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死前十分鐘電影」談起

 於天宏  這是關於生命的問題  很多人在歷商場搏殺獲得成功之後,有了一定的地位和物質基礎,已沒有了生存的壓力,於是開始去追求更多元和豐富的美好生活,這些本來不是問題。可是問題在於,為什麼所有人到了這個程度,卻仍然不能回歸生命基本問題——我到底要什麼?  死前十分鐘電影  關於這個問題,我給自己的一個方法,便是時常問自己,死前十分鐘我會特別在意什麼。說得通俗點就是,將我最在意的生命情感中那些最溫馨的回憶弄個電影,時常回顧。  彌留之際,我們最渴望守在床前的人,肯定是我們最愛的和最愛我們的人。這恐怕和我們現在每天見到和渴望見到的那些「重要人物」都沒什麼關係,甚至可能在過去十年和未來十年里我們花大部分時間一起開會、吃飯的人都不屬於這些人。  我們現在最在乎的可能是資本運做、企業上市、行業地位,或者說榮譽、金錢,以及類似「政協委員」之類的無數「社會地位標籤」,但它們可能在你死前一樣也進入不了腦海,因為人臨終前「內存」有限,容不下這麼多物質的東西。那麼,多想想臨終前十分鐘,再來對照今天的生活,可能就會知道每天時間應該如何去分配。  還有,上海一對老夫婦讓我很感觸,靠薪水生活,英文也不會,老了的時候卻結伴遊走世界各國,非常歡喜。我想人一生如果能深入了解自己生存的星球,才不會有遺憾。  放棄虛假自信,拓展國際視野  有錢人總認為自己在什麼方面都很有判斷力。小到吃住行的日常生活選擇,大到生存狀態、人生規劃的選擇,他們往往都擁有全方位的滿腹自信,就因為財富地位上的成功。其實兩者沒什麼必然聯繫。道理很簡單,很多有錢人為了今天的成功幾乎耗盡了全部才華和精力。回顧大多數人走過的路,年輕時渴望財富,三十歲左右挖到第一桶金,四十步左右步入快速成長期,這些階段一直在培養和積澱的更多是一種商業經驗。而在得到財富的同時,卻缺失了有著完整生命意識和情感的人對於生活和生命價值的完整體驗和情感積澱,包括審美趣味。  不難理解,因為身邊有太多捧你的人,所以難以養成對虛假自信的自我反省精神。而最好的辦法便是拓展國際視野,真正的自信應該建基於深厚閱歷上的冷靜判斷。很多人自己感覺很有生活品位,卻毫無個性,無非和大多數有錢人一樣,住好酒店,吃好飯館,買奢侈品,最多就是再買點藝術品,其實生活除了這些還有好多東西。你見過諾曼底的夕陽嗎,以及那些小教堂是什麼風格建造的?你知道十八世紀傢具大師機關靈巧的設計嗎?當你在東京瘋狂購物的時刻,可能魂牽夢繞於琉球群島上令生命迷醉的「秋月茶室」嗎?這些東西都不可能盲目地去用金錢填充,而需要真正放下身價,重塑審美精神,去感念生活和生命的樂趣。  「最頂極的奢侈」  人在有錢之後可以買房子、車子、遊艇和私人飛機或者藝術品。但「最頂級的奢侈」應該是允許自己能夠?常有時間想一想閑事,讓自己進入「心靈旅行」的狀態。這個時候,你最好能放下高效率,廢掉商業智慧,扼殺掉自己習以為常的那種強烈目的性思維。把手錶扔掉,把腳步放慢,不考慮時間成本,允許自己作一些「無用的思考」。具體說來,能不能在大海潮起潮落之時看看光線在陽光中的變化,能不能在音樂中捕捉一些令人感動的音符,能不能與一位智者完全無目的性地交流,無論是哲學、文學,還是宗教,探討一些沒有任何「投資回報率」的思想。你要慶幸,因為你有足夠的錢,所以你才能夠有閑暇時光放下目的,放下時間,放下競爭,做一些完全無用的事。  許多有錢人的趣味性和閒情逸緻不夠。我們還沒有認識到,一個成熟的社會,就是大家終於開始好意思去做一些沒用的事,開始意識到「高效率」並不是值得炫耀的,開始不那麼追求目的性,往往是目的性沒有了,意義卻出來了。這個時代為什麼很難產生偉大的思想,是因為大家都沒時間去想,沒錢的人想掙錢,有錢的人想掙更多錢。換句話說,這個時代的人都在看腳,把腳都看腫了,卻沒有人回首,從對歷史的凝視中找尋未來。  給自己的人際關係「布閑子兒」  不時回顧一下「死前十分鐘電影」,是為了讓自己放下姿態,放棄虛假自信。同時也要改變人際脈絡圈子,學會給自己的圈子「布閑子兒」。  什麼是「閑子兒」?就是多認識一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朋友聚會別總是和那些幫你上市、幫你拓展客戶圈子的人在一起,他們就像是「大魚大肉」,但你不是怕得「三高」嗎?也應該多補充一些「維生素」,多認識一些心靈豐富的人,或許能給你帶來新鮮的空氣和新的愛好。人如果沒有愛好是很可憐的。
推薦閱讀:

電影中的虛與實,著名場景都是這樣拍出來的
大家喜歡趙麗穎嗎?
少女哪吒為何而死?
終結者當年就是這樣拍的 感受好萊塢電影工業
[劇透慎入]誰來告訴我,賈樟柯和賈躍亭到底什麼關係?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