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君人南面之術

作為傳統中國最重要的幾部經典之一,《道德經》(又稱《老子》)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長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從這部書問世的春秋戰國之交起,一直到現在約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它有過數以千計的注釋者。除了最著名的河上公、王弼之外,竟然也可以發現好幾位皇帝的名字: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由於唐代的皇帝自認是該書作者的後裔,它還有過被當作「紅寶書」收藏並閱讀的時代;這部書也有著比同的面孔,既是哲學的寶典,又是宗教的聖典;它是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種類最多的中文書籍;甚至在二十世紀的出土文獻中,它現身的次數也是最多的,從敦煌卷子、馬王堆帛書到郭店竹簡,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呢,其主旨和精神何在?以下我們來看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新世紀優秀人才,《道家文化研究》副主編王博教授怎麼解讀。

明朝《聖賢圖》中的「孔子問禮老子」

君人南面之術

「此君南面之術也」——雖說班固針對的是整個的道家,但《道德經》該是他做出如此概括的主要依據。應該把道看作是老子要求君王們走的路,讓他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中,王並不是最大的,在王之上,還有地、天、道等需要敬畏和效法。

首先從讀書開始。我們面對一本書,從哪裡讀起,怎麼讀?這是一個大問題。

就好比遇到一個人,怎麼去了解他並做出一個判斷?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經驗和說法,就我自己有限的讀書心得來說,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先立乎其大者。讀過《孟子》的人都知道,我這裡借用的是那裡邊的話:「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可奪矣」,這話原本是說修身的,但確實可以引申到讀書上面來。很多人讀書,小的地方看得很認真,這當然不能說不對,但如果因此忘了大的方面,就有了「逐萬物而不反」的偏差。孔子讀書,是很看重大處著眼的,如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就是先立了讀《詩》的大者。有此境界,讀《詩》才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對《道德經》來說,它的大者是什麼呢?從不同的角度也許會有不同的理解,如王弼說是「崇本息末」,河上公說是「自然生長」,這當然都有他們的道理,但我還是比較同意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的說法:「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易之謙謙,一謙而四益。」

老子像

這裡最重要的斷語是「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雖說班固針對的是整個的道家,但《道德經》該是他做出如此概括的主要依據。這一方面是由於老子在道家學派中擁有的創始者地位,另一方面也比較合乎實際的情況。眾所周知,從《莊子》到《史記》,都說老子具有周王室史官的身份。如果考察《老子》一書,其中對天道的重視和推崇,對歷史及禮制的熟悉和了解,辯證的思維方式以及以侯王為主要的說話對象,都體現出史官身份的特點。楊雄在《法言.五百》中曾經說「史以天占人,聖人以人占天」,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老子和孔子學術的差異。老子繼承了「史以天占人」的特點,所以全書中都充滿著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味道。孔子則罕言天道,盡人事而畏天命。「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所說正是這一基本的事實。

有周一代,史官乃是學術的大宗,知識的淵藪。其最重要的職責,正是利用有關天道和歷史的知識,充當天子或者侯王的顧問。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史官活躍在從西周到春秋時代的政治和思想舞台,如伯陽父、史伯、內史叔興、史墨等,與天子或者侯王大夫們進行對話。這些正是老子的先驅。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老子說話的對象也並非普通的百姓,而是君主們。從第二章、第三章開始,就明確地提出了「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聖人之治也」的問題《道德經》顯示出該書的主要關懷,即在於君王應該以何種方式統治百姓,管理好國家。書中出現了大量的「侯王」或者「王」、「萬乘之君」等字樣,都表現著作者的興趣所在。他是想以帝王師的身份給他們說法,內容就是所謂的君人南面之術。

如我們所知道的,古代的房屋或者宮殿,都是南面而建,君臣相見之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背面而立,所以有「南面稱君,北面稱臣」之說。「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統治術或者統治方法之義。對統治術的探討,一直是古代中國思想家們最感興趣的領域。譬如老子之前有《尚書.洪範》,借箕子和武王的對話鋪陳出「九疇」,提出天子統治國家的九項基本原則。老子之後這方面的內容更是豐富之極,大凡有關「君道」「主術」的探討都屬於此類。

但《道德經》有它的特別之處,一是全書均圍繞此立說,「言有宗,事有君」,對《老子》而言,其言之宗、事之君就是君人南面之術,不像很多書只是把這當作眾多問題中的一個。這也許正是很多帝王喜歡它的主要理由。二是其所謂術有道作為支撐,因此呈現出理論深度和系統性。道術是古代哲學中很重要的一個字眼,道偏重於指一個比較普通而抽象的原則,術則是具體的技術和方法。道術一體使得《道德經》所說的統治術不只是處理君主和百姓之間的關係,而是把他和宇宙法則即道和天道聯繫了起來。這使得,老子的思想始終不局限於人的範圍之內,而在天人之間尋找一種交集,使其學術呈現一種天人之學的特點。三是提出了頗有特色的統治方法,這個方法以無為和自然為核心觀念,很明確地與儒家教義教化的理論相對立。在整個的中國歷史上,儒家的教化理論和道家的自然學說交互為用,對立互補,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作為君人南面之術來閱讀的《道德經》與作為其他任何什麼東西譬如宗教或者哲學的《道德經》很顯然是不同的。也許我們不必過分的關注道到底是本原還是本體,也不必執著於那些千篇一律的分析框架,像宇宙論或者本體論、認識論以及辯證法或者相對主義等等。我們應該把道看作是老子要求君王們走的路,指導著他們如何面對百姓、世界,特別是他們自己。讓他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中,王並不是最大的,在王之上,還有地、天、道等需要敬畏和效法。我們不必把某些辭彙(道、德、心、虛、無、有等)概念化或者神秘化,它們的意義其實非常具體,而且並不難於理解。這正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可奪矣」的主要意圖。

包子死了,他的爸爸來找土豆報仇。土豆知道打不過,就逃啊逃。 一條河把土豆給攔住了{猜一蔬菜}

推薦閱讀:

流量之殤,還是道德之死!
王小波為何自稱墨子門徒,他的哪些思想和主張可以體現這一點?
《道德經》解讀的幾個誤區
有哪些主動放棄生命拯救別人的真實案例?
《道德經》轉摘 - Qzone日誌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