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體質」「鹼性體質」 毫無科學根據

近一段時間,「酸性體質」、「鹼性體質」等詞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很多媒體把它們和亞健康、胃腸道疾病甚至癌症聯繫起來,言之鑿鑿地稱「70%的中國人是酸性體質」、「85﹪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主張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來調整,甚至列出了「酸性體質自測表」。一時間,招來眾多讀者的詢問。這麼嚴重的健康問題,為何以前沒聽說過?《生命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主任李雪梅。李教授明確指出,上述觀點沒有絲毫科學依據。

血液偏酸不容易看了媒體的報道,李雪梅主任指出,人體血液PH值的正常範圍確實如其所說,在7.35—7.45之間,低了偏酸,高了偏鹼。但是,李主任強調,「血液要偏酸,沒那麼容易」——因為人體有強大的酸鹼度調節功能。不少報道稱,「酸性體質」是由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造成的。李主任指出,血液不可能靠吃、睡就「變酸」。人體有一套調節系統,由三部分組成:作用最強大的是腎臟,它可以通過尿液排掉多餘的有機酸;其次,呼吸會幫我們快速排掉很多酸性成分;最後,體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緩衝系統,酸性食物在發揮「作用」前,就會被機體本身中和掉。「除非這3個機制出現問題,否則人的血液不可能偏酸」。酸中毒是嚴重疾病那麼,到底有沒有「酸性體質」的說法呢?「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李主任很乾脆地表示,在醫學上,如果體液PH值低於7.35,就屬於「酸中毒」——「這是嚴重的疾病,必須治療」。她介紹說,酸中毒主要有一過性和長期性兩種。一過性酸中毒可以迅速恢復,比如暫時性呼吸道梗阻,機體產生無氧代謝,導致血液偏酸。長期性酸中毒主要有下列兩種原因:一是腎小管酸中毒,多由藥物、風濕免疫疾病、乾燥綜合征等疾病引起,二是腎功能受損,導致體內的酸性物質排不出去。李主任說,如果血液偏酸,要立刻就醫,在家通過飲食、休息自我調節是不可能緩解的。血液酸鹼度沒法自查酸中毒會帶來哪些危害?李主任表示,「酸中毒主要對代謝產生影響」,會導致乏力、胃口差、噁心嘔吐,若長期不治療,會導致骨質疏鬆。但是,她認為不太可能產生癌症這樣的後果。除了推出「酸性體質」這個概念,一些報道還向讀者提供了自測方法,如買PH試紙自測尿液的酸鹼度,並列出一批癥狀請讀者對號入座。對此,李主任告訴記者,尿液的酸鹼度是腎臟「調節」的結果,它的PH值不能代表血液的PH值。並且,血液酸鹼度不是自己在家能做的。醫學上要求抽動脈血,還要完全隔絕空氣,家裡顯然沒這個條件。至於那些所謂的自測標準,李主任表示:「我認為是瞎掰。」她告訴記者,早起精神不好、易怒、高血壓、肥胖、食欲不振等癥狀的原因實在太多了,根本不能作為標準來推斷血液酸鹼度。這種生拉硬拽的做法在她看來,「就是為了炒作概念,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飲食調不了血液酸鹼度既然「酸性體質」無法自測,飲食調節就更站不住腳了。李主任告訴記者,事實上,在酸中毒的治療中,飲食根本不重要。「飲食無法導致酸中毒,更不可能糾正酸中毒。」李主任表示,飲食可能對血液酸鹼度產生暫時的影響,但這個影響很小,很快就會被人體自我調節過來,不可能導致酸中毒這樣的疾病。最後,李主任指出,把醫學上「血液PH值低於7.35」的標準和「酸性體質」這樣一個不科學概念聯繫起來是不負責任的做法。「科普要嚴謹,不能捕風捉影」。

來源:2007年1月25日生命時報【醫覽】微信公眾號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推薦閱讀:

zz 身體的酸鹼性原理
什麼樣的是鹼性水果?
糖尿病最怕這6種鹼性食物!每天堅持吃,穩血糖遠離糖尿病困擾
胃病最怕的6種鹼性食物,每天喝幾口,胃病不攻自破
什麼是鹼性食物飲食法,酸性體質說法科學嗎?

TAG:科學 | 體質 | 科學根據 | 鹼性 | 酸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