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國學觀(文/李守力)

我的國學觀(文/李守力)國學只是儒學嗎?不是。那麼,國學到底是什麼呢?國,指的是中國;中,指的是中華;中華,指的是崇尚中道的華胥族的子孫們;華胥族是燧人族的一支,燧人族是會使用火的人類祖先,火,離卦,主文明。華胥有一兒一女,伏羲和女媧。華胥,又名華夏。胥,夏也。伏羲和女媧是華夏之祖。所以自伏羲開始的中華民族的經典學說都是國學。國學復興,不只是復興先秦諸子的精華,而是承其前啟其後,先秦諸子之前為河圖先天八卦連山易歸藏易周易文化,先秦之後為經學緯學(正如古人所說:「經明其義,緯陳其數;經窮其理,緯究其象,緯之於經,相得日彰」),隨著緯學的衰落,佛教大興業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宗教,佛法更是成為智慧之巔峰,為新時代社會意識的更新注入了新鮮血液。國學系統樹圖:伏羲(河圖、先天八卦、重疊64卦)——神農(連山易)——黃帝(歸藏易)——唐虞——夏禹(洛書,連山易)——商湯(歸藏易)——周朝(周易,佛舍利落戶華夏)——秦始皇(華夏文明斷代)——漢朝(經學與緯學)——三國兩晉南北朝(佛教興)——隋朝(緯學滅)——唐朝(文化復興,佛教完成了本土化,儒道佛共榮)——宋朝(歐陽修疑古派之始,文化已走下坡路)——元明清(搶救緯學,迴光返照)——民國(西學興)所以國學是:易學、儒學、道學、佛學。易學:我不想當一個易學考據家。我想學習易經,先天易,連山易。先天易連山易是國學之源。先天易連山易是歸藏易和周易的母體。周易的產生標誌著理性時代的開始,先人右腦思維能力開始衰落,先天時代徹底結束,後天時代開始了,所以歷史上把周易的作者文王姬昌創立的八卦叫後天八卦。儒學:我不想當一個儒學家,我想做一個學儒者。我只是借鑒文史家的考古成果,絕不在竹簡上下功夫,而是在身心實踐上下功夫。儒學無需復興,儒學論文多的是,儒學與學儒是兩回事!寫那麼多論文,不從身心做起,客觀上是在糟蹋儒學,因為儒者人之需也,在做,不在說!實踐儒學,從《弟子規》開始!結束於《弟子規》,至於《大學》《中庸》,現在人已經不可能做到了。道學:我不想當道學家,我想修道。中國歷史上道教衰落,這只是表象,道教把易學、醫學、術數學留在世間,成為大眾化的科學,道教是這樣衰落的。道家與道教無為而治啊!道教豈衰落乎?佛學:我絕不做佛學家,我只學佛,跟佛菩薩學習。佛陀說,學佛必須先學小乘打基礎,在中國,儒與道成為大乘佛法的基礎,所以學易學儒學道是為了學佛。以上,即是我的國學觀。以下是我對國學的細說,即《國學語錄精粹》一書序文原稿: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很多。但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圖書典籍浩如煙海,短時間做一個全方位的了解,談何容易?做這樣一本語錄體的圖書,就是為了尋求一個快捷的途徑,讓讀者迅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從眾多的歷史人物中,擇其關鍵,從大量的典籍中,取其精華,希望能達到「以一斑窺全豹,以一葉知其秋」的效果。在這些閃耀著智慧火花的聖賢語錄中,以思想家的言論為主體。從老子到魏源,可以了解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演變過程。諸子百家,道、儒、墨、法、兵、陰陽等,加之後來的佛家,乃至理學家,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學說各有其長、各有所短、各有其用,如趙蕤的《長短經》所云:「聖人之理國也,不法古,不修今,當時而立功,在難而能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眾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演繹了一幅幅異彩紛呈的壯麗畫面。 令人最為驚奇的是:在中國諸子百家時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紀前後的幾百年,這是全人類進行共同奠基的時代,最偉大的哲人幾乎同時出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之為「軸心期」)。 我可以舉例說說他們的年齡對照。孔子只比釋迦牟尼小14歲;孔子去世後10年,蘇格拉底誕生;墨子比蘇格拉底小1歲,比德謨克利特大8歲;孟子比亞里斯多德大6歲;莊子比亞里斯多德小15歲;阿基米德比韓非子大7歲。波斯的精神鼻祖瑣羅亞斯德(也就是尼采所說的查拉圖斯特拉)的生卒年有多種說法,據比較可靠的一種說法,他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這個年齡對照表說明,他們確實是一起來到世間的同代人,同樣是開天劈地的精神高峰。好像是約好了,要在那個時候一起呈現人類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他們還有分工,各自顯出不同的重點。希臘哲人在愛琴海邊上思考著人和物的關係,印度哲人在恆河邊上思考著人與神的關係,而中國哲人則在黃河邊上思考著人與人的關係。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在公元前數百年的軸心期時代,人類至今賴以自我意識的世界幾大文化模式(中國、印度、西方)大致同時確立起來,從此,「人類一直靠軸心時期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燃火焰,……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歸,或者說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的動力。」 現代西方文明起源於文藝復興,所謂文藝復興,恰是對古希臘文明的回歸。奧運會也是起源於希臘文化。所以只有不斷的回歸,才有文化的整合,人類社會才能向前發展。西方如是,東方亦然。儒學自先秦形成以來,在其自身的演進過程中,經歷了三個較大的改造和變化:第一次是在秦漢時期,主要表現為儒學與陰陽學的結合;第二次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表現在儒學與老莊哲學的結合而為玄學。魏晉時代,從整個時代精神來講,可以稱之為「人性的自覺」的時代。魏晉玄學,第一次將個體人格擺到最為重要的地位,體現出的是一種重個性的、審美的人生價值追求,和自由的、適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判斷。第三次則是宋明時期,主要表現為儒學與佛學的結合,形成具有思辨特色的理學。 大多數人受歷史教科書影響,以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所以把專制思想認為是儒家的產物。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以嚴酷之法家統治天下,傳至第二代即亡國。漢朝吸取了秦亡的教訓,初期六十年以道家無為治國,至漢武帝開始,開始以儒家治國直至清朝共兩千年。矛老人家說:「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我國著名學者馮友蘭也認為中國統治者實際上奉行「外儒內法」。文化宣傳全是儒家,政治權術兼用法家,歷史上那些治世名臣一般是儒法並用的大家,重於儒則忠,重於法則奸。道家自漢武帝時退出政治舞台後成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理論支柱,同時也不斷對儒家的發展起到了輸血的作用。 所以封建社會時期的儒家已非儒家的本色。儒家實為周禮,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復周禮,周朝享祚八百年,秉承自黃帝堯舜禹湯歷史傳統,崇尚「協和萬邦」(《尚書》)「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周朝的政治制度並不是教科書上說的「奴隸制」,而是真正的封建制度,這與馬克思論述的西方封建制度完全不同,與秦漢至清朝的仿封建制度也不同。周代的分封包括賜姓、胙土、命氏(即國號,如魯國),以此建諸侯國,整個周朝最多的時候據說有八百多個諸侯國。封建諸侯必須依賴宗法制度的健全,落實家庭的人倫之道,推至家國,依禮而行,政通人和。教育則教民以六德(知仁聖義忠和)、六行(孝友睦任恤,孝為六行之首)、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儒家經典以《禮記.大學》「三綱領」和「八條目」為宗旨。何謂三綱領?就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何謂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根本信條。這是自夏朝開始,經商朝、周朝一共1800年的提鍊形成的治理國家的根本法則。聯合國大會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指出:「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的承認,乃是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世界宗教議會1993年通過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也指出:「只有在個人關係和家庭關係中已經體驗到的東西,才能夠在國家之間及宗教之間的關係中得到實行。」由此可見,儒家的重視家庭倫理在現代社會仍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理論的提倡,正是儒家在當代的新面貌(古《尚書》稱:協和萬邦)。 這次編寫的《國學精粹》收集了歷代賢明帝王和睿智良臣的部分語錄,這裡以大唐為例做一發揮。說起盛唐,不能不提起隋代的大思想家王通(文中子)、唐太宗李世民、大臣魏徵,以及女皇帝武則天。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韓愈以達宋明理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尤其是他的弟子友人中,名人甚多,陳叔達、房玄齡、魏徵、李靖、溫大雅、杜如晦等,不少人成為唐初名臣。王通學說的影響與盛唐不無關係,尤其是王通提出的「三教合一」理論,為盛唐文化再次出現「百花齊放」奠定了基礎。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他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與名臣魏徵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交相呼應,成為歷史上君臣同心治國的典範。被李白評為「七聖」之一的女皇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也不一般。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知人善任,容人納諫,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還留下一部《臣軌》,把為臣之道分析得精闢、透徹。至於如何在官場中建功立業、遊刃有餘而立於不敗之道,清代的曾國藩無疑是個集大成者。(李世民與武則天二人皇權的獲得皆不符合儒家道統,可見仿封建時期「外儒內法」的特徵)中醫,作為中國文化的一支,是中國人在天地、陰陽、平衡理論框架下,獨創出來的醫療術。無論是張仲景的「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還是華佗的「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無論是葛洪的「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還是孫思邈的「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無不體現著中醫的「整體觀」。在經歷了數千年來的實踐檢驗和經驗總結之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一份遺產,不僅僅是曾經對世界醫療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現代科學的理論下傳承中醫、發展中醫、創新中醫,繼續為全人類做貢獻;中醫到底是文化還是科學?中醫和西醫是什麼關係?中醫是按照自己獨有的理論繼續發展還是與西醫結合走科學的道路?這都要求我們的中醫研究者和實踐者們對我們的中醫理論做深入的研究,包括了解中醫的歷史和歷代中醫名家。《歷代傳世中醫名家語錄》,輯錄了扁鵲、張仲景、華佗、葛洪、陶弘景、孫思邈、朱丹溪、李時珍等名家的言論,可從中多學學養生治病的知識,了解中醫的發展脈搏,對中醫未來的把握也多一點參考依據。說起道家,我們自然會想起老莊,但要說起道教,就不得不提到張天師等這些真人。這些真人,堅信通過「煉丹」可以「成仙得道」,並付諸於實踐,因其理論的「玄虛性」很難讓大眾接受,所以後人們對這些真人的存在以及事迹的可靠性提出質疑,以至於這些道家真人變成了「民間傳說」中的人物了。本書中所輯錄的張天師、陳摶老祖、呂洞賓、王重陽、丘處機、張三丰等真人,就是那些傳說中或者武俠中的人物,而從正史上的記載看,歷史上實有其人、實有其事、實有其言。他們都做過什麼,寫過什麼,說過什麼,他們為什麼選擇「出世」而不「入世」呢?他們那些「煉丹」、「成仙得道」的理論深奧而虛幻,但也不能完全用宗教信仰來解釋,「依法而行」可視為「內學」實踐的一部分。尤其是以這種「出世」之心而「入世」,對於修身養性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這裡有必要再說一說陶弘景,他是偉大的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道學家、佛學家,還是在野的政治家(「山中宰相」之稱實源於陶弘景),他寫了一本書,從唐朝藏入敦煌石室迄今已經失傳近1300年,這本書揭開了張仲景經典藥方的秘密。這本書就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本書是現今為止唯一記載《湯液經法》內容的醫學文獻,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本書不僅在《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而且根據我的研究發現依據該書還可以創建嶄新的《疑難疾病命理組方學》(此研究將是我這幾年攻關的重點,這將是人類攻克疑難疾病的里程碑,此外還有《人文科學之象數原理》),《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可算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經典巨著。研究發現:現行的中醫理論只佔原始中醫理論的三分之一。這幾乎又揭開了中醫衰落的主要原因。原始中醫理論也許是人類科學文化中最完美的醫學。《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所以偉大,是因為她把道家理論、陰陽五行理論與中醫中藥理論有機結合的結果。佛家學說,自從印度傳入中土後,就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這與中國文化的「兼容並蓄」不無關係。佛家學說與中國的道家很相近,除了作為「內學」、「出世法」之外,是否可以治國,爭議很大,因此受到主流儒學的抵制。最先提出「三教於是乎可一矣」的隋代思想家王通,以及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差不多都認為佛家學說不適合中國國情而加以反對。到元代,佛家出身的名相耶律楚材,以「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對佛家的學說是否能治國、如何治國做了明確的回答。所以佛家要想在中國生根立足,非要和代表中國主流的儒道文化結合不可,這就成為禪宗產生的根源。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的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這是佛學與中國文化的一次充分的融合,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外來的佛教自從與儒家結合產生了中國特色佛教禪宗後,儒家自宋朝開始又從禪宗吸取營養滋補自身,於是理學產生。但理學屬於抽象的哲學體系,於是漸漸脫離民眾。道教由於其自身「法不傳六耳」的局限也逐漸衰落。佛教於是成為中國宗教的主體。中國的《大藏經》成為不僅於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宏大的思想文化寶庫。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在9世紀左右開始衰落,12世紀佛教消失,印度700多年無佛教,所以佛教並不是印度的主流文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甚至超過了道教。既然起源於中東的基督教毫無疑問是西方文化,所以佛教理所當然屬於國學。近代中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和革命家大都有極深厚的佛學修養。中國近代史上有三個重要人物:林則徐、龔自珍和魏源,他們既是朋友,又都是當時在社會上大聲疾呼,銳意進取,要求改革自強的風雲人物,他們的思想、著述和功業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不光是提倡經世致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還是虔誠的佛教徒。林則徐曾手書《金剛經》等五種經咒,題作「行輿日課」,隨身攜帶。龔自珍自稱「震旦佛弟子」,魏源則受了菩薩戒。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等晚清思想巨人都是佛學大家。「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係,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會。」(梁啟超語)。 清末的楊文會(仁山)大居士曾是曾國藩的幕府,深通「法相」、「華嚴」兩宗,而以「凈土」教學,學者漸敬信之。晚年息影金陵,專以刻經弘法為事。至宣統三年武漢革命之前一日圓寂。譚嗣同從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學》,尤常鞭策其友梁啟超。梁啟超其所著論,往往推挹佛教。梁啟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康有為說:「佛學之博大精微,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容,尤為深遠。」他苦心構築的大同世界理論,實為佛家西方極樂世界在人世的投影。他在《大同書成題詞》詩里說:「人道只求樂,天心唯有仁。先除諸苦法,漸見太平春。——生花界,人人現佛身。大同猶有道,吾欲度生民。」在這裡,「天心唯有仁」的儒家學說與佛家人人平等、皆有佛性的教義統統與現代新思潮奇妙地統一到了一起,構成一套完整的社會平等自由觀念。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挺身而出,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在生死關頭表現出那樣一種超人的氣概,固然是維新志士獻身事業偉大人格的表現,但追根求源,其中未嘗沒有受佛教影響而超然於生死的成份。誰都知道,在當年那班志士中,感情最豐富、最激烈、而對佛教又最虔誠、沉迷最深的,就是譚嗣同。可以說,那一代人的感情世界和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佛教意識和佛教文化的參與下構成的。章太炎亦好法相宗,有著述。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是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陣地,《民報》一共出了26 期,章太炎發表政論文章49篇,專講佛教的有11篇,所謂以佛聲作民聲。章太炎說:「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 而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的梁漱溟也是佛學大家。那麼佛教這一出世法能否用於入世呢?為什麼延續千年的寺廟比比皆是,而傳承百年的企業卻不多見?在佛教里,有戒定慧三學,戒為根本,戒就是法律,佛門中任何人包括佛教領袖也與僧人一樣遵守戒律,佛門領導定期改選。你也許不知道世界上的四大金融融資方式起源於佛教,現在很火的買彩票,拍賣,社會公益基金(佛門稱合會),當鋪。這四個東西都是由佛教在宋代所創立的。佛教為什麼會創立這個?就是佛教自身要尋求發展,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歷史上佛教寺院僧眾多達5000至1萬人)。佛教里有民主,有法治,有高級的金融融資方式,怪不得那麼多資產階級革命家對佛教情有獨鍾!在中國古代,文、史、政歷來不分,很多大文學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甚至是軍事家,比如作為文學家的王安石,遠比作為政治家的他更為出色。所以,帝王未必只說治國,謀略家未必不說修身,本書的分類是以人物為中心,我們分類的標準,主要視其在某方面的成就和留下的典籍綜合而定,所以交叉在所難免。我們這次編寫《國學精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未必如願。任何優勢本身就是劣勢,本書名為語錄,每一條均節選自原章句的隻言片語,難免有斷章取義之嫌。所以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不要拘泥於一句兩句名言、語錄,譯文僅作為參考,最好多對照一下原文。當然,容易產生斷章取義的章句畢竟是少數,有些歷來有爭議的句子,現在也在爭議中,沒有定論。如果想搞清楚這些爭議,那就要去做專門的學術研究。我們這本書,能達到了解概貌的作用,吾心足矣。本書的語錄,大多取材於史實和原著,每條語錄後面均有註明,無戲說成分,亦可作為專家、學者研究傳統文化的參考資料。但因為原文的收錄者不同,加之編者閱讀量有限,出處未列出全部,如有不當,懇求斧正,感激不盡。總之,我等淺薄,錯誤難免,萬望諸子先賢見諒,也望有識之士不吝賜教,我當誠心接受,以期修正。 2008年8月19日 李守力 於青州星運閣
推薦閱讀:

國學研究:儒釋道本一家、好像一株紅蓮花
美國學校最注重培養的能力,你的孩子有嗎?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元詩選初集·辛集 (下) 《元詩選》 國學
學習國學經典,成就幸福人生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