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家庭里的心理問題-拯救家庭:親子關係--手足關係

解答家庭里的心理問題-拯救家庭:親子關係(1)

作 者:游涵

  ·引言·

  親子的意思是愛孩子。在我看來,這三個字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門學問。在一個家庭中,親子關係雖然位於夫妻關係之後,卻在為孩子創造著全部經驗,這些經驗決定了孩子將來的人生之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孩提時代成長起來的,成長過程對於我們來說,就像一條長河,融匯了我們在家庭、學校、人群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信息。這些帶有信息的點滴匯成我們生命的長河——我們的世界就是由這些信息組成,我們將這些信息加工,成為我們的性格特質。而加工者,首先是父母,然後才是我們自己。加工工藝,大部分是父母傳授的,也有老師和其他長輩的影子。但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性格中96%的部分,由父母提供。

  這就是親子關係的成果,它貫穿著一個家庭的本質互動,是生命延續的操作過程,是為生命負責的具體表現。因此,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有些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的生命大綱基本上在6歲前就已經完成了,後面的成長,只不過是這部大綱的具體操作。

  我這裡也有個比喻:如果把生命比喻為一本書,那麼目錄就是幼年時期。這個階段的重要性,就如同人類對生命本源的態度。也就是說,如果這一階段處理不當,那麼一生就很有可能消沉、失落。反過來說,如果家長與孩子的互動相對健康,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在今後一路順風。

  除極特殊情況外,這個結論是基本肯定的。種種案例和理論研究均揭示出這一點。因此,對每一位家長來說,不能只把親子教育看作是單純的教育孩子,而應該看作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學習過程。

  親子教育的關鍵是「讀懂」孩子,這裡所說的孩子,並不一定是子女,同時,他也是自己,是自己的幼年時期,那時,自己也是孩子。如果家長沒有進入自己當年的狀態,嚴格地說,他就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家長。

  然而,回到過去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難怪有些人不得不通過禪修來體味,而心理學至今也未能達到這種「與自己的童年換位思考」的境界。但這是不是說家長們無所適從了?這也不盡然,我們還有一系列方法提供給家長們,使他們盡量讀懂孩子,這不比經營一家大型公司容易。老實說,如果家長讀懂孩子這本經書,自然會從智慧中誕生出「管理之道」,而這個「道」是家長們自己的,不是書本上的,也不是專家們的,因此,它最可靠,也最適用於自己的家庭。

  一、0到3歲的符號思維形成「天性」

  (一)破胎而出

  案例28

  張女士:我的兒子11歲了,因為性格急躁而沒有朋友。他性格孤僻,成天把自己關在家裡,不是上網就是看電視。只要我們一勸他,他就以各種形式發作、反抗。為此我們都不敢說他,老師和同學也盡量躲著他。

  諮詢師:他過去一直這樣嗎?

  張女士:也不是,大概是上小學前後發現他急躁的,您說這是不是與遺傳有關?他爸爸就特別愛急!

  諮詢師:嗯,可能有一定關係,不過後天造成的可以改正。請您回憶一下,你們在餵奶的時候發現過他急躁嗎?比如吃得過多或脾氣不好?

  張女士:您這麼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是的,他吃奶的時候也特別著急,慢一點不行,吃多了也不行,一吐就是一大片,有時候弄得我們手忙腳亂的。那到底是什麼原因?

  諮詢師:您的兒子是剖腹產還是順產?

  張女士:是剖腹產。

  分析

  剖宮產出生的孩子是否都會產生急躁的性格,不能一概而論,但有統計顯示,他們的性格普遍要比順產出生的孩子急躁。急躁勢必引發固執,固執會導致人緣較差或性格孤僻。當然,這裡所舉的例子只是個案,但研究證明,剖宮產的孩子的確在出生的那一刻,比順產的孩子多受了不少罪。

  1、母體對於嬰兒就是天堂

  胎兒在母親子宮裡慢慢發育,那時,他非常習慣子宮內的羊水環境,根本不需要花費任何氣力就可以得到身體成長所需要的一切。對他而言,母體就是天堂。出生後,這個嬰兒就要承受與母體完全不同的環境。這個環境與子宮相比,是骯髒的、殘酷的,他不得不用盡全力來適應它。

  他必須學會讓肺葉啟動,讓皮膚與外界接觸;他被迫接受空氣、噪音和「異類」的觸摸;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現實環境——對嬰兒來說,這一切意味著「自立」的開始,因為,他來到了一個全新的現實世界。

  2、天性與「生產方式」有關

  這個適應過程全部被他記錄到潛意識的最深處,形成他的原始經驗,這經驗就如同與生俱來的天性,成為他大部分性格特質的基礎。如果他是自然順產的,他就體驗了慢慢適應環境的過程。「逐漸適應,慢慢接觸」——被接納,被尊重,就被這個嬰兒記取為環境與他之間的互動關係。反之,如果他是「一下子」從母體中出來的(剖宮產),他就體驗到被迫適應環境的過程。急於求成、被強迫、無奈和急躁等,會被他理所當然地記取為環境與之互動的方式,他的天性由此而來。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之所以從「人之初」這一刻談起,是因為我們關注的對象是一個人,這個人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所以,從他出生的第一刻談起,便可全面地了解他的成長過程。

  心靈處方

  有些事是改變不了的,但可以補救。對於這個孩子來說,補救措施就是父母。母親要處處讓他感到逐漸接納的母子關係;父親要以自己的沉穩和泰然來影響和感染孩子。畢竟,父親是兒子生命中的第一個偶像。

  (二)哺乳期

  案例29

  王女士:真愁死我了,我的兒子才上小學三年級,體重已經超過了一般成人。

  諮詢師:他是不是比較愛吃零食什麼的?

  王女士:這個是當然了,不過我們現在已經不再給他買零食了,也不給他錢。看到他可憐巴巴的樣子,我和他爸都特別心疼,可是我們也沒辦法。現在就是想找到一種方法,讓孩子不再那麼貪吃。

  諮詢師:斷食可能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危害,他不太可能理解父母的想法,相反,他有可能因此憎恨父母,或是採取其他方式索取零食。因此,我認為你們還是要調整一下方法。

  王女士:是呀,我們也覺得總這樣下去不是個事,所以才來請教您。

  諮詢師:您能不能告訴我,當初您給孩子餵奶時的情況,比如您的奶水多嗎?孩子吃得多嗎?

  王女士:嗯,不多,不過我喂的時間比較長。

  諮詢師:您怎麼知道不多,是醫生說的嗎?

  王女士:那倒不是,是孩子姥姥說的。我每次餵奶的時候,我媽都會幫我,還總說我沒經驗。

  諮詢師:能具體說說嗎?

  王女士:嗯,比如當孩子吃了一會兒,吐出奶頭,或是想睡覺時,我媽都要把他搖醒,並讓他的小嘴繼續對準奶頭吸。就算孩子吐了奶,也要再灌一些進去。她說孩子貪睡、貪玩,其實根本沒吃飽。

  諮詢師:您認為您的母親是對的?

  王女士:當然了,她有經驗,我當然不懂。

  諮詢師:這種方式持續了多久?

  王女士:我媽後來呆了一段時間就走了,可即便她不在身邊,我也會讓孩子多吃上幾口。

  諮詢師:可他如果已經吃飽了呢?

  王女士:他怎麼會知道?每次都是我看著時間,按我媽說的話做,直到我覺得他差不多該飽了,才讓他睡覺。您是不是說,兒子的肥胖可能與當年吃奶太多有關?其實我也想過,可事情已經過去那麼久了,想改也來不及了。平時我也看到許多小時候吃得比我兒子還要多的孩子,現在也不那麼胖呀?

  分析

  1、老人的經驗成為母親餵奶的宗旨

  我告訴王女士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控制飲食,並加強運動,調整心態。然而我心裡十分清楚究竟是為什麼。當幼小的生命全身心的感受親情和安全的時候,他會以最大的誠意接受來自大人的全部信息。比如姥姥和母親的關注,以及她們希望他快點長大的那種急切,於是他就會多吃!至於這多吃的幾口會帶來什麼後果,或與自己的感受有什麼關係,在強大的親情壓力下,便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畢竟,一個小生命的反抗是無力的,他最多只能以「想睡去」或「把頭歪到一邊」等方式來表達他已經吃飽了。可這個「飽」,不是大人們認為的「飽」,大人們認為的「飽」才是權威的「飽」,更何況姥姥可能有「吃不飽」的挨餓經歷,所以她當然希望自己的外孫子不再挨餓,吃得多多的,長得胖胖的——其實,這就是讓一個嬰兒為她當年的焦慮負責。

  2、被「強迫」的孩子

  這位母親並沒有這位老人的心結,她只是一心希望孩子健康,但長輩的經驗不能不聽,畢竟,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此時,她是沒有判斷力的,沒有自主權的。這是她,也是許多年輕母親的習慣。

  而那個嬰兒,更是不可能堅持自己真實的感覺。對那麼幼小的生命來說,只有順從大人,自己才能保證生存權,獲得安全感。因此,他把這個順從取悅的過程深深記錄在自己的潛意識裡,成為性格的一部分。於是,「必須多吃」的性格特質,導致了他的過飲過食,以至於形成今天的肥胖症。

  3、強迫症的來源

  在此,我們並非要說所有的肥胖症均源於多吃的幾口奶。但當一個人在嬰兒時期便必須與自己的真實感受(飽和餓的感受)切斷時,他的性格里就會形成一系列不良特質。這就為強迫症埋下了伏筆。

  有一些人,當他們上學、上班的時候,他們總會最先感受別人的焦慮,總喜歡把別人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總善於看別人的臉色……這些臉色,在嬰兒時期,他是不能不看的,久而久之,他把這種習慣帶入後天,直到他莫名發作,乃至形成強迫症。

  當一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強迫吸收不必要的營養時,他便從本性發育的起點上學習了「不與自己的感受接觸」。這就是失去本性。孔子說過:食色性也。也就是說,飽和餓,是人的本性。什麼叫本性?就是只要他是生命,無論是動物或人類,無論他是1歲或80歲,感受都是一樣的,全部被自己的神經系統支配,別人無法替代和感知。這其實非常容易理解,渴了喝水,餓了吃飯,冷了取暖,悲傷哭泣……均屬於人類的本能,如果家長用權威來修改孩子的本能,以愛的名義用自己的感受來替換孩子的天性,這個孩子就一定會將本能埋葬。那麼,他不僅失去本能,而且無法開發自己的潛能,即使家長再要求他去學與智力開發有關的內容,他也未必能讓家長滿意。

  體現在學習和工作中,由於無法與自己的本能接觸,這個人便成為一個無法表達自己的人,無法真實和客觀的人,他不是把事實誇大,就是縮小,走極端是他的特點之一。

  4、口欲期不良的心理後果

  在此,我們看到那多吃的一口奶,對這個孩子後天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響。也許有人認為這有點危言聳聽,當然,僅一條吃奶的經驗也許並不能將其變成一個神經官能症患者,但起碼這一項可以成為心理疾病的助源,因為此人與自己的感受切斷,失去了本我。一個找不到自我的人,無權與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的人,他怎麼可能成為一個真實、生動、健康的人?

  心靈處方

  有人打過一個比方:巴西的一隻蝴蝶扇了扇翅膀,很可能會造成北美的一陣龍捲風……。如果我們把吃奶比喻為一隻蝴蝶在扇翅膀,龍捲風是後天對此人生活和工作的影響,那麼,請大家靜下心來仔細看一看,萬家燈火中,有多少只蝴蝶在扇動翅膀?

  因此,「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在本能方面改造他。

  (三)肺活量

  案例30

  李女士:我的兒子性格特別急躁,現在剛上小學,動不動就發脾氣。我怕孩子這樣發展下去會吃虧,現在他的同學就都不愛理他,這可怎麼辦吶?

  諮詢師:你們夫妻平時工作忙嗎?

  李女士:是,我們都特別忙。從結婚到現在,除了度蜜月在一起,其他時間,我們幾乎都在各忙各的。

  諮詢師: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比如當他還是嬰兒的時候,你們也這麼忙嗎?那時誰看過他?

  李女士:請過保姆,嗯……

  諮詢師:好吧,也許這麼問您更容易回答,當孩子哭的時候,你們是否即刻尋聲趕來?

  李女士:如果我在的時候,盡量去抱他,但是我總有事,我是單位的負責人,成天光電話就接個沒完,就算閑下來,也得收拾屋子。不過那個保姆經常趕過去抱他。我們家那口子根本不顧家,唉。

  諮詢師:也就是說,除保姆外,你們對孩子的哭聲都不太在意。

  李女士:孩子總哭,誰知道他是怎麼回事,可我們從沒耽誤過給孩子看病,也很注意孩子的安全。

  諮詢師:他父親常不在家嗎?

  李女士:他常出差、加班,基本指望不上他照顧家裡。

  諮詢師:您最好回家後多陪孩子,以最大的耐心關注他的學習和生活。也就是說,要心裡有他,不是形式上關心他。這樣做,他的急躁可能就會緩解一些。

  分析

  1、哭喊是嬰兒表達需求的語言

  當嬰兒在襁褓中的時候,他的需求全部要通過哭喊來表達。當然,他無法描述出自己需求的內容,但呼喚是起碼能做到的。那時候,也許他餓了,也許是渴了,也許是尿了或拉了,或冷了,或病了……不管是什麼,他都在呼喚親人來幫他。這是他的本能,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想一想,如果此刻,那第一句呼喚沒有讓親人前來,他會怎樣?一般人都有這個常識:會提高音量。但若還沒能滿足需要,再提高……直到有那麼一個音量足以把親人喚來——此時,這個音量所代表的「肺活量」等生理指數,就會被這個幼小的生命記錄到大腦深處,成為他成長需求的「安全值」。然後便習慣性地以此「功率」與親人接觸、與生活接觸。這就是急躁,就是高嗓門,就是肺火過旺。

  2、中醫對嬰兒哭喊的解釋

  中醫上認為,肺與胃腸道相應,均屬金。如果一個人的肺火過旺,那麼他的胃腸功能不會太好。其實,這也能在嬰兒的襁褓期找到根據:嬰兒的呼喚,或稱哭喊,無非是與吃喝拉撒有關,其實就是胃腸功能通過肺來表達。

  因此,上述案例中孩子急躁本身,其實是在表達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我們看到的,很有可能是一個肺火過旺,或胃腸功能不良的人,抑或是那種急於讓別人接受自己、認同自己,而又缺乏自信心的人。

  3、孩子的問題源於家長

  我們常常會給一些家長舉這樣一個例子:水面上出現水泡時,往往是因為水底下有一個出氣源。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品頭論足於這水泡本身,卻看不到它的起源。這就如同家庭教育中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其實就像這水泡,其背後肯定有特定的原因,而這原因不可能是孩子自己原創的,無論是學好或學壞,都需要學。學,就需要有對象。對孩子而言,最值得他學習的對象只有家長。為了與家庭共存,孩子必須讓自己適應家庭關係中的一切,包括父母關係、父親的脾氣、母親的性格,還有他們的愛好和取捨,還有他們對環境的態度和做人的原則等等。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眼中的神,他們的一切都需要通過神來提供,而神是不可能錯的,如果神對自己有任何不滿的表達,那麼肯定是自己犯了錯。「沒有原則和立場」是孩子對家長的普遍態度。

  心靈處方

  有的家長以自己的權威性給孩子施壓,無論是我們剛剛涉及的餵奶,肺活量,還是後來的教育方式,都會給下一代造成心靈陰影,這陰影導致出的不良後果,小到在學校的成績不佳或人緣不好,大到成家立業後的困惑、焦慮和損失……因此,我們不妨從「人之初」開始,認識自己的孩子,從而反省自己的做法。

  二、3到6歲的家庭經驗成為孩子的人生大綱

  案例31

  劉小姐:我從小便感受到父親因酗酒而經常發生的家庭暴力。所以我長大後,一方面對酗酒的男人十分反感,同時對這種男人又有一種拯救欲,因同情而生愛意。

  諮詢師:您對這種男人的興趣,只不過是對父親的移情。

  ……

  齊先生:我從小就生活在母親強勢的家庭環境里,同時感受到父親的委曲求全。我長大後,被大家公認為是老實巴交的男生,對溫柔的女性總無法產生興趣,卻經常被強勢的女性吸引。

  諮詢師:您的女友,只不過是母親的投射。

  ……

  陳先生:我生下來就被父母送到外婆家,幾年後接回家住了一陣子,父母又因為太忙再次把我送到外婆家……這樣反覆送走了好幾次,直到我高中畢業後,才基本穩定下來。長大後,我總習慣於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無法融入任何一個大家庭,同時也無法對與配偶的結合負責,因此令女性沒有安全感。

  諮詢師:也就是說,現在已經沒人再把您送走,您便把自己送走。

  ……

  楊小姐:因從小被父親按男孩子的標準撫養,所以我比較男性化。

  諮詢師:所以您現在面對兩性關係時特別困惑,因為您在兩性中找不到自己。進而無法正常處理自己的兩性關係……

  分析

  1、父母與孩子的魚水關係

  如果把夫妻結合形成的家庭比喻為一個水桶,那麼桶里的水就好比是生活內容。而桶里的魚就是孩子。

  如果一切平安無事,這條魚會自由自在地游泳,直到這水桶再也容不下它,它就必須學會再與別人結合成為一個新的水桶……可如果當這條魚還沒有真正長大的時候,水桶突然破了呢?水就會漏出來,如果水漏盡了,這條魚也就完了。所以,這條魚是無論如何不會眼看著水漏光的,它必須採取補救措施,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堵住這桶

  中的漏洞。如此,既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也可以讓這桶從表面看上去還是桶(一個完整的家)。

  2、孩子是家庭關係中最忠誠的維護者

  所有的孩子,只要他們感到家庭關係有什麼地方不對勁,他們肯定會像那條魚一樣,奮不顧身地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堵住家庭的漏洞。不是這個孩子多麼偉大,只是因為水對於魚來說是唯一賴以生存的環境,如果家庭破裂了,那麼這個孩子便感覺與死亡無異。

  如果一個孩子是在彌補漏洞的過程中長大的,那麼有朝一日,等他有能力和另外一個人再去創建一個新水桶的時候,他會習慣性地在這個水桶上再去搞一個漏洞。然後他們的孩子再去補救……就像遊戲一樣,當年的拯救者如今成了迫害者……

  但從中也不難看出,其實孩子才是家庭關係中最忠誠的維護者,一個家庭的核心是孩子。

  3、人性中的制約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試驗:把一隻老鼠餓上幾天後,放到一個通道的入口,在這個通道的出口處放上一塊它最愛吃的餌,並在這通道中間通上電極。老鼠聞到香香的氣味,趕緊跑向出口,到了電極區,被電擊倒。巨大的刺激,讓它左右環顧。但電是無形的,它看不到任何東西,所以它還想跑過去,卻又被電擊倒……這樣反覆做了幾次。

  過了幾天,再把這隻飢餓的老鼠放到通道入口處,對面仍然放著那塊餌,不同的是,中間沒有通電極。剛進入口時,老鼠還很興奮,可隨著他越來越接近那個電極區,那種熟悉的感覺慢慢升起,直到它到了原先設置電極的那個地方,它站住了,一動也不動,獃獃地看著不遠處那塊餌……

  這就是心理學中有名的試驗,我們把它稱為「制約」。

  也許你是個縮手縮腳的人,也許你總有一種挫敗感,或沒有自信,或無法介入別人的談話……其實,我們大多數行為特質都能在童年時找到答案。

  4、六歲前後制定出生命大綱

  幼兒決斷是孩子在6歲前為與家庭共存而自我締造的性格起點。它是人生大綱的目錄,後天的一切均是在其上所做的文章。就像年輪的第一個圈,無論它是怎樣開始的,後天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它的延伸……

  幼兒決斷是親子教育的核心,如果在這一階段出現問題,此問題將有可能影響孩子終生。因此,所有問題都可在幼兒決斷的形成期找到答案。也正因為如此,解決問題的方法

  也是重回到這個階段,比如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哭泣療法……在此,我們強調自我完形和家庭自療。

  心靈處方

  不論孩子出現何種問題,最佳治療方案,都是家長的懺悔和反省。要知道,孩子今天所表現出來的一切不良行為,其實都是父母關係的縮影。趁他還沒有衍生為定型的人格,趕快修正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三、讓愛好(興趣)成為專業或事業

  案例32

  趙女士:我帶女兒去學圍棋,但她不是在棋盤上亂畫,就是把棋子散落在地上,讓圍棋課無法正常進行,最後我不得不把她領回家。但無論我怎麼罵她,她就是哭,就說不想學了。

  諮詢師:您為什麼要讓她上圍棋課?

  趙女士:想讓她的智力開發得更多一些,不是都說圍棋有助於人的邏輯思維嗎?而且這對她將來學數學也有好處。

  諮詢師:您的這些好意,女兒能聽懂嗎?

  趙女士:孩子當然不懂,但我得盡到責任。

  諮詢師:如果女兒聽不懂,她能接受嗎?不接受,又怎麼配合您呢?

  趙女士:那就不讓她學了嗎?將來掉隊了怎麼辦?

  諮詢師:除了圍棋,您女兒就沒有別的愛好嗎?您為什麼一定要讓她在這方面深造呢?

  趙女士:唉,我是個事業心很強的人,但苦於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導致學歷不是很高,現在經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我才想早一點開發孩子的智力,決不能讓她再像我一樣吃虧。

  諮詢師:可她現在不正和您當年一樣在受罪嗎?

  趙女士:這怎麼可能呢?

  諮詢師:也許她有自己的愛好,可是因為沒有條件發展,被迫放棄,這和您當初有什麼不同呢?

  趙女士:那總不能讓孩子無所事事吧?

  諮詢師:興趣並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它是在嬰兒期通過觀察和感受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獲得的一種認知。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它的含義就是「孩子會不加分辨地模仿父母的一切,並與自身的條件、周圍的環境相結合予以加工,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興趣是感性的,而愛好是它的深加工,已經具有理性的成分,因此它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趙女士:您是不是說,孩子的一切所謂天賦都是父母賦予的。

  諮詢師:是的,只不過一般的父母沒有覺察到這一點。因為他們不認識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所作所為,以為自己的一切表現都是自然得來的。其實,他們也是從孩子階段過來的人。進而,他們再通過自己難以覺察的行為和思維影響著下一代。

  趙女士:那麼愛好和興趣有什麼不同嗎?

  諮詢師:所謂愛好者,就是孩子在父母關愛下得到的好處,是孩子因家庭之愛而產生的喜好,它的主體不是愛好本身,而是心情。它會深化到孩子內心的最深處,一生都無法磨滅——它是父母之愛的寄託,是孩子認為與自己生存直接有關的產物。所以就算受到再大的壓力,孩子也不可能從心底里真正放棄它。同樣,如果家長一味地花很多成本讓自己的孩子上什麼特長班或興趣班,孩子喜歡還好說,如果是被迫的,他們就會把「愛好」和「被迫」畫上等號,那麼幼兒決斷便會形成「被迫從事某事」的經驗,這也會形成對生命能量的內耗。

  分析

  1、強迫的後果

  母親的這種做法就是在讓女兒為自己當年的不良經驗負責。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思路也不符合邏輯,因為她強調的主體是條件,而不是人本身,即條件如何,所以人才要如何。在此,人成了客體,被環境制約著,然而她又在強調為孩子著想,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

  其實,她並沒有考慮女兒的成長環境,她忘了女兒是另外一個人,生活條件很好,有自己開發智力的渠道。如果這位母親一味地按自己設定的方式打造女兒,那麼這個女兒也就成為另一個她——因母親(環境)的過分干涉,而不能去發展自己所喜愛的其他興趣,從而又形成幼時的不良經驗。

  2、引導的智慧

  莊子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已經告訴我們,如果順其性以行之,一切便可豁然開朗。教育孩子也同樣,培養孩子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智力,不可以硬來,否則只能是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就算孩子當面不反抗,也會在暗地裡逆反。香港電影《新警察故事》中就表現出這樣一個情節:那個惡貫滿盈的、專門和警察對著乾的富家子弟,就是因為幼時經常遭到身為警司的父親的打罵,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創痛,他長大後才把與父親相同「屬性」的人當成投射的對象加以報復。這就是反社會人格。因此,父母越是希望孩子成才,或朝著他們認為的方向改造孩子,越可能得到相反的結果。這就是「強扭的瓜不甜」。

  每種化學元素有無數種組合的可能,這些可能會製造出無數產品,有的可以毀滅世界,有的可以服務於人類,有的只是一盤散沙……。其實孩子也如同那些元素,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他們的組合方式,全看家長是不是科學家——培養興趣,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它需要愛心和耐心,同時需要智慧。

  心靈處方

  學會跟孩子一起數車號(比如:京C13579):裡面有語文、地理、英語、拼音、數學。而這一切學習興趣的培養,一定要親情內因作前提。它會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和親切感,於是他會把這些知識融於親子的和諧關係中,形成真正的興趣和愛好。將來步入學校,這些科目也自然會成為他的興趣,學起來自然不那麼吃力。

  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一)自信離不開父母的關注

  案例33

  某家長:我兒子和鄰居家的孩子比賽爬滑梯,鄰居家的孩子一鼓作氣地上去,可我的兒子總是在接近終點時沒了力氣。這是為什麼,我兒子的營養也不差呀?

  諮詢師:您看那個孩子,在他身邊,爸爸一直在為他加油;而您的孩子在爬的時候,您只是坐在一旁看手機信息……

  某家長:這會有什麼影響嗎?可我有時候為他加油的時候,他還是會輸。

  諮詢師:其實孩子的自信、耐力和爆發力等身心素質的訓練並非一日之功,也不是臨時抱佛腳可以促成的,它是日積月累的成果。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父母的關注程度。

  某家長:可能您說得對。我的兒子和他的兒子一起學騎車,他的兒子只有4歲,我的兒子已經7歲,可他的兒子卻在10分鐘內學會了騎車,而我的兒子在三周內才勉強學會上車……

  諮詢師:父親對兒子而言,就是能力的代名詞,如果關注不到位,那麼就要好好體會一下「養不教,父之過」的含義了。

  分析

  1、自信心的基礎是父母的關愛

  學步車裡的孩子會不時地看看身後的父母。如果父母熱情地關注他、鼓勵他,這個孩子會越走越遠,他的表現欲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因為,他從父母那裡找到了自信心;如果父母在聊天或看報,這個孩子會待在原地不動,或發出聲音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父母不見了,這個孩子會「哇」的一聲哭出來,不僅不再前行,而且還有可能破壞學步車或其他的東西,以此來表達他的不安與不滿,並以此「引起父母重視」。

  由此看來,自信心的基礎是父母的關愛。上述那個爬不上滑梯、學不會騎車的孩子,父親只知道一味地埋怨孩子或注意現象,卻始終看不到自己身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影響。他沒有與孩子換位思考。是啊,他很忙,也許對他而言,成就感要超過對兒子的關愛。

  2、平常心來自於安全感

  自信心是性格健全的要素之一,而性格健全來源於安全感。父母的關注提供給孩子「對自我存在的確定性」。由此,他會安心專註於某一項自己喜歡的,同時也能被環境接受的項目。此時的他,因家庭和睦而具備一切可能性(母親為大地,父親為老天,越風調雨順,樹越有可能成才),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引導。因此我們常說某某孩子天賦極高,或天生聰明,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都差不多,都是「性相近」,而後才是「習相遠」。

  心靈處方

  自信心的基礎是父母的關愛,表現形式為真誠和生動。即:允許孩子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在一起,不禁止,不強迫,不否定,只是陪伴,並以自己為表率,讓孩子感受到和睦的家庭關係。就如同糧草充足、指揮官以身作則時,士兵才能有必勝的決心。

  案例34

  孫女士:我的兒子即將面臨高考,但第一、二次模擬考試成績都特別差,我都快急死了……

  諮詢師:孩子能不能自己說說考不好的原因?

  高中生:嗯,我也說不清楚,可能是沒有複習好吧?

  孫女士:你怎麼總複習不好,學校有老師,家裡有我,給你提供了多好的條件,你有什麼資格說複習不好?

  諮詢師:您別急,讓孩子自己說。

  高中生: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那些書就頭疼,沒興趣,犯困。然後逼著自己看,眼睛在看,腦子在走神,這種情況總會出現。我也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也特別著急。

  諮詢師:那麼你走神的時候,腦海中閃現的都是些什麼內容呢?

  高中生:什麼都有,有武打的、動畫的、歌星的、音樂的……反正是亂七八糟的,根本沒什麼頭緒。

  諮詢師:是不是只要一接到複習功課的指令,就會出現這一切?

  高中生:差不多吧。

  諮詢師:你看電影或玩遊戲的時候會走神嗎?

  孫女士:那還能走神,叫吃飯都不來,誰叫都不出去,哼!

  諮詢師:剛才你們談了半天,我想知道爸爸和媽媽一樣擔心嗎?

  孫女士:他爸特別忙,根本顧不上他。前幾天好不容易趕上看見他,一打聽兒子的考試成績,這下可好,氣得飯都沒吃,劈頭蓋臉就是一頓,連打帶罵。說實話,我看著都心疼,可我也沒招了,自己一個人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諮詢師:打罵不是辦法,應該讓孩子的爸爸多跟孩子交流,多陪陪孩子,特別是在這個階段,好嗎?

  分析

  1、孩子因「糧草短缺而戰績不佳」

  孩子的成績不佳與爸爸對他的忽視有很大關係。如果只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而不考慮父母因素,再努力也效果不大。打個比方: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叫官渡之戰,只因曹操燒了袁紹的糧草,導致袁紹幾十萬大軍全線崩潰,幾乎全軍覆沒……

  孩子高考如同上戰場,對他而言,糧草就是家庭和睦。但這個家庭的父親因為忙而忽視了家庭責任,陪不了妻子,也顧不上孩子,這對於即將上戰場的孩子來說,就等於「糧草短缺」。因為,這個孩子相當一部分精力要替父親彌補家庭的責任,因此他在學習方面欠缺動力,自然成績不佳。

  2、兒子替父親彌補責任

  因家庭經驗中有「爸爸因為業績突出而不顧家庭」的暗示,所以孩子便以「成績不佳」把自己留在家裡,以維持家庭完整。他的潛意識會自動產生這種決斷。

  如果把孩子比喻為一輛車,那麼母親是馬達,父親是加油站。孩子跑不起來,是因為缺少汽油(父愛)。因此,這個孩子缺乏自信。如果延伸到以後的工作中,就如同在臨門一腳時猶豫不決,表現為擔不起責任。

  心靈處方

  自信心是無法道明的,它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是吃飯、睡覺時那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但它必須有飯可吃,有床可睡。因此,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特別是父母的關注,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就如同馬達和汽油對一輛汽車的意義。

  (二)優等生為什麼成了挫敗者

  案例35

  吳先生:說來也怪,在大學時我一直是班裡的優等生,最先拿到碩士學位,我媽知道後高興得都哭了,我對自己也特別滿意。誰想工作了,在學校學的那些東西都用不上,特別是我不會拍馬屁,所以這身才華根本沒有用武之地。沒有業績,自然也得不到老闆的賞識。可有些人根本沒我學歷高,因為摸得准老闆的脈,所以成功率反而比我高!

  諮詢師:可您現在是自由職業者呀。

  吳先生:是,後來我一氣之下就辭職了。自己創業,開公司,好不容易辦下照來,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先後也請了幾個人幫忙,可不是斤斤計較,就是佔小便宜,我們總是意見不統一,最後只好關門。唉,弄得我焦頭爛額,上班不是,下海也不是。我那點才華到了社會上,怎麼一點也用不上?

  諮詢師:您提到才華和專業的時候比較自信,可一涉及單位和公司就顯得比較沮喪。您自己感覺到了嗎?

  吳先生:本身在涉及這兩方面的時候,我就是不同的感覺。

  諮詢師:那麼您分析過原因嗎?

  吳先生:嗐,因為它們與我的自信與自卑有關,這還有什麼分析的?   諮詢師:既然您充滿自信,又何來自卑呢?

  吳先生:您都知道了還問我,我的學歷和能力不相匹配。

  諮詢師:為什麼?

  吳先生:我覺得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他們只教讀書,不教做人;只看成績,不看能力。

  諮詢師:那是不是所有學歷高的人能力都差呢?

  吳先生:也不是,對呀,怎麼這種結論單單適用於我呢?

  諮詢師:因為它只與您個人有關。

  吳先生:願聞其詳。

  分析

  從對話中看得出,吳先生始終在以咄咄逼人的語氣追問自己的諮詢師,看得出,他仍在賣弄才華,高高在上,難以低頭。因此,諮詢師採用排除法,讓他不得不面對自己,而不是一味地逃避現實,依賴環境。

  1、用優異的成績取悅父母

  通過進一步深談,吳先生坦言幼時有與母親相依為命的經歷。那時,父親不在家,他長期陪伴著母親,是個既聽話又懂事的「小大人」。他的一切生存目標,就是滿足母親的願望。比如母親不許他出去玩,以免受別人欺負,因此他就在家一個人玩。

  後來父親回來了,他的聽話在父親眼裡好像不那麼可愛,父母有時還會因為教育方式產生分歧而吵嘴,他自然成為「肉夾饃」。父親生氣會打罵他,母親生氣就不理任何人,弄得他十分不安。但父母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希望他學習好。只要他拿回100分,父母的臉上就都會露出笑容,他們也會和睦好幾天。因此,他把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個好分數會換來家庭和睦。

  2、身心分離

  分析時我告訴他,父親打罵他,主要是因為他取代了父親的角色。因為長期的母子相守,他已經代替了父親的位置,因此父親必須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他驅趕出父母圈子之外,讓他知道:我才是她的男人,你是我兒子,老子有權教訓你!當然,這只是潛意識中的思維,現實當中,父親一定合情合理地打罵兒子。

  但是也由於這一段經歷,吳先生才眼高手低。因為他只知道分數的意義,卻沒有人教他生活能力。因與父親不和,所以長大後自然也與老闆不和,他們同樣具有權威和衣食父母的角色。與合伙人處不好關係,源於幼時不出門的經歷,在他的幼兒決斷里充滿了母親的暗示:外面是危險的,同齡之間是矛盾的,別人是會欺負你的……加之父親回來後,他又深刻感受到同性之間的確如母親所說。因此,他在內心深處徹底失去了與同性(男人)和睦相處的信心。以此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自然無法與老闆以及合伙人相處融洽。

  3、成功之路

  當年吳先生以犧牲自己的童真來維護家庭的完整,因過早地成為「小大人」,故實際年齡和心理年齡脫節。也就是外強中乾,力不從心,夸夸其談,但又無法對自己的承諾負

  責。這就是典型的因缺乏自信心導致的喪失責任感。

  因為,自信心是責任感的前提,如果沒有自信心,勢必缺乏責任感。培根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而成功本身,就是真正為自己負責的過程。由此,我們仍要強調幼兒決斷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果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健康的家庭環境,讓他形成健康的決斷,那麼就是為他的將來鋪墊了一條寬廣的成功之路。

  心靈處方

  讓吳先生放下架子是很困難的,在現實的挫敗和維護虛榮的面具面前,他選擇了面對現實。因此,他哭了,為自己的幼時難過,為那個「小大人」傷心。他回到了30年前,與幼時的自己換位思考——這種哭泣療法比較適用於那些家庭經驗不良的人,但一定要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回溯生命本源,調整性格緣起,是生命工程的大事。 ·引言·

  手足之情不同於親子關係和兩性關係。親子關係是:孩子就是要靠父母養活,他們之間等級明確,有實質性代溝。而兩性關係需要異性間進入彼此的本質,用性來完成締造家庭、傳宗接代的任務。手足之情的特徵表現為趨於平等和精神上的依賴,在精神層面上體現出人與人之間最高層次的心靈互動。

  在兄妹關係中,妹妹對哥哥的要求完全可以無條件表達,無條件依賴哥哥;弟弟對姐姐也是這樣。反過來,兄長或姐姐對弟弟、妹妹也是無條件保護和管理,他們之間在互動時無須事先聲明,完全處於理所當然的狀態。但理論上,他們絕不深入接觸到對方的生命實質——養育和性。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手足關係之間也多少存在部分的親子、兩性關係的性質。比如當家中的大人長期不在時,兄長或姐姐也會自然地挑起父母的責任,承擔起養育弟弟、妹妹的義務。在兩性關係方面,兄妹或姐弟雖不可能發生實質性的性關係,但他們彼此間都會形成「共存模式」,此模式會影響到他們將來尋找配偶時的標準,以及在此標準下產生的手足關係。

  比如一個男孩子如果有和姐姐長期生活的經驗,他就有可能把此經驗帶入尋求配偶的觀念中。表現為,他有可能對一位年齡大於他的女孩子產生興趣,與她相處時,他也會不自覺地把以往姐弟關係帶入其中,以姐姐的標準要求、衡量對方。兄妹關係亦然。但也有例外,就是他們有可能找一位與手足異性完全相反的人。比如妹妹找一位與哥哥性格截然不同的男性作丈夫,那麼也許是因為妹妹在與哥哥相處時感到壓抑,或無法自主,哥哥在某種意義上更像父親,於是這個妹妹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反彈,其本質用意,也是在潛意識中尋找一個她所希望的哥哥。

  手與足同為身體器官,各司其職,且在運作時協調默契,它們早在出生前就已經過千百次的「磨合培訓」,熟練程度非比尋常。家庭作為一個系統,正如身體各部位的功能一樣,既缺一不可,又相互理解、作用,而打破這一平衡,對身體來說,就意味著殘疾。

  對當今大多數的「80後」而言,他們的手足關係便處於「殘疾狀態」,因為他們基本上從小沒有兄弟姐妹間的玩耍,長大後也沒有手足間無條件地付出與索取。他們沒有為兄弟姐妹負責的機會,甚至連犧牲童真的機會都沒有。因此他們往往團隊意識淡薄,缺乏協作關係。對他們而言,一切同齡間的關係都是有條件的,自己不必為環境負責,環境也不必為自己負責,個人與環境之間只是交易關係。所以在一些人看來,「80後」,包括「90後」的年輕人沒有責任感,沒有人情味,非常自我且目中無人。

  讓我們把時光推移到20多年前。在一所房子里,有一個小生命誕生了,當他呱呱墜地時,像所有的嬰兒一樣可愛、純真。當他長到兩三歲時,上了幼兒園,看到別的小朋友手中的小玩具,自己也喜歡,想拿來玩,對方不給,於是老師和父母告訴他,他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對方交換。這就是最初的交換意識,於是他了解了平等。回到家裡,他拿著小朋友的玩具對父母說,還要用自己的玩具去換新的,但此時的父母已經很累了,他們用各種方法「說服」了孩子。可他是不理解父母那個累的,他只知道,從交換中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他喜歡這種交換和分享,可自己沒有能力支配這種快樂,於是,他開始感到孤獨。

  他希望父母和他一起玩,並同他們產生交換和分享關係,然而父母有父母的事,不可能像同齡小朋友那樣和他有相同的興趣。久而久之,他對父母徹底失望了,只要一回到家,他就不得不面對「自己一個人獨享玩具」的現狀,但他不會去問父母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他只是越來越認同現狀,他只能孤芳自賞。而當他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交換玩具時,由於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所以家長往往以客套的語言和情緒傳遞給他們一種信息:這種交換是有條件的,如果沒有禮貌,不低頭來要,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因此,他們也從中學會了有條件地付出和索取,這與手足關係中的那種無條件正好相反。於是,小朋友們從小就彼此界限清晰,不會無條件付出。在同齡間,他們不用替對方負責,一切都是一對一的關係。然而在手足關係中,無論兄弟姐妹是幾個人,在遇到同一個利益時,他們都會自動地形成一個整體,或去維護家庭完整,或去分享家庭利益。在他們之間,一個蘋果可以分成幾塊來吃,但在獨生子女之間,一個蘋果往往可以換來一個梨——他們沒有機會體會「不用交換就可贏來的分享」,在他們之間,分享的前提一定是不損害自己的利益。

  也因此,他們在利益方面劃分得相當明確。也就是說,「我不會給你添麻煩,你也別想占我的便宜」。他們伴隨著這種經驗成長,而這一點在同學關係中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衝突。帶著這種經驗他們走出了校門,走入兩個非進入不可的集體:兩性關係和工作單位。

  在戀愛和婚姻中,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不大可能無條件付出,這便無形中締造出婚姻的大忌。在單位,他們因缺乏「一個蘋果分幾塊」的觀念,常常被長輩、被領導視為自私的人,說他們只顧自己。他們的分享意識,完全奠定於交易之後,這便與在手足關係中長大的領導和長輩們產生差異。在長輩看來,人與人之間不必講得太清,只要做了,對方自然領情,就算不領情,作為大哥、大姐,也只當遷就了對方一次,只要他們客氣些,自己就沒有什麼損失。可是「80後」,他們從沒作過大哥、大姐,更沒有機會當弟弟、妹妹,他們不會領「無條件」的情,不會讓著別人,也體會不到別人在讓著自己。他們的觀念中沒有什麼讓不讓的,一切最好明確些。對他們而言,含蓄的表達都是在兜圈子。

  可成人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有許多事是說不清或不能直說的。辦事時,也常常不可太明確。待人處事,不公平的時候居多,如果總感到自己得不到平衡,便意味著無法融於人際關係。但對失衡心態的承受能力,必須在手足關係中培養,如果面對不了,就不得不迴避交往。也因此,許多「80後」或「90後」在一個大集體里總處於孤芳自賞的狀態,這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樣,而是源於他們實在沒有辦法,才不得不選擇像小時候一樣的狀態——一個人在房間里玩。

  所謂義氣的「義」,就是無條件地對交情負責。正如桃園三結義中的劉、關、張,結義後便成為無條件承擔的「鐵三角」關係。之後,一切行為均以此為核心,三人彼此互為延伸,擁有的時空被手足之情分享。

  武松為了大哥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不僅丟了飯碗,還吃了官司。如果你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值嗎?他只會笑一笑,說你問這個問題毫無道理。也正是因為這個毫無道理,他才會毅然地到梁山聚義,與新的夥伴結盟,形成新的手足關係。

  由此可見,正是因為手足關係的無條件,才產生這個「義」。「義」所包含的責任心,正是團隊精神的核心——如果沒有桃園結義,沒有梁山聚義,便沒有合夥打天下的創業精神。

  人與人之間保持的某種關係,必須以同一個利益加以貫穿,特別是在共事時,就更需要名正言順和萬眾一心。因此,這個共同利益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它越表現為物質化,生命力也就越弱,比如金錢關係、酒肉朋友,就遠不如故交、知己。也就是說,越在物質上體現為交易的人際關係,就越經不起事件和時間的考驗。

  一、兄弟姐妹中可能會出現一個犧牲者

  案例57

  王先生:我是一個沒出息的男人,在家裡我地位最低,可我不想總這樣。雖然我的收入和職業不如弟弟,可我總想找個機會幹出一番成績,讓他們看看我也是一條漢子。

  諮詢師:您有一個弟弟,他是幹什麼的?您的收入和職業怎麼不如他?

  王先生:我就這麼一個弟弟,他是一家公司的高級主管,而我剛剛下崗。

  諮詢師:你們兄弟關係如何?

  王先生:我們的關係一直不錯,從小我就總護著他,有時候我挨打也是為了他。唉,為了這個弟弟,值!現在,他有出息了,反過來幫我,有時候還給我錢,我就像被他救濟似的。老實說,有時候我挺過意不去的。

  諮詢師:父母對你們兄弟二人有沒有偏向?

  王先生:我媽對我挺好的,我爸喜歡我弟,因為他學習比我好,我只是聽話。我爸平時經常打我,有時候他明知道是弟弟惹的禍,可那也成了我沒有照顧好他的罪過。我爸一直看不上我,現在也是,不過這也是事實,我的確沒弟弟有本事。

  諮詢師:您看過戰爭片吧。

  王先生:嗯,當然看過,我最愛看打仗的電影了。

  諮詢師:那些跑在前面的人,是不是最有可能吃槍子兒?

  王先生:當然了。

  諮詢師:他們倒下了,是不是後面的人就能安全一些?

  王先生:是的,前面的人都是敢死隊。

  諮詢師:所以他們沒有機會看到最後的勝利,也沒有機會享受勝利果實。

  王先生:是的,他們已經犧牲了。

  諮詢師: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犧牲的烈士,哪裡會保證其他人的成功?

  王先生:您是說我?

  諮詢師:從小,正是您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弟弟的成功。如果不是您處處保護他,處處替他擋子彈,他就不可能那麼順利地走到今天。

  王先生:可我並沒犧牲呀?

  諮詢師:您當年犧牲的是童真,是弟弟的那種無憂無慮。對一個孩子來說,您犧牲的是天性,是享受安全的條件。這是成長過程中的能量犧牲、精力付出。

  王先生:是嗎?可我過去從沒這樣想過,也就是那麼做了。

  諮詢師:沒有一個孩子會有意去做某事,他們都是無意中完成的,這才是個孩子。因為孩子最真實、直接,他們的一切都圍繞著家庭關係,您也不例外。

  王先生:哦,明白了,原來我是一個烈士,他是一個享受勝利果實的倖存者。

  諮詢師:家庭系統中,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手足關係中尤為多見,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犧牲,長大後再反過來相互補充。這本來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王先生:可我該怎麼辦?付出了那麼多,現在還混不出個人樣,是不是我就是這樣了,這是不是命運呀?

  諮詢師:我倒覺得這對您未嘗不是件好事。

  王先生:怎麼講?

  諮詢師:現在您知道了自己的經歷,就有了第二次重生的機會,您還可以做人生的第二次規劃。可弟弟沒有了,他過去就很順利,現在也比較成功,他沒有必要改變什麼。

  王先生:那我怎樣改變?

  諮詢師:您不具備像弟弟那麼多的資源,所以才一切都可以從頭開始。這裡需要記住一點,任何人都可以認為您沒本事,只有您自己不能這麼想。您要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沒出息」,為什麼犧牲,這樣才能給自己一條活路。

  王先生:是的,我們家人都看不上我。

  諮詢師:因此您不能不給自己機會,想要讓他們在習慣面前改變看法,您自己就要先接受自己,看得起自己,自立、自強、自尊。幫當年的自己活過來,給自己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王先生:您講得太好了,我都記下了,我一定不辜負自己!

  分析

  1、幕後英雄的價值

  王先生作為哥哥,承擔了照顧弟弟的責任,這勢必導致他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維護手足關係中,加之他長期接受家長的「你是哥哥,要照顧弟弟,要讓著弟弟」等暗示,導致他更覺得自己既成為哥哥,就要無條件付出,而去學會做一個大人。這足以讓弟弟抽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志趣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憂無慮。可對王先生而言,無憂無慮便顯得與哥哥的責任不太相符,於是,他被迫犧牲自己的童真,成為手足關係中的「炮架子」。>

  「炮」是贏棋的「功臣」,大家為「炮」而鼓掌,「架子」的作用卻被大家忽視。因為人類有一個共同的趨向:只在乎眼前的既得利益,只看到面前的贏家,而往往忽略其過程及幕後英雄。

  2、給自己一個重生的機會

  系統中的能量就是這樣分配的,有得到的,就有失去的;有勝利的,就有失敗的。這都是一體兩面,也是手足關係的互動模式。

  因此,家長要一碗水端平,這對於在家庭中有手足關係的孩子來說顯得特別重要。如果家長做不到公平,犧牲者就要自己做出調整。首先要看清自己的經歷,以及它所形成的生存經驗和各種觀念,再進一步了解自己今天的一切特質原來均來自於上述過程。這時候,這個當年的「小大人」就不要再充大了,給自己這個外強中乾的皮球放放氣,讓自己成為本來的樣子。此時,自己才真的活了。

  心靈處方

  當別人都看不起自己的時候,自己一定不能看不起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為什麼一路走到今天。但這並不意味著怨天尤人,而是從摔倒的地方爬起來。此時,再不用看周圍人的臉色,完成那個孩子當年的心愿:走自己的路。 二、重男輕女的後果

  案例58

  秀女士:我覺得自己有非常嚴重的心理問題。您看,我都41歲了,至今還不想解決婚姻問題。而且我一向比較自卑,在家人面前總抬不起頭來,在男性面前也是這樣,不知是害怕他們,還是討厭他們。您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

  諮詢師:您家裡有男性的手足關係嗎?比如哥哥或弟弟?

  秀女士:有的,我有個弟弟,我大他9歲。

  諮詢師:你們的關係怎麼樣?

  秀女士:不怎麼好,或者說我覺得我們好不了。

  諮詢師:為什麼這麼說?

  秀女士:我覺得我們的關係不正常。我們不像姐弟,倒像是母子。

  諮詢師:有什麼具體事情嗎?

  秀女士:說不上來,反正我怕這種姐弟不姐弟,母子不母子的關係。我們無法像姐弟那樣平等溝通,也不像母子那樣彼此依賴。

  諮詢師:父母關係怎麼樣,他們對你們姐弟公平嗎?

  秀女士:您說這個我倒想起來了。有一次,我為弟弟倒開水時,因力氣太小,不小心把暖壺摔了,我和弟弟的腳都被燙傷。聞聲而來的父母對我一陣訓斥,然後抱起弟弟就往醫院跑,對我的燙傷根本視而不見……那年我只有11歲。我當時獃獃地坐在床上,看著自己燙傷的腳。心痛遠勝過腳痛!

  諮詢師:是不是他們認為您是大孩子,能夠自理,而弟弟才兩歲,所以特別著急?

  秀女士:如果僅憑這一件事也就罷了,還有許多事都讓我感到自己在這個家是多餘的。

  諮詢師: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秀女士:因為他們重男輕女。從奶奶那裡我就感覺到了。一次,奶奶當我面說我不能為家族傳香火,她也明顯地傾向弟弟。我們小的時候父母都很忙,我便負起了照顧弟弟的責任。但是我認為,這種付出並不公平。

  諮詢師:您有過愛的感覺嗎?比如在青春期的時候。

  秀女士:沒有,也可以說我覺得自己根本不配被人追求,就這樣一直走到今天。雖然也有同事給我介紹過對象,可我就是愛不起來,或者說我覺得對方不會對我感興趣。

  諮詢師:其實您已經把理由說得非常明白了,看來您比較了解自己,就是走不出來。

  秀女士:是的,我該怎麼走出來?

  諮詢師:從哪裡走出來?

  秀女士:從那種自卑的感覺里。

  諮詢師:您覺得自己自卑嗎?

  秀女士:是的。

  諮詢師:您討厭它嗎?

  秀女士:當然。

  諮詢師:所以您走不出來。如果真想走出來,就得接納這種自卑感,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它可沒嫌棄過您,是您自己形成的,您討厭它,就是討厭自己。

  秀女士:是的,我討厭自己,不接受自己。

  諮詢師:接受全部的自己。不要讓那些教條迷惑了,不能讓家庭經驗困住。您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可以為當年的自己做些事了。

  秀女士:當年的自己?是的,我得為她做點事。可怎麼做呢?

  諮詢師:問問那個小女孩,對現在的自己是否滿意,從她那裡可以找到全部答案。

  分析

  1、男尊女卑的經驗讓女人無法接受自己

  從上述對話看出,秀女士接受了「弟弟比自己重要」以及「我是個沒人疼愛」甚至「沒人要的孩子」這個心理暗示。進一步,她接受了「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就是「不喜歡自己的性別」,從而內化了種種不良的家庭經驗。從此,她堅信自己不配被喜歡、被追求、被欣賞。久而久之,她真的成了一個不可愛的女人!

  當家庭不接受女兒時,這個女孩子便得出「我不該存在」的幼兒決斷,即「否定自己」。於是後天與之有關的生活內容,都被這項經驗阻斷。比如當有人喜歡她時,那個「我不配得到愛」的條件線索就會成為她處理感情問題的觀念。這種潛意識的拒絕,要比表面的反抗更具有實質效果,因為,這是性格的產物,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初衷」。

  2、回溯過去完形心理治療

  心理劇一向被公認為是治療家庭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及幫助個人心靈成長的有效方法。在心理劇現場,我們為秀女士模擬了30年前暖壺摔破、姐弟燙傷的場景。當「父母」關注「弟弟」,把她晾在一邊時,當年的心靈創傷逐漸復甦,她的神經系統被激活——不同的是,這一次,我請她大聲說出想說的話,替當年的自己把心裡的抱怨發作出來。

  她跪坐在那裡,泣不成聲,顯得非常無力。此時,我讓心理劇中「她的家庭成員」圍住她,以全然的愛來關注她——撫摸她的手——她的頭髮、肩膀、後背——擁抱她——全家人圍抱在一起,讓她感受到彼此接納、體貼的團圓。從此,她會在內心種下良性的種子,這粒種子是她為自己種的,因此也為她自己所用。首先,她會用到自己的感情世界,當她換一個角度去看待與之親近的人時,那個人便有可能走入她的世界,成為她的依靠。進而,她會對自己的過去說「再見」,並且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因為,她已經是個成人,不再抱怨和遷怒別人的人,不再討厭自己的人。

  對一般案主而言,初愈時都需要一個支持系統,這就好比傷口未癒合時需要護理,電腦殺毒完畢需要重啟一樣——團隊的支持是必要的。因此,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調整性格,就有可能改變命運。

  心靈處方

  把幼時的照片捧在手裡,對當年的自己說些話。但這種「說話」不是你現在作為一個大人說的話,而是按照一個孩子的思維表達。特別是性別不清的女孩子,一定要替當年的自己驗明正身,否則,你便在陰陽兩界不男不女,在兩性間沒有出頭之日。

  三、「未了事件」造成的委屈

  案例59

  梅女士:因學歷不高,我錯過了好幾次提升機會。因此我一直利用業餘時間上補習班,每天回家還要刻苦讀書。我覺得我都有點著魔了,根本控制不住。老公跟我吵,孩子跟我鬧,我都認為他們不理解我。可現在他們不跟我鬧了,我倒有些發憷。而且在最近,我發現他們明顯地都在疏遠我,這種感覺是我最受不了的。

  諮詢師:是不是您一忙起來就根本不顧先生和孩子?

  梅女士:是。我承認自己比較執著,或者用他們的話是有點自私。可他們哪知道我的苦衷?其實,我是個比較自卑的人。因為我們單位人才濟濟,我雖是中層,但學歷較低。

  諮詢師:是不是您錯過了什麼機會才導致這種局面?

  梅女士:是的,我在高考時因差了2分而名落孫山。我想復讀但無論我怎樣央求父母都無法如願,因為父親下崗,所以希望我早些上班替父母分擔壓力,因此無論如何也不想再供我補習。而姐姐因為讀了大學成為一名醫生,看到她那種被人尊敬的樣子,我心裡真有說不出的滋味。憑什麼非要以犧牲我來換取她的今天?她是我姐,我可比她小哇!

  諮詢師:您是在問我嗎?

  梅女士:哦,當然不是。我是在抱怨,自言自語。

  諮詢師:可是,這一切都不可逆轉,再怎麼抱怨也沒有意義了,對嗎?

  梅女士:是的,沒用了,這就是命。

  諮詢師:因此您就拚命地補習功課,希望通過現在的努力彌補過去的失敗?

  梅女士:是吧,應該是這樣。

  諮詢師:那麼現在您欠家人的債,是不是將來還要還呢?

  梅女士:怎麼會是這樣,一步錯,步步錯。

  諮詢師:錯在哪裡?

  梅女士:錯在我爸。

  諮詢師:恐怕,這就是您至今無法釋懷的原因。如果您把責任推到父親身上,那麼這個心結是無法根本解開的,否定他,就是否定自己。比如您現在對老公和家庭的不管不顧,不正是在抱怨家庭嗎?但現在的家庭是您的,而過去的家庭以父母為主,您無法把抱怨發泄在父母身上,就找了一個可以接受您,而又與您同樣親近的家人來施以報復,這不是顛倒嗎?到頭來,您的家庭關係因您而疏遠,即使您拿到了學歷,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梅女士:是啊,那我該怎麼辦?我不想沒有家,也不想總落於人後。

  諮詢師:這是您的選擇,其實這兩者本身並不矛盾,是過去的家庭經驗給您造成一個矛盾的印象。

  梅女士:是嗎?

  諮詢師:回去不妨和先生、孩子溝通一下,告訴他們您為什麼會如此,只要您跟他們道出實情,他們肯定理解您,這就是家人!

  梅女士:我現在感覺非常對不起他們!是的,我要回家,我想他們……

  分析

  1、「未了事件」被帶到今天的後果

  由於梅女士當年的「未了事件」,將她卡在學歷門口,就像一個前鋒將本該踢進的球踢到門柱上——遺憾之際,他也會想:如果再給他創造一次同樣的機會,他是決不會再失誤的。可是,這個機會再也沒有光顧。於是,這位前鋒便常常在沒人的時候回憶那個過程,後悔自己當時為什麼沒能把握住機會。他甚至趁沒人的時候會獨自跑到球場,一再地踢那一腳。可此時,看台上沒有人,也沒有隊員與之配合,他只是在復溫舊夢,觸摸原傷。

  梅女士的做法是一樣的。但再拚命地補習,也只是自慰,並不能代替當初那有可能實現的成功。同時她認為,正是因為自己的犧牲才換來姐姐今天的人前顯貴。而且,她對父母也心存抱怨,認為他們在對待自己和姐姐的態度上不公平。雖然理性告訴她,當初的事件與父親下崗有關,但對於當時的她——一個學生來說,事實就是失敗的結果,兩分的差距,令她終生遺憾!這遺憾化作她的現實動力,同時,她將對父母的抱怨轉移到現在的親人身上,表現為忽視家庭責任。

  2、手足關係中常出現得失分工

  手足關係中,往往有這樣一種分工:以某人的犧牲換取其他家庭成員的成功。有時,犧牲者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由老大來扮演,全看當時特定的家庭背景。在有兩個子女的家庭中,一般都會呈現出這種關係,雖然將來會顯現出這種關係的後果,但毋庸置疑,它使得子女在幼時便培養出對彼此負責的分工協作關係,這對他們的性格形成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其中主要表現為在一個團隊中的人際關係處理,以及在合作關係中的角色定位,更重要的,是它會影響到夫妻關係。  3、得失之間的轉化

  在與梅女士進行深入諮詢時,我通過分析使她看到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因這種特定的「分工協作」而形成的現實狀況,雖然它存在著局部的、不可逆轉的「不公平」,但同時也培養出了她吃苦耐勞、不屈從於命運的品質,並給了她第二次重新選擇的機會。

  我告訴她,過去,是她「為家庭犧牲」,和「後悔不已」的30年,雖然這給她的生命造成了許多內耗、內疚,乃至產生自虐,但換一個角度看,她盡到了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她應該為自己鼓掌喝彩,讚歎自己這個英雄,為了其他家庭成員的成長及家庭完整而做出的自我犧牲。現在,她的使命已經完成,下面,就是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了。她要學會愛自己的家人,因為她的丈夫和孩子沒有必要成為她遷怒的對象,他們不是關係人,卻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愛著她,接受她的一切,而且是目前這個世界上唯一和她同命相連的人——愛自己,首先要愛自己的家庭,而不是總讓幼時的陰影籠罩在無辜的家庭之上。

  4、所謂認命,就是接受自己的經驗

  這是分析和治療的一個環節,其中有兩個含義,一是讓案主認命,也就是接受自己的經歷,以及這經歷為後天造成的影響。再者就是在這個接受的前提下,為自己的生命做重新的選擇。這就好比在國外生活的人不能總帶著對國內的抱怨,因為你再抱怨,也是父母所生,雖然過去可能因種種因素導致你營養不良,但是,你已長大成人。如果因營養不良而一味地埋怨大米、白面,以及過去的生活環境,那麼,你就沒有真正出國。到頭來,西餐沒有盡享,中餐也被你浪費了。

  其實,有類似上述關係的家庭成員,應該感激這段經歷。那個今天的成功者,因為你當年的付出而原地踏步,而你,當年雖然做出犧牲,現在卻有機會重新站起來,再去規劃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道路。因此,你的家庭關係為你創造了更大的自由,而自由是人性的奢侈極品,也是必需品。

  在手足關係中,還存在著家庭成員中不止是兩個子女的現象。比如三個子女中,老大往往承擔著將一部分精力用來替代父母照顧弟弟或妹妹的角色。當然,這種結論未免武斷,但我們無意在統計概率的問題上反覆論證其可靠性。我們只是著力於可能性,以及這種可能性誘發的心理問題,找出癥結所在,儘可能解決它。

  心靈處方

  家和萬事興。如果一個女人失去了家庭,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無法對自己做出交代。即便她的事業成功,內心中的母性和妻性,也會不住地自責。如果壓抑它們,就等於否定自己的性別,那麼身心疾病將會接踵而至。

解答家庭里的心理問題-拯救家庭:親子關係(1)

解答家庭里的心理問題-拯救家庭:親子關係(2)

解答家庭里的心理問題-拯救家庭:手足關係(1)

解答家庭里的心理問題-拯救家庭:手足關係(2)


推薦閱讀:

糾結的根源
胡有宸:家庭艾灸常見問題10問答系列之三
你願意放棄自己的工作,去生孩子和照顧家庭嗎?
家庭理財的四個賬戶 不投資可能要吃虧!
6,喬治的出生經過

TAG:親子關係 | 心理 | 家庭 | 親子 | 拯救 | 關係 | 問題 |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