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反思中國高等教育
劉道玉/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 定價:25元
內容點擊
一直立於改革潮頭的劉道玉,雖飽受爭議,但深孚眾望,被廣大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譽為「永遠的校長」、「武漢大學的蔡元培」。 他的每一次針對中國教育問題的發言都會引起轟動,《中國高校之殤》,是他繼暢銷書《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後又一針對中國教育問題的力作。從 「大學理念」、「教育體制」、「校長遴選」、「大學學術」、「教育改革」 五個方面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明確指出高校五大弊端,並據此給中國高等教育開方抓藥,指明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超薄精讀
大學理念之惑
近10年的大學擴招,最明顯不過地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高速度、高指標的指導思想。
我國大學城是人為建造的,是政府與開發商聯手促成的,開發商是為了賺錢,而政府是為了炫耀政績。
如果說我國現在還沒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與其說是辦學硬體上的差距,毋寧說是人與軟體的落後。
辦學理念的平庸根源在於辦學的領導人不是教育家,他們缺乏創造性,不敢冒改革的風險,行使真正獨立自主的辦學權。
如今,大學已經不是一塊神聖的「凈土」了,用亂象叢生來形容我國的高校,絕不為過。
現在大學裡相當多的教師的研究,不是為了個人真正的興趣,而是為了發表論文、提升職稱、申請專利、鑒定成果、轉讓技術。
教育體制之弊
為了縮短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以了卻中國人的諾貝爾獎的情結,必須放棄以計劃經濟思維指導科學研究的體制,給原創性的重大研究留出最大的空間,給科學家以最充分的學術民主與自由。
目前教育集權恐怕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最嚴重的時期。 「官本位主義」是不願放權的障礙。
僵化的教育體制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難題,而且最終也將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大學的獨立自治在世界教育界是通例,大學民主是最高原則,指引精神是科學大門的鑰匙,沒有批判精神就沒有創造。
校長遴選之誤
一流大學必須擁有一流教育家的校長。
大學的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從教育規律,大學的各項制度、學風、環境都要符合人才成長的規律。
現在教育領域普遍缺失改革精神,浮躁、實用主義和一切向錢看的歪風邪氣逐漸替代了嚴謹、求實和創新的學風。
不客氣地說,一個沒有變革思想的校長,是很難引領大學前進的,也就不能培養出有變革思想的傑出人才。
大學學術之浮
我們應當倡導自由的教學,讓學生有自由選擇學校的權利,自由選擇專業的權利,自由選擇課程的權利,自由選擇導師的權利,自由決定自己畢業時間的權利。總之,我們要讓學生做到:我選擇,我喜歡;我夢想,我實現;我創造,我快樂!
「官本位」和「師道尊嚴」的束縛,壓抑甚至是窒息了學生的創造精神。
育人與造機器是完全不同的,大學不是製造「機器人」,而是培養能夠創造新知識的人。
教育改革之難
獨立、自由和民主是大學教育的精髓,沒有自由民主的和寬鬆的校園文化,就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
中國現在需要一場真正的教育體制變革,而不是小敲小打的改良。要放棄「大一統」教育領導體制,轉變領導職能,實行大教育小政府,賦予大學真正獨立自主的權力,實行教育家治校,發揚大學自由民主的精神。
遴選研究生導師必須採取能者為師的原則,決不能搞平均主義或者吃大鍋飯。(寒影/輯)
推薦閱讀:
※法國「9·11」啟示錄:反思歐盟
※大陸香港兩地罵戰,事件後的全面反思(2)
※杜保瑞:對牟宗三華嚴宗詮釋的方法論反思
※班主任工作的三個典型案例與反思
※9/50 你是「伸手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