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督徒的默想 克艾蒙(Edmund Clowney)著

《基督徒的默想》(Christian Meditation)克艾蒙(Edmund Clowney)著蘇文峰/簡王仁芬 合譯第一章 基督徒的默想與神的智慧「默想」(meditation)這個名詞,在舊約的詩歌與智慧書中最常被提及。詩篇和箴言不只提到默想,它們本身就是一種默想的成品。如果我們把詩篇119篇當作抒情詩或史詩來讀,我們一定會覺得失望。詩人以8節詩文為一段,每段依照順序,以一個希伯來字母為開頭,每一段開頭的字母在變,但主題不變。詩人以這種似乎有點單調的方法,不斷地稱頌神的律法。了解這首詩的關鍵,在於進入詩人寫詩時的默想狀況。這首詩的形式與東方所謂的「坐蓮式默想」(lotus meditation)很相似。默想者集中心思在一個主題上,默想與這主題有關的各種事物與各方面的意義,卻又不斷地回到中心思想來。他的思想不斷迴向中心,正像聯合的花瓣一樣。

這首詩若是用速讀的方法來讀,一定會破壞詩中的氣勢,把它貶抑為一連串模糊的同義字。但一個仔細默想的讀者,卻能跟著詩人的思路,被引進神的話里。「我要默想袮的訓詞,看重袮的道路。」(詩119:15)默想產生了聖經里的詩歌與箴言。向神傾吐,湧出讚美的詩歌(songs of praise)。默想者尋求神的道路,凝聚成智慧的話語(wisdom writing)。若要了解聖經里「默想」的意義,必須從這兩條源流去追溯。我們先來看默想與智慧的關係。一、 智慧的泉源神是一切智慧的泉源。智慧是祂的屬性:「耶和華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箴3:19)。智慧在詩歌中被描述為神的同伴,與神一起為創造的大工踴躍(箴8:22)。但約翰福音更進一步地描述:神的愛子就是神的道,萬物都是借著祂造的(約1:1-3)。由於神是智慧的來源,人想要在神之外尋找智慧,一定是枉然的。約伯形容人尋找智慧,就像挖礦工程一樣。然而,人可以挖出紅瑪瑙、藍寶石與黃金,卻沒有任何礦坑可以出產智慧的礦石(伯28章)。智慧是挖不到的。「敬畏主就是智慧」(伯28:28)。這經節常在智慧書里出現(箴1:7;9:10;15:33;詩111:10)只有全智的神,能將智慧賜給人。「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1:5)

神的智慧在祂過去完成及正在進行的工作中顯明出來。「諸天述說神的榮耀」(詩19:1)。詩篇不斷地稱頌神的智慧與權能,祂創造了世界,又使四時運轉:有夏天,有冬天,有播種的時候,有收割的時節(如詩33篇)。詩篇也因著神掌管人類歷史的智慧而歡呼。列國的籌算歸於無有,但「耶和華的籌算永遠立定,祂心中的思念萬代長存」(詩33:11)。最為重要的是,神更以救贖的大工來顯明祂的智慧。神應許要救贖祂的百姓,祂大能的作為也完成了這工。詩篇常歌頌神對百姓的拯救,祂帶領他們出埃及,經過曠野,進入應許之地。先知從這個拯救里,預見神末後所要成就的大事。祂不只要招聚被逐分散的以色列民,祂也要聚集外邦的余民來到祂的聖山賽49:6;56:6-8;耶49:6)。照著神的託付,傳福音給外邦人的使徒保羅呼喚說:「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祂的謀士呢?」(羅11:33,34)然而,悖逆的人,不能看見神在自然界和在救贖歷史上的奇妙作為所彰顯的榮耀與奇妙。神必須將祂的智慧顯明在人心裡。耶穌在聖靈里歡樂,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路10:21)只有神奧秘的聖靈,能向人啟示神的智慧(林前2:6-12)。使徒們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解釋屬靈的事(林前2:12,13)。凡接受使徒所傳信息的人,他們的心也被同一位聖靈所開啟;他們的信不在於人的智慧,乃在於神的大能(林前2:5)。神若只藉著工作來顯明祂的智慧,人還是無法體會。所以,神又用祂的話語向人啟示祂的智慧。詩篇里默想的詩人都「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詩1:2)。神智慧的豐盛既然都在耶穌里彰顯,默想神的話就益形重要。因為耶穌所成就的工,也就是使徒所傳的信息,對世上的聰明人是愚拙,但對得救的人卻是神的大能。神已經親自向我們顯明祂的計劃,就是歷代以來隱藏在祂榮耀里的奧秘。舊約的詩人,珍惜神在西乃山於榮耀里所賜給摩西的話語。新約的聖徒,珍惜耶穌基督所啟示的(「你們要聽祂!」路9:35),並藉著使徒傳給眾教會的,更榮耀的新約(來1:1;2:3,4;林前14:37,38;2:12,13;林後3:1~4:6)。由於神是智慧的泉源;由於祂曾藉著眾先知,後來又藉著祂兒子,將祂的智慧啟示出來;由於這啟示又藉新約的使徒與先知傳給我們;因此,神智慧的道路被「先知更確切的預言」所照明,「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彼後1:19)默想神在聖靈里賜給我們的話,就是進到天上的奧秘里:「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神曾藉著聖靈向使徒們啟示這些奧秘,也藉著同一位聖靈的帶領,為我們記下這些奧秘(林前2:9,10,13;14:37,38;彼後1:21;3:15,16)。神藉著祂所賜的話語,向我們啟示天上屬神的奧秘。默想,就是以神的啟示——祂的話——為中心。當詩人提到默想耶和華的律法時(詩1:2),他所用的字有「低語」的意思。這個字也出現在詩篇第二篇里,描述悖逆的君王的商議(詩2:1)。它也被用來形容獅子的咆哮和鴿子的低鳴(賽31:4;59:11)。可見詩人所說的默想與反覆誦讀聖經的話,在意思上非常相近。在聖經還不便於隨身攜帶的時代,若要身邊隨時有經文可用的話,只有背誦一途,而低聲誦讀是幫助記憶的好方法。「我的舌頭要終日論說你的公義,時常讚美你。」(詩35:28)詩人不分季節,不分晝夜,默想神的話。從早晨到夜晚,他都活在神的話中;在床上,在夜更的時候,他也默想神的話(詩63:6)。

反覆誦讀會幫助記憶,還會幫助我們多有機會思想。猶太人的教師很推薦這種記憶方法。通常一段教訓至少要重複四次,才能使學生記在心裡。有個幽默的笑話說,同樣的東西,讀100遍的人不能和讀101遍的人相比。拉比百利達(Perida)建議,遲鈍的學生應重複400次,然後再讀400次!只有不斷重覆誦讀,才能把一段經文存到學生的記憶里,漸漸成為他的財寶,隨時可以運用。開啟基督徒默想之門的,不是幾句「符咒」,而是整本聖經的豐富寶藏。若不熟記聖經,這寶藏很可能永遠被鎖住。如果你不相信,嘗試去讀一段聖經,然後把聖經拿開,用自己的話將這段經文所說的一切寫下來。寫完以後再回來對照聖經,看你遺漏了多少明顯或隱含的教導。重複地誦讀聖經,對於希望在默想中獲得樂趣的人,可能有點過於呆板,但是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開始學習真正的默想。我們若希望神的話真的成為我們的幫助,我們就要開始用它,而詩人已經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反覆思想的榜樣。詩歌重複的歌詞會加深我們的記憶,詩歌不僅能使我們同心合意讚美神,在情感上領我們進入崇拜的豐盛深處,還能幫助我們默想聖經上的話。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經常在田野散布時,以詩歌唱出他的默想。約翰歐文(John Owen)則特別喜歡大聲禱告,因為如果不出聲,悟性的禱告會受到其他思想的攪擾。歐文知道以悟性來默想的重要,並特彆強調大聲開口有許多好處。我們的思想常受到外界影響,把思想化為語言,會引發更深的思想和反省。當我們重述神的話時,我們不只吸收這些話,也是向神讀出這些話,作為「嘴唇的果子」(來13:15)。詩篇常常很自然地由默想轉到禱告,又由禱告轉到默想。詩人向他的神說話,也向他自己的心靈說話。詩篇所用的語言,能幫助我們在神面前默想,並向神禱告。我們也應該與主內肢體分享神的話。把基督的話豐豐富富存在心裡,才是屬靈智慧的來源。只有藉著這樣的智慧,我們才能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誡(弗5:15-21;西3:16)。基督徒的默想不應該侷限在個人的領域裡;不僅默想的成果要與人分享,默想的過程也是與人團契的機會。大家藉著心裡所存基督的話,在神的智慧里一起成長。

二、 智慧的主我們已經知道,智慧是從神而來,並借著祂的工作與祂的話向我們啟示出來。神智慧的一切豐盛都在祂兒子身上顯明出來。耶穌以智慧的言語傳道。祂用諺語(sayings)和比喻(parables)來教導,傳揚承受神國之人所得的福樂。祂詳細說明律法的意義——不是法典(a formal code),而是天父的旨意。祂與人辯論,用智慧擋住敵人的口。祂在時候滿足的時候,向世人宣告神國的奧秘。可是,耶穌並不只是智慧的教師;祂本身就是神的智慧。因此,基督對門徒的呼召,是神智慧的呼召。「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的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在英文里,「軛」(yoke)這個字和「瑜珈」(yoga)很接近,照印度法師的說法,「瑜珈」是用來描述人的心靈與無限合而為一,或共負一軛的情形。但耶穌所說的,和他們的說法迥然不同。耶穌是以主人的身份提供他們的軛。祂並不需要和門徒一起來負這個軛;祂是呼召門徒來負起尊祂為主的軛。在舊約詩篇希臘文版本的裡面,這個字被用來形容詩篇第2篇那些悖逆的君王的呼喊。他們要掙脫捆索,丟棄神受膏者的軛。耶穌是彌賽亞,祂帶著君王的權柄,向我們提供祂的軛。耶穌的話和猶太人的智慧文學相呼應。有一卷書叫「便西拉智訓」(The Wisdom of the Son of Sirachor Ecclesiasticus),它跟聖經的箴言書一樣,呼喚人們來跟隨智慧。此書51章23節開始的一段話說:「無知的人哪,靠近我吧。為何說自己缺乏呢,你的心靈為何饑渴?我開口說話,你們自己來取,不必付錢。將頸項放在軛下,讓你的心靈接受教導,它就在你身邊而已。你看我甚少勞苦,卻多有安息。」正如這段話所說的,耶穌提供了智慧的軛,並應許釋放勞苦的人,使他們得安息。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一個驚人的不同點。在這卷偽經裡面,西拉的兒子也是,呼喚人來跟隨耶穌的智慧;但在馬太福音里,耶穌,神的兒子,呼召人來跟隨祂自己。耶穌並不是以一個已經得著智慧,然後藉智慧發號施令的人的身份來說話;祂自己就是智慧,並且提供智慧的、賜人安息的軛給我們。這個奇妙的結論是由於前一節經文的話:「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太11:27)耶穌對神有獨特的認識,只有祂能將神的啟示給我們,因為祂是神的兒子,與神有獨特的關係。「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這句話更道出了耶穌的神性。神奧秘和神啟示的奇妙都總結於此。神智慧的奧秘是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我們不可能靠自己的努力——不論是細察外在的宇宙的奇妙,或經歷心靈里的改變,而對神有真正的認識。我們之所以與神隔絕,乃因我們即是罪人,又是受造者。唯有永活的神才認知祂自己的本性。透過祂的啟示,我們才能認識祂。而祂,借著祂兒子,將這樣的啟示賜給我們。這就是說,當子向我們啟示父的時候,神的啟示不僅是真實的,更是親密的;因為祂所介紹的,是祂的父。子向我們啟示的,正是祂與父神的關係。

如今,約伯所尋找的智慧已經找著了。神所展示的奧秘,不但是神的旨意、神的計劃,更是神自己,藉著祂兒子親自向我們顯明。「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子所彰顯的智慧的榮耀,是遠超過人的知識所能了解的。神選擇了嬰孩和愚拙人,將這些事向他們顯明,卻向聰明通達人隱藏(太11:25)。西方的理性主義和東方的神秘主義都不能使人更接近真智慧。這兩種途徑的結果都會使人喪失人性。人類想要藉著各樣的技術、生化科學、行為科學來控制人類與資源,但是史金納(B.F. Skinner)告訴我們需付的代價:喪失自由和尊嚴。東方神秘主義的路線也一樣抹殺人性。他們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只強調無我的境界,不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契合,從而帶出愛心服事的果效。那種境界據說也只有極少數離俗的瑜伽修行者可以達到。人犯了罪以後,就成了孤寂的陌生人,找不到真智慧可以使他與別人契合,或使他的存在與真體連合。於是耶穌基督來傳祂天父的智慧。人生的意義不再是虛幻的,也不再是絕望地走向黑暗。人生的意義建立在一個真實和永恆的基礎上:就是創始成終的三一真神成就的救贖。這好比一道真光,照亮我們黑暗恐懼的心靈。「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基督呼召我們學祂的樣式,不只因為祂認識父,將父的榮耀顯明給我們看,也因為祂是父所差來的,向他們顯明了神的恩典。「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9,30)耶穌的話除去了律法主義的束縛。祂宣揚天父的旨意,不是要為我們套上失望的鎖鏈。祂向我們啟示神的聖潔時,也賜給我們奇妙的喜樂與甘甜。猶太教師常常以律法知識自豪而輕視別人。可是他們所精通的律法,只能加給人無法擔當的重擔,神的誡命只有超級聖人才能做到。律法主義犯了靠行為得救的錯誤;諾斯底主義者(Gnonsticism)則犯了靠知識得救的錯誤。他們所努力的目標,都只有極少數的人能達到。但耶穌把這些主張都廢棄了。祂呼召門徒來跟從祂自己。祂柔和謙卑,不是因為祂沒有主權,不能定下高不可攀的目標,而是為了正好相反的理由。正因為屬天的智慧是神的恩賜,不是人的成就,所以耶穌沒有在西乃山的隆隆雷聲中,卻在安靜的加利利湖邊,將神的智慧表明出來。

「學我的樣式!」耶穌用祂的謙卑與受苦來表現祂的主權。祂所顯明的神智慧,是憐憫的智慧,是神的愛拯救罪人的智慧。馬太福音12章描述耶穌的柔和:祂忍受敵人的辱罵,安息日在迦百農醫治擁擠祂的人。祂是受苦的僕人:「祂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到祂的聲音,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太12:19,20)。耶穌的柔和謙卑,使祂背起十字架——祂自己的軛。在十字架上,這世界的智慧變為愚拙,但是藉著十架,「神又使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林前1:30,31)。神藉著祂兒子的柔和與受苦所表明的智慧,不是空洞幻想的智慧,而是極有功效、極大恩典的智慧。基督耶穌取了罪人的身份,親身擔負罪人當受的審判。當保羅發出這樣的禱告時:「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弗1:17)祂是指神恩典的智慧;也就是基督為我們的罪死、為我們的稱義復活的智慧。基督徒的默想就是要負起基督的軛,學習祂成為受苦的奴僕與得勝之主的榜樣。基督徒的默想就是要在各方面順服耶穌基督。沒有耶穌基督作中保,我們無法與神溝通,也不可能經歷神自己。基督徒默想的途徑,不是建立在魂遊象外的特殊經歷上,而是建立在神所賜的智慧上。一個人要尋求神的面,不是在內心努力探索,也不是去苦思抽象無定的事物,而是要默想聖經所啟示的基督和基督所啟示的聖經。要將聖經所說關於耶穌的事,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因為我們不是要想像出一位基督,而是要學習這位真實的基督。願意學習主耶穌樣式的門徒,當以祂的話語為寶貴。所以默想的操練,就是要盡量地聽取耶穌的話:不只是新約里的「金句」,也包括基督的靈藉著舊約先知所說的話,他們「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彼前1:11);以及新約眾使徒和先知的話,他們證實了基督的話與神的奧秘(來2:3)。知道整本聖經就是基督徒的默想手冊,會不會使你覺得失望?你想知道的是能帶你進入魂遊象外的經歷的方法嗎?我以為問題是出於我們想以魔幻來代替敬虔。他們想要控制無限的神,要作默想的主宰者,而不願意放下自己,靜聽她豐富的話語。只有謙卑,而非宗教性的狂熱,能幫助我們尋見神,並且甘心以孩童的柔順,來領受神智慧的教導。默想的基督徒會去背誦聖經里較短的篇章,也會研讀並且思想那些長的篇章。他不會把聖經當作阿拉丁神燈,用來要求特殊的經歷,或強迫耶穌的靈顯在他身上。真正的信心不是控制,而是順服;不是操縱聖靈,而是聽從祂的話。學習耶穌的樣式,不只是研讀聖經,而是要我們個人與主真正契合。戀愛中的人會時常回味對方來信的每一個字,不會只把它當作文件資料來看。啟示聖經的靈,也就是耶穌的靈,住在我們心裡,幫助我們與神有活潑的交往。主耶穌與我們每一個人同在,祂也與一同聚會的聖徒同在。神的子民聚在一起默想,一定更能體會神同在的甘甜。

三、 智慧的道路永活的神是智慧的泉源。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是智慧的主;祂呼召門徒來負祂的軛,學祂的樣式。祂的救恩,不只用來啟示,也是為了救贖。藉著耶穌基督,我們不只認識神是誰,也認識祂為我們所成就的工;祂是父,為了拯救罪人而賜下祂的獨生愛子。當我們學習基督——我們救主的樣式時,我們不只看到祂的榮耀,也看到祂的柔和謙卑與受苦。因此,我們的默想,不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來認識神或建立與神的和好的關係;我們的默想乃是要轉向基督,認識祂是誰,為我們做了什麼。耶穌的話,把神的旨意告訴我們;在加利利湖邊、在耶路撒冷街道、在加略山的十字架、在榮耀的寶座上的作為,成就了天父的旨意。當我們默想那在基督里的真理時,我們就在智慧里增長。但是智慧的道路也左右了我們默想的方向。所以基督徒的默想應該帶給我們導向與屬靈兩方面的亮光。1. 導向的亮光智慧的道路就是順服的道路。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這智慧引導立約的子民在神面前生活。芮傑和(Gerhard Von Rad)研究以色列的智慧文學後作出這樣的結論:「人藉著對神的認識,必須學習去承擔現實生活的責任。」詩人也在禱告中這樣說:「但願我行事堅定,得以遵守你的律例。」(詩119:5)聖經里的智慧都是實用的。它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里作出正確的抉擇。智慧是神賜給祂子民至高的祝福。神向以色列人彰顯榮耀,好讓他們吸引外邦國家歸向祂,這心意在賜智慧給所羅門的事上最明顯。我們都曉得所羅門的箴言和詩歌,也知道他對植物和生物的研究,因此,「天下列王聽見所羅門的智慧,就都差人了聽他的智慧話」(王上4:34)。所羅門不是為自己求財富或權力,卻向神求智慧,因此蒙主喜悅,也能實在的代表神治理以色列民。要行在神面前,並遵守祂的約,是需要智慧的。成為與神立約之百姓的君王,更需要智慧。大衛臨終時對兒子所羅門的吩咐正呼應了神當初對約書亞的吩咐(王上2:1-4;書1:1-9)。像約書亞一樣,神吩咐所羅門要剛強壯膽,要照摩西所吩咐的律法行在神的路上,這樣的順服必定帶來亨通與興盛。這兩處經文所提到的「亨通」,都有依智慧而行的意思。行事有智慧就是亨通!約書亞如果希望道路亨通,一定要晝夜思想神的律法(書1:8)。詩篇第一篇里那位默想的詩人就是這樣,所以他才能像一顆栽在溪水旁的樹,按時候結果子,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詩1:3)。所羅門在受到異族妻子影響,轉向愚妄順從別神之前,王國大得富強,因為他默想神的話與神的工作。

君王彌賽亞,大衛真正的子孫,比所羅門更有智慧(太12:42)。「我要為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祂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祂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耶23:5,6)。在以賽亞的「僕人之歌」里,預言神的僕人「行事必有智慧,必被高舉上升,且成為至高」(賽52:13)。詩篇101篇所描述的君王智慧,必在將臨的君王身上實現。耶穌基督不但是智慧的主,帶領祂的門徒來負祂的軛;祂也是智慧之仆,向我們顯明行在智慧中的意義。祂在孩童時期已是滿有智慧的成長(路2:52),並因祂對神的認識,使聖殿里的教法師驚訝(路2:47)。耶穌傳道伊始,祂的默想生活便在曠野受撒但時顯示出來。每一個試探,祂都以聖經的話回擊。祂全部引用申命記的話,因為申命記記載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他們所受的試驗,是未來之事的預表與記號,即預表神的真兒子耶穌在曠野受到的試驗。神的試驗(申8:2)顯出以色列人的不信與不順服,卻顯明了祂獨生子耶穌的順服與信靠。當撒但試探飢餓的彌賽亞,叫祂將石頭變成食物時,耶穌用申命記的話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申8:3)在申命記里,這句話是針對神賜嗎哪給以色列人那件事說的。靠神的話而活,不只是順服神的律法,更應該是在任何環境中都順服神的帶領。以色列人和耶穌,都是被神的話帶領進入曠野的。以色列人若真的靠神的話而活,就應該信賴神會在祂所定的時間,以祂的方法在曠野賜下食物,也就是說,以神的話為至高,並完全信賴神。被聖靈引到曠野的耶穌,顯出祂對父神的完全信心。沒有嗎哪來解除祂的飢餓,也沒有飛鳥帶給祂餅食,但是祂仍然信靠神。祂不願意用行神跡的能力來縮短自己受試探的時間,寧願等候神話語的帶領。顯然,耶穌在曠野的默想,已經使祂預備好面對這個試探。從人性的一面來看,耶穌成年之前就已經背下許多經文,所以現在即使飢餓使祂的意識發昏,祂仍然能引用聖經上可對抗那試探的經節。聖經的教訓與祂的默想,一起幫助祂度過難關。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而活——這正是每一個屬神的人應該要做的。智慧不在於反覆誦讀聖經的字句,而是要了解聖經的意思,並應用到生活中的各樣環境。神常用兩種方法來引導我們:藉著祂已經啟示的話語,以及祂特別的帶領。神並沒有帶領以色列人走最近的路程到達應許之地。祂的目的不只是遷移,更是教導他們。同樣地,祂也沒有一直以我們所想的方法來餵養我們,試驗我們。藉著默想,我們從神的話中尋找智慧,來認識靠神的話而活的真正意義。這樣的默想,不會使我們忘記或逃避日常生活的問題:面對單調生活的厭煩,教養倔強孩子的痛苦,照顧老邁父母的重擔與憂傷。這些問題不會因為我們不敢面對,卻自我陶醉於「超覺靜坐」而改變。默想不是逃避,而是幫助我們從生活的憂傷或苦難中,體會神的帶領,並求得福音的應許與安慰。使徒保羅不斷地祈求,希望教會能在基督的智慧里增長。「我們……為你們不住的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的多知道神……」(西1:9,10)基督徒的智慧是屬靈的;也可以說,是聖靈的恩賜。它也和其他的聖靈恩賜一樣需要操練。與耶穌基督聯合而得的智慧,和使用烏陵或土明不同。它不像祭司的胸牌有「占卜」的作用,對我們的問題給予「是」或「不是」的答覆(參照撒上23:9-14);而是聖靈在我們心裡運行,啟迪我們,幫助我們分辨自己的動機(詩139:23-24;帖前2:4;羅8:27;參照箴27章),並照明我們的悟性,使我們知道神如何以祂的話來引導我們的腳步。保羅常常提到舊約智慧所反映的人際關係;他引用箴言的話智慧地教導教會(如羅12:16-20)。有智慧的行為不僅會顧慮到什麼行動,還會考慮時機。舊約講到分辨定期與定時的智慧。(傳道書嘲諷世人「定時」的智慧,因為常有極端相反的事在同時進行,屬世的智慧終必徒勞無功;因此世人必懊悔不已。)保羅說行在智慧中的基督徒「要把握時機,因為這時代邪惡」(弗5:1;新譯本)。在這邪惡的世代,基督徒當用智慧來辨別神擺在他面前的機會,並抓住它。沒有默想,基督徒很容易讓機會流失而不知所措。一個基督徒若渴望要榮耀神,並且恆久、認真地思想前面的道路,新的服事方式就會向他顯明;不是自我陶醉的幻想,而是順服神的呼召。2. 屬靈的亮光神吩咐約書亞的,並在耶穌基督里成全的,神也照樣吩咐今日的基督徒:藉著默想神的話,我們學習「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書1:8)。律法主義者所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忘記基督徒默想與順服背後的屬靈深度。要真正順服神的話,仔細又切合實際的思索是必要的。但是基督徒的智慧不只是把道德原則應用到實際生活。聖經是神的話,我們默想神的話,就是要聽祂的聲音。我們應用聖經原則的時候,我們就是站在神這位引導我們,在我們前頭行,又與我們同在的神面前。就某個角度而言,智慧的屬靈深度,就是它實際的地方。正因為我們是站在神面前,我們的屬靈知識就不會與我們的實際狀況脫節。沒有人可以隱藏起來,不見神的面,這是無可逃避的。在詩篇里,因著詩人對神的認識,默想與讚美是同時進行的。詩人讚美神的話語、神的工作和神的榮耀,他同時也默想這些事(詩119:48;77:12;145:5;105:2)。他追想神過去的大能作為(默想最重要的,就是讚美之中「追想」的這部分,詩143:5),思想神所應許的、未來的救恩及祂現在的引導。不肯默想的心靈,不能看見神的僕人為我們受苦的意義(賽53:8)。唯有藉著默想,神的榮耀才能向我們顯明。祂不只是在雲彩中顯現,更是直接的與罪人為伍。路加一再提醒我們注意馬利亞一直在默想道成肉身的奇妙與受苦的陰影(路1:29;2:19,51)。她的靈以神她的救主為樂,她的詩歌是她敬虔默想的結果(路1:47-55)。屬靈的默想會改變我們對世界、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及對生命意義的看法。靈界的神秘經驗,常被認為是直覺的,不是理性的,是一種「超覺」,而不是認識。東方神秘主義里,有些專門用來排除人理智的技巧,好讓直覺活躍起來。例如:反覆地說一個字或一句話,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先是漸漸驅除其他的一切思想,最後連這句話本身的意思也會消失。他們還用另一種技巧,叫人集中注意力於某個形象上的一點,來達到相同的效果。基督徒的默想與他們不同;不是因為我們不用直覺,而是因為我們也要用理性。讓我以欣賞圖畫的態度來打個比方:假設我們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看林布蘭(Rembrandt)那幅彼得不認主的名畫,我們可以用狹窄的眼光來看作畫的技巧,只研究他所用的顏料,其他什麼都不想。我們也可以廣泛地來看它的技巧,想一下作畫的過程,例如,他是不是先以灰色為底,再上其他顏色等等。我們還可以看得更廣,從創作的角度來研究這幅畫;這幅畫之所以有偉大的成就,是藉著畫面的結構,使柔和的背景人物成為注意力的中心。可是這幅畫的成就不止於此,它還有其他重點。它是「一幅畫」;我們對它的印象可以說是直覺的,因為我們是看它的整體,不是它的片段。而且,林布蘭所闡釋的主題,是聖經里極富感情的一段。畫的前景是西門彼得極力否認他的主。畫的背景是耶穌,也是整幅畫的中心。就在彼得否認主的剎那,耶穌注視著彼得。正如看這幅畫一樣,基督徒的經歷絕不是選定一個注視焦點,然後排除理性而神遊。這幅畫之所以對我們有意義,是因為我們用理性的了解與聯想來支持我們的直覺。或許審美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更明白我所說的話,那就是,只有在各個層次的意義相配合時,才會產生美感。觀賞林布蘭的話,會給基督徒一個獨特的經歷。沒有任何其他的畫會給我們相同的感動,因為只有這幅畫融合了直覺和認知的特點。基督徒在看這幅畫時,可以感受到神的同在;當他思想這幅畫的意義時,自己否認主的經歷,與主來挽回的恩典都一一湧現。

當然,我們如果將欣賞名畫,視為基督徒與神的交通,我們的思想就超過了這比方的意義。我用這個比方的目的,只在說明:正如審美觀念融合了直覺的感受與理性的聯想,基督徒的默想也融合了直覺的體會與理性思考的了解。「只有在直覺驅除了理性的了解以後,我們才能體會石頭、花草、樹木的真體」,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當然,太重理性的分析,有時會讓我們只重片段而忽略事物的整體:就如,只拚命研究作畫的顏料而不去欣賞整幅畫。可是如果我們因長期注目一個事物,而使自己內在的意識有所改變,我們也一樣沒有真正認識那事物,甚至會產生幻覺,以為自己已經與它合而為一了。這種幻想,就是因為思想的偏差與缺乏理智所引起的。沙特(Jean-Paul Sartre)在他的作品「諾西亞」(Nausea)里,描述石頭或樹根的存在可能帶給人類的恐懼。沙特有力地描述基督徒在這被造的世界裡可能有極不同的經歷。假如沒有神,假如我們孤單地活在宇宙中,假如人的生命只是短暫地投影而沒有其他的意義,那麼,任何東西的存在對我們都會是個威脅。連樹根的黑顏色都會使我們害怕。從最近的一些討論中,可感覺到這份恐懼的背景。許多人說,在地球以外的宇宙應該存在著有意識的生命,如果不在太陽系的其他星球,就是在另一個銀河系。人類無法忍受孤單地活在地球上這個想法。可是基督徒對這被造世界的感受,不單不會感到恐懼,反而為神的創造踴躍。花的美麗不僅使基督徒心裡充滿喜樂,每一朵花的存在,都是神美善的記號。由於現在萬物都在奴僕的軛下嘆息,等候神兒子的救贖來到,所以基督徒在這舊造的奇妙中,還擁有更好的、新造的榮耀應許。植物,生物與地球科學的知識,一點也不會動搖基督徒心裡「這是天父世界」的信念。相反地,知識愈增加,他對神的讚美也愈加多。巴斯德(Richard Baxter)在他1650年所寫的「聖徒永遠安息」(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里,呼籲基督徒多思想神的創造與供應:「我們可以在每一口食物、每一口水中,比許多正領聖餐的人,更完滿地體會基督與天堂的滋味……這樣,我們就知道,只要有一顆願意體會的心,一切的景況與受造物,都對我們的屬天生命有益處。」每一個基督徒,在醒覺到救主的同在時,都會對世界有一種新鮮的看法。有個剛信主的人,專程到公園去散步,要欣賞神所造的世界。一個剛把生命奉獻給主的中學生,在冬天的早晨走路去上學。路縫裡的小草,突然像是伊甸園中的花卉,是神的手剛造出來的。可是多少時候,基督徒由於缺乏默想,而被世俗所勝,他們從神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萎縮了。瞪眼凝視石頭花木並不是默想。這樣的注視不會幫助我們默想和體會,只會帶來幻想。我們要做的,是在深思中細查神所造萬物的豐富與實在。假如我們同時與創造的主交通必大有收穫。如果你願意嘗試,卻不知道從何開始,你可以先默想自己的手——不是想一個部分,而是想神所創造的整隻手。讀詩篇139篇,然後再看一遍你的手。把你所想的寫下來。然後為你的手讚美神,並求祂潔凈你的手(參照詩90:17)。你要如何以這雙手來服事神呢?默想神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為,將帶領我們進入另一個屬靈的境域,這是詩篇里經常提到的。我們應從聖經上所記載神的工作看起,也就是說,要默想舊約的歷史。而且,不只是探討救贖歷史中各事件的意義(例如,以色列人出埃及),也要注意事件的本身。「聖經故事」不是主日學的專用品。把讀經範圍只限於保羅和彼得書信的基督徒,對所讀的書信會有許多不明白之處,因為他們缺乏使徒們所具備的,也預期他們的讀者已經具備了的,舊約歷史知識。一個人若不默想,不把耶路撒冷被毀、選民被擄的情形,在腦海中「重演」,他就很難體會先知耶利米或以西結的話。

我們的默想也不應只是一種準備工夫或僅有教導性質。我們要踴躍在神拯救的大工里,為了神對祂子民的信實與祂應許的應驗而衷心喜樂:「神啊,自我年幼時,你就教訓我,直到如今,我傳揚你奇妙的作為。」(詩71:17)我們讀福音書時,我們的思想將會飛躍奔騰。可是我們仍須把神在耶穌里所完成的救贖,與祂在以色列人身上的預備工作連起來。默想神在耶穌基督里的工作,不但不會使我們遠離舊約,反而會幫助我們更了解神為祂兒子的降臨,所作的一切準備功夫的意義。假如默想能幫助我們體會神在自然界的奇妙工作——像蒲公英或人的身體;那麼,認識神救贖的大工,更能使我們認識神。記念神為拯救我們而做的一切,可以使我們省覺到神的美善。基督徒所有的默想,最後都會使我們因看見神的本性而向祂敬拜。「耶和華啊,你的慈愛上及諸天;你的信實得到穹蒼。你的公義好像高山;你的判斷如同深淵……因為在你那裡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詩36:5,6,9)在聖靈里更深的默想,能使我們體會神的同在。我們記念祂昔日的工作;我們默想祂大能作為的巔峰——加略山的十字架與空墳;可是,我們也要記念祂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我們過去的年日所經歷的恩典。從前清教徒都寫靈修日記,記下自己的靈程經驗,同時也記下神對自己的恩典。以下是一項挑戰:現在就花點時間,簡短寫下神對你或你家人施予的救恩。祂的恩典如何向你顯明?在什麼情況下顯明?發生了什麼事?不要為了讓別人閱讀而寫,將它獻給神。默想會領我們進入至聖所,在那裡神要與我們面對面深談。保羅寫道:「使我認識基督,認識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腓3:10)。保羅屬靈的智慧,可以總括在一句話里:「我活著就是基督。」(腓1:21)因為我們的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是活著的神,所以基督徒默想的中心是有位格的神,不是抽象的觀念或象徵。神自己,藉著聖子來到世上,成為我們的救主,因此基督徒的默想是在子裡面,也藉著子,達到父那裡。我們的默想需要經過中保,這位中保是真正的神,也是真正的人。到祂面前,就是到父面前。神在歷史中降臨,帶領我們脫離迷茫的找尋,進入祂與我們同在的榮耀里。當保羅發出渴望認識神的呼喊時,他並不是要再回味被提到三層天的特殊經歷(林後12:2),他乃是在試煉、受苦、監禁與逼迫中,尋求與神契通。在與神契通之中,基督復活的大能會蔭庇他;此外,與耶穌一同受苦,使他與神的關係更緊密。以撒在黃昏時到田間默想(創24:63);使徒保羅一定也懂得夜晚安靜默想的滋味。只是,他在服事的道路上,卻常常以監獄或在暴風雨的船上,作為默想的地方。但是,他還能殷切地默想他的主,他也這樣鼓勵提摩太(提前4:15)。耶穌與門徒相遇的地方,不只在清晨的曠野或夜晚的花園,也在市集、樓房與監獄,就是門徒為主作見證的地方。耶穌教導門徒要這樣禱告:「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太6:9)。這是一句需要我們深切默想的禱告。在這個禱告里,我們祈求神的名在地上如在天上一樣被尊為聖——也就是說,神能因祂的本我,叫人尊敬祂的名。耶穌在十字架的陰影下,不是求神救祂脫離那時刻,祂原是為那時刻而來的;祂所求的是榮耀神的名。父神從天上發聲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約12:28)在十字架上,神的名永遠為聖。基督徒的默想,也包含背十字架跟隨主的意義。沒有順服,默想就不能存在。像詩篇的詩人那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默想(詩63:6),是正確和必要的。可是除非默想能領我們走上基督的道路,否則它就只是我們自己的意念,而不是神的智慧之源。在真理中默想,就是默想耶穌基督,祂是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不變的神。在真理知道默想會領我們進到神的面前,並且出到營外,把我們生命與嘴唇的祭一同獻給祂。

第二章 基督徒的默想與神的愛基督徒對神的認識,與他個人和神的關係,是密切不可分的。在默想中,我們思想神在祂的話語里所啟示的真理。我們也運用理智,但默想是與神更直接的契通。默想,就是在神的面前,思想神所啟示的真理。在基督徒敬虔與默想的操練中,對神的認識與對神的愛是二而一的。認識神與愛神都是與神相交的行動。基督徒所經歷的與神聯合,不是把自己提升為神。我們不能藉著意識的轉變來體驗自己為神的感受。聖經所說的愛,就是指著與神聯合說的。我們在神的面前,祂使我們對祂的「認識」得以確立,並且不斷進深。我們對祂的「愛」,也同時被祂所改變。默想神的話,是愛神與認識神的途徑。詩篇第一篇那位「晝夜思想」的人,「喜愛」神的律法。詩人默想神的工作,說:「耶和華的作為本為大,凡喜愛的都必考察。」(詩111:2)當我們「默想」神時,我們就充滿對神的愛:「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73:25)我們對神的愛有三個特點,在我們默想時,這三個特點也影響著我們的思想。第一,我們對神的愛是回應的愛:「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4:19)。是的,我們愛神的心,是由祂而來,是因祂恩慈的愛臨到了我們。第二,我們的愛是委身的愛:「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14:15)愛神不是尋求一種狂熱的感情,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完全順服神的旨意。第三,我們對神的愛是忌邪的愛。也就是說,我們愛的對象是獨一的,拒絕偶像,單單愛神。這樣的愛,也應該以實際行動表達出來。

一、愛的回應「這就是愛了」,約翰寫道,「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約壹4:10)。愛不是我們自發的,使我們的靈升華與神連合。相反地,愛是神浩大的恩典由天而降,征服了我們的叛逆,救贖了我們的罪,使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神的愛不是像老祖父那種憐惜的溫柔,而是一位恩慈的父所發出的征服力量。當使徒保羅面對猶太同胞的不信與外邦人的信心時,他只能頌讚神揀選的奇妙恩典。不瞭解羅馬書9章至11章信息的基督徒,不能明白這位使徒心中的傷痛。他不是置身事外地寫這一段話,他情願為以色列人剛硬的心受咒詛。可是在這段話的末了,他仍然以讚美詩來作總結,稱頌神的恩典。他說:「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羅11:36)這讚美詩的意義極其深廣,但我們不可忽略上文的涵義。保羅在這首詩里提到的,不是神在創造或供應上的權能,而是祂在救恩上的主權。「萬有」是指神救贖計劃的偉大事工。神救贖的計劃「蹤跡何其難尋」(33節),祂照自己的意思,拒絕或接納猶太人與外邦人,知道他們之中認識神的憐憫的數目滿足。保羅知道,救恩是「在於發憐憫的神」(羅9:16);是靠「叫他從死裡復活」的神(羅10:9);並且也歸於神,「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1:29),「誇口的應當指著主誇口」(林前1:31)。使徒保羅,與在他之前的耶穌一樣,因為天父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隱藏,卻向如嬰孩般沒有學問的人啟示,就因此歡樂(路10:21;林前1:26-21)。嚐過主恩的人都知道,神愛的奇妙在於它是「恩典」,白白賜下來給罪人。恩典和默想是連在一起的。如果我們與神的關係是靠行律法稱義的,我們可能把神的誡命一一存入電腦以後,就不必默想了。可是神所賜的是恩典,它的奇妙不是我們的悟性能一時完全體會的。我們只有藉著默想,才會對神的作為越發感到稀奇,進入更深的默想與敬拜。

約翰福音3:16說:「神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祂的獨生子……」「那麼」這個詞道出了神愛的份量。神的愛可以衡量嗎?是的,因為約翰向我們介紹了神的獨生愛子。祂是道,是永遠在父懷裡的那一位(約1:18)。天父對祂獨生子的愛,將神的愛的豐盛完全表明出來。子承受了這一切的豐盛,也以同樣的愛作出回應。三位一體的神之間的關係,是永不止息活潑的愛。父愛子有多深?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可是我們能藉著奇妙的默想,不斷地找到答案。我們聽到父稱祂的兒子為所揀選、所親愛的(路3:22;9:35)。神永恆的愛,以道成肉身的子為焦點。馬太把何西阿所描述,神對以色列的愛,應用到耶穌身上:「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太2:15;何11:1)。天父以何等深的愛來看著嬰兒救主、孩童耶穌與受苦的彌賽亞,注視祂在曠野、在客西馬尼園、在十字架上的一舉一動。父對子的愛可用什麼來衡量?父願意把什麼禮物給子?約翰福音第三章的末了給了我們答案:神在愛中沒有一樣不留給子,父神願意把一切——整個宇宙、整個世界都給祂。這樣,約翰福音3:16是否該重寫為:「神那麼愛祂的獨生子,甚至將世人賜給祂」?這個說法才與約翰福音3:35吻合啊!但約翰福音3:16卻不是這樣說的!這兩句話的不同,使我們想到什麼呢?神愛世人甚於祂的兒子?撒但曾經試探耶穌,只要耶穌肯放棄天父而拜祂,祂就把整個世界給祂。耶穌拒絕了。那麼,父神是不是反而勝不過這個試探,寧願以祂的獨生子來換取這個世界的榮華呢?我們不能再往下想了,這個想法是愚昧的:可是它將我們的默想往前推進了一步。我們如果認為這世界有真實的價值,以為這世界是神想要的,我們就會愚蠢地以為,這個世界比祂的獨生子對父神的吸引力更大。可是約翰福音3:16所說的正好相反。這世界在神眼中不是榮耀華麗,而是充滿罪惡。正因為這世界的結局只有一個,就是滅亡,神的愛才越發顯得奇妙。不是這世界的廣大,而是這世界的敗壞,道出了約翰福音3:16的真正意義。當然,子也在愛中擺上自己。「祂既然愛世界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13:1)可是聖經認為加略山是父神愛的禮物,不只是子的。「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么?」(羅8:32)神要亞伯拉罕將神所應許的兒子以撒,獻上為祭。但最後,以撒的生命得以保全。神預備了一隻公羊來代替以撒(創22:14)。保羅在這裡所要說的是,亞伯拉罕得以保全他所愛的兒子,但是神卻不能保全祂的愛子。祂的獨生子必須獻上作贖罪祭,這祭是不能以公羊或羊羔代替的。神付出代價。在說到十字架時,出乎意料地,保羅提到「神」的愛,而不是「基督」的愛。「……基督……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由於為我們死的是基督,而保羅也提到一個人可以愛另一個人到一個地步,甚至願意為他死,所以我們會認為,保羅應該說:「基督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可是,他沒有說「基督」,卻說「神」;因為他深深認識加略山是父神愛的禮物。基督徒的默想常常注意的是子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讓我們也想一想父神當時的心。祂離棄了祂獨生的愛子,那個唯一不應當被祂棄絕的「人」。父在各各他,付出了何等的代價!我們所能體會的可能有限,我們不明白何以這位「自有永有」的神,能承受分離、受苦與審判的代價。可是除非我們思想祂所付出的代價,否則我們就不能真正明白祂的愛。基督的愛與父神的愛是合一的。耶穌基督不僅因成為「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而顯明父神的愛,也因成了「救主」和「生命的主」,把父的愛表明出來。正如先知所預言的,耶穌是尋找亡羊的好牧人。神要審判不顧念羊群的假牧人。祂要親自成為祂子民的好牧人(結34:11)。耶穌就是這位好牧人。祂說:「我與父原為一。」(約10:11,30)祂又說:父愛祂,因為祂為了羊把自己的命舍了(17節)。浪子回頭的比喻(路15:11-32)最能表明耶穌尋找亡羊的愛,這愛與神的愛是同一的。乍看之下,這個比喻里好像沒有耶穌的角色。在同一章聖經的第一個比喻里,耶穌是那位尋找迷羊的牧人,而在最後這個浪子回頭的比喻中,祂竟然不是那個大兒子。這章聖經的三個比喻,都是耶穌針對文士與法利賽人對祂的批評而說的,他們批評祂和罪人同席。但耶穌要他們知道,一個迷途的人迴轉,在天上有多麼大的喜樂:是神接納悔改的罪人的喜樂。大兒子的角色,表明這些以色列錯誤的領導者自以為義的態度。他們拒絕與罪人來往,正像那個大兒子不肯進去參加筵席一樣。耶穌把祂自己所做的,和他們所不願做的,作一個對比。就是這個對比,才更顯出這些比喻的力量。身為好牧人,祂把九十九隻羊留在曠野,去尋找那迷失的一隻。身為真正的大兒子,祂不但預備好與浪子在天上一同坐席,祂還到遙遠的國度去尋找他們。只因為祂到浪子餵豬的地方去,他們就批評祂不潔凈。可是這位父神的真兒子,與父神一樣充滿著愛:「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

基督的受苦和榮耀,都向我們顯示祂救贖的大愛;父神對罪人的愛也藉此表明出來。在舊約里,神以好牧人的形象親自擔當了祂百姓的重擔,與他們一同受苦。當百姓剛硬地呼叫「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時,祂的回答使他們敬畏、降服。出埃及記稱這件事為瑪撒—米利巴,詩篇里也提到這件事(出17:1-7;詩78:15、16;95:8)。在曠野中,神將百姓帶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背逆的百姓爭吵呼喊,要拿石頭擊打摩西。他們要懲治他,因為他們無法把神召到自己面前來。他們控告神毀約。祂曾應許要拯救他們,與他們同在。可是他們現在發現,祂是有罪的,竟把他們撇在沙漠里乾渴而死。米利巴被譯為爭鬧的意思,但其實這個字在舊約里有更專門的意思。它是用來描述法庭的訴訟案件。這些百姓要審判神;他們要控告神的不是。(和彌6:1-3對照:神也可以控告以色列百姓的不是。)神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祂叫摩西帶幾個以色列長老從百姓面前走過。這是進行審訊的正式程序。百姓要求有審判;神就讓他們進行審判。摩西舉起審判的仗,就是他曾經用來擊打尼羅河,使水變血的仗。按照當時的習俗,審判後要立即行刑。被告站在法官和神的面前受審(申19:17)。判罪以後,犯人立即被帶到眾審判官面前,用仗責打(申25:1-3)。在這舊約聖經中,最令人驚異的篇章之一里,神說祂要出來站在摩西和長老面前。神要進入被告席,站在摩西所舉起的審判的杖下。舊約中再沒有別的地方說神在人面前;應該是人來站在神面前才對(申19:17)。當然,摩西沒有被吩咐去擊打神,神是吩咐摩西擊打盤石,就是祂所站的地方。我們知道,在申命記里,神被稱為盤石(申32:4)。詩篇講到這件事時,也以盤石來稱呼神(詩95:1,8,78:15、16、35)。神站在盤石上,祂自己也是盤石。神以這個象徵接受了審判的一擊。神真的有罪?當然不是。在曠野受試驗的,是百姓,不是神(申8:2)。但神是公義的判官,只要有人要求審判,祂一定聽。可是這次審判的結局,居然不是以色列人滅亡。為什麼?因為神,這位大法官,親自承受了審判的結果。「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並且祂面前的使者拯救他們,祂以慈愛和憐憫救贖他們;在古時的日子,常保抱他們,懷搋他們。」(賽63:9)神的愛使祂應許我們要藉祂的受苦,白白賜下救恩:在神自己所定的時間,用祂自己的方法施行的救恩。主我們的神,要來釋放祂的百姓(賽40:3,10)。 神的僕人來到世上,就是神自己來到世上;這位受苦的僕人救贖祂的百姓時,神的愛就得到滿足(賽9:6;11:1,2;50:10;51:4,5,16;53:10,11)。我們默想基督在十架上顯明的愛時,也要同時思想祂的神性與人性。祂奇妙的愛,吸引我們去默想。只知道耶穌是在本丟彼拉多的命令下,被羅馬兵丁釘十字架,我們就不需要默想(神人還是有些人會去想這事實背後的深奧意義)。保羅默想十架的意義後,才能說出:「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舍己。」(加2:20)。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保羅對哥林多信徒說,他定意在他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默想是一種思想形式,思想的是已經啟示出來的奧秘。如果奧秘沒有啟示出來,我們思想就是枉然,根本不必去思想。可是如果神的啟示只是一件簡單的事實,我們卻一天到晚去默想,那也有些愚蠢。默想是在我們無法了解神奇妙的啟示時才需要的。在表面上似乎是矛盾、對立,實際上卻顯出神奧秘的地方,就需要默想。例如,基督在十字架上被棄絕,但這棄絕也正顯出祂的得勝,兩者正好相對。默想也意味著了解:我們憑信心知道基督的受苦與得勝,不是只知道這些事情的先後(死與復活),更知道這兩件事是二而一、不可分割的。基督的愛,我們也應當默想,「神的兒子,祂是愛我,為我舍己。」在默想中的基督徒會聽到主問他這個問題:「你愛我嗎?」(約21:15-17),這是復活的基督,要鑒察、復興三次不認主的彼得所說的話。這樣的問題,只有在默想中才能聽見,才能回答。把這個問題藏記在心裡的基督徒,無需什麼默想技巧。他會立刻被帶到神面前,求聖靈在他心裡動工。在基督教神秘主義的傳統里,神的愛和十字架一直是信仰的中心,可是大家對它們卻有多種不同的了解。不論在東正教或羅馬天主教,十字架一直都被認為與苦行的生活分不開。由於這種苦行主義的影響,中古時期的修士就以釘死肉體的方法來尋求靈魂與基督聯合。殉道者一時之間所成就的,一般人必須以一生過捨己的生活才能達到。而他們這種苦行生活還不過是預備階段。神超越的愛才是他們完美的目標。這愛是神所賜的禮物,但是,同道那裡的路卻是艱難的。東正教認為,神所賜的愛,就是使我們有份於祂的性情:「這並非刻意造出來的,乃是神的能力,使我們有聖潔三一神的性情,共享神的本性。」東正教的神學家把神分為在本質中的神——人不能認識的,與顯明的神。他們的信徒與顯明的神相交,就能得到神與人同在時,所賜的「力量」。神秘經驗的最高點,是心靈與神的結合,這要靠神的恩典才能達到;人不能藉著任何技巧來操縱神,或使自己成為這種經歷的操縱者。分出一段完全安靜的時間,是等候這種經歷臨到的最好方法。謙卑、俯伏、禱告的高峰,就是「以敬畏的心等候在神國度的門前」,但是打開這扇門的,是神自己。我們不需要遍覽東正教教父們的默想作品,就可以找到許多充滿能力的信息。例如寫《新神學家》的西米恩(Simeon,約在主後1000年),他的詩歌都是因神憐憫他這不配的罪人,而對神發出的讚美:你到世上來救贖娼妓與罪人;在審判的日子,當你分出綿羊在右邊,而我與山羊在左邊時,主啊,求你不要使我羞愧。求你遮蓋我的作為與赤裸的心靈,求你以聖潔的光,你臉上的光,緊緊包圍著我,使我能坦然無懼地,與你右手邊的綿羊同列,和他們一起榮耀你,直到永永遠遠!阿們!與神之間超理性的交往不是很抽象的事,因為經歷神愛的人,必有一個標記,就是會愛別人。對一個在愛中得以完全的人而言,「因著對鄰舍的愛,自己一天十次進到火里」仍是不夠的。
推薦閱讀:

【闢謠】比爾蓋茨是基督徒嗎?
福音使人降卑
對黃正宇先生《光怪陸離卻又是與神同在的中國》一文的回應
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嗎?
如何過基督徒正常的生活

TAG: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