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文化」營銷當道,玩得就是扎心

年輕人嘛,現在沒錢算什麼,  以後沒錢的日子還多著呢。  別減肥了,你丑不僅是因為胖。  有時候你不努力一下,  不知道什麼叫絕望。  誰說你沒有毅力的,  單身這事你不就堅持了好幾十年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感覺身體被掏空」等喪里喪氣的詞調和表情包在社交網路爆紅,不少人認為」喪「可以登頂2017年年度漢字。  「喪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符號,而披著泛娛樂外衣的「喪文化營銷「也開始佔領營銷高地,品牌商們紛紛開始借勢「喪文化」進行品牌傳播。  從UCC咖啡的「喪」營銷海報在Facebook爆火到「喪茶」快閃店的朋友圈刷屏,從 「沒希望酸奶」到「愛無能小酒館「、江小白的「表達瓶」,這些喪文化營銷通過對用戶生活中可能產生的負面情緒的場景進行還原和描寫,產生「扎心」的效果。

  於是乎長年混跡朋友圈養生雞湯專欄的老一輩長者們推推眼鏡表示,喪文化究竟是什麼荼毒青少年的精神鴉片?  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台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聽慣了源源不斷的心靈雞湯,對品牌「自嗨」型的營銷早已司空見慣,而喪文化營銷通過自嘲、毒雞湯的文案,並沒有過度強調產品特徵,而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更加關注消費者的生活和心理需求,更加走心。

  那麼「喪文化」真的是代表著年輕人頹廢、麻木不仁的狀態碼?  答案明顯是「NO」。  所謂的「喪文化」營銷,簡單來說,就是把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事寫出來,以引起共鳴。不管是出於工作、生活等壓力,還是對成長的自我迷茫, 「喪文化」 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情緒釋放的出口。  不管是UCC咖啡,沒希望酸奶還是喪茶,它們在提供喪的基調的同時也隱藏著一種風趣,幽默,這種風趣幽默其實正是喪中存在的正能量因素,所謂負負得正,畢竟當我們在進行一番自嘲之後,還是需要重新上路。  去年新世相的「逃離北上廣」活動,也可以說是將喪文化運用到極致的營銷手段,充分洞察了消費者在大城市工作內心所具備的迷茫、焦慮的心理,縮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讓其產生共鳴乃至同理心才是攻心之策。  這麼看「喪文化」是一個段子手,很多廣告語總是在最後一句峰迴路轉,讓人猝不及防。  年輕人喜歡喪,其實是喜歡其中蘊含的自嘲和戲謔元素,品牌商也是深諳其道。  喪茶:反正你都夠胖了,少喝一杯也不會變輕的  網易雲音樂:我聽過一萬首歌,看過一千部電影,讀過一百本書,卻從未俘獲一個人的心  UCC咖啡:古人說不要為了五斗米折腰,真的是說得太對了,只要一斗就該跪下感恩了  路虎毒雞湯系列文案  最近幾天,路虎的毒雞湯文案也火了,網友們紛紛表示「路虎的文案值得月薪3萬「。

  今後的路,希望你一個人好好走下去,  而我坐路虎。

  吃得苦中苦,  終究買不起路虎。

  談什麼征服世界,  先把小路考過了再說。

  小朋友才月光,  成年人,都欠債。  線下快閃店——喪茶  4月底網易新聞和餓了么聯手推出的只營業4天的快閃店——「喪茶」,把「喪文化」營銷又推上了高潮。門店裝修風格主打黑色,給人陰暗感,門口站著一隻表情悲傷的羊。充滿負能量的廣告文案更是讓它登上流量浪尖。

  「喪茶」原本只是網路上的一個段子,是某網友因為「喜茶」火爆而以玩笑的方式寫的」想在喜茶對面開一家喪茶「的小文,卻沒想到受到不少人注意。就這樣,毒雞湯加上喜茶的熱度,外加網友段子手的助力,喪茶要開店的消息就瘋狂傳播開來。

  而喪茶的這次營銷並不僅僅只是社交網路上的幾句文案,而是對產品進行全方位的重新塑造:以黑色為基調的門面,垂頭喪氣的店員,還有負能量菜單,「加油你是最胖的紅茶拿鐵」、「你的人生就是個烏龍瑪奇朵」、「前男友過得比我好紅茶」……

  開業當天,消費者在餓了么上下單,再到現場取餐,僅僅半天時間,所有產品售罄,即便是下午繼續增加供貨,產品仍然再度脫銷。

  UCC咖啡「每天來點負能量」  UCC咖啡是日本品牌,2004年引入台灣市場。UCCBLACK是一款純咖啡,本身的純黑包裝給人一種暗黑感,這種包裝似乎可以天然與負能量建立聯繫。  在台灣,這款產品主要面對的是那些忙碌的都市「大人們」,賣點是無糖、零卡路里和非速溶,適合那些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又要追求生活品質的上班族。所以有了主題為「每天來點負能量」的營銷,以及一場腹黑語錄分享大賽的活動。  這個品牌與Facebook「每天來點負能量」的網紅林育聖進行合作,號召大家分享負能量,抒發內心的煩惱。林育聖提供的定製文案在Facebook獲得了巨大的點贊量,並且從Facebook傳播到了朋友圈。它的平面文案語言更具生活化,每一段就像日常記錄的隨筆感言一般,讓消費者產生深深的共鳴。

  江小白的「表達瓶」  酒類品牌江小白推出「表達瓶」,通過一句句走心的文案放大飲者情緒,使酒超越了一種單純的飲品,抓住人們當下情緒,引發消費者群體間的瘋傳。

  沒希望酸奶  成都一個創意團隊「試物所」,針對「喪文化」推出沒希望酸奶。  從名字一看就知道是針對新希望酸奶而推出的產品。他們自行印刷了很多「沒」字貼紙,潛入便利店,趁店員不注意把「新」塗成了「沒」,他們還設計了自己的系列海報和文案。

  同時,他們利用推廣二維碼俘獲一部分能產生情感共鳴的消費者,通過掃碼可以進入各種「買房沒希望、加薪沒希望、減肥沒希望……等微信群。在「沒希望」走紅之後,這個團隊又迅速推出了兩個子品牌,分別是「不熟酸奶」和「扎心酸奶」,並細化了「沒希望」酸奶的分類。

  這些反雞湯、負能量文案也迅速成為街頭巷尾的調侃之言,於人們心理也是一種釋然和壓力的解脫。正因如此,準確抓住了當下年輕人的痛點,深深感慨一句「扎心了,老鐵!」。  拉芳「66順發節」喪海報  洗護髮品牌拉芳為其第一個品牌日「66順發節」出了一組動態海報。  這組海報將頭髮與當代年輕人的情緒和痛點巧妙地聯繫在一起,通過「自嘲」的樂觀態度治癒生活中的」小確喪「。

  ──────────▼─────────  看了這麼多案例,讓我們看看品牌進行「喪文化營銷」的要點有哪些呢?  1.反雞湯、自嘲式文案,直擊用戶痛點。對於奶茶這一類高熱量飲品,「怕胖」是用戶的痛點之一,所以 ,喪茶的文案,胖字出現率極高。

  2.通過文案製造消費場景。江小白的文案主要場景在朋友、兄弟間的聚會,又揭露出友情寡淡的事實,更能引起情感共鳴。  3.迎合消費者的生活和內心。比如加班、賺錢、買房、工作,怨氣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諸如沒希望、UCC咖啡文案,生活中感同身受的一些情緒更能撬動人們的內心。  不管人們對「喪文化」做何評價,不容否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比起傳統營銷中的「說教」模式,更願意接受這種容易引起他們情感共鳴的「喪」式表達。  《人民日報》:不必對 " 喪文化 " 的一時流行過於憂慮。其實不少年輕人喜歡的 " 喪 ",和外界對於 " 喪 " 的解讀,有著微妙的區別:最明顯的一點是,其實 " 喪 " 不等同於負能量," 喪 " 也不意味著絕望,而大多是作為一種自嘲和排解壓力的方式。  ──────────▼─────────  那麼「喪文化營銷」對於品牌的意義是什麼呢?  在一定程度上,「喪文化」營銷並不會真的引起消費者的負面情緒,相反,還會起到積極作用,負能量帶來的「惡搞」不過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和壓力的釋放,因此,消費者並不會對此反感,這正是很多品牌深諳其道從而獲得成功營銷的原因。  企業在決定開展「喪」營銷的時候要思考些哪些問題?  「喪文化」雖受年輕人青睞,但並不能盲目跟風。首先需要明確品牌的目標受眾範圍與品牌調性,較為年輕的受眾群會更容易接受此類文案。  「喪文化」營銷應作為品牌營銷的調劑品,而不是萬能良藥。基於喪文化的產品和營銷,雖然常有機會成為爆款,但往往不能形成真正的商業模式。  喪的了一時,喪不了一世,溝通是手段,不是目的。  世界上70%的人,口袋裡都裝著手機,而騰訊剛剛發布微信閱讀活躍人數接近10億,基於社交網路的社會化營銷已經成為品牌營銷的主戰場。  而社會化營銷正是基於人的傳播。  不管是這種利用「喪文化「進行的反雞湯營銷,還是借勢營銷、燃營銷,或主打溫情牌的營銷,其本質上都是在於對消費群體心理的把握。營銷已從單一的產品功能訴求演變成對個體精神追求的洞察,達到用戶和產品的雙向溝通,撬動人心,才是最明智的營銷。  那麼社會化營銷盛行的今天,如何在這場營銷戰役中脫穎而出?  現象級案例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嗎?  那些刷爆朋友圈的營銷案例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是怎麼迅速在社交網路擴散的?
推薦閱讀:

職場方圓:營銷,從推銷自己開始
銷售≠營銷,賣不出東西,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錯!
喬吉拉德論營銷
「營銷」與「銷售」:哪個更重要
細分營銷模式

TAG:文化 | 扎心 | 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