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題 | 《考工記》里的弓箭是什麼樣的?

弓箭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除了廣泛用於戰爭、打獵之外,一如譚旦囧先生所言,「在中國,歷代更保持著『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並重的精神,甚而合射以明教,借射以學禮,自天子下降及庶人,莫不講習」。傳統弓箭製作時間較長,一般都在一年以上,製作程序繁雜,尤詳於《考工記》一書。《考工記》又號稱難讀,一則因為文字艱澀,難以疏通文義,二則古今工藝差異頗大,多有齟齬。本文茲據傳世文獻、出土材料、實地考察等,嘗試釐清《考工記》弓矢製作的相關參數。

傳統弓的長度

弓的長度因人而異,「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記》提到的三種長度不一的弓,約合今152.46厘米、145.53厘米、138.6厘米。據《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秦始皇兵馬俑出土銅弩機、木弓和弓囊28件,其中,「木弓已朽,長約117-140厘米」。在居延漢代遺址也發現一張缺弦的反弓,「長130厘米」。雖然漢出土的弓弩長度較《考工記》偏短,但是亦可作為參考。

傳統弓的射程以及拉力

《儀禮·大射儀》中規定「大侯九十」,即天子舉行射禮時所用侯道為九十貍步。一貍步為六尺,則九十貍步為540尺。晚周至秦漢1尺約今0.231米,540尺約今124.74米,此即天子舉行射禮的侯道長度,比今日奧林匹克運動會射箭項目的最遠距離90米,還要多出34.74米。此外,《史記·蘇秦列傳》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奚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如果《史記》所言不誤,則這些馳名天下的韓國強弓射程都在831.6米之外。至於傳統弓的拉力,《考工記》未有明文。明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佳兵》篇提到:「凡造弓視人力強弱為輕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過此則為虎力,亦不數出。中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明之一斤,約合今1.1936市斤,120斤約合今143.232市斤,即71.616千克,約157.886磅。上力之人,拉開一張近160磅的弓,這在原中國國家隊射箭教練徐開才等老先生看來未免不可思議,今人幾乎不可能做到!《天工開物》可以為我們推測《考工記》的拉力提供一個參照。根據古今度量的換算,明人弓箭拉力之大已經讓今人瞠目結舌。可惜,文獻所限,我們對《考工記》所載的一張弓需要花費多少力氣依然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鑒於弓箭是當時戰場上極為重要的遠距離攻擊武器以及《考工記》對弓箭製作大幅細緻的描述,《考工記》所載之弓,其拉力之大恐不在明弓之下。古代多有射箭世家,一旦即戎,即是生死系之,其體質之強,用弓拉力之大,恐非今人可比。

在黑龍江安達草原拍攝的張國權先生演示的蒙古式射法:右手拇指戴扳指,食指壓在拇指上,左手扶箭,箭放在弓的右側發射,圖中的弓弦即為現代複合材料製成。

箭的長度

《考工記·矢人》載:「三分其長而殺其一。」鄭玄註:「矢槀長三尺。」《考工記·弓人》載:「維體防之,引之中參。」鄭玄註:「體定,張之,弦居一尺,引之,又二尺。」《鄉射禮·記》曰:「射自楹間,物長如笴,其間容弓,距隨長武。」鄭註:「笴,矢干也,長三尺。」結合對《周禮》《儀禮》及其深入的研究,鄭玄至少三處均完全肯定箭長三尺。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鄭注三尺之箭明顯偏短,難以用來行射。江永云:「矢笴有長短,三尺其中制。」孫詒讓:「矢之制,以三尺為最短,其上中制當以次遞增也。」由上,我們不難看出,鄭玄、江永、孫詒讓對箭的長度就有三種不同的看法。那麼,究竟哪種說法較為可信呢?根據《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箭鏃近7000支,其中,Ⅰ式箭鏃「箭通長68-72厘米」,但是根據出土的銅弩機,我們認為這些短箭更可能為弩用箭,而非弓用箭。另外,我們請教相關射箭和弓箭製作人士,包括徐開才老先生和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副主席張國權先生、副秘書長王剛先生等人,根據人的身高和射箭習慣,三尺(約合今69.3厘米)之箭顯然太短,適合孩子使用,無法滿足成人射箭的要求。成人用三尺之箭搭弓,根本拉不滿弓,箭就開始墜落。現在成人所用箭長在85厘米左右,清人所用箭偏長,有的甚至在100厘米之上。因此,我們認為,鄭玄理解的「矢長三尺」只是一種參考長度,在實際操作中,這種三尺之箭當為最短,孫說可從。

弓乾材質的選擇

《考工記》記載弓乾的製作選材有七種,「柘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但是,目前中國筋角弓的材質主要用3到5年生的毛竹,不用柘木等。竹木在《考工記》中是最下等的材質,如今卻成為最常用的材質。我們以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根據現代民間製作經驗,竹木的韌度明顯優於桑木;二、符合《考工記》要求的桑木數量極少,現代社會與古代「膏壤千里,宜桑麻」的情形迥異,柘木、桑木等銳減。弓的製作材料多是因地取材,《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蜀、漢、江陵千樹橘……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要之,無論是明人造弓,「以竹與牛角為正中干質」,還是1942年成都的長興弓鋪與今日北京的「聚元號」弓鋪,以及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的弓箭坊,弓干都是選用竹木。因此,我們現在復原傳統弓時,弓干主要用竹木,但在弓弣和弓梢部分確實可用少量桑木等。

膠的選擇以及弓體的粘合方法

《考工記》關於膠的記載有六種,「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今天所用膠多為鰾膠等。《天工開物·佳兵》中提到:「凡膠乃魚脬、雜腸所為,煎治多屬寧國郡,其東海石首魚,浙東以造白鯗者,取其脬為膠,堅固過於金鐵。」另據高翔先生介紹,鰾膠具有黏性好、顏色淺等特點。高先生煮膠用80到90攝氏度慢熬一天左右可成。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鰾膠的粘合作用,弓干、牛角等一般都會被加工成凹凸不平的槽條。當然,粘合之後,一些經驗豐富的製作人會自製一些工具,用單人即可操作的走繩法對弓進行固定,確保弓的各部分牢牢粘合。

粘合之後,一些經驗豐富的製作人會自製一些工具,用單人即可操作的走繩法對弓進行固定。

牛筋的運用

牛筋的運用主要有三:一是與弓干粘合,增加弓體的韌度,二是作為弓弦的製作材料,三是纏縛弓體、箭羽等。牛筋用途廣泛,可以用來附在弓的外側增加弓的韌性,也可以用來製作弓弦,牛筋絲還可以用來纏縛箭羽,防止箭羽脫落。牛筋的錘鍊和手撕相當耗費時間,民間俗語稱「好漢一天撕不了四兩絲」。

漆與弓弦材料的選擇

現代筋角弓所用漆,業界稱為大漆,通過硃砂等調和樹漆而成。絲則用作弓弦,也用來纏縛弓身,起到固定和增加弓體韌度的作用。但是,現在弓弦基本不用絲,而用先進複合材料製成,製作工藝也比古代先進。

箭鏃和箭羽材料的新選擇

與中國古代匠人製作弓箭截然不同的是,現代藝人可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獲得所需材料。現在箭鏃製作材料已經多樣化,很少有青銅質,多用鐵質、鋼質,也有橡膠質、塑料質、銀質等。箭鏃的形狀,除了薄匕形、三棱形之外,還有四棱形、半月形、山字形、倒鉤形、斧形、鏟形、尖錐形等。《考工記》上沒有提到箭羽的選擇,現代製作木箭的箭羽主要有鵝羽,也有貓頭鷹羽、鵰翎,甚至有孔雀羽、火雞羽等。

現在箭鏃製作材料已經多樣化,很少有青銅質,多用鐵質、鋼質,也有橡膠質、塑料質、銀質等。

總之,比較古今弓箭的製作,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其一、製作目的上,古代主要用于軍事、射禮、打獵等,今天主要用於體育競技、商業娛樂、射禮復原等;其二、製作材料上,古代若干製作材料已經失傳或者不再使用,而現代製作材料內容豐富,如弓弦、箭鏃、箭羽的製作還引入了諸多新材料;其三、製作方法上,古人更加精細,對時令、陰陽、等級等關切甚多,今人則技術更先進,製作更便捷,交流更方便;其四、製作文獻上,《考工記》在當時以及後世肯定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但是《考工記》本身對弓的拉力、箭桿的厚度等重要參數均未記錄,另有一些數據已經無法解讀,如「絲三邸,漆三斞」,有成為「死文獻」之虞,而後來的經師對涉及弓箭文獻的理解多半泥於註疏,罕能結合實際。今人僅參考《考工記》之大體概況,比起文獻,更注重自身製作經驗的提升以及對他人包括國外弓箭製作經驗的借鑒。

2015.2.2 文匯學人 陳士銀


推薦閱讀:

《西方哲學史專題講座》(三)
祈禱出來的能力(第十六章) | 專題
孩子做家務(專題介紹)
寶寶吃手(專題介紹)
[天天專題](1)子宮瘢痕憩室

TAG:弓箭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