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鄭彪:金融爆炸和資本積累(上)

金融爆炸和資本積累(上)

鄭彪

一、金融爆炸的原因、表現和資本積累

(一)金融爆炸的基本原因和主要表現

20世紀7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瘋狂擴張和國際巨量熱錢流竄,名為金融全球化,實際上為禍甚巨,為世界各國所患。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苦不堪言。與此相聯繫,近年來國際金融領域流行一個概念,叫作「流動性過剩」。啥叫「流動性過剩」?自由主義的貨幣主義理論只描述現象,迴避本質。表面上是貨幣政策問題,其本質是世界經濟中的資本過剩。一面是資本過度積累,一面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發達國家如此,全球也是如此,還是源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積累趨勢:一端是財富的積累,一端是貧困的積累。在全球財富積累的一端,表現為發達國家長期過度的資本積累,在特定條件下導致金融爆炸和瘋狂的全球金融投機。

一方面,戰後科技革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利潤率,在整個蛋糕做大的條件下和實際工資增長的同時,資本積累更大幅增長,資本需要追逐更高的利潤,而投資領域相對狹小;另一方面,20世紀70年代的滯漲對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產生資本擠出效應。在滯漲衝擊、「尼克松衝擊」和兩次石油危機相繼發生的背景下,美元霸權初步形成,巨額過剩資本追逐高額利潤的衝動和美國的地緣政治需要促成了金融業爆炸性發展。而金融業的爆炸進一步對軍工、石油、房地產以外的實體經濟產生擠出效應,龐大的過剩資本日益投向軍工部門、海外市場和金融領域。

發達國家的滯漲引起平均利潤率下降,股票的市場價格也下跌。相對於狹小的有利可圖的投資領域來說,過剩資本空前巨大。龐大的壟斷資本不滿足於低迷的利潤率,除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向海外市場轉移,只有向虛擬經濟發展。在美英壟斷資本和強大的政治權力推動下,大規模金融創新應運而生,大批高智商的精英進入金融領域,創造了金融工程,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產品從他們的大腦產生,通過電腦運作,配合以各種學術創新和媒體轟炸,特別是一個時期以來泡沫經濟催生巨大的財富效應,在實踐中金融創新被人為地演繹得出神入化,各國各界人士大都趨之若鶩,暈頭轉向,也樂此不疲。曾幾何時,這個全球性擊鼓傳花的遊戲實在玩不下去,於是華爾街暗中放水,金融海嘯爆發,經濟泡沫破裂,所有局外人包括外國政府和銀行,更不必說無以計數的個人投資者,在呼嘯而來的金融浪潮衝擊之下遭到重創。這一切,實際上是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停滯趨勢的反映。巴蘭(Baran)和保羅·斯威齊(Sweezy)早就指出,高資本流出率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形成了巨大壓力。壟斷資本的本質優勢在於封殺新的競爭對手和通過控制價格來確保其市場地位,而不是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導致資本停滯趨勢。這個觀察是深刻的。回過頭看,20世紀70-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高度金融化、高度投機化、泡沫化、高度軍事化、全球性和私有化進程帶來一系列地緣政治災難,沉重打擊了新的競爭對手,但卻消化了國際壟斷資本過剩的能量,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停滯趨勢的表現或結果。

在全球貧困積累的一端,除了南北分裂空前嚴重和出現不斷擴容的「第四世界」以外,在發達國家也出現收入分配發生逆轉的社會進程,社會財富加速向社會上層集中,中產階級大面積淪陷,社會重新向兩極分化,其中以美國為最。

在戰後發達國家的「黃金時期」,實際工資和社會福利增長較快。由於冷戰、蘇共蛻變和中蘇分裂等原因,20世紀70年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國際階級鬥爭形勢轉入低潮,打破了東西方的政治均勢,為美英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戰略登台提供了契機。在這個背景下,首先是發達國家的所有制和分配關係發生逆轉。就工資分配而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發達國家工資占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普遍下降,1980-2006年美國下降了4%,從64%下降到60%;歐盟十五國下降了11%,從74%下降到63%;日本下降了12%,從70%下降到58%。(1)(轉引自(德)Christa Luft:《金融市場從真正的經濟運行過程中剝離》,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第5屆論壇論文集92)工資收入下降和同期眾所周知的社會福利削減,造成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一度被金融和房地產泡沫帶來的財富效應所掩蓋),這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等經濟政策和瘋狂的金融投機造成社會財富佔有的再分配,導致財富重新向社會頂層集中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原有獨立的公共養老金體系逐漸受制於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的金融機構,由此帶來的金融爆炸的財富效應一度掩蓋了社會基本矛盾,隨著金融海嘯發生,這方面潛在的危機日益凸顯,已經造成美國等國家的社會動蕩。

當代國際金融領域的問題極其複雜,造成金融爆炸的原因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這個根本原因之外,還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條件下美元霸權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許多變化有關,例如美國通過不斷擴大國際收支逆差向世界經濟不斷注入大量的過剩美元;新自由主義條件下美國「寬鬆」的金融市場管理;全球地緣政治問題;等等。這裡難以一一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市場爆炸性發展,具體表現為四個突出特徵:

第一,1980-2007年全球私人金融資產(WFS,包括股本、公司和政府的股票、債券、其它有價債券以及銀行儲蓄)持有量從12萬億美元增長到196萬億美元,增長了16倍。同期全球GDP從10萬億美元增長到55萬億美元,增長了5.5倍,即全球私人金融資產增長速度為GDP增長速度的近3倍。(2)(同上)換言之,全球勞動人口必須工作三年半才能創造出與私人金融資產等值的產品和服務。

第二,金融資產國際化的速度遠遠超過全球GDP和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20世紀70年代國際金融資本投資總量只佔全球GDP的50-70%,到21世紀頭十年時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總量已經為全球GDP的320%;1970年國際金融資本與國際貿易總額的比率為180:100,到2004年該比率在發達國家達到了700:100,同期發展中國家的比率僅從140:100提高到180:100。(3)(同上)

第三,金融市場爆炸集中表現為金融投機空前發展,國際金融成為美國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巧取豪奪世界各國財富的地緣政治工具;而金融創新浪潮中各種層出不窮的金融衍生工具高度發展為其提供了空前未有的理論支撐和操作平台,隨著國際金融工程學和各種金融鍊金術應運而生,以對沖基金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大鱷在全球到處興風作浪,各種金融詐騙橫行無忌,最後導致金融海嘯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

金融作為當代地緣政治工具,集中表現為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被美英等國運用於內外政策,例如:⑴各種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空前活躍,虛擬經濟有無限擴大的趨勢。隨著金融產業的持續擴張,金融風險在全球市場迅速擴散和迅速擴大。⑵房地產金融化。房地產受土地資源限制,具有壟斷性,且占財富的比例很大(在美國,個人消費佔GDP的65%,其中住房佔一半),將金融與房地產「捆綁」,使得金融業得到爆炸性增長。⑶有意識地通過濫發美元、向各國強行推銷美國國債、其它債券和金融衍生產品以及各種方式,掠奪各國財富。

第四,美國政府利用美元霸權為金融爆炸推波助瀾,實為美國的一次規模空前的全球金融擴張,竭力使其服務於美國對外貿易金融戰的需要,使當代國際金融發展表現出突出的地緣政治特徵。據美國一流金融學家邁克爾·赫德森揭露,美國政府控制全球金融、信貸的秘密策略,是以金融外交推動美元霸權,推動國際金融業泡沫,特別在發展中國家導致金融業畸形膨脹,為美國雙赤字融資以及間接為美國對外發動的戰爭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的戰略性收購融資,並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俄羅斯等國家培育金融代理人,這是全球「達沃斯人」興起的一個基本背景。通過推行新自由主義、貨幣主義理論以及各種滲透方式,在發展中國家培育金融領域的達沃斯階層。在拉美國家,這些人被稱為「芝加哥小子」:在印尼,則被稱為「伯克利黑幫」。(4)(指印度尼西亞的一批長期執掌國家經濟大權的新自由主義精英。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這些人在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下,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培訓後回到印尼掌握國家經濟重權,而後在長達四十年里積極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這些被赫德森統稱為貨幣帝國主義。貨幣帝國主義豈能放過中國?事實上,中國恰恰是其主要地緣政治目標。這方面,近年來在國際國內許多學者(如邁克爾·赫德森、廖子光、何新、郎咸平、宋鴻兵等)的有關著作中已經有大量驚人的揭露。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天平開始向西方傾斜,而滯漲導致過剩資本在西方國家空前堆積,新自由主義終於得以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在這種政治背景下,過剩的資本積累要走G—G』的捷徑,於是理所當然地導致製造業地位下降(製造業的資本運動公式是:G—W—G』,顯然太「麻煩」,故對國際壟斷資本已經不甚重要),而要靠金融炒作的捷徑賺錢,政府的金融管制在政治上已經過時,無疑需要「寬鬆化」改革,即為金融投機資本大開綠燈。

這個時期「美國對金融行業減少控制的步驟如下。第一,所有『利息和金融交易費用』的規章制度至1986年已全部廢止。第二,1985年所羅門兄弟公司創造了按揭證券化。第三,從1974年起,禁止銀行繞過國家網經營分行的《麥克法登法》就一步步地放鬆管制,到1994年這一法案終於被取消。第四,其中包括一項禁止持有公司的銀行擁有另外金融公司的規定的《高盛公司法》終於在1999年宣布無效。最後,商品期貨交易於2000年放鬆管制,接著一些頗有影響力的條款於2004年予以廢止。這些減少控制的預案是在美國政府和華爾街的合作下進行的。高盛公司的前聯席總裁羅伯特·魯賓曾擔任柯林頓政府財政部秘書。在財政部任職之後,魯賓成為花旗銀行執行官。艾倫·格林斯潘在聯邦儲備局總裁卸任之後,在太平洋管理公司從事諮詢工作。高盛公司前首席執行官亨利·保爾森曾擔任布希政府財政部秘書。」(5)((日)Yasuo Fukuda:《世界貿易組織:帝國主義的新階段》,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第5屆論壇——資本主義危機與出路:21世紀社會主義論文集,2010年5月29-30日,中國蘇州)結果是實體經濟被虛擬經濟擠出,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衰落,虛擬經濟急劇擴張,美國生產的商品愈來愈少,經濟泡沫愈來愈多,愈來愈多的資本蜂擁而入金融行業去追逐暴利,產生了龐大的金融產業,刺激金融創新。金融不創造一個價值原子,而金融資本卻需要通過「點金術」來賺大錢、快錢,只有走金融操縱和金融欺詐的邪路。於是有諸如長期管理公司、安然公司、世界通訊公司、環球公司等難以數計的金融醜聞和企業破產,有美國「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問題,終於引發金融海嘯。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金融創新搞出如此龐大的金融衍生交易來分散、延後和轉嫁華爾街的金融風險,這次發生金融海嘯,恐怕美國就徹底完蛋了。所以,新自由主義和美國金融海嘯純屬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禍。

在世界市場上,以往資本的國際流動往往受限於各國政府的金融管制,如外匯流入流出、證券市場的外國投資,以及發行外資的金融衍生商品等等限制。但是隨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各國的金融管制措施逐漸被剷除,世界變成「平」的,特別是在互聯網條件下,資本國際化更如虎添翼,得以迅速便捷地出入各國金融市場,參與證券投資,買賣金融商品,設立和收購銀行等企業,提供資金借貸、消費金融和各種保險服務,等等。在互聯網交易和各國取消金融管制條件下,國際金融市場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跨國公司、國際熱錢和對沖基金如同洪水猛獸,悄悄而來,呼嘯而去,民族國家往往成為西方地緣政治的犧牲品,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一個顯例。近來索羅斯等國際金融大鱷又捲土重來,進駐香港,對中國大陸虎視眈眈。

(二)金融爆炸的社會經濟後果

1.加速美國衰落。金融業爆炸伴隨著製造業衰落,兩者交互作用,加速了美國衰落。金融不創造一個價值原子,就連亨廷頓也承認,任何文明和社會,只要將更多的盈餘用於消費和非生產方式,換言之,只要對實體經濟的投資率下降,該種文明和社會就必然走向衰落。(6)(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劉菲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第279頁)其實文明衰退與投資率下降是互為因果。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空心化,正是如此。金融爆炸本身就是西方文明嚴重衰退和帝國主義腐朽性的表現,它使得美國國際壟斷資本集團賺得缽滿貫滿,但是美國卻空前地衰落了。美國衰落以後是否會解體,對此亨廷頓臨終前懷著極為憂慮的複雜心態,寫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和《我們是誰》兩本書,心理相當悲觀和灰暗。

2.加劇人類社會的分裂和危機,深化世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全球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美國與世界各國的對立,世界動蕩和人類危機空前加劇。美國壟斷資本集團引領全球金融擴張,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爆炸導致世界經濟泡沫不斷堆積,其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後果就是導致世界財富日益從窮國向富國集中,也是從有色人種向白人「黃金十億」集中,從公共部門向私有部門集中,從社會底層向社會上層集中,向極少數人集中,最終是向美國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集團集中。當泡沫破裂時,其社會經濟成本則由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工薪階層和公共部門承擔。正如克瑞斯塔·魯夫特所指出的,「因此,金融主導的資本主義面臨社會再生產、社會整合、民主認同和安全等方面的危機。氣候變化、能源戰爭、恐怖主義、從民主向寡頭的轉型、階級分化、新的種族主義等將不可避免。因此最終將導致一場文明危機,並形成更為嚴重的野蠻文明和權勢階層,解決這些問題將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7)((德)克瑞斯塔·魯夫特Christa Luft:《將金融市場從真正的經濟運行過程中剝離》,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第5屆論壇——資本主義危機與出路:21世紀社會主義論文集)「更大的代價」指什麼?國際上許多有識之士早已指出,新的世界大戰特別是新式的世界大戰、決定性的全球地緣政治大戰,早已經開始。

3.扭曲了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結構,形成金融洗劫的社會財富轉移機制。首先,金融爆炸改變了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結構,將利潤小、污染大的製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美國專事印刷、發行美元和操縱世界金融業,成為世界經濟的太上皇和獨一無二的莊家。其次,造成全球性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失衡。虛擬經濟原是實體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早已經不是馬克思時代的兩大部類,金融主導的資本主義已經演變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兩大部類」,嚴重浪費資源,破壞了社會再生產條件,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這原是帝國主義腐朽性的表現。虛擬經濟在馬克思時代已經得到迅速發展,現實中虛擬經濟也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某些積極意義,虛擬資本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辯證關係決定兩者之間需要維持必要的比例。現實中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膨脹,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反過來重創實體經濟。

金融爆炸堆積經濟泡沫,形成新的金融洗劫的社會財富轉移機制,金融和房地產泡沫在分配上的作用是合法地轉移(掠奪的別名)財富,金融詐騙就更是巧取豪奪。房地產泡沫是當代「羊吃人」。股票和房子在媒體和無良學者、官員的共同拉抬下在高位大規模套現,是國內外投機資本將社會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真金白銀裝進自己的口袋。

當代世界經濟是金融主導的,主要由美國和英國主導。結果怎樣?對誰有利?錢被誰「賺「去了?人們終於看清楚了,當代全球金融創新演變成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巧取豪奪。正如克瑞斯塔·魯夫特所揭示的:「華爾街銀行從減少控制的政策中獲利最豐厚。他們創辦了最新金融企業,填滿現金以吸引家庭儲蓄、養老基金和儲蓄貸款機構中存儲的剩餘資本,並將這部分基金投放到證券市場。隨後的基金湧入便推動股票價格上漲。隨著20世紀70年代晚期開始,持續到80年代的(銀行)『混業經營』的繁榮,華爾街銀行發展成兼并收購公司(投資銀行——引者),包括進行『惡意收購』。對於非金融公司而言,由於股票價格上漲,直接融資就顯得更有吸引力。因此,從80年代中期起,家庭儲蓄和養老基金就已流入證券市場,尤其是通過機構投資者(如共同基金),因而繞過銀行儲蓄。簡言之,金融化和證券化已攜手並進。2000年信息科技泡沫崩潰後,剩餘資本便投入不動產市場,導致了房地產泡沫。此刻,華爾街銀行的行動再次在泡沫膨脹中起著關鍵作用。從90年代開始,他們就發明了新的證券化商品,如按揭證券(MBS)、擔保責任憑證(CDO)、和信用違約互換(CDS),並將從世界各國吸引的剩餘資本用於投機,最終吹破房地產泡沫。」(8)(同上)發達國家的這場擊鼓傳花遊戲終於將中國卷了進去,多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的風雲激蕩,其中外資的作用幾何?外資屬於一種「候鳥」,中國又是季風氣候,特愛「颳風」。「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候鳥」就飛來了;待到賺得缽滿貫滿之後,山雨欲來之前,早就離場了。至於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道理大同小異,中國差不多是國際投機資本最後的晚餐,「候鳥」似乎已經吃了幾個來回,既然有那麼多的資金(包括銀行釋放的那麼多貸款)高位接盤,牠們怕是早就打道回府,等著崩盤呢。

美元霸權、美元迴流為美國赤字融資,操縱衍生品市場獲得巨大利潤,通過金融操縱轉移、洗劫各國財富,並通過將發展中國家經濟私有化和金融化,包括上市、收購、重組,廉價收購其戰略產業、優質地產和其它資源以及收購其公共設施如水電、交通,進而實現對其進行地緣政治控制,直至「減少」其人口,滅絕其種族,這都是美國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其中國民經濟大規模私有化最有利於削弱民族國家,也最有利於國際壟斷資本收購:壟斷資本對發展中國家國有資產的收購有雙重目的,經濟上這些優質資產一般具有壟斷性,能帶來壟斷租金收益;政治上控制了這些國有資產和產業,也就實現了對該國家的地緣經濟控制,進而有利於對其實現地緣政治控制。在意識形態上,最容易迷惑人的就是所謂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和腐敗這一蠱惑人心的指控,所以私有化理論風靡一時,一度竟能摧枯拉朽。對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私有化浪潮,赫德森稱之為「近些年來這些資產(指公有的壟斷部門的資產)轉為私人所有是五百年前歐洲佔領美洲新大陸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財產轉移」。(9)((美)邁克爾·赫德森著,嵇飛、林小芳等譯《《金融帝國》譯序,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在蘇聯東歐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劇變不僅伴隨著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財產轉移」,而且這種財產轉移(掠奪的別名)由於俄羅斯形成寡頭所有制而一舉超過了沙皇俄國時代。20世紀90年代私有化浪潮在全世界席捲而來,在世界各國「發展不平衡」,前蘇聯東歐國家是重災區,而在發達國家則表現為戰後的國有化出現逆轉。如英國1994-1997年實行鐵路私有化,國家財政對鐵路的補貼在私有化後不降反漲(從私有化前的每年20億英鎊漲到私有化以後的每年29億英鎊),而鐵路安全狀況卻急劇惡化,在私有化浪潮之後的短短五年中(1997-2002年)接連發生13起嚴重事故,包括7起重大傷亡事故,於是英國人紛紛放棄乘火車出行。終於英國政府在巨大的社會政治壓力下,於2003年10月23日由有政府背景的「鐵路網」(Network Rail)公司從私營承包商手中收回鐵路維護權。(10)(同上)

4.全球性金融爆炸進一步摧毀了全球社會生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兩極世界格局傾覆,國際壟斷資本集團頓時得到解放而肆無忌憚,單邊主義飛揚跋扈,由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和百多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確立的人類價值遭到空前踐踏和毀滅性衝擊;金融爆炸更使得投機取巧、不勞而獲和一夜暴富成為普遍的社會心理;勞動價值論在理論上被顛覆之後,進而在政治上被顛覆,終於將工農大眾和普通勞動者打入社會分工、財富分配的社會底層。年輕人,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年輕人,稍有能力者都想奔個「『錢』途」,而視當工人農民為畏途,這是金融爆炸導致泡沫經濟泛濫而實體經濟的地位空前降低和社會價值顛倒的社會心理後果。人類社會的生存危機和社會危機更加深重,道德崩潰的社會後果隨處可見,觸目驚心。

以往金融市場的功能主要是為實體經濟融資,為實體經濟服務,參與實體經濟創造的剩餘價值分割,金融市場是由需要融資的實體經濟資本家驅動;現在是金融資本和金融市場自我服務,自我「增值」,卻不創造財富。金融資本的流通公式是G-G』,離開產業資本的流通過程所創造的剩餘價值,G』根本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謂金融鍊金術就淪為騙術。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過度積累的剩餘資本為了從滯漲中尋找出路,大搞金融市場投機、私有化和兼并收購。當代金融資本主義高度發達,扭曲了經濟結構,也破壞了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金融資本到處橫行,坐享其成,投機盈利(暴利),食利者階層擴大,有時中產階級甚至中下層也能獲利,造成金融煉金的社會假象,導致腐朽思想泛濫,到處敗壞社會風氣,釀成社會人文危機和社會分裂。「這主要是由於投資只有少數人有能力購買的擁有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商品和服務),比投資於人們擁有平均購買力的產品或者沒有市場收益的產品的利潤要高得多。」(11)((德)克瑞斯塔·魯夫特Christa Luft:《將金融市場從真正的經濟運行過程中剝離》,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第5屆論壇——資本主義危機與出路:21世紀社會主義論文集)在這種思潮影響下,多年來中國許多城市爭相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在理論上是本末倒置,捨本逐末,按此思路制定城市和區域發展戰略,蓋了很多大樓,名為按照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是否成為巨大的浪費?劉軍洛揭露說,在當前國際貿易金融戰的背景下,「中國與美日歐等經濟強權的對壘已經進入白熱化,市場的殘酷性、持續性將讓每一個中國家庭明白美元全球化的遊戲規則,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富再分配的過程,是一場嚴酷的失業、貿易戰、死亡、破產以及地區性軍事衝突的過程,會讓99.999%的中國人、美國人,甚至歐洲人不知所措。」(12)(劉軍洛:《被綁架的中國經濟 多角世界的金融戰》第一章導讀,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這些現象令人深思。

(本文為拙著《世界變局與中國前沿》第四章「當代資本積累、國際金融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分析」的第一節,該書已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推薦閱讀:

【原創】樹一山人《鷓鴣天》詩友酬唱二十首
夢桐原創邊框精選
【轉載】南京雞鳴寺拍櫻花。原創。
【原創】 冬天的情愫
【原創投稿·七律25首】十載風雲來弄墨,一肩煙雨去牽牛。

TAG:金融 | 爆炸 | 原創 | 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