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空中的霸主,詳細盤點俄羅斯「米格」系列戰鬥機!

「米格」這個名稱最早起源於1937年前蘇聯的兩個飛機設計師。他們一個名叫「米高揚「,另一個名叫「格列維奇[1]

」。1937年,米高揚調到蘇聯的一個殲擊機研究設計室工作,在這裡他認識了沉著穩健的格列維奇。很快他們就成為一對理想的合作夥伴。他們兩個人姓氏的開頭字合起來便是「米格」。聞名世界的「米格」這個飛機名稱就這樣誕生了。

米格飛機最早在1938年由前蘇聯飛機設計師米高揚和格列維奇開始研製,他們在1940年成功試飛了第一架米格飛機米格-1(Mig-1)。他們合作成立了米高揚公司,原稱米高揚-格列維奇公司,是俄羅斯主要的飛機設計與製造商,由阿爾喬姆·米高揚和米哈伊爾·古列維奇建立,以生產米格飛機而聞名。

米格-1

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飛。試飛證明米格-1是一款優秀的高速截擊機,值得一提的是5月2日,米格-1在試飛中達到684.5公里/小時的速度,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同時,米格-1也面臨著無數的問題,面對這些考驗設計師們對米格-1進行了反反覆復的修改。僅僅在試飛初期,水散熱器被修改了十八次之多,在忙碌了117個晝夜之後,問題基本解決。飛機通過了國家試驗,正式投產。不久後設計師們又陸續發現一些問題。這時,工廠已經生產出了第一批米格-1。米格-1的機翼單位負荷高,機動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飛機重心偏後,滾轉困難等。所以正式命名為米格-1的飛機只生產了100架。

米格-3

米格-3(Mig-3)是由米格-1改進而來,直到1943年米格-3總共生產3322架,通過換裝發動機,改進武器系統,米格-3有眾多的改進型,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米格-3AM-38、米格-3M-82(又稱為米格-9)、I-211E(又稱為米格-9E)、I-230(米格-3U)等。

米格-7

米格-7的研製編號是I-220,1943年首航,裝備一台1700馬力VK-107A型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700公里/小時,升限13000米,是針對米格-3的改進型號,進一步強化了米格-3的高空性能,換裝新型發動機,採用全金屬加壓座艙,改進起落架,使米格-7的飛行性能有了質的提高。使該機成為了性能優秀的高空戰鬥機。

米格-9

是蘇聯戰後研製的首批噴氣式戰鬥機之一,由米高揚設計局研發,採用仿製的德國BMW003噴氣式發動機,1946年3月原型機出廠,4月24日首飛成功。作為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MiG-9並不成功,共生產了約1,000架,服役時間不長,1952年服役時就退役了。

米格-13

米格-13的研製編號為I-250,從外形上看比當時的其他戰鬥機要臃腫得多,因為它保留了前部的VK-10 7R活塞發動機的同時又在機尾塞進了一台VDRK噴氣式發動機,成為十分獨特的混合動力戰鬥機,它翼展11.05米,長8.75米,機翼面積15平方米,實用升限11900米,最大航程1820公里,裝備3門20毫米機炮,火力強大。米格-13於1945年3月首飛,在試飛中達到了825公里/小時的最大平飛速度,創造了蘇聯活塞式飛機的最好紀錄。二戰結束後,世界航空進入了噴氣時代,米格-13小批量生產後就被放棄,成為了蘇聯最後一型裝備活塞式發動機的戰鬥機,並一直服役到1950年左右。

米格-15

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設計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米格-15各型機總產量超過18000架,曾裝備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中國、保加利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38個國家,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多的一型噴氣式戰鬥機。米格-15戰鬥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中,首次大規模投入空戰,顯示了優異的飛行和作戰性能。米格-15的機載設備有瞄準具、無線電台、無線電羅盤、高度表、信標接收機等;未裝備雷達,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米格-17

米格-17是單座高亞音速殲擊機,是在米格-15比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約所起外號「壁畫」。1948年設計,1949年12月開始試飛,1952年進入前蘇聯空軍服役。米格-17約有5~6個型號,主要型別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晝間戰鬥型,D型具備一定的全天候作戰能力。除前蘇聯生產外,波蘭和捷克等國進行仿製。米格-17生產量大,據估計各型總共生產約9,000架。前蘇聯、波蘭和捷克均於1958年停產。六十年代末,在前蘇聯退出第一線。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國家包括歐、亞、非的20多個國家,如捷克、波蘭、羅馬尼亞、越南、朝鮮、埃及和烏干達等。目前,在一些小國空軍里,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擊任務外,主要用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我國於1956年開始由沈飛仿製米格-17,國內編號殲-5,從1966年12月正式定型投產,到83年底共生產974架,目前殲-5已全部退出現役。

米格-19

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噴氣式後掠翼戰鬥機,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批量生產的超音速戰鬥機。該機爬升快,加速性和機動性好,火力強,能全天候作戰,主要用於空戰,爭奪制空權,也可實施對地攻擊。米格-19的氣動外形和米格-15、米格-17一脈相承,機長14.64米,機高3.89米,翼展9米,最大起飛重量883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1440千米,實用升限17500米,最大航程2160千米。

米格-21

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研製的一種單座單發超音速戰鬥機。米格-21於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60年代作為蘇聯空軍的主力制空戰鬥機,米格-21戰鬥機的主要任務是高空高速截擊、偵察,也可用於對地攻擊米格-21戰鬥機是根據朝鮮戰爭中噴氣戰鬥機空戰經驗研製的,特點是輕巧、靈活、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縱性好,火力強。其中高空高速性能被擺在了首要位置[2]

。米格-21(包含仿製、改良型)是二十世紀產量、裝備最多的噴氣戰鬥機之一,曾出口到羅馬尼亞、波蘭、中國等國家。米格-21戰鬥機及其改進型共生產了10000多架[3]

,到2013年5月3日共有52個國家使用,曾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重要改進。中國著名的殲-7戰鬥機就是根據米格-21仿製的。

米格-23

是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一種可變後掠翼的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是20世紀70-80年代蘇聯國土防空部隊的主要裝備。米格-23戰鬥機是前蘇聯第一種重型戰鬥機,也是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挂帥的項目。米格-23戰鬥機有三種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機;C/MΦ型是制空型;У型是雙座教練機;MC是C型的出口型。

米格-25

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高空高速截擊殲擊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為「狐蝠」(Foxbat)。米格-25在冷戰時期曾出口過敘利亞、伊拉克、印度等國家,至今仍活躍在這些國家的空軍。

米格-25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設計,它的研製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的研發中的XB-70「瓦爾基里」轟炸機與A-12/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這種偵查機的最高速度同樣達到3馬赫,普通的截擊機根本無法追上。1961年,米格-25原型機在試驗中創造了在22670米的升限以3000千米/小時飛行的世界紀錄,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架飛機都無法達到這一性能。

米格-27

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3C基礎上研製的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原稱米格-23Б,後改稱米格-27。米格-27有7個、個別型別飛機有9個武器掛架。1969年完成設計,1970年8月20日首飛,1971年開始批生產,至80年代後期停產時共生產了1000多架。米格-27採用液壓助力機械式操縱系統,座航兩側裝有防彈鋼板,可以在粗糙的野戰機場起降,可以執行對地攻擊的空戰兩種任務,屬第2代戰鬥機。該機曾經出口華約多個國家,印度也於1980年代進口了一定數量的米格-27,併購買了該機的生產許可。

米格-29

格-29戰鬥機是蘇聯70年代開始研製的超音速、高性能、有單雙座型雙發戰鬥機。它由前蘇聯米高揚飛機設計局研製,高爾基等多家飛機製造廠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支點」。米格-29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衝多普勒雷達,全面的火控和電子戰系統,武器為機炮外加不少於六枚的空空導彈。

米格-31

米格-31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串列雙座全天侯截擊戰鬥機,由米格-25戰鬥機發展而來,故氣動外形與米格-25戰鬥機很相近,採用上單翼、雙垂尾、兩側進氣道。長度22.69米,翼展13.46米,高度6.15米,裝有兩台D-30-6加力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151.9千牛,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飛行速度2.83馬赫,作戰半徑720千米,最大起飛重量46200公斤,實用升限24000米, 續航時間3.6小時,一次空中加油可飛行6-7小時。1976年以前開始研製,1983年進入服役。

米格-31的主要改進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羅斯空軍主力戰鬥機之一。米格-31的特點是速度快、火力強。

米格-35

是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術基礎上的發展機型,在俄羅斯的分級中,被列為4.5代戰鬥機,目前唯一的原型機是利用原先供應米格-29M2的驗證機機身經過三次改進而成。米格-35的最大起飛重量較米格-29M2增加了30%,因此被列為中等重量的戰鬥機,超過了原先的分類標準。頗為有意思的是,俄羅斯米格設計局公開稱「米格-35具有一定隱身能力」,其機體採用了大量吸收雷達波材料,遠程雷達很難發現它。對於這個宣傳,外界應該不感到意外。俄 羅斯有大量外型普通而常規的飛機具備其所宣傳的「隱身能力」。如果排除令一般人匪夷所思的等離子隱身技術的話,這個宣傳十分令人匪夷所思。不過也令人十分理解。在F-35準備投入國際市場的今天,如果你不說自己的產品擁有隱身能力,那麼顯然你的產品落後了。但是是否能夠將所謂「採用了降低RCS技術」的飛機就稱為隱形飛機,這一點是應該明確的。

米格-AT教練機

米格-AT是俄羅斯米格-MAPO集團研製,並採用了法國斯奈克瑪、透博梅卡、賽克斯坦公司及俄羅斯航空系統研究院和「星」研究和生產公司提供的先進的發動機、航空電子及機載設備的一種先進的多用途教練機。米格-AT於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設計,1992年法國公司參與合作。於1996年3月16日米格-AT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空軍(前蘇聯)用米格-AT來取代了L-29和L-39「信天翁」教練機。

米格-1.44

羅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俄羅斯第五代(相當於西方的第四代)雙發單座多用途戰鬥機。普遍認為其是空中堡壘和MIG-31戰鬥機的結合體,也成為了代表蘇聯的「無敵」終極秘密武器之一。米格1.44戰鬥機於2000年2月29日首飛,並成功達到最高時速4120千米/小時的極音速紀綠,但生產費用龐大(一架需20億美元),在極音速飛行下嚴重受損,維護費用昂貴,所以目前只生產了1架技術驗證機。據俄羅斯官方宣稱採用了先進的光學迷彩等離子體隱形技術與SWBM-B型振波導彈,並把Mig-31的缺點改善,解決了在戰鬥時過份依靠地面能量而進行光學迷彩隱形飛行,改良後可以不靠地面能量而進行光學迷彩隱形飛行。但未能解決耗油量過大的問題,在空中不可以飛行超過1.5小時,該計劃在2009年已中止。

前蘇聯米格系列戰鬥機是蘇聯空軍的驕傲,和蘇霍伊系列飛機幾乎成了蘇聯戰機的代名詞,構成了蘇聯空軍和國土防空軍前線殲擊機群的主力,而且在世界上不少國家的空軍中擔任重要角色。 相對於米格系列,中國發展了對應的殲系列戰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的主力戰機。西方的軍事觀察家們對這些米格們是又恨又怕。當人們談起米格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如下的畫面:

50年代初 使該設計局一舉成名、在朝鮮戰場上和F-86糾纏在一起的米格15系列,在中國大陸曾大批生產的米格17(殲5)系列和米格19(殲6)系列

50年代中後期 擊落進入中國領空的美國偵察機的米格17系列(殲5)

60年代末印巴戰爭中風頭出足的米格19(殲6)

70年代 使該設計局名揚全球、在越南戰場頻頻擊落美機的米格17/21系列(殲7);以3.2馬赫的速度呼嘯以色列上空而在1976年又神秘地降落在日本北海道函館機場的米格25

80年代 以高機動飛行表演轟動法恩巴赫航展的米格29,以先進的火控雷達和數據傳輸技術傲視群雄的米格31。


推薦閱讀:

殲十!!!殲十戰鬥機 愛我中華!!!
施洋:中國公開航母戰鬥群展現走向遠洋的雄心
提升古代軍隊戰鬥力的,竟然是褲子
專家解讀艦載機與陸基戰鬥機差異
村姑角色大pk──誰是村姑中的戰鬥姑

TAG:俄羅斯 | 戰鬥機 | 盤點 | 戰鬥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