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西合璧的港式教育

中西合璧的港式教育總第101期本刊記者 溫秀雲 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的交匯點,發展到教育更是如此。如今,香港的教育制度,大致可以分為學前教育、12年免費教育、專上課程。

在香港回歸即將踏入14年之際,香港教育統籌局(下稱「教育局」)近日建議,明年9月香港小學率先增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為必修科,到2013年再推展至全港中學,但不設公開考試,由學校校本評估,且不以分數評判,也不會將學生簡單劃分為「有品德」或「沒有品德」、「愛國」或「不愛國」。

教育,是香港公共開支中最大項目之一,預算約佔經常公共開支的1/5,佔GDP的4%。全香港有582所小學、523 所日間中學及61所特殊學校。除了數量之龐大,香港教育機構軟硬實力也都很強。就在去年,香港大學不僅超越日本東京大學,更雙冠亞洲大學排行榜。

良好的教育資源、國際視野下的教育環境都在為香港教育加分。而對於普通的香港人來說,教育是從兩三歲的幼稚園開始,持續下去,最終實現理想的終身教育。

2012年擬推德育及國民教育

港府於2010年施政報告提出在中、小學開設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經幾個月的商討和籌備,教育局諮詢組織課程發展議會轄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於5月5日公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諮詢文件,隨即展開為期4個月的公眾諮詢。文件中建議,2012及2013年在小學和中學全面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學校需每周提供1~2節、每學年25~50小時的相關課時。校方可因應課程內容調整課時。

委員會主席李綽芬表示,新課程涵蓋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五大範疇,建議學生分4個學習階段,涉獵國家山川地貌、古迹文物,以至國家象徵如國慶、國旗等。

擬設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設公開考試,校內不會以分數評核學生,教師只會在成績表留下評語,以鼓勵與學生互動方法學習,避免要學生「硬記」知識。根據諮詢文件,建議教師結合日常的學與教,如口頭提問、小組討論、專題研習等評估學生,避免以一次性的綜合性評估,如年終測考。

同時,不宜公開考評,亦不宜簡單劃分,避免產生標籤效應,不宜將學生歸類為「有品德」或「沒有品德」、「愛國」或「不愛國」等。

在國家範疇的課程框架部分,學生須了解憲法、自然國情、人文國情、當代國情和歷史國情。委員會成員之一、鄧鏡波學校主任梁偉傑認為,學校是不會迴避敏感議題的,課程採用「校本」及「學生為本」方法教授,教師可自行「拍板」決定。

在學習材料方面,局方建議可由教師自編教材,亦可選用出版社教科書等,局方還提供逾360個「生活事件」和40多個學習資源網站支援措施。

對於此番「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計劃」,亦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實施時間太倉卒,加上與現時通識、中史等科目重疊,建議擱置推行該個新課程。但也有中學校長表示贊成開辦該科,認為有助學生認識國情及認清國民身份,培養正確的態度及價值觀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

新課程離不開政府推進

據了解,自1997年香港回歸,特區政府就推動國民教育。課程發展議會於2001年公布《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將「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致力貢獻社會、國家和世界」列為7個學習宗旨之一,並在各學習領域及學科,以及其他相關學習經歷,加入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學習元素。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工作,課程發展議會於2008年推出《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為學校規劃相關課程,提供指導框架。

由2007至2010年4個年度的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曾蔭權表明政府會加大力度推動國民教育,為國民教育推展創造有利環境,並於2010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邀請課程發展議會檢視中、小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進一步加強國民教育內容,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持續並有系統培育學生品德和國民素質。

香港教育制度變遷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的教育統籌局管理,制度上大致可以分為學前教育、12年免費教育(包括小、初、高中)課程、專上課程。

其中,學前教育是透過私立的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學前兒童提供機會學習與群體相處;而專上課程則包括工業學院、大專、大學教育。

然而,早在十幾年前,香港的中學裡總能見到學生對著課本抄書、背誦古希臘史的情景,與內地無異,考試、升學壓力同樣讓香港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飽受煎熬。

而自1971年推行小學6年免費教育以來,香港的學制是6年小學,3年中學,中四、中五兩年高中,中六、中七兩年預科,以及3年大學。中五升中六、中七升大學之間分別有兩次對學生意義重大的考試:香港中學會考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前一次考試之後,一部分學生會選擇其他課程或者直接就業;而後一次被喻為「終極」考試,直接關係到能否升入大學,其殘酷程度並不亞於內地的高考。

為了平衡考試選拔人才的單一性,教改又引入校內評核機制,運用多元化的評核模式,包括靈活的進展性評估,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的評估,較全面地反映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和學習需要。同時,刪除機械式的操練、測驗和考試,讓學生可以投入更多時間於有用的學習活動。

若干年後,情況似乎又發生了變化。強調人文關懷、批判思考的通識教育課程走進各中學,成為每個香港學生升入大學的必考科目。然而,通識教育只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小部分。隨著與中國內地的日益密切接觸,教育局更是將「母語教學」、「三三四」學制等方面的教育革命引入香港社會。

為避免預科部分內容與大學的本科課程重疊,2007年9月,香港推行新的「三三四」學制,與內地學制相同,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本科,提早一年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為高等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間。更令港人驚喜的是,2008年以來,港府就落實了從之前的9年免費教育改為今天的12年免費教育,即在免卻全港小學生、初中生的基礎上,再增免了高中生的學費。

多元格局引領校園文化

香港文化是在100多年英租界中變遷而又根深蒂固。為此,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的丘校長曾說過:「別看今天香港的孩子都是黑頭髮、黃皮膚,與中國內地孩子沒兩樣,但是,他們從小就深深地浸潤在香港百年生成的特有文化中,不可能單純的用內地教育方法來教香港學生。」

這就是具有香港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現狀,在引用英國等西方師資培訓體制中也兼有中國注重師德,以學生為本的師道傳統。而在法制化、多元化、社會化、國際化、素質化、均衡化的香港教育特點的帶動下,讓人們看到了香港教育與內地教育的區別與實效。

香港的辦學方式亦靈活自由,形式多樣。香港學校的分類按辦學團體劃分為官立學校、津貼學校、直資學校及私立學校,所謂直資是接受政府的「直接資助計劃」,政府給予一定的資助,但不同於官立學校和津貼學校的開支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提供,而是只補貼一部分,額外費用獲准向家長收取,每年學費要數千上萬港元不等。直資學校可以自由訂立符合基本教育標準的課程、學費和收生準則,不像官立學校和津貼學校完全由政府指導和監管。

而私立學校,顧名思義,是由私人開辦,一切開支由私人負責,自負盈虧,政府沒有任何資助。受到的限制比較少,辦學更靈活,有更多的資源支持學生髮展。

教師自律 展愛崗風尚

走近香港學校,你會發現教師們良好的工作狀態,雖然,他們進校匆匆忙忙,但是守時有序,在他們的臉上從沒看到一絲倦意,大家平靜地忙碌著,就算匆匆走過也會微笑著相互點點頭,並道聲「早晨好」。在學校的教師晨會、學生晨會歌聲中,能感受到老師們對教育的執著追求與快樂付出,感覺到教師職業的榮譽感與責任感。

據悉,香港教師收入跟公務員一樣有著高昂數字,當人們為之唏噓時,好像也找到了難怪老師這麼敬業的理由。但是,再深入挖掘,我們才真正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且看:

香港小學教師學歷必須是大學畢業(本科),香港對教師學歷與專業提升要求很高。老師們要擠出時間開展教研活動,利用課餘時間參與學歷進修,自覺提升自身素質。

香港教師每周課時在30節左右,每位教師任教多個學科,同時還兼有班主任、午餐值日、當值放學等職責。為此,很少見到他們在辦公室,就是在辦公室里,也總是非常認真地做課前準備,批改作業,不可能聽到高聲的閑暇談論。

香港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工作時間長,從早上7:45分開始直到下午3:00結束正式上班,中間只有一小時吃飯時間,另外,在課餘時間裡,還會參加學校教研、各類活動培訓等活動及自覺在辦公室批改作業、備課等,真正下班時間都會延遲至6點,甚至晚上10點。

香港教師注重形象,不能兼「有償家教」,違規會直接被解聘。另外,教師不能穿牛仔褲、無袖衫上班,注重衣著與身份的協調。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香港教師以生為本,以全人教育為目的,追求卓越服務,工作自覺主動,盡職盡責;學校沒有任何加班與節日津貼,但並沒有影響香港教師的敬業態度;香港雖然沒有像內地的師德師風專項教育及制度,卻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平和的心態、知足長樂,這樣自覺自律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成長之路,是非常值得內地教育界去思考。

輕鬆課堂 以人為本

在香港,孩子進入幼稚園的最低年齡限制是2歲零8個月。作為香港教育的組成部分,學齡前教育通過私立和津貼幼稚園為幼童提供學習機會。

兩三歲的幼童在幼稚園裡能學到什麼?分糖果,搭積木,或者做遊戲?其實,他們已經開始學英語了,不僅僅從字母A到Z,辭彙的難度甚至與內地小學的英語程度相當。在香港,大多數幼稚園都開設了英語課程。

自香港回歸後,學生的中文水平受到質疑,推行母語教學以及語文教學是否重要的討論由此展開。按照現行「兩文三語」的語文政策,國際學校實行雙語教學,中文學校多數使用廣東話,但在之前從幼稚園就普及英語的基礎上,一些中文學校從小一便開始推行普通話。更多時候是混雜著說,課本是英文的,講解用中文或粵語,寫作業又用英文。

教師設計的課堂結構亦十分清晰,且一環緊扣一環,在課堂上整節課教師使用先進的課件教學手段。教師語言平和,出語非常斯文,思路清晰。教師有機滲透新知,運用另外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帶領學生思考及發展求異思維,通過演算,判斷分析、反思歸納主動感悟真理、真法。在拓展訓練題型課件的設計上也彰顯教師的高超教藝。學生積极參与活動,課堂平實自然。

而在德育課程上,教師在與學生交流行為習慣養成時,非常善於把知識來源生活、又還原於生活,及時把捕捉到的信息引入新知。整節課,老師語言生動、幽默、自然,讓人感受到了師生和諧、輕鬆的課堂,感受到了學生參與與領悟的過程。

從課堂教學觀摩中,亦可以感受到香港特殊的歷史使香港教育中西交融,靈活自由。比如在幼稚園、小學階段,學生已經開始以小組的方式完成計劃。課程中間穿插的活動教學將學生從教室里解放出去。

由此觀之,香港教育關注學生髮展的需要與個體差異。「以生為本」的理論深入,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包括教師肢體語言、教具和學具等細節)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倡導學生快樂、愉悅地學習。香港教師在教學時尊重學生,提倡師生互動,注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善於在課堂上組織各種交際性的活動,提供學生更多自我發展空間。

推薦閱讀:

TB04折線圖
佛陀教育 無上妙法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英國留學生們,你們也可以像王菊一樣,逆風翻盤!
創客教育課程有什麼?適用於什麼階段的孩子?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