是托亞馬遜網路服務、開源軟體、以及 ios、android 應用開發的福。你能越來越清楚的意識到,全球範圍內的創業機會都在激烈地角逐著,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打造一個更適合當下創業環境的風險投資平台。

現在其實風投機構們都在試著幫助企業去構建網路、進行招聘,那你的這個平台有什麼不一樣的嗎?

當你開發一款 iOS應用,你需要調用 Apple平台上的各種服務,從圖形框架到如何創建一個對話框 。與此類似地,一檔生意要跑起來,你需要僱人、需要開發產品、打磨服務、擴大營收。而現代的風投機構就應當夠為所投企業提供上述的所有服務。我們就有專門的團隊來幫助創業工資招納工程師、產品,我們有一大波來自蘋果、臉譜的人,他們各個身懷絕技,玩的了大數據、搞得定用戶增長,他們能將這些經驗教授給企業,告訴他們如何去增長黑客,如何使用社交媒體,以及其他成本低廉的市場手段。

您認為這種基於軟體的互聯網創業項目的理想投資期還有多久?

現在仍有數十億的人湧向互聯網。同時,軟體正影響著幾乎所有的產業,從被Uber、自動駕駛改變著的交通業,到愈發趨於個性化的醫學,健康和遺傳學。我們正親眼見證著數據是如何反映這一切的。這些趨勢尚在非常早期的時候,因而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可能將會出現在接下來的5到10年中。

您曾說,您並不認為科技創投存有泡沫,但是肯定並不是所有企業的估值都恰如其分。這應該如何理解?

人們都在興緻勃勃地專註於將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估值節節高的前沿公司。而事實是,有些公司是實實在在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以至於就算你不斷地投錢進去,相較於回報而言,那也都算是小錢。但也還有大量的公司,確實被賦予了過高的估值。我並不認為在私募階段的過高估值導致了大規模的市場修正。私募階段的融資下滑並沒有破壞公共資本市場,但它仍是美麗的泡沫,而當你能意識到有估值被誇大的時候,你就不會被它所影響了。

您覺得那些在基於app之上的真正的創新,已經受到了足夠的資本認可了嗎?

市場還是比較偏向於那些只需要小投入便可短期獲得可靠回報的項目。

這往往有利於諸如像Airbnb和Uber,Dropbox一般純粹的軟體公司,隨著他們的服務被更多的人使用,他們便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在全世界範圍內發揮影響力。如果資本能自然地流向那些重科技,我想對於大家來說是件好事。但是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像 SpaceX, Tesla這樣的公司,他們對於資本並沒有那麼饑渴。

文章到此並沒有結束。

和霍夫曼一般,越來越多的風投機構也意識到了,在關注創新的同時,風投機構自身的變革與創新在這個競爭愈發激烈的時代也顯得頗為重要。巧的是,在虎嗅11月22日 FM創新節的活動現場,也有三位投資機構的合伙人分享了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借著霍夫曼這一問題的由頭,將活動速記在這裡做一個分享,內容有刪減。

嘉賓介紹

胡海清:是現在的基金是淺石創投,我原來一直在經緯做了8年,今年3月份出來和我的搭檔做了一支新的基金,做的事兒和原來差不多,還是專註於早期天使輪到A輪人民幣基金。

邱浩:之前在VC行業做了9年,在晨興創投幹了5年,在創新工廠作為合伙人做了3年,今年出來自己做了一個基金,叫聯基金,是一個人民幣基金,主要做PreA和A輪,目前會專註社交領域,以及互聯網醫療,以及農村互聯網幾大塊。

林中華:之前在矽谷做了八九年的天使投資,在IDG做了一年,負責他們在矽谷投資的合伙人,今年6月份的時候跟另外一個IDG合伙人李峰做了Frees Fund基金,我們做了四五個月,我們現在已經有超過30人的團隊,也投了將近30個項目,資金量也到了30個億左右。

主持人:以太資本創始人 周子敬

周:從去年我就感覺到VC市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直接的就是新基金越來越多,而且新基金在市場上的表現,老基金沒有那麼大明顯的差別,包括創業者那端,他們也非常樂意拿新基金的錢,而且很多新的基金非常多創新的打法。

你們有感覺到VC投融資行業的一些變化嗎,以及各位的新基金會有什麼創新的打法?

林中華:剛才說的沒錯,我們剛出來融資還遇到了一兩家專門投資基金的基金,他們專註的策略就是專門投早期基金,或者說大的機構出來的一些合伙人創立的基金,我覺得從他們的角度或者是市場的角度,大家還是看見了一些VC行業需要做的變革,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從投資人角度,第一支基金往往是表現最好的基金,因為第一支基金各位合伙人出來的時候是跑得比較勤,工作比較刻苦。從創業者的角度說,也是這樣。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完全沒有遇到創業者對基金品牌的特別硬性的要求,大家還是把重點放在了合伙人跟他們的契合度上,這是我們覺得創業者找投資人非常需要看的點。

所以我們覺得,作為一個早期基金,我們覺得投後服務這塊是我們Frees Fund資本很重要的一點,我們把投後分成了6塊,細分的很明顯,而且每塊的負責人都是在他們自己領域非常資深的專家,比如說產品,HR,幫公司融下一輪的、幫公司把財務做好的,最後有一個是教公司怎麼把一個APP或者是一個產品給實現比較病毒化的增長的。基本上是這樣。

邱浩:我覺得過去一年裡面,大量新的基金的出現,包括我們自己,順應了整個創業熱情和創業熱潮,有這麼多的創業者,必然需要更多的VC來替他們服務,不應該是創業的一小波人的事情。所以就有更多的創業者來了,也有我們的這些新的基金出來了,很高興就是我覺得只要你對創業者有價值,而且給他帶來其他的幫助,創業者並不會對什麼新基金、老基金有太多的差別、成見,當然了我相信IDG、紅杉之類的仍然擁有它強大的資金實力。 從這點角度來說,我們能做的可能就是做得更多一些。

從對創業者的幫助來說,除了剛才林總提的那些,因為我在這個行業做VC挺長時間,我覺得三點是作為VC可以做的。

1、如果在我們這個特別熟悉的行業裡面,你如果能夠幫創業者參與他的產品戰略和他公司戰略的討論的話,那是非常有價值,因為你看到的東西多,你見到的人多,所以,有可能你能帶給創業者角度來說,對他是一個很大的幫助。這點是作為一個真正最優秀的VC,在他最熟悉的創業行業可以做到的東西。

2、假設很多時候你做不到那個,做不到的情況下面,你多說話往往對創業者是個障礙,有很多人說咱們不添亂,在不添亂的情況下,其實作為VC也是有很多的價值的。你可以幫創業者保持專註。因為我們在董事會上面,可以跟創業者約定說,我們今年的目標就是干這個,但是創業者特別像在叢林當中戰鬥,所以他往往會走著走著就會走偏了,作為投資人,我們基本上是在500米的高空,甚至1000米的高空,所以一眼就能看清楚,你這方向錯了,有可能我就能提醒這個創業者,我們今年的目標是什麼,我們得保持專註。

3、更容易做但是其實做得好的並不多,就是永遠成為創業者的啦啦隊,特別是在寒冬來臨的時候,我們對創業者的信心一定要超過他對自己的信心,這樣的話才能真正地讓他感覺到這個時候他並不孤獨、並不寒冷。

這是我們自己作為VC價值的理解,那具體的做法當中,今天既然在講VC2.0,我覺得過去整個VC行業分配或者利益的重點是在合伙人這一級,今天在新的基金出來以後,我想在這方面可能都做了很多改變,特別是在早期項目,天使、pre A這些項目當中,其實有很多人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基金的人,離開他原有的基金,肯定也是處於這樣的一個原因。所以像聯基金的一個做法當中,我們聘請了大概十幾位我以前投的CEO,或者我比較熟悉的CEO,作為我的創業導師,我把我基金當中的10%,或者某個項目的10%的carry,就是當我們掙錢以後,這個項目當中,除了分給LP以外,分給我們GP的部分,一般典型是20-30%的這個收益的部分,當中的10%我們分給了我們的創業導師,另外的15-20%我們會給我們在這個項目當中,具體找到項目、執行項目,以及參與投後管理的這些同事,一般來說我們把30%的這部分的收益分給了我們一些具體參與操作的一些創業導師、投資經理,我們希望這樣的利益能夠使他們更加有積極性為我們的創業者服務,使我們基金越來越大。這是我們的一些做法。

胡海清:關於變化肯定是感同身受的,因為我們自己也是變化的一部分,而且我們現在狀態是在創業。但是我自己感受的最大的變化或者壓力,其實是競爭,因為我們同行之間其實是競合關係,又競爭又合作,但是跟原來不一樣的是說,我們現在在項目上面對的不是像紅杉、經緯這麼大的平台,由這麼多種子輪、天使輪的個人和機構,甚至直接就是BAT。然後,以及BAT裡面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大佬們。

所以,我們面對的這種環境是非常非常複雜,競爭壓力也非常大,再加上我們雖然在行業內時間長,但是畢竟這個平台是新的,團隊是新的,所以我覺得這塊我自己的感受壓力非常非常大。

為了能夠去跟他們倆去差異化,其實真正能做的本質東西沒有太多了,因為這個行業是比較成熟的,只能說一些打法上面盡量去差異化,比如說我們內部討論說反正堅決不跟風,不管市場好還是不好的時候,我們自己心態比較好,所以不跟風。

但是在一些已經過熱的領域,其實我們反而會再去看看裡面會不會有一些機會,比如說在一些確實市場需求比較大的O2O領域,雖然O2O現在大家談虎色變,但是我們覺得大家一門心思都在2C上面,確實比較艱難,但是在有些細分領域,我們覺得因為用戶習慣已經形成,市場格局也比較穩,我們會看上面其實有很多這種商家們,他們完全沒有被各服務好,我們還是在延著O2O的產業鏈,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來切入,我們現在正在投的一個項目,就是這種邏輯,反而是受到一些比較好的效果。

就是說本質上的東西我覺得變化不會太多,但是會在一些細節上面會做一些差異化的調整,其他就是剛才兩位老總說的,也就是各種各樣的附加值服務,其他沒有什麼特殊的。

本文來源:虎嗅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沈博陽從領英中國離職?
怎樣突破領英三度人脈?
軟體測試心得|我在LinkedIn從事軟體測試工作的體會
LinkedIn 已經上市了,它成功在哪裡?

TAG:創始人 | 節奏 | 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