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通貨膨脹警報拉響

作者:商平文章來源:商務周刊點擊數: 93更新時間:2007-8-4通貨膨脹警報拉響我們可以相信「黃金十年」,可以相信未來20年的中國奇蹟仍將繼續,但絕不能不相信自然規律——「沒有不敗的繁榮」。居安思危,是對自己最負責的態度記者 商平面對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的意外加速及通貨膨脹率的躍升,中國不得不打出了第N套宏觀調控「組合拳」。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次日起將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這是自去年4月以來央行的第五次上調利率。與此同時,儘管沒有如市場估計那樣全面取消20%的銀行存款利息稅,國務院還是宣布從8月15日起將利息稅下調至5%。自7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宏觀數據後,在市場的廣泛預期中,這些舉措早已是「明牌」。甚至是第二季度11.9%的GDP增長,和6月份高達4.4%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創下近3年來最高水平,也沒有刺激到市場的神經。至少從目前絕大部分政府部門層面和官方分析人士的反應來看,對於前景,大家都是「好好先生」。唯一令人耳目一新的官方判斷來自央行。這個以治理通脹為核心政策目標的宏觀調控部門,繼7月4日在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上6年來第一次針對貨幣政策提出「穩中適度從緊」後,再次聲明這次利率上調「有利於調節和穩定通貨膨脹預期」。這種「山雨欲來」的隱含語調不僅僅緣於突然跳高至4.4%的CPI,還包括幾個跳得更高的宏觀數據。今年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新增2.54萬億元,也就是說半年用完了全年的規劃額度;國家外匯儲備餘額達到13326億美元,同比增長41.6%,半年新增的2663億美元比去年全年增長額還要多;外貿順差達到1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4.3%,為去年全年順差的63%。一切都如脫韁之馬。當然,所有這些並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已經到來,甚至如某些善於樂觀的經濟學家所言,「僅僅是偏快,離過熱還遠」。但作為守護「通脹大堤」的第一責任人,央行顯然不敢像其他部門或者清談家們那樣「輕描淡寫」。畢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人口體量第一次連續以10%以上的超高增長進行極速體驗。飆速的快感往往讓市場對速度產生麻木和遲鈍,由此帶來的錯覺產生的後果令人難以想像。或許,央行拉響「警報器」應該是最負責任的態度。誰「調戲」了物價誰也沒有想到,一頭豬,竟然成了2007年上半年中國的明星人物。肉價韌勁十足地連續反彈,不斷引來眾說紛紜的物價上漲傳說。根據官方分析,近期中國肉價上漲主要因為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場供需變化等因素影響,造成養殖戶縮減養殖規模,以及玉米等主要飼料價格上漲,養豬成本增加。如果說藍耳病導致的肉價上漲屬於偶然,那麼肉價上升的同時,其餘雞蛋、花生油等食品價格也在不同程度上漲,就讓物價的走勢多了一份詭秘色彩。7月11日,國家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王新培在新聞發布會上乾脆表示,「豬肉價格波動不是由豬肉的供求引起的。」他給出了新的解釋:「世界市場石油的價格已經突破了每桶75美元,達到了歷史新高。由於石油價格的上漲,帶動世界範圍內其他產品的價格波動,對於國內的能源、運輸、原料、飼料都有所影響,引起連鎖波動。」如果這個解釋接近真相,那就意味著肉價的大幅上升並非偶然。全球性的需求高漲,特別是中國近年來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正在使價格從燒得通紅的上游鏈條向下游鏈條全面熱傳導,一個緩慢但又非常明顯的上漲,已經在主導著包括肉價在內的所有物價開始攀升。7月26日,世界速食麵協會中國分會宣布,在高價速食麵6月份率先提價後,以華龍、白象等為首,佔據我國大部分市場的中低價速食麵價格將整體上調,最高提價幅度達到40%,平均提價幅度在20%。按照去年數據,消費者將不得不為此次漲價多掏60億元人民幣。上漲的不僅是「吃」,「住」掀起的反彈更是嚇人。7月23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7.1%,環比上漲1.0%,為23個月來新高。漲幅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北海15.5%、深圳13.9%、南京11.3%、北京10%和石家莊9.4%等。今年上半年總體形勢是,1—4月房價漲幅在5%—6%之間徘徊,進入5月,漲幅升到6%以上,到了6月,更是突破7%。然而,現代宏觀經濟學對通脹的考量更側重於所謂核心通脹率,就是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變化後的CPI,而房地產價格更不被CPI考慮在內。於是,不少官方經濟學家也就把上述的一切現象都用自己的眼鏡過濾了。由此出現的結果就是,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官方研究報告大相徑庭。近日,英國《金融時報》據此分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局面: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結果,使中國的耕地面積急劇減少,糧食產量自然下降,尤其是城市化,使目前中國吃和住的矛盾已經白熱化。文章指出:「當然,科學技術和弄虛作假可以提高糧食產量,但是糧田下降的惡果,最終會通過糧價包括肉價中體現出來。現在的糧價和肉價的走升似乎已經形成趨勢。」於是,當一些官方經濟學家聲稱「4.4%不是通脹,只有超過8%才算是……」時,無疑是在說,你不能因為窗戶里冒煙,就說你的房子失火了;只有看到火焰,你才能做出最後的判斷。事實上,老百姓已經行動起來了,甚至正在影響市場選擇。7月19日,號稱中國都市時尚標尺的北京《精品購物指南》竟然不是滿篇「蘭蔻」、「資生堂」,令人驚訝地做了一期大眾超市平價化妝品採購專題。無獨有偶,近日名模姜培林在北京電視台主持的《魅力前線》,也一改以往時尚先鋒的姿態,開始大談如何在北京最廉價的動物園服裝市場「淘寶」50元以下的衣服。資產價格「汽油彈」「經濟正如我們預期的那樣嚴峻。5月份,我們提出了中國經濟存在『低燒高熱』的危險,現在則已經走向『高燒高熱』。」7月19日,在國家統計局發布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後第一刻,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諸建芳就明確給出了自己的判斷。這位今年力壓北大教授宋國青坐2006年度國內宏觀經濟預測頭把交椅的人物特別指出,「CPI由慢變快,也高燒起來,中國經濟低通脹的格局已經開始改變。」在他看來,造成目前經濟運行局面,緣於三個原因:一是需求整體偏強; 二是貨幣環境相對寬鬆,有利於價格上升;三是已經逐步形成通脹預期氛圍,而這樣的氛圍一旦形成,價格就會出現輪番上升的現象。最後一點的直接導火索,就是股市和房市火暴導致的資產價格高漲。近年來,持續高速投資所形成的巨大產能,一方面進入再投資,另一方面進入國際市場。高速出口伴隨的大量順差,導致央行被動發行基礎貨幣,過度充裕的流動性迅速推動國內資產價格的飆升。先是大中城市的房地產價格猛漲,後是股票市場的突飛猛進——這同時又吸引了大量的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市,進一步鼓舞了資產價格的高企。近日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側面透露,房地產去年投資下降,不是因為宏觀調控的原因,而是開發商為了促成供求緊張以便推動房價上漲,人為控制房地產建設投資。對此下注解的是,任志強在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上曾公開表示:「我們希望政府不斷地宏觀調控,因為調控一次房價就漲一次,開發商就樂得合不上嘴了。」這個故事後面暗示的景象是,如果說2004年上半年和2006年上半年的兩次高速增長,是在地方政府拉動城市化投資的同時,市場投資周期也保持了相應的同步景氣發展,那麼今年這一輪高增長帶來的熱火朝天,有可能是前期過剩產能聚集出的巨量流動性過剩,使得膨脹的虛擬經濟通過負面的市場行為,開始「倒灌」一年前還與之相互涇渭分明的實體經濟,其危險性好比將一顆「汽油彈」扔向已經風乾物燥的「柴火堆」。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3月份以來,央行行長周小川、央行行長助理易綱以及外管局局長鬍曉煉,都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對資產價格高漲的擔憂。但是,市場上既然有資產價格,就有資產價格泡沫的擁躉。就目前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作為資產的管理者,可能要數金融家們最不願意看到有人把自己管理的資產價格上漲判斷為泡沫,因為無論這資產漲多高,對其而言都是業績。對於資產價格泡沫,銀監會一位領導公開撰文稱:「雖然資產泡沫會導致通貨膨脹,進而衝擊正常運轉的經濟體,挑戰一國經濟的均衡發展,但綜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我們也發現,並非所有資產泡沫都必然導致經濟衰退。荷蘭提供了資產泡沫成就小國稱霸的樣板; 美國提供了利用資產泡沫繼續大國稱霸的樣板;當前持續5年以上的美、英、澳大利亞等全球性房地產泡沫,也沒有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按照其總結,國人需要理性應對資產價格泡沫,「一個大的原則是要學會適應泡沫,應對泡沫,防止惡性泡沫產生,並且還要利用泡沫」。從這個角度看,就如有不少力量堅持經濟運行只是偏快而非過熱一樣,對於資產價格高漲,或許直至泡沫大到主管部門「投鼠忌器」的地步,資產價格追求者們也不會輕易因為央行的擔憂而接受「泡沫」的定義。警惕日本覆轍但無論如何,資產價格輪番高漲,已經成為當前宏觀經濟的標誌式特徵。這與20年前日本經濟出現問題前的景況驚人相似。按照日本當時的情況,甚至根本不需要一場實物價格的飛漲,僅資產價格泡沫就足夠擔當「繁榮粉碎機」的角色。1989年12月29日,東京股市日經平均指數上漲到38915點,日本股票總市值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6倍。從這一天的頂點開始,日本步入漫長而痛苦的下跌。而拉開「失去的十年」大幕的,就是資產價格泡沫的崩潰。隨之,日本企業大量借款無法償還,銀行產生很多不良資產,企業和金融機構在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廣泛的資不抵債,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此後的歲月里,日本經濟只能埋頭於處置巨額不良資產,調整日本企業和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直到17年後的2006年,才算基本清理完那場資產價格泡沫留下來的遺產。事實上,目前中國已經具備了資產價格膨脹的基本背景。按照今年上半年的貿易順差增速,全年順差增長有可能達到30%-50%。資金大量湧入的局面難以短期內改觀,使得房市和股市成為影響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的心腹大患。此外,政府也藉由上調利率,希望抑制熱氣騰騰的市場,但利率如果調得過高,不但市場將會受到衝擊,而且外國套利資金更會蜂擁而入。如何拿捏其實相當困難。7月23日,上證綜合指數上漲3.8%,接連重新突破4100點和4200點大關,收於4213.36點,宏觀調控的「雙率齊動」對資產價格不但絲毫沒有產生影響,反而帶動股市推高的呼聲再起。5000點,又成為資本市場的新航標。這一事件現在很難判斷是好是壞。儘管今年宏觀調控中的中央政府被《金融時報》評價為「冷靜」和「淡定」,但誰能說這不是「外松內緊」的表現?而對於組成市場的微觀個體而言,我們可以相信「黃金十年」,可以相信未來20年的中國奇蹟仍將繼續,但絕不能不相信自然規律——「沒有不敗的繁榮」。居安思危,是對自己最負責的態度。
推薦閱讀:

加息為什麼能夠抑制通貨膨脹
中國曆來的幾次通貨膨脹成因及對策分析
印鈔這麼多,為什麼通貨膨脹不明顯?
為什麼說通貨膨脹會劫貧濟富?

TAG:通貨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