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洋」級驅逐艦技術發展得失談 上部(圖) 我眼中的中國海軍旅洋級190號巡洋艦 圖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及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海軍的整體面貌和作戰能力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從上世8590年代中後期至今的這十多年間,幾型國內自行研製的新一代驅、護艦更是讓中國海軍主戰艦艇的整體技術水平達到或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

這其中,「旅洋」級多用途驅逐艦在整體技術水平、噸位、作戰能力、自動化程度及協同作戰能力等方面都明顯超過上一代「旅滬」級,達到或接近了國外同類艦艇的水平。也許更多的人將注意力放在了同期建造的「旅洋」II型防空驅逐艦身上,對「旅洋」級的關注程度要少得多。其實,低估「旅洋」級驅逐艦在中國海軍中的作用是十分錯誤的,它在中國海軍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並將在未來作戰中發揮關鍵的作用。「旅洋」級驅逐艦的發展背景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海軍只有數量有限的國產第一代「旅大」級驅逐艦擔負著主要的海上打擊和威懾任務。「旅大」級驅逐艦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前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的設計,但由於中、蘇關係在「科特林」級的相關技術資料全部移交之前就已破裂,因此「旅大」級只是參考了其部分設計特點,基本上可以算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中型驅逐艦。3600噸的滿載排水量使「旅大」級有更大的艦內空間,為安裝、配置多種艦載武器和雷達電子設備提供了可能。但由於受研製能力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旅大」級仍然定位於一型以對海為主、兼顧有限反潛和防空能力的中型驅逐艦。除反艦導彈外,艦上的其它武器基本上與50年代國外中型驅逐艦的配置相差不多,如艦體前後各裝1座76式雙管130毫米大口徑艦炮,用於對海及對岸打擊;艦體前、中、後部裝備了4座66式雙管57毫米艦炮和4座61式雙管25毫米艦炮,用於對空防禦;艦首有2座12管反潛火箭發射器,艦尾部有多座深水炸彈投放裝置作為反潛武器。「旅大」級驅逐艦最大的進步是雷達電子設備相對完善,艦上不儀裝備了中近程對海/對空雷達,同時還裝備了一部遠程對空警戒雷達,可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對空探測網。同時,艦上的各種口徑火炮也都配備了專用的火控雷達,不僅提高了系統的自動化程度,而且還有效提高了對海空目標的射擊精度。可以說,「旅大」級在武器、雷達和電子設備的配置上較同時期建造的「江湖」級護衛艦更為強大和完善,具備了更強的作戰能力,整體技戰術性能不僅遠超「江湖」級,而且與先前從蘇聯引進並經過改裝的「鞍山」級驅逐艦相比也具有明顯的優勢。而其整體對海攻擊能力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仍然可以稱得上強大,與國外同時期、剛類型驅逐艦相比也具有一定優勢。然而從世界範圍看,隨著新一代軍事技術開始投入實用化,90年代後國外海軍的大量新式武器、雷達、電子設備及作戰思想開始井噴式發展,美、歐等國已開始規劃、實施新時期海軍發展及可以有效應對新時期海上威脅的作戰艦艇。相比之下,中國卻正在為解決「旅大」級驅逐艦所遺留下來的眾多技術問題及相關武器的設計定型而忙碌。由於國外多年的技術封鎖,使許多人仍然對「旅大」級驅逐艦在現代海上作戰中的表現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其足以有效對抗80年代後中國海軍面臨的海上威脅。隨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在70年代後期的緩解,中國開始有機會接觸到西方具有現代化作戰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新一代武器系統,而這也可以看作是中國海軍向現代化邁進的開始。通過直接參觀以及技術交流,中國海軍逐漸認識到,作為中堅力量的「旅大」級驅逐艦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仍存在巨大差距——無論是噸位和外形尺寸,還是防空、反潛及電子戰能力上,「旅大」級充其量只相當於西方70年代中期護衛艦的水平,根本無法與技術水平更高、性能更為完善的西方同期驅逐艦相比。在意識到大大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後,中國海軍開始了追趕,一方面依靠國內力量加速一系列新裝備的研製定型工作,另一方面有選擇地從美、歐等國陸續引進了一部分國內急需、技術水平較高、具有現代作戰能力的武器、雷達和電子設備等,以提高國內相關領域的研製能力並用於對「旅大」級驅逐艦的性能提升。最初曾計劃從英國引進幾艘42型驅逐艦,以擁有一定數量的現代化戰艦,提高整體作戰能力:同時通過42型驅逐艦的引進直接獲得艦上的「海標槍」中程艦空導彈、火控雷達及現代化的艦載作戰指揮系統,將其逐步消化後用於對「旅大」級的改裝,使「旅大」級的作戰能力和生命力有質的提高。很顯然,這項引進計劃如果實現,對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將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可惜,由於多種原因,這項引進計劃最終未能實現,中國只能繼續依靠國內技術力量來完成「旅大」級的改裝工作,具體表現就是80年代中期開始建造的「旅大」III型驅逐艦。「旅大」級的這種最新改型除了在艦體線型及動力系統上與「旅大」級基型艦相同外(艦體及上層建築仍然進行了小幅度改變,採用了全封閉結構,首次具備了整體「三防」作戰能力),艦上的武器、雷達及電子系統幾乎全部進行了更新,融入了大量國內新定型及從國外引進的先進裝備。「旅大」III型的整個作戰系統包括了新型76A雙37毫米小口徑自動艦炮、新型「鷹擊」8型反艦導彈、引進的反潛武器、探測系統以及多種雷達、電子設備。其中76A雙37毫米艦炮是中國研製的第一種全自動小口徑艦炮,實現了遠程遙控、全自動瞄準射擊。其炮塔採用了具有較好抗腐蝕能力的玻璃鋼材料,全封閉設計,下部設有大容量的彈艙,內裝有常規穿甲彈和配有近炸引信的爆破彈,可通過內部彈藥快速轉換機構進行轉換,火炮的最高射速提高到了700發/分(雙管),火力密集程度有一定提高。76A還使用了全新的火控系統,由雷達及光電探測系統構成了第一代小口徑艦載近防武器系統,保證了射擊精度及目標摧毀概率。同時,76A艦炮還可與艦上的其它防空武器系統組成綜合彈炮防空系統,各方面性能都較老式的76式有很大提高,與80年代義大利研製的「布雷達」40毫米基本型小口徑艦炮基本相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水面艦艇近程防空能力薄弱的狀況。「旅大」級驅逐艦設計之初,艦上的主要反艦武器是仿製蘇聯SS—N一2反艦導彈的「上游l號」,但存在重量體積大、機動性差、裝艦適用性不好的問題。面對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艦載防空導彈系統及近防武器系統,無論是「上游」還是後來發展的「海鷹」導彈都很難達成突破。而國外當時已裝備使用的「魚叉」和「飛魚」等反艦導彈雖然在體積、重量等方面小於「上游1號」,但由於其雷達反射面積大為減小,並且採用了大量新型電子設備和制導、控制系統,因此在整體機動性、抗干擾能力、低空突防能力等方面都明顯超過「上游l號」。而且這兩種反艦導彈要比「上游l號」有更好的適裝性——小到幾十噸、大到上萬噸的各類艦艇都可很方便地裝備使用。中國在70年代就已注意到國外反艦導彈的發展趨勢,並且在70年代中期開始著手第二代反艦導彈的研製。這就是1977年開始立項研製,1979年進行首次發射試驗的「鷹擊」8反艦導彈。「鷹擊」8一改「上游」和「海鷹」反艦導彈的發展思想,具備了高亞音速(0.9馬赫)、超低空掠海飛行能力(中段平飛20米,末端攻擊7米)、體積小(彈長5.814米、彈徑0.36米)、重量輕(全重815千克)、射程遠(40千米)、威力大(165千克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足以重創或摧毀一艘3000噸級艦艇)等特點。「鷹擊」8導彈-採用了先進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宵較為先進的飛行控制、末制導雷達系統及可靠性較高的控制電路,可靠性達94%,命中概率右90%上,比「上游」和「海鷹」導彈提高20%~30%。隨後,中國又研製了改進型「鷹擊」8I甲型導彈,應用了更新一代的控制和制導系統,並將最大射程提高到85千米,具有了一定的超視距攻擊能力。雖然「鷹擊」8I甲的體積、重量有所增加,但在彈翼改為可摺疊式後,在艦上的安裝空間並沒有多大變化,因此,在「旅大」III型的艦體中部可以很輕鬆地安置8枚,不僅數量超過了原「旅大」級,並且對海攻擊能力至少增強近3倍,與美、歐80年代後服役的驅逐艦處於同一水平。「旅大」III型的反潛武器為包括引進的輕型反潛魚雷、高精度艦首聲吶、拖曳式變深度聲吶系統、火箭式反潛深彈在內的綜合化反潛系統,一改中國水面作戰艦艇反潛武器技術水平低、種類少的局面,對現代潛艇的探測、識別和打擊能力有了很大改觀,在現代反潛作戰中具備了一定的對抗能力。在雷達、電子系統方面,III型艦同樣有很大的變化,如火控雷達、雷達探測系統、主被動電子戰系統及改進的作戰指揮系統都使該型艦更加接近現代意義上的驅逐艦,在整體技術水平上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旅大」III型艦僅作為二代艦的前期試驗艦而沒有大量建造(中國海軍驅逐艦仍然是多達14艘經過有限改裝的「旅大」級基型艦),這一方面是由於「旅大」級自身的一些固有設計並沒有在III型上有所改變(如艦體線形、動力裝置都沒有太大變化,原有的適航性差、艦內空間小、雜訊大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觀);另一方面是「旅大」III型艦在作戰性能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陷,特別是對空防禦能力的不足嚴重限制了其執行現代海上作戰任務的能力,也無法適應中國海軍90年代後的海上作戰要求。這種現實直接促使了中國第二代驅逐艦「旅滬」級的產生。考慮到世界驅逐艦發展趨勢及中國周邊的安全形勢,第二代驅逐艦要求具備全新的多種作戰能力,裝備有現代化的動力、雷達、電子設備及艦載武器系統,著重加強現代反潛、防空能力、自動化程度、生存力、居住性和遠航能力及適航性等方面的性能,滿足90年代中後期海上作戰的要求。由於先前大量美、歐技術的引進,「旅滬」級的建造速度並不是十分快,從***年底開工到1994年中期才交付海軍,但這主要緣於各艦載分系統間需要進行必要的磨合,並沒有因某種武器系統而延誤進度。同時,該級驅逐艦還是中國首次擺脫蘇聯艦艇設計模式而建造的第一種大型戰艦,就此開始形成融合東西方設計特點,而又與美、歐及蘇聯有明顯區別的中國大、中型水面艦艇的設計發展模式。「旅滬」級採用了高幹舷、大飛剪艦首、方尾、全封閉設計,可在核、生、化環境下作戰,水線以上船舷略向外張,艦體中部裝有可收放式減搖鰭,有利於減小航行時的橫搖,從而既有利於艦艇的高速航行,又可為艦載武器提供一個穩定的發射平台。艦體的上層建築較為簡潔,設計時考慮了隱身問題,兩側外壁向內有一定的內傾,可減少雷達反射回波。在艦體線形的選擇應用方面,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歐洲驅逐艦的設計理念,艦體尺寸有所增加,滿載排水量增加到4500噸,在保證足夠艦內容積的前提下,全艦的長寬比由「旅大」級的10.3下降到9,艦體的適航性、耐波性較「旅大」級有了很大提高。為保證「旅滬」級驅逐艦的整體性能及提高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動力系統的技術水平,「旅滬」的動力系統選擇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國GELM2500艦用燃氣輪機和歐洲大功率增壓柴油機組成的柴一燃動力,這在中國水面艦艇動力選擇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柴一燃動力融合了柴油機和燃氣輪機的各自優點,巡航時使用油耗較低的柴油機,可以獲得較遠的續航距離;而在高速航行時則與大功率燃氣輪機聯機使用,以保證有足夠的功率實現較高的航速,較好地解決了以往柴油機功率較小而蒸汽輪機體積、重量較大和自動化程度較低的矛盾,可以為艦艇平台提供較好的動力性能,提高了艦艇自身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同時在體積、重量、雜訊水平、起動速度、加減速能力等方面也體現出了較大的優勢。其強大的輸出功率保證了「旅滬」級在高海況條件下仍然具有滿足作戰要求的機動性和航行能力,其最高航速可達到31節,續航力在18節時為4000海里,航速降低到16節時則可達5500海里,比「旅大」級有了明顯的提高,各項技術性能已與國外同等噸位驅逐艦處於同。水平。對中國海軍驅逐艦而言,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而且對後來多型驅逐艦的設計、建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旅滬」級艦上的火炮系統基本上沿用了「旅大」III型的配置,即4座76A雙37毫米小口徑自動艦炮用於近距離對海及對空防禦,艦首則裝備了一座在79A式雙100毫米艦炮基礎上改進的新型雙100毫米艦炮,提高了整體可靠性、穩定性及自動化程度,主要用於對海及對岸打擊。遠程對海攻擊武器主要是艦體中部裝備的8枚「鷹擊」8I甲反艦導彈,具備較強的中、遠程對海打擊能力。「旅滬」級變化最大的地方就在於防空、反潛武器的配備,首次裝備了較為現代化的點防禦艦空導彈系統和由反潛魚雷、反潛火箭及反潛直升機構成的現代化反潛攻擊系統。缺乏有效的對空防禦能力一直是制約中國海軍整體作戰能力提高的關鍵所在,由於國內沒有較為合適的艦載防空導彈系統可供使用,因此「旅滬」級設計之初選擇了從法國引進的具有80年代中期先進水平的「海響尾蛇」點防空導彈(另一套裝備在「旅大」級109號艦上進行測試),該艦空導彈系統除具有較強的近程防空能力外,還著重考慮到了新一代掠海反艦導彈對水面艦艇構成的威脅,具有強大的對低空掠海目標的攔截能力,是80年代世界上比較有效的艦載近程防空及反導武器,與當時國外裝備的「海麻雀」、「海狼」、SA—N一4/9相比優勢較為明顯,這也是中國海軍選擇它的重要原因。「海響尾蛇」艦空導彈採用雷達、紅外、光學複合引導,全程指令制導,跟蹤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全系統反應時間只有4.5~6秒(美國海軍裝備的「海麻雀」艦空導彈為9秒),8聯裝發射架一次可對4批來襲目標進行攔截,彈庫內可儲存16枚備用彈,可實現自動或半自動裝填,具有較強的持續作戰能力。「旅滬」級在裝備了「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系統後,已足以對抗80年代末、90~iz代初的空中及海上反艦導彈的威脅。雖然該導彈只能為「旅滬」級提供較好的點防禦能力,但對於中國海軍水面艦艇來說這已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並為進一步完善中國水面艦艇海上防空能力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中國水面艦艇反潛作戰能力由於受到反潛武器的影響而長期沒有質的變化,「旅大」級上裝備的傳統反潛火箭、深水炸彈的配置已無法有效對80年代後出現的現代潛艇進行有效的打擊。因此,作為中國第二代驅逐艦的「旅滬」級要求突出現代反潛作戰能力,要具備與現代潛艇進行有效對抗的能力。其反潛武器的配置基本上按照美、歐海軍常見的模式構成了遠、中、近三個層次,即由反潛直升機、輕型反潛魚雷和反潛火箭發射器組成。這。。思想促使「旅滬」級成為中國海軍第一種具備現代綜合反潛能力的專用反潛驅逐艦。「旅滬」級艦尾部設置了雙直升機機庫和大型起降平台,反潛直升機主要是從法國引進的「黑豹」艦載機,這是「旅滬」級的主要遠程反潛力量。反潛直升機的應用不僅有效提高了「旅滬」級的整體反潛能力,同時還有效擴大了水面艦艇的對潛防禦範圍,提高了對潛攻擊的反應速度。中程反潛由艦上配置的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及MK46輕型反潛魚雷擔任。這種反潛魚雷發射裝置和反潛魚雷與稍早建造的2艘「旅大」III型驅逐艦使用的是同一型號。MK46反潛魚雷是中國在80年代中後期從美國引進的,對航速20節、潛深不超過300米的常規潛艇殺傷概率可達95%,具備攻擊以30節高速逃離的核潛艇的能力,是…種較為有效的現代反潛武器。近程反潛則由中國水面艦艇上傳統的多管反潛火箭擔任,艦首布置了2座12管250毫米反潛火箭發射裝置,使用的改進型火箭式深彈最大射程達4千米,既可多發齊射,也可單發射擊。發射器下部設有彈庫,可進行半自動裝填,深彈定深可在10~250米之間任意選擇,集中使用時對水面、半潛及小深度潛航的潛艇具有一定威脅,也可以作為近程反潛魚雷的近界補充。艦上的聲吶探測系統包括艦首一部數字化主/被動聲吶及艦尾安裝的一部引進的DE—1160中頻拖曳式變深度聲吶。後者的流線形拖體內裝有大直徑偵聽基陣,拖纜長度500米,最大拖曳速度18節,拖曳深度可達200米,正常海況下對潛探測距離可達40千米,能引導反潛火箭或反潛魚雷發動攻擊。在雷達電子設備方面,「旅滬」級也大量採用了引進或國內新研製的現代化系統,其中包括從法國引進的「海虎」對空對海雷達、近程快掃對海雷達、國產新型遠程對空警戒雷達、綜合化電子戰、遠程通信、數據鏈系統等。同時「旅滬」級還是第一艘裝備了完全國產化的、具備C3I功能的作戰指揮系統的驅逐艦。整套作戰系統主要由雷達預處理分系統、計算機分系統、顯示分系統以及數據傳輸分系統組成,可以將全艦的雷達、作戰信息中心、指揮中心、導彈系統、火炮系統、反潛系統、電子戰系統、數據傳輸及通信等多個子系統聯成一個整體,實現了網路全艦覆蓋,資源共享,保證了各武器系統在高強度作戰中高效地運轉。中國海軍對於「旅滬」級表現出的技術性能還是比較滿意的,特別是其較為均衡的作戰能力更是中國海軍長期以來所期待的。「旅滬」級的建成,極大地縮短了中國在驅逐艦研製方面0世界先進水甲之間的差距。整體上看,「旅滬」級雖然無法與美國70年代建造的「斯普魯恩斯」級大型驅逐艦相比,但基本上達到了法國「喬治·萊格」級驅逐艦的技術水平,某些方面還有所超出。本來,「旅滬」級驅逐艦將作為中國海軍90年代乃至21世紀初的主戰艦艇,建造數量可能達到4~6艘,並且會替換一定數量的老式「旅大」級驅逐艦。但此後世界格局的突變和蘇聯的***使中國與西方10多年的良好關係走到了盡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重新開始對中國實行封鎖、限制的政策,大量軍事技術交流及裝備引進計劃都被單方取消,作為依靠大量引進技術建造的「旅滬」級驅逐艦,則是受此影響的主要軍事裝備之一。。由於「旅滬」級在建時國內對包括艦空導彈、對海雷達、火控雷達、變深聲吶系統、大功率燃氣輪機在內的多種主要裝備仍處於吸收、消化階段,距離完全國產化還需要一段時間,因此90年代後繼續建造「旅滬」級後續艦面臨著極大困難。從技術角度講,許多高技術裝備只是只要有信心和努力就能完成的,沒有雄厚的技術儲備就難以按「逆向測繪」的模式進行仿製,這裡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旅滬」級採用的美國LM2500艦用燃氣輪機。雖然我們在90年代後已獲得了至少4台實機及一些相關技術資料,但實際仿製工作仍然困難重重,進展十分緩慢,以至最後不得不取消LM2500燃氣輪機的仿製計劃。這樣一來,「旅滬」級的後續艦建造工作不得不放慢,直到解決了動力裝置的來源後(主機換為從烏克蘭引進的D80燃氣輪機),其2號艦才在1996年交付使用,艦上除了變深聲吶系統外,其它系統基本上實現了國產化。可以說,這時的「旅滬」級2號艦是一艘全狀態艦,基本上達到了批量建造的要求。但此時,國外現代驅逐艦的技術水平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像美國裝備有「宙斯盾」系統的「伯克」級驅逐艦已開始大批建造,到90年代中期已有20多艘入役。而中國周邊一些國家也開始了新一代驅逐艦的建造,如日本的「村雨」級、韓國的KDX—l「廣開土大王」級、印度的「德里」級等,並且在90年代中期時已有一定數量投入使用。這些新型驅逐艦無論在平台性能、艦載武器的配置、艦載雷達電子設備等方面的技術水平都不遜色於「旅滬」級,而其裝備的垂直發射裝置、中程艦空導彈、多管高射速近防武器系統以及高精度遠程對潛探測系統等都是「旅滬」級所不及的,整體作戰能力明顯優於「旅滬」級。即使海峽對岸的中國台灣海軍也在90年代後開始實施「光華二號」計劃,在島內建造「成功」級護衛艦(美國「佩里」級護衛艦的仿製改型),以替換日益老舊的「基林」級驅逐艦,同時又從法國購入6艘「康定」級護衛艦(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的改型),從美國以租借形式購入8艘「諾克斯」級護衛艦。這些艦艇雖然都被稱為護衛艦,但在技術水平和作戰能力方面並不比「旅滬」級驅逐艦差,而且「成功」級的區域防空能力、「康定」級和「諾克斯」級的現代區域反潛能力還是「旅滬」級所不及的。另外,「旅滬」級的噸位只有不到5000噸,艦內的空間和容積有限,無法裝載更多的武器、雷達電子設備及油料,改裝潛力不是很大,因此發展大噸位、作戰能力更強、功能更多的驅逐艦就成為了中國海軍必須考慮的問題。在「旅滬」級之後建造的6000噸級「旅海」級大型驅逐艦「深圳」號,標誌著中國正式著手實施第三代大型驅逐艦的研製工作。不過,「深圳」號的武器、雷達和電子設備卻令人大跌眼鏡,除了反艦導彈的數量比「旅滬」級增加一倍外,其他武器的種類和性能與「旅滬」級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艦上反潛系統的配置也只保留了反潛火箭、反潛魚雷,連重要的變深度聲吶都沒有配備;而且艦上的動力裝置由「旅滬」級的柴燃動力又恢復到了傳統的蒸汽動力。因此,「深圳」號除了在內部空間和續航能力上有一定增加外,綜合作戰能力並沒有超過「旅滬」級。很顯然,中國海軍發展這樣一艘大噸位驅逐艦帶有很強的試驗性質,旨在作為未來大型驅逐艦研製的「探路石」。中國原本打算按照「循序漸進、穩步提高」的方針,力求在90年代中後期在新一代驅逐艦的研製上有所突破。但在進入90年代中期後,一直較為平靜的台海局勢發生了突變,「***」勢力公開拋出了***的言論,使兩岸關係驟然緊張起來。台灣當局還大力推進其軍事現代化建設,試圖憑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來對抗祖國大陸,實現其「以武拒統」、「以武求獨」的險惡目的。面對這種突然而至的事件,打擊***勢力、維護祖國統一就成為90年代中期中國軍事力量的首要任務。考慮到在反***鬥爭中的外來軍事干涉因素,中國海軍對大、中型水面作戰艦艇,特別是作戰功能全面的多用途驅逐艦的需求變得十分迫切,不可能再按原先的計劃穩步發展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否則不僅難以保證部隊作戰的需要,而且還將隨時間的流逝拉大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鑒於此,中國決定加快新型驅逐艦的研製工作,並且要求新型驅逐艦必須具備較強的區域防空、反潛能力及信息作戰的能力。從上文介紹的情況可知,中國對先進驅逐艦的研製能力並不是很強,設計經驗也不是特別豐富,但設計和建造完成的時間卻要大大提前,這就使得今天看來隨後建造的「旅洋」級驅逐艦更似一種「國產應急」裝備,同「深圳」艦一樣具有較大的試驗性質,在某些設計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旅洋」級驅逐艦在中國海軍中的作用與地位與上一代「旅滬」級非常相似,這也可能是最終只建造了2艘的重要原囚之一。「旅洋」級驅逐艦發展的技術基礎發展任何一種武器系統都離不開與其相關的技術支持,並且主要體現在一個國家武器裝備的研製能力、技術水平的高低及實際應用的程度。特別是像現代驅逐艦這樣涉及基礎工業、船舶、電子、武器等多領域的複雜裝備的研製,更是直接考驗著中國的現代高技術裝備研製能力,對整個研製項目的成敗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旅洋」級作為中國面向21世紀作戰環境研製的新『代驅逐艦,必須在整體技術水平和作戰能力上符合新世紀海卜作戰的要求,要著眼於中國海軍未來更長遠的發展,必須解決一些長期困擾中國海軍作戰能力的瓶頸問題。同時,考慮到世界現代驅逐艦的發展趨勢以及現代水面艦艇面臨的各種威脅,「旅洋」級同樣需要各種現代高技術裝備和系統的支持,例如區域防空系統、近程反導系統.現代反潛系統及新一代大中型艦載雷達系統。艦載區域防空系統:上世紀60年代後,航空武器出現了飛速發展,對海攻擊的作戰樣式也發生了巨變,傳統的飛臨水面艦艇上空投彈的作戰飛機已被裝備有現代雷達、電子設備並以反艦導彈為主要攻擊武器的攻擊機、戰鬥機所取代,水面艦艇所面臨的威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發展、完善現代海上防空系統就成為保證和提高水面艦艇生存力和實現其作戰功能的重要手段。區域防空系統是國外在60年***始發展起來的一種中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美國和歐洲為了對抗擁有強大空中進攻力量的蘇聯海、空軍,開始逐步提高完善各自的海上防空系統,陸續發展了諸如「標準」1型(美國)、「海標槍」(英國)、『,瑪舒卡」(法國)等中程艦空導彈系統,而蘇聯也發展裝備了SA—N一1、SA—N一3牙lISA—N一7中程艦空導彈系統。同時,各國還加速研製射程更遠的遠程艦空導彈系統(如美國的「標準」2型、蘇聯的SA—N一6),加上諸如「海麻雀」(美國)、「海山貓」和「海狼」(英國)、「海響尾蛇」(法國)、SA—N一4和]SA—N一9(蘇聯)等近程艦空導彈系統,在80年代初期基本上形成了遠、中、近三層對空防禦體系,滿足了現代海上防空的要求。中國海軍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對於海軍裝備的發展歷來都非常重視,只是由於受到經濟、科技、工業基礎的限制,中國海軍從成立到60年代中期這段時間內的裝備基本上都是以外購為主,通過從蘇聯引進各種類型水面作戰艦艇和武器系統,逐步建立起了中國自己的海軍裝備研製、製造體系。但對於艦空導彈系統,在中蘇關係破裂之前,中國一直沒有向蘇聯方面提出引進的要求,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海軍仍然是以小型艦艇為主,實際作戰範圍極其有限,並且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沿海地區內的防空壓力並不大。另外,由於缺少大、中型水面作戰艦艇(海軍中當時只有4艘從蘇聯引進自(2000多噸的「鞍山」級驅逐艦),即使引進了艦空導彈系統也沒有攜載平台。而在設計、建造「旅大」級驅逐艦時,從蘇聯引進艦空導彈系統的外部條件已經不復存在,因此中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只能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來滿足要求。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研製第一代艦載防空導彈系統。考慮到項目的複雜性和風險性,中國決定以當時僅有的「紅旗」41(後來其型號改為「紅旗」61)近程地空導彈為基礎進行改進。由於該型艦空導彈系統主要用作中國第一級防空護衛艦「江湖」K型的配套裝備,其重量和體積都比較適合2000噸級艦的使用裝備要求。「江湖」K型艦首和艦尾平台上各裝備了一座雙聯裝發射裝置,每座發射裝置可覆蓋水平180度的防禦範圍,這樣前後兩座發射裝置基本上可以構成對空半球覆蓋。考慮到海上航行、艦艇搖擺對發射導彈產生不利的影響,發射裝置採用了高低方向雙向穩定,可以在4級海情下保證正常使用。發射裝置的下方設有彈庫,可裝12枚備用導彈,導彈再裝填也實現了半自動化。另外,考慮到海上使用,對導彈受溫度、濕度、水氣、鹽霧等的腐蝕及影響也採取了相應措施。「紅旗」6l的性能與美國海軍70年代裝備的「海麻雀」艦空導彈非常相似,制導系統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最大射程12千米,射高10千米,採用重達40千克的連續桿殺傷戰鬥部,對空中目標的單發命中概率為60%,雙發齊射時可提高到80%。可以說,「紅旗」61艦空導彈在70年代研製時的技戰術性能仍然是較為先進的,如果能在預期的70年代末完成研製並裝備,那麼對中國海軍的海上防空能力將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然而,由於中國當時的技術力量有限,研製過程中遇到了大量技術瓶頸,以致研製進度一拖再拖,直到80年代中期仍然受到制導系統跟蹤目標不穩定、控制精度低於設計指標的困擾,進行的多次試驗也都沒有成功。隨後,在陸續與國外進行了相關技術交流並引進部分技術後,「紅旗」61的大部分技術問題才在80年代末基本解決,達到了實用化程度。但是,完成定型的「紅旗」61艦空導彈的性能只達到國外70年代中期的技術水平,面對90年代後空中威脅的實際抗擊能力已非常有限。國外此時已陸續研製並裝備了射程幾十千米至上百千米的中、遠程艦空導彈(如美國海軍射程40千米的改進型「標準」1中程艦空導彈和射程74千米的「標準」2中遠程艦空導彈,最後改進型射程增加到150千米;蘇聯海軍新一代射程25千米的sA—N一7中程艦空導彈和射程超過120千米的SA—N一6),並對原有近程艦空導彈進行了大幅度技術改進,使其對現代低空突防飛機和掠海飛行導彈的打擊能力大為提高。但「紅旗」6l在這兩方面性能上都不太理想,即使作為傳統點防禦艦空導彈也無法滿足防空作戰的要求。在「紅旗」61研製工作進入80年代中期後,中國已認識到其性能的不足及裝備後的缺陷。特別是在1988年與越南海軍發生的海戰中,中國海軍雖然最終獲得了勝利,但也使中國海軍深刻地感覺到,在缺乏有效對空防禦能力的情況下,即使面對像越南這樣海軍實力較弱的國家也不能佔有絕對優勢。在得不到我岸基航空兵及時、有效空中支援的條件下,越方為數不多的幾架裝備空地導彈的蘇一22攻擊機就極大地限制了中國海軍的海上作戰行動,對擴大中國對南海海域的實際控制權產生了很不利的影響。鑒於此,切實提高中國水面艦艇的對空防禦能力就成為現代海上作戰能力提高的關鍵。而在國內「紅旗」61艦空導彈系統研製進展不順利時,中國在80年代後期從法國引進了「海響尾蛇」近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就可靠性、適應性、整體技術水平及作戰性能而言,「海響尾蛇」要比「紅旗」6l先進整整20年。國內完全國產化後,「海響尾蛇」(自90年代後開始大量裝備的「海紅旗」7)就完全取代了「紅旗」6l(但在90年代初建造的第一批4艘「江衛」級護衛艦上,由於當時國產「海紅旗」7的研製尚未完成,仍然裝備的是改進的「紅旗」61艦空導彈系統,但對發射裝置進行了重新設計,減化了結構,提高了海上環境的適應能力),成為中國海軍驅逐艦護衛艦上的主要對空防禦系統,中國海軍驅、護艦缺少有效點防空能力的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就區域艦空導彈系統而言,中國早在獨立研製「紅旗」6l近程艦空導彈系統的同時其實就已開始考慮研製。只是由於國內相關基礎過於薄弱,獨立研製的難度太大,所在才有80年代初試圖通過引進英國42型驅逐艦的方式來獲得「海標槍」中程艦空導彈系統的想法,當然最終未能實現。而到9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基本上解決了點防空問題後,艦隊防空自然就成為必須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為只有建立起一個較完整的遠、中、近多層次對空防禦體系,才能滿足2l世紀的海上作戰環境要求。對於艦載防空系統的研製,一般在地空導彈基礎上改型是較為便捷的途徑,這樣可以縮短研製時間,降低研製風險。但在90年代中期以前,國內在中程艦空導彈系統方面的研製經驗和技術都極為有限,而陸基中程防空導彈只有射程40多千米的「紅旗」2地空導彈,但其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體積、重量較大,系統組成過於複雜,因此在其基礎上發展艦載型顯然不適合。由此可見,依靠當時國內的技術力量完成區域防空導彈系統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這也說明中國在發展第三代驅逐艦時在技術上存在著太多的困難和無奈。小口徑近程反導系統:現代高性能反艦導彈的大量出現使得以近程反導為主要任務的小口徑反導火炮系統被各國廣泛重視起來。從70年***始,各國陸續發展了多種小口徑近程反導火炮系統,如美國研製的MKl5「密集陣」近防系統、俄羅斯研製的AK一630M:~至防系統和「卡什坦」彈炮結合近防系統、荷蘭研製的「守門員」近防系統、西班牙研製的「梅羅卡」近防系統等。這些近防系統普遍依靠高精度雷達跟蹤系統、前視紅外光學跟蹤系統來探測掠海飛行目標,利用多管高射速小口徑火炮(射速一般3000~10000發/分)短時間內發射大量彈丸在反艦導彈來襲航路上形成「彈牆」來摧毀、破壞目標。相對於傳統單聯、雙聯或4聯裝小口徑防空火炮,小口徑反導火炮系統對反艦導彈的攔截概率提高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大大提高了水面艦艇的生存能力。在中國海軍中,小口徑艦炮一直是長期依賴的近程對空防禦武器,先後裝備了雙管25毫米、30毫米、37毫米年.157毫米等多種不同口徑。這其中以76式雙管37毫米艦炮的應用最為廣泛,也是中國海軍中最主要的近程防空和反導武器。雖然經過中國技術人員多年的不懈努力,早期人工操縱的76式半自動火炮到90年代初已發展成為全自動、全封閉、遙控式76A自動艦炮,對水面及空中目標的打擊精度大為提高,但這種口徑的艦炮在執行近程反導作戰時仍存在很多弊端。首先,該炮射速慢,初速低,雙管理論射速只有不到800發/分,炮口初速只有850米/秒(國外小口徑艦炮普遍達到900~1200米/秒),反導作戰時所發射的彈丸數量非常有限,不足以在來襲導彈前形成足夠面積的「彈牆」;而且彈丸飛行時間過長,導致射擊航路計算複雜,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大,射擊精度降低,同時還增加了攔截時間,這對於以秒計算的反導作戰來說問題是非常嚴重的。其次,76A艦炮所使用的彈藥仍然是殺傷爆破彈,主要依靠彈丸產生的破片對目標進行殺傷,與配備穿甲彈的多管近防系統相比,其對目標的殺傷力存在明顯不足,即使一部分彈丸破片對來襲導彈彈體構成了殺傷,也很難將其徹底摧毀或使其偏離攻擊航線。而義大利發展的與『76A相似的「布雷達」雙管40毫米艦炮,為保證對目標的有效殺傷,採用了獨特的「雙命中體制」,即在較遠的距離上使用爆破彈,依靠彈丸破片對目標進行殺傷;在較近的距離上則轉換穿甲彈進行直接打擊,從實現了較高的目標殺傷率。如前所述,中國第三代驅逐艦面臨的反艦導彈威脅是非常嚴峻的,如果沒有性能先進、技術可靠的近程反導系統,其生存能力、戰場適應能力都將會受到極大影響。實際上,中國在80年代中期就已認識到多管小口徑艦炮在反導作戰中的重要作用,並展開了相關係統的研製。中國早在70年代末就已研製出與美國M16Al相類似的6管20毫米航空機炮(因沒有合適機型,加上自身存在一些技術問題,該型多管航炮並沒有投入使用),所以關於多管旋轉炮的原理和結構對中國的技術人員並不陌生;而且在80年代末中國還對法國研製的「薩莫斯」彈炮結合近防系統有過深入的研究,並從法國獲得了一些相關資料,因此中國自行研製多管小口徑近防系統在火炮部分上並不存在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只是如何將其實用化以及提高可靠性和適應性。不過,近防武器系統是一個完整的大系統,除火炮外,還需要相關的雷達、光電、指揮、控制等系統的支持,而這正是當時中國最為薄弱和欠缺的,最終成為致使中國第一一代多管小口徑近防系統沒有在90年代中期完成研製的重要因素之一。《艦載武器》華程網軍事短號文字整理下半部分發在中華軍備

「旅洋」級驅逐艦技術發展得失談 下部(圖) 我眼中的中國海軍旅洋級190號巡洋艦 圖艦載雷達系統:軍用電子設備研製能力的不足一直是制約中閏軍事裝備快速發展的瓶頸,大多數陸、海、空軍裝備都因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而導致技戰術性能無法滿足要求。

就海軍裝備而言,最早研製的「旅大」級驅逐艦就因為配套的雷達、電子設備的研製跟不I-艦體平台的建造速度,而使最初建造的幾艘艦的戰鬥力只能達到設計要求的70%。直到80年代中期,「旅大」級需要的所有雷達、電子設備才基本配齊,但已比原計劃晚了5~7年。而且,這些電子設備的技術水平也只相當於國外60年代中後期水平,與當時國外正在研製或已經裝備的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多波束探測技術、高速計算機處理技術以及高帶寬數據傳輸技術的電子設備相比存在著非常大的技術差距。到80年代中期,中國水面艦艇裝備的各型雷達及其它電子設備基本還是仿製蘇聯60~v代的產品,包括354型對空/對海搜索雷達、343炮瞄雷達、515兩坐標對空警戒雷達、簡化型517型對空搜索雷達、高頻聲吶及其它區域導航、通信系統等。這其中雖然一部分經過了改進、改型,但實際性能並沒有質的提高。有鑒於此,中國在與西方關係緩和時期引進了一些具有較先進技術水平的雷達系統,並利用引進技術對國內雷達進行了改進改型,有效地提高了中國艦載雷達的研製能力。所有這些成果基本上都在中國建造第二代「旅滬」級驅逐艦時得到了應用,例如從法國引進的「海虎」對空/對海搜索雷達(國內在其基礎上研製了360、363、347等多種型號雷達)、.REI。一2型L波段遠程對空警戒雷達、湯姆遜一CSF』「海狸」艦空導彈火控雷達(國內在其基礎上仿製了345型火控雷達)及較為現代化的作戰指揮系統等。「海虎」是一種採用現代高速集成電路技術的先進中型雷達,具有對空對海搜索、目標指示、艦艦一艦空導彈攻擊引導等多種用途。該雷達採用了頻率捷變技術,天線具有60轉/分的高速旋轉能力,具有極高的目標數據刷新率和較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對20方米飛機目標的發現概率為O.5,作用距離為135千米,對O.1平方米掠海導彈發現概率為0.9,發現距離為30千米。其先進的處理系統可同時對100個以上的目標進行探測,並跟蹤其中的40個目標。主要探測距離和功能都有了質的提高,對提高「旅滬」級的低空探測、特別是防低空掠海反艦導彈的能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對於遠程對字警戒,「旅滬」級放棄了「旅大」級大量使用的517型和515型遠程警戒雷達,選擇了性能更好的518型(REl-2型)L波段三坐標對空警成雷達(其上採用了頻率捷變和四通道分割系統)。為滿足艦上安裝使用的要求,這種在陸基引導雷達基礎上改進的艦用雷達縮小了發射機體積,但同時提高了發射機的功率,因此作用距離並沒有減小,對小型飛機的引導距離不少於230千米,對空警戒距離不少於360千米,同時探測精度和目標解析度也遠遠超過515型和517型雷達,一次可以探測、跟蹤上百個空中目標,並可實時提供目標的高度、距離和方位等航跡參數,同時還可為一定數量的作戰飛機提供導航、指揮及引導。這說明「旅滬」級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多用途驅逐艦,還是中國海軍遠洋作戰的引導、指揮艦,用於全艦隊的海上遠程空中預警,為己方岸基航空兵在遠洋作戰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指揮。這對於沒有航母、艦載預警機以及完善的艦載對空防禦系統的中國海軍而言具有重要的戰術意義。然而,518雷達也存在很大不足,首先是重量仍然偏大,在艦艇上安裝非常不便;其次是天線尺寸過大(天線反射體的長度達13.5米,高5.5米),導致工作時受氣象條件的影響非常大,對抗風性和穩性都有一定的影響。另外,由於該雷達重量過大,所以只能安裝在艦上較低的位置,才能保證艦艇平台和雷達工作時的穩性,但這樣又使得其對空探測距離受到一定的影響。除上述兩種較新的雷達系統外,當時國內還有一種80年代中期研製的x波段381甲三坐標雷達,應用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雷達技術,如具有寬頻大功率的前向波放大鏈發射機、計算機控制波束控制器、平面陣列天線、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等。雷達通過頻率掃瞄方式改變波束俯仰角度來測量目標高度,而方位角的變換則靠著旋轉基座轉動天線來完成,具有較好的目標更新率。38l甲雷達對空探測距離超過250千米,對戰鬥機目標的探測距離不小於150千米,可同時跟蹤50個以上的空中目標,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指揮、引導能力。但該雷達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能力有限,特別是對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探測能力很不理想,這也使其應用範圍受到了很大限制,除在90年代初期的幾艘「旅大」級驅逐艦上裝備外,再未有更廣泛的應用。綜上所述,中國在90年代中期擁有的技術水平較高、技術較為成熟、可投入實用的雷達系統是非常有限的,但中國第三代驅逐艦面臨的卻是極其複雜、嚴峻的空中威脅,必須具備較強的區域防空和近程反導能力,這就要求配備的雷達系統要擁有較強的遠程對空警戒、完善的中低空探測能力(特別是對反艦導彈的探測),且探測距離、目標跟蹤數量、探測精度以及靈敏度都要有明顯的提高。換言之,新型驅逐艦需要的是類似美國AN/SPS一48E:三坐標對空警戒雷達或AN/SPS一49(v)對空搜索雷達這樣的高性能雷達系統,如此才能較好地滿足中、遠海區域防空作戰對空中目標的探測、跟蹤及艦空導彈引導的要求。而當時無淪是「海虎」及其國產化改型、518型,還是國產381甲型雷達,都不適合用作第三代驅逐艦的主、分雷達系統。然而,沒骨合適的雷達系統將嚴重影響到第三代驅逐艦武器系統的選擇和作戰性能的發揮,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90年代末服役的「旅海」級驅逐艦上仍然採用了令人困惑的雷達系統配置。實際上,除了雷達以外,像現代艦載情報指揮系統、高性能多頻譜、全波段電子對抗系統、大功率艦載動力系統等州樣制約著中國第一代驅逐艦的發展,其中有些系統雖然在「旅滬」級的研製中有所接觸並得到一定解決,但對於整體性能要求更高的第三代驅逐艦,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其性能仍然非常重要,而這所需要的仍然是必要的發展時間、較大的資金投入以及相關技術的突破。很顯然,進入90年代後,國內的技術力量仍然難以滿足新一代驅逐艦的研製工作。但是,中國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第三代驅逐艦的研製將會存在極大的困難,中國海防的安全也將會因此受到極大的挑戰。「現代」級對「旅洋」級驅逐艦發展的影響在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後,繼承了前蘇聯龐大軍事力量的俄羅斯卻由於經濟困難而開始大量向國外出售軍事裝備,以此換取急需的硬通貨。中、俄兩國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也需要更多的合作和支持,加上俄羅斯仍然是世界上可與美國相提並論的軍事裝備研製強國,因此中國從俄羅斯引進所需要的驅逐艦就成了當時唯一可行的選擇。在眾多的俄羅斯艦艇中,中國最終選擇「現代」級的原因除了該級艦具有較好的對海和對空作戰能力外,就是俄羅斯國內聖彼得堡北方造船廠的船台上還有3艘尚未完成的「現代」級驅逐艦,它們原本都是為蘇聯海軍建造的,只是由於蘇聯***,俄羅斯海軍又缺乏足夠的資金而被迫停工。在這3艘艦中,有2艘已完成了70%和40%的建造工作,只要建造資金得以保證,最多只需不到2年的時間就可交付用戶,比新艦的正常建造周期至少會縮短一半時間。無疑,選擇「現代」級對快速提高中國海軍戰鬥力是最為有利的。經過中、俄兩國多次協商和談判,最終在1997年年底簽訂了建造合同,由中國提供資金(總數約為10億美元),俄方繼續完成2艘「現代」級(956E型)的建造,並負責對中方人員的培訓工作。第一艘「現代」級驅逐艦於1999年底交付中國海軍,第二艘艦則在2000年中旬交付,顯見兩艘艦的交艦時間是非常迅速的。2002年,為了填補中國第三代驅逐艦入役前形成的實力空白,中國又向俄羅斯訂購了第二批2艘改進型「現代」級驅逐艦(956M型),並分別在2005年底和12006年底交付中國海軍。「現代」級驅逐艦是蘇聯為滿足冷戰期間與美國海軍進行海上對抗而研製的一種大型多用途驅逐艦,強調低成本,高性能,適合大批量生產。該級艦主要為導彈巡洋艦和航母提供護航,同時使用反艦導彈攻擊敵方水面艦艇,使用中程艦空導彈為編隊提供區域防空能力,使用多管小口徑炮提供反導防禦。在實施登陸作戰時,「現代」級可使用大口徑艦炮進行對岸火力支援作戰。「現代」級在外形上與蘇聯其它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一樣兇悍,滿載排水量接近8000噸,與美國「斯普魯恩斯」級屬於同一級別。為控制成本和使用、維護費用,「現代」級的動力裝置仍然選擇了傳統的蒸汽動力——2台GTZA一674型蒸汽輪機和4台KVN增壓鍋爐,總輸出功率10萬馬力,驅動2個5葉定距螺旋槳。該級艦最高航速可達32節,32節時續航力為2400海里,20節時為6000海里,14節時超過12000海里。這些數據表明「現代」級的遠洋航行能力非常強,是一級以遠洋作戰為主的大型水面艦艇。「現代」級十分突出單艦火力打擊能力,艦上的每一寸空間都被各類艦載武器和雷達電子設備所佔用。雖然它在蘇聯海軍中的地位既不如大型「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和「光榮」級常規動力巡洋艦,也稍遜於同時期的「無畏」級驅逐艦,但其艦載武器的選擇卻十分強調攻防的均衡性,無論防空還是反艦能力都達到了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現代」級的對海攻擊武器主要是8枚ss—N一22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導彈繼承了蘇制反艦導彈的一貫特點,即戰鬥部威力大,飛行速度快,射程遠。ss—N一22彈長9.385米,彈徑1.3米,翼展2.1米,彈重3950千克,戰鬥部重300千克,最大有效射程90千米,動力射程12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巡航飛行高度20米,末段掠海飛行高度7米,制導系統為慣性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末制導雷達的探測距離達40千米,有效跟蹤距離為32千米,天線搜索範圍為正負60度,制導系統中加裝了抗干擾電路,可有效對抗各種有源設備的干擾。該型導彈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全程超音速飛行,其動力裝置為一***特的內含可脫落助推器的液體衝壓組合發動機,可使巡航速度達2.5馬赫,而末端速度則高達3馬赫。由於飛行速度快,巡航高度低,彈頭威力大,制導精度高,突防能力強,所以SS—N一22對水面艦艇的末端近防武器系統構成了嚴峻的挑戰。「現代」級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負責艦隊區域防空作戰,因此蘇聯專門為「現代」級研製了新一代「施基利」艦載防空系統,其全天候、多通道中程艦空導彈可以有效地攔截轟炸機、戰鬥轟炸機、攻擊機、直升機以及各類反艦導彈,是一種具有很強防空能力的現代化艦空導彈系統。「現代」級在艦前後各配備了一座單臂式3S90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和一座可以儲存24枚導彈的彈庫,所使用的sA—N一7型艦空導彈能有效攔截各種飛行器。艦體中部裝備了4座AK一630M型6管30毫米速射艦炮作為近防武器系統,用於近距離攔截來襲的敵方反艦導彈及飛機。其最大射速為4500發/分,每座備彈量達2000發,火力密集度很高,單位時間內可依次對多個來襲目標進行分組攔截。由於蘇聯海軍中已裝備了專司反潛作戰的「無畏」級反潛驅逐艦,所以「現代」級的反潛能力只作了基本配置,艦體中部兩側裝備了2座雙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TEST一7lM線導加主/被動聲制導反潛魚雷(彈庫內還裝有20枚魚雷可供再裝填)。TEsT一71M型魚雷是一種大型電動反潛魚雷,長8.2米,直徑533毫米,戰鬥部重205千克,爆炸威力足以摧毀任何潛艇,電池動力,最高航速45節,最大射程19千米,最大作戰深度450米,制導方式為線導加末端主被動聲導,必要時也可用於攻擊水面艦艇。艦上直升機起降平台兩側還各裝有一座6管300毫米的RBt卜1000型反潛火箭發射裝置,可用於發射射程為1000米的RGB一90型火箭式深水炸彈,發射裝置下部還設有可存放60枚火箭的彈艙,發射裝置的發射、裝填全部自動化。RGB一90型深水炸彈55千克重的戰鬥部可對半徑40米範圍內的目標進行殺傷,作戰深度可在15~300米範圍內任意設定。此外,「現代」級上還搭載一架卡一27型反潛直升機,用於遠距離對潛探測和攻擊。「現代」級上裝有2座AK一130型70倍口徑雙管130毫米艦炮,最大射程達30千米,最大射速70~90發(雙管),初速970米/秒,炮塔下部彈庫內裝有600發炮彈,具有很強的持續火力。配用的AZt?一4型高爆彈可以擊穿30毫米裝甲,對水面艦艇和海岸工事都具有極大的破壞力:裝有近炸引信或無線電引信的zs一44型炮彈還可以進行對空射擊,對反艦導彈和飛機都具有較大的殺傷力。AK一130艦炮的另一特點是生存力強,不僅可由雷達控制,而且還有光電系統作為備份,可靠性非常高。雖然蘇聯在現代電子術方面落後於西方國家,但在「現代」級建造時期,蘇聯新一代艦載雷達和電子設備的研製已經完成,特別是在80年代中後期,蘇聯已逐步完善了新一代雷達系統。因此,「現代」級上裝備的各類雷達、電子設備的整體技術水平並不低於西方同類設備。「現代」級驅逐艦最主要的信息來源是位於主桅上的一部MP一710型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工作毛ED/E波段,天線採用2座電掃單面陣列,背靠背方式布置,值班時雷達轉速為6轉/分,作戰時為12轉/分,數據更新率為1次/2.5秒,可同時跟蹤40個空中來襲目標,對空探測距離300千米,對2平方米小型目標的作用距離超過220千米,對0.05平方米反艦導彈目標的探測距離達35千米。MP一710雷達主要為艦載「施基利」防空導彈系統提供空中目標數據及對目標的跟蹤(「現代」級上並未配備專用的目標跟蹤雷達),艦體前、中、後部兩側各布置了一座MR90型照射雷達,用於對sA—N一7艦空導彈的末端照射引導。MR90雷達對空最大作用距離50千米,每部雷達還各有一部光電跟蹤器,作為備用跟蹤通道。這樣,全艦6座MR90雷達基本可為「現代」級構成360)變半球覆蓋,形成6個對空火力照射通道,具備同時打擊6個空中目標的能力,這也使其成為除美國裝備有「宙斯盾」艦載防空系統的艦艇之外多目標攻擊能力最強的水面艦艇。雖然艦上的sA—N一7導彈在射程上比美國海軍裝備的「標準1」艦空導彈近一些,但其裝備費用更低,作戰功能更強,綜合防空作戰能力大大超過「標準1」艦空導彈。「現代」級在艦橋頂部安裝有1座「音樂台」超視距探測雷達,其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一個直徑達3.2米,高4.5米的大型半圓形雷達天線罩。普通艦載對海搜索雷達由於受到地球曲率的影響,有效作用距離一般不超過40千米,而現代反艦導彈的射程已超過100千米,因此要想使反艦導彈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超視距攻擊,就要突破雷達視距的限制,這通常要通過諸如艦載直升機、偵察機、衛星等外部信息平台的支持才能實現。而「現代」級裝備的「音樂台」雷達是利用大氣波導傳播和對流層散射原理研製出的微波超視距雷達,在採用主動工作方式時(利用大氣波導傳播)的搜索距離為200千米,被動方式(利用對流層散射傳播)時可超趔1300千米,這樣,「現代」級就具有了不依靠外部平台支持即可實施超視距對海攻擊的能力。配合艦上配備的數據鏈系統,「現代」級的ss—N一22反艦導彈可同時對上百千米之外的2個不同目標進行攻擊,這種能力在80年代世界其他國家建造的驅逐艦中是絕無僅有的,體現了「現代」級所擁有的超強對海攻擊能力並非浪得虛名。除上述主要雷達系統外,「現代」級還配備了一部MR一184型火控雷達,用於對AK一130艦炮進行控制;另2部MR—123型火控雷達用於對4座AK一6301現炮進行控制。此外,「現代」級還裝備有空中戰術導航雷達、衛星通信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高頻/甚高頻通信系統、數據鏈系統等。「現代」級上裝備有完善的主/被動電子戰系統,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MP一405Mstart一2電子戰系統。該系統由MRP一11M、12M兩組天線組成,可以對Ku波段、x波段和C波段的雷達進行干擾,具有回答、掩蔽、瞄準、阻塞4種工作方式。艦上的2部「酒杯」電子偵察系統用於對各波段雷達信號進行攔截和跟蹤,並可為SS—N一22反艦導彈傳遞敵方水面艦艇航行參數。艦尾裝有2座雙管140毫米PK一2型干擾彈發射裝置和8座PK一10型10管130毫米干擾彈發射裝置——前者可使用射程為4千米的TsP一47型箔條幹擾彈、TST一47紅外干擾彈及TSO一47光電干擾彈,每枚干擾彈可形成4000平方米的干擾面積。發射裝置下方設有可存放100枚各型干擾彈的彈艙,自動裝彈機可為發射裝置進行快速裝彈;後者可發射sR一50型箔條幹擾彈、SOM一50紅外干擾彈及sK一50雷達/紅外雙模干擾彈。PK一2和PK一10干擾彈發射裝置既可由人工操縱發射,也可由MP一.405Mstart一2電子戰系統控制自動發射。此外,為了對反艦魚雷進行防禦,「現代」級還裝有由艦首聲吶控制的主/被動式雜訊干擾系統,艦尾還裝有BAT一1型拖曳式魚雷誘餌。「現代」級的艦首下方還裝有一部MGK一335主/被動中頻艦殼聲吶,其特點是功率大,作用距離遠,可以發現7海里外以lO節低速航行的潛艇目標,可同時跟蹤8個目標,並可引導本艦或其它水面艦艇上的反潛魚雷及反潛火箭進行對潛攻擊。整體上看,「現代」級的技術水平比9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裝備的任何一艘驅逐艦都要先進得多。「現代」級的引進,不僅讓中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真正的遠洋作戰艦艇,同時其裝備的ss—N一22超音速反艦導彈、「施基利」中程區域艦空導彈系統、MP一7lO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音樂台」超視距探測雷達等都是中國長期想要而又無法從任何西方國家獲得的裝備和技術。「現代」級交付中國後被分配到東海艦隊,其中的意圖也是十分明顯的,就是利用其強大對海、對空作戰能力壓縮台灣海軍的活動空間,打壓***勢力的囂張氣焰,並對外來干涉力量形成一定的威懾。今天回頭看來,無論這個意圖是否達到,「現代」級的引進至少對台海局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並為國產第三代驅逐艦的建造贏得了一定的時間。更為重要的是,「現代」級在加入中國海軍後極大地促進了國產第三代驅逐艦的研製進度,為「旅洋」級的最後完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旅洋」級驅逐艦的多種武器和設備曾經是國內科研單位長期無法突破的技術瓶頸,這些技術難題如果不能儘快解決,研製第三代驅逐艦也就無從談起。而如能將「現代」級上的一些關鍵技術加以消化,將會直接促進國內相關係統的研製,提高中國現代海軍武器及電子設備的研製能力。因此,「旅洋」級最終選擇了「現代」級上的一些武器和雷達系統,在90年代末走上了船台。據外媒報道,「旅洋」級驅逐艦的區域防空武器選擇了「施基利」艦空導彈系統,艦首、艦尾各布置了一座3S90型單臂式發射裝置及一個存儲24枚導彈的彈庫,但使用的導彈換成了改進的SA—N—12型而非早期的SA—N一7型。sA—N一12中程艦空導彈是一種性能先進的艦載防空導彈,是蘇聯於80年代末在SA—N一7基礎上的一種改進型,主要完善了以一些方面;(1)系統採用了指令修正制導技術;(2)系統對飛機和導彈目標採用波譜識別技術;(3)目標照射器採用新的軟體,提高了目標跟蹤精度;(4)導彈採用新型的火箭發動機,提高了最大飛行速度;(5)導彈採用新型信號處理裝置;(6)導彈採用高靈敏度引信裝置,增加了測高能力和距離截止措施;(7)導彈採用大弧形彈道,提高了對低空掠海目標的攔截能力。sA—N一12導彈在外形尺寸和重量上較SA—N一7稍有增加,動力裝置為一台單室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採用了新型高能燃料,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4.5馬赫,最大射程提高到40千米,反導作戰時射程15千米,最大射高15千米;戰鬥部為重62千克的破片殺傷型,採用近炸引信及觸發引信,殺傷半徑達20米。SA—N一12兩枚齊射時對飛機的殺傷概率為96%,對反艦導彈的殺傷概率則為86%。由於改進了制導系統的抗海浪干擾能力,其攔截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能力較SA—N一7提高了3倍以上。雖然艦上的MR90照射雷達數量減少到4座,只能同時攻擊4個空中目標,但由於導彈性能的提高,「旅洋」級的單艦區域防空能力並不比「現代」級弱,而在打擊低空、超低空目標的能力上要明顯優於「現代」級,這也更加符合中國海軍對區域防空系統的技戰術要求。由於採用了「施基利」艦空導彈系統,「旅洋」級也隨之選擇了「現代」級上使用的MP一710系列中的最新改型作為主雷達探測系統,不僅具備了國內「海虎」及其國產化型對空雷達的低空探測能力,而且還擁有了比518型、517型更為優秀的遠程對空探測能力,在天線尺寸和重量大為減少的情況下提供了與518型雷達基本相近的探測距離和功能,比517型雷達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跟蹤精度,完全可以滿足不同距離、不同目標的探測要求。一部MP一710雷達即可代替國內由近程對空雷達和遠程對空雷達構成的對空探測體系,極大地簡化了「旅洋」級的雷達配置,解決了同時裝備多部雷達後相互間干擾以及與其它電子設備所存在的電磁干擾及兼容性問題。「旅洋」級的艦橋頂部同樣出現了與「現代」級的「音樂台」超視距雷達相似的圓形天線罩,同時還配置了2部「酒杯」電子偵察系統,這充分說明該級艦具備了類似「現代」級的獨立超視距對海多目標攻擊能力。中國海軍一直十分重視水面艦艇的對海攻擊,30多年間先後發展了十幾個型號的反艦導彈,已具備了中、遠距離對海攻擊能力,90年代中期已經出現了射程超過150千米的遠程反艦導彈,超視距攻擊已成為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對海作戰時的基本模式。這就涉及到了目標探測和引導問題。國外一般通過艦載直升機、偵察機甚至衛星等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對於中國海軍來說,無論是艦載直升機、遠程偵察機還是衛星的數量和應用都還剛剛起步,因此如能依靠水面艦艇自身雷達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戰術和實戰意義,配合新一代反艦導彈系統可以完全勝任新世紀對海攻擊作戰的要求。「現代」級驅逐艦上的AK一630近防炮技術的引進同樣促進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對國內正在研製的多管近防武器系統產生了一定影響。AK一630的採購、使用成本都較低,安裝佔用空間小,有利於中、小型艦艇的使用,可作為一種性價比較高的近程防禦系統取代中國海軍各類艦上裝備的雙管37毫米、30毫米、25毫米等小口徑艦炮。這樣,中國海軍水面艦艇的整體海上對空防禦及反導能力都將有一個質的提高,戰時生存能力也將會進一步提高。由於採用了較多「現代」級上的武器和雷達系統,「旅洋」級在艦載武器布局和外部特徵上與「現代」級多少有些相似,這也體現出「現代」級對「旅洋」級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影響「旅洋」級的各種技術瓶頸均已通過「現代」級的引進而得到解決,加上國內新一代武器及電子系統的研製也接近完成,使得中國大型水面艦艇的研製能力至少前進了10~15年,也使中國海軍驅逐艦的發展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旅洋」級驅逐艦發展的得與失「旅洋」級驅逐艦在2005年中俄兩國舉行的「和平使命一2005」聯合軍事演習中首次公開亮相,當時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今天看來,「旅洋」級在結構設計及武器系統的布置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限制了其性能的發揮。首先,在艦體結構設計上,「旅洋」級的艦體尺寸由上一代「旅滬」級的144米增加到150多米,艦寬由16米增加到17米,滿載排水量由4500H~E增加到6000噸左右,艦上的容積和艦內空間有了極大提高,為安裝更多的武器系統、雷達電子設備及改善艦員居住條件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而且,「旅洋」級在設計中著重考慮了隱身性,結構設計上採取了諸如大斜角艦首、水線以上明顯外飄、上層建築及折線以上艦體內傾、上層建築較以前明顯低矮、艦面布置整潔、各轉角處均設計成圓弧或傾斜過渡、艦體中部的煙囪也使用了紅外抑制裝置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艦上最主要的紅外輻射源,大幅減小了「旅洋」級的雷達反射面積,比第二代「旅滬」級有了很大進步。但實際上,該級艦的隱身性並不十分出色,與同期建造的「江凱」級護衛艦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於艦上的布局設計和武器系統的選擇影響了隱身效果,例如艦首、艦尾布置的2座「施基利」艦空導彈單臂發射架、艦橋前部布置的4座多管幹擾發射裝置、外露布置的救生艇、反艦導彈發射箱以及還不能稱得上簡潔的雷達、電子設備的配置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艦體設計所產生的良好隱身效果。可以說,「旅洋」級雖然在隱身性方面採取了一些措施和辦法,但並沒有放到特別重要的位置,綜合考慮並保證整體均衡的攻防能力才是其首要任務。其次,「旅洋」級在武器布置上有不合理之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該級艦在設計中曾多次進行過修改、至少是艦體平台基本確定後由於不同時期在艦載武器的選擇上稍有不同而造成的。艦首處的「施基利」艦空導彈發射架後部有一個面積很大的空間,目前只在兩側各布置了2座干擾火箭發射裝置,這對於空間有限的驅逐艦來說顯然是一個極大的浪費,而且如果僅為在艦首布置干擾火箭發射裝置而保留艦上空間並不符合常理設計。依筆者看,這個位置稍加改進後布置一座730近防系統完全沒有問題;或是將其作為艦橋的一部分,以使整體布置更為合理,空間利用率更高。目前的這種形式很可能是在最終選定「施基利」艦空導彈系統後保留下來的,而這個平台的最初設計很可能並不是為「施基利」系統準備的,最有可能是為安裝「海紅旗」7艦空導彈發射架和內藏式再裝填裝置(與「旅海」級艦首的配置相似)而預留的。這似乎可以說明在確定採用「施基利」艦空導彈系統之前,「海紅旗」7可能仍是備選方案之一,這樣也就能較好地解釋艦尾「施基利」艦空導彈的發射架為什麼會少見地被布置在艦體右側。雖然有人認為這樣設計是中國的獨創,可以很好地平衡左側直升機機庫產生的重量失衡,但實際上這個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一具SA—N—12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及其下方儲存24枚導彈的彈庫,加上各種機械、液壓、電氣設備總重大約接近50噸,即使採用10噸級直升機也很難達到平衡的目的,況且機庫內並非任何時間都停放著直升機,因此「平衡」觀點很難成立。水面艦艇武器系統的布置方式一般都採取沿艦體中軸線前後布置或沿中軸線呈左右對稱布置最為合理,可以很方便地避免不對稱布置所產生的失衡問題,特別是對於排水量不是很大的艦艇來說,這一點顯得更為重要。「旅洋」級採用這種比較「另類」的設計,最大可能就是艦體尾部中軸線部位沒有合適的安裝位置,而最初設計時也並沒有考慮安裝「施基利」艦空導彈系統,直到確定使用「施基利」系統後,為保證對空打擊範圍的全方位覆蓋,後部的發射裝置也就只能選擇在機庫右側平台進行安裝,這實際上是一個平衡各方面因素的折衷結果。但是,這種布置方式無論是對於保證艦體平台的橫向穩定性,還是提高整艦的低可探測性能都有很大影響。再次,「旅洋」級仍是依靠較多國外技術完成的一級多用途驅逐艦,勢必在建造、使用以及與國產裝備、系統的整合方面產生一些問題(中國90年代初建造「旅滬」級驅逐艦時已對此有過極為深刻的體會)。如果不對主要引進技術進行深入的吸收、消化,保證主要引進裝備的後期供應,那麼「旅洋」級的作戰能力能否達到設計指標就很難說了,至少其形成實際作戰能力的周期會很長。如果引進的裝備由於某種原因無法繼續獲得,那麼「旅洋」級將會徹底喪失戰鬥力,這也是通過技術引進提高裝備性能所產生的最大弊端。對於軍貿這類較為敏感的問題,在任何國家都會因不同時期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而面臨很大的波動。對技術引進國而言,任何波動都會對其國內武器裝備的建造及整體規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50年代中蘇之間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70年代末與西方建立起來的「准盟友」關係,都對中國整個國防工業的發展和提高產生了重大作用,使中國在這兩個時期獲得了大量武器系統的研製經驗和技術,國內軍事裝備的發展走向了穩定提高的階段。但隨著這兩個時期的結束,國內主要軍事裝備的發展步伐隨之被打亂,很多在研的武器計劃被迫取消或中斷,相關領域的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像60年代計劃從蘇聯引進的「卡辛」級驅逐艦、F級常規潛艇;80年代計劃從美、歐等國引進的區域艦載防空系統、艦用燃氣輪機、艦載反潛直升機、遠程多目標雷達系統等),這充分說明軍事技術交流和軍貿活動必須要有自身強大的技術基礎作為支撐。從今天「旅洋」級的實際表現看,在相關技術引進過程中我們已經有針對性地避免了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但風險仍然存在。「旅洋」級驅逐艦雖然在某些地方存在一些不足,但總體技術性能仍然較為出色:前後2座SA—N一12艦空導彈發射裝置(總備彈48枚)、艦體中部的16枚「鷹擊」83中程反艦導彈、1座新一代100毫米中口徑速射艦炮、2座730近防武器系統、1架卡一28或直9反潛直升機、遠程對空探測雷達、數字化聲學探測和對抗系統、高速寬頻網路傳輸的作戰指揮系統、寬頻帶主/被動電子戰系統等完全可與國外90年代後出現的同噸位驅逐艦相媲美,在中國海軍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對未來大型水面艦艇的影響都要遠遠超過90年代初建造的「旅滬」級。「旅洋」級的出現不僅填補了中國海軍驅逐艦長期缺乏區域防空能力的空白,同時對提高中國現代艦載武器和雷達、電子設備的研製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另外,「旅洋」級還可以分擔一些「現代」級繁重的區域防空任務,畢竟中國海軍中只有東海艦隊裝備有4艘「現代」級,而北海艦隊和南海艦隊同樣需要改善各自的對空防禦能力,才能保證中國海軍整個海上對空防禦能力的實質性提高。繼續採購「現代」級不僅成本較高,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不便,不符合中國海軍長遠發展的要求。而通過「旅洋」級的建造,我們不僅實現了自行建造與「現代」級相同的具有區域防空能力的驅逐艦的目標,而且基本掌握了包括「施基利」艦載防空系統在內的幾乎所有引進技術、備的性能特點,極大地推動了國內相關領域的跨越式發展,達到了「一點突破、四處開花」的良好局面。這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新一代「江凱」改型護衛艦的產生。這種中國最新研製的護衛艦已經大量應用了「旅洋」級上經過國產化後的類似系統。雖然「江凱」改型護衛艦無法完全取代「旅洋」級的作用和地位,但完全可以擔負起「現代」級和「旅洋」級的海上區域防空重任。由於「江凱」改型在造價、使用、維護成本上都要明顯低於驅逐艦,因此為改善海上區域防空能力,這種護衛艦將會大量進入中國海軍。這種良好局面的出現正是中國通過「旅洋」級的建造獲得的,也是「旅洋」級對中國海軍最大的貢獻所在。對「旅洋」級的改進及後續發展設想作為一級新型驅逐艦,「旅洋」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其數量只有2艘,但由於其平台性能較好,內部空間較大,自身仍然具有很大的升級潛力。通過改進艦載武器和電子設備的配置,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現階段「旅洋」級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而且改進後的作戰性能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對於大型驅逐艦佔有比例很小的中國海軍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一、「旅洋」級的改進這裡所及的改進完全是在現有「旅洋」級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對艦上的艦空導彈系統進行更換,其它主要雷達、電子設備、動力裝置、近防武器系統、反艦導彈系統、反潛直升機等基本保持不變。由於目前「旅洋」級的「施基利」艦空導彈系統重量、體積過大,而為保證全方位防禦還在艦體前後部各布置了一座單臂發射裝置,因此改進型可拆除這兩座發射裝置,換成國產第一代採用垂直發射裝置的艦空導彈系統。在採用垂直發射後,一座48單元發射裝置的重量和體積仍會比原來一座單臂發射裝置及其裝載24枚導彈的彈庫要少25%,這樣,在不減少載彈量的前提下,「旅洋」級的全方位、多目標攔截能力將會有明顯提高,4座照射雷達也可以真正在實戰中將性能發揮到極致。由於艦空導彈發射裝置的取消,艦上的730近防武器系統的位置也將有所變化,原布置在主桅杆兩側的一座730系統可移到艦橋前部平台上,沿艦體中線布置,另一座則可安裝在艦尾部機庫右側原艦空導彈發射裝置處,這樣就保證了2座系統在向左右射擊時有很大的火力交叉覆蓋區域,對反艦導彈的攔截能力將有一定程度的增強。l司時,由於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和彈庫取消,艦體平衡性也將得到很大改善。如此改進後的「旅洋」級將會在整體技戰術性能上較引進的「現代」級和原「旅洋」級有一個全新的提高,基本上可以滿足現階段中國海軍多任務作戰的要求。二、發展「低成本」型改進畢竟是一個「補救」及「完善」的過程,基於平台及自身技術條件的限制,其性能提升是較為有限的。大噸位驅逐艦對中國海軍來說(這裡僅指多用途驅逐艦,大型防空驅逐艦不在此列),無論是對目前擔負的作戰任務及活動範圍,還是著眼於未來為大型兩棲艦乃至航母護航都是十分需要的,而且在技術水平和數量上都還要有進一步提高,所以繼續發展大型多用途驅逐艦仍然是中國海軍今後工作的重中之重。從中國在不同時期所能達到或實際應用的技術水平及建造成本等方面考慮,筆者認為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需求發展「高、低成本」兩種型號的多用途驅逐艦,這樣可以減小研製技術風險,縮短建造周期,促進新型艦戰鬥力的快速生成。「低成本」型主要是在保證作戰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時,控制建造i使用及維護成本,在主要技術、武器系統上與現階段「旅洋」級有較大的繼承性和延續性,保證各種艦載武器、雷達電子系統的成熟和可靠。首先,「低成本」型的多用途驅逐艦在艦體布局上應與「旅洋」級類似,動力裝置也採用與其相同的柴一燃聯合動力,但在艦體尺寸不變的條件下排水量應有所增加,從「旅洋」級的60001~目左右提高到6600多噸(滿載狀態),以此提高燃油和艦載武器的裝載能力。這樣做對最高航速的影響較為有限,最多只比「旅洋」級下降1~2節,高速性和機動性仍然可以滿足作戰要求。艦體結構設計上,應進一步提高全艦的穩定性和隱身性,艦體外表應光滑整潔,上層建築低矮,艦體後部結構及桅杆重新進行設計,以前外露在艦體表面的救生艇改置在艦體內部並由金屬蔽簾遮蓋。艦首前傾更大,上設有與艦體同樣外飄的整體式防浪板;後部桅杆採用整體式內傾設計(內部設有柴油機排煙通道),並為艦空導彈照射雷達和近防武器系統提供更好的安裝位置,增強低可探測性能和空間的利用率。在艦載武器的選擇和配置上,「低成本」型仍應側重於區域防空和近程反導,艦首原100毫米艦炮應被口徑更小但射速更高、重量體積更輕的76毫米艦炮所取代(對中國海軍而言,100毫米與76毫米口徑在實際使用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差別並不大),其後布置8座8單元垂直發射裝置(各彈64枚),主要用於裝備中程艦空導彈。如果技術水平允許,該發射裝置還應同時具備發射中程反潛導彈的能力,初步實現多彈共架發射的要求。艦體中部布置的反艦導彈數量應減少到8枚,反艦導彈仍然選擇「鷹擊,,83,雖然在數量上較「旅洋」級減少了一半,但實際上8枚高性能彈完全可以滿足現代對海攻擊作戰的要求。「低成本」型的近防武器系統仍應採用2座730系統,前後布置在艦體中線上,無論是射界還是對多目標的火力打擊能力都能達到較好的平衡:其它像反潛魚雷、反潛直升機基本沿用「旅洋」級的原始配置。艦上的雷達、電子設備也基本採用「旅洋」級的同類型號或國產改進型,這主要是出於控制成本的考慮,但總體技術水平仍會滿足21世紀前lO~15年海上作戰的要求。三、發展「高成本」型「高成本」型多用途驅逐艦研製的主要目的是跟蹤新世紀世界驅逐艦的發展趨勢,力求在技術水平和整體作戰性能上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因此對於成本的考慮不應是首要因素。「高成本」型的滿載排水量可大幅增加到近8000噸,在艦體長度不變的前提下,將艦體寬度增加到19米,長寬比降低到8.1,寬大的艦體不僅能提高艦內空間,還能大幅增強航行穩定性及耐波性。艦體結構設計應更趨合理,所有艦體、桅杆均採用同樣的傾斜設計,而且艦上的武器、雷達電子設備應最大程度地進行精簡。在電磁輻射、紅外輻射及雜訊方面也應採取相應措施,保證「高成本」型在整體隱身效果方面達到較高水平。由於噸位和艦體尺寸的增加,為保證機動性和對最高航速的要求,「高成本」型的動力裝置可採用全新的全燃動力裝置,通過增加輸出功率來抵消噸位增加及長寬比降低所帶來的阻力影響。「高成本」型變化最大的地方應在於艦載武器和雷達電子設備的配置上。首先,艦上前甲板可安置8座8單元垂直發射裝置,可以發射中程艦空導彈(射程40千米)、中程反潛導彈(射程35千米)以及精簡版遠程艦空導彈(射程90千米),通用程度進一步提高,作戰靈活性和適應性明顯增強。在實施防空作戰時,可以選擇32枚中程艦空導彈和32枚精簡版遠程艦空導彈的備彈方案:在執行反潛作戰時,可以選擇32枚反潛導彈乘]32枚中程艦空導彈的備彈方案;而在執行多用途作戰時,一般會選擇48枚中程艦空導彈和16枚反潛導彈的備彈方案,滿足高強度海上多用途作戰的要求。在對海攻擊武器上,反艦導彈仍應使用「鷹擊」系列中的最新型號,射程增加到250千米以上,提高超視距攻擊的範圍,導彈數量仍然為8枚。艦首配備一座新型130毫米艦炮,口徑的增加提高了火炮射程和打擊威力,同時配備火箭增程彈、紅外/激光制導炮彈,提高對遠距離點狀目標的精確打擊能力。另外,炮塔底座的結構強度和尺寸要能滿足升級安裝更大口徑艦炮(如155毫米)的要求。近程反導系統選擇2座在730近防系統基礎上改進的新一代彈炮結合系統,由近程防空導彈和高射速火炮組成的多層次攔截火力可有效提高對現代各類反艦導彈的打擊和攔截概率。雷達系統應採用高性能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是大型防空驅逐艦上裝備的大型雷達的簡化版,為降低重量和成本,可減小雷達的探測距離、目標跟蹤數量和發射功率,使其對空探測距離只有150千米,但探測精度和解析度應基本保持原樣,並且能夠同時跟蹤6~10個空中目標。此外,雷達系統中新加入連續波照射功能,可以使用各類型半主動制導的艦空導彈。為了彌補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近的不足,可在後桅裝一部遠程三坐標雷達,同樣採用有源相控陣體制,高低方向採用多波束相控電掃、水面方向採用機掃,使之具有優異的抗反雷達導彈的能力,可在複雜的氣象條件下可靠地發現低空、超低空、中空、高空等不同空域內的目標,最大作用距離超過400千米,可同時跟蹤處理近百個目標,與小型相控陣雷達配合使用,構成嚴密的對空探測體系。其它像超視距雷達、對海雷達、紅外警戒系統、光電探測系統、多頻譜、多波段電子偵察、對抗系統、通信導航系統以及新一代大直徑艦殼聲吶和拖曳陣列聲吶系統等都應採用最新研製成果。最後,艦上直升機機庫和飛行甲板應進一步加大,除兼容卡一28和直一9C反潛直升機外,還應能滿足未來新一代8~10噸級反潛直升機的搭載要求,同時採用雙機庫配置,提高直升機運作能力和區域遠程反潛能力。結語可以說,無論是90年代初建造的「旅滬」級,還是21世紀初建造的「旅洋」級、「旅洋」II級、「旅洲」級驅逐艦以及「江凱」級和「江凱,』級改型護衛艦,都是不同時期技術進步推動高技術裝備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於中國現有技術水平和研製能力來說,過大的技術跨越可能會在新裝備建成之初令國人感到驕傲和欣喜,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使用過程中將會陸續發現新裝備帶來的技術問題也許大於其戰鬥力的提高。因為從中國現實情況來看,技術的跨越式提高不只體現在裝備本身,像作戰思想、戰術運用、人員素質、維護保障能力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到新裝備戰鬥力的形成,使得新艦最終形成實際作戰能力的時間可能會超出人們的預想,甚至某些新設備、新系統還不是十分完善、成熟,交付使用後還需在較長一段時間進行逐步改進,這也是新裝備在自我完善過程中必須要走的路。由於技術基礎較差,儲備不足,很多新技術、新系統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會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因此只能採取漸進的方式來進行提高。「旅洋」級的總體技術水平和作戰能力並沒有達到最初人們希望的那樣高,原因就在於此。但是該級艦應用的各種技術都較為成熟,因此服役後僅半年多就進行了實彈發射,1年後基本形成了作戰能力,在後續使用過程中也沒有出現太大問題。而同為21世紀初建造的具有類似功能的「旅洋」II級艦雖然下水,服役時間與「旅洋」級差不多,而且在整體技術水平上還要明顯高出「旅洋」級,但至今仍沒有形成真正的作戰能力,這很可能是艦上裝備的相控陣雷達、防空導彈系統、遠程反艦導彈系統及指揮控制系統等暴露出了一些技術問題和不足,需要在較長時間內進行改進和完善。在徹底解決所有問題之前,其象徵意義要大於對中國海軍現有戰鬥力的提升。真正完善、實用的系統可能只會在「旅洋」II級的後續艦上得到體現。從這兩型艦的發展使用可以明顯看出,高技術裝備在發展過程中是非常注重技術儲備的,只能採取邊生產、邊使用、邊改進、邊完善的方式,逐步使新技術達到完善和實用的程度。為保證新裝備服役後戰鬥力的形成時問不致過長,中國在各時期設計的新型作戰艦艇往往是新老技術並用,很難作到像美國海軍由「斯普魯恩斯」級直接過渡到「伯克」級驅逐艦的程度,否則很可能會形成「進一步而實際上退兩步」的兩難境地。這方面,我們在武器裝備的研製上已經有過很多教訓。實際上,即使是技術基礎雄厚的美國,也是在經過近10多年的前期研製後才使「宙斯盾」艦載防空系統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得以應用,而直到80年代中期建造第lO艘同級艦時,「宙斯盾」系統才真正成為一種先進可靠的成熟系統。此後又經過多次改進和完善,才最終促成了「伯克」級驅逐艦的出現,使其成為當今世界技術水平最先進、作戰功能最多、性價比最高的通用驅逐艦。美國現在已經開始其下一代DDG—1000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但在未來較長一段時問里,包括中國海軍在內的許多國家仍會視「伯克」級為心目中渴望獲得的目標艦,各國也仍會將其作為參照艦而進行本國類似驅逐艦的設計和建造。畢竟,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國以外,還沒有哪個國家擁有足夠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完成從「伯克」級到DDG一1000這樣大跨度的技術變革。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世界各國海軍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的設計和作戰應用仍會緊跟或參考美國的發展模式,最多只是根據各自的實際技術和作戰任務的不同而在具體設計上有所不同而已。《艦載武器》華程軍事   短號文字整理


推薦閱讀:

2017年世界海軍艦艇服役噸位「三巨頭」
中國海軍三大艦隊東海演習演什麼 聚合20多個兵力群
別笑:這國和俄羅斯一樣,造艘航母修了很多年
巴基斯坦海軍作戰艦艇概況(下)
中國海軍「大片」震撼來襲:來吧,點燃你的熱血!

TAG:中國 | 技術 | 軍旅 | 海軍 | 發展 | 驅逐艦 | 中國海軍 | 巡洋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