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松:中西方的政治輿論理應和解

孫培松:中西方的政治輿論理應和解

  • 2011-11-03 08:48
  • 環球時報
  • 我要評論

      現在,中國不斷被國際媒體塑造為自由民主的對立面、自私的重商主義者、威脅鄰居的強權等。外界對中國的警惕以蔓延之勢被強化,必將刺激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兩者相互作用的循環往複可能導致一個反華聯盟在亞洲出現。如果被迫轉向權力政治,中國的復興之路將變得異常艱難。找到一條緩解中西政治矛盾的路徑對中國未來更為有利。

      筆者認為,這個路徑就是尋求和西方達成某些政治上的和解。因為,當我們強烈表達一種絕不與西方為伍的政治意識時,所傳輸的不僅是價值觀念的衝擊,還有對中國獲得主導地位的擔憂。中國應該以更靈活的方針應對這個問題,並在對外傳播中做出適當的政治調整。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西方曾以喜悅的心情看待中國放寬管制的經濟政策,認為「中國以擁抱資本主義的方式開始了偉大經濟變革」。但是今天,它們對自由資本主義的擁戴卻停住了腳步,一個政府時代正在來臨。從美國次貸危機到歐洲債務問題,人們可以看到市場的自我修復能力在危機中失去功能,政府採取種種措施刺激經濟,包括不得不接過大企業所有權,挽救私有金融體系免於崩潰。中國應鼓勵兩種經濟模式向對方靠攏的趨勢繼續發展。

      政府的作用是相對弱化還是強化,應根據需要決定。政府是否要與市場結合這個經濟方法問題不應成根本性的政治標識。實際上兩種模式彼此需要。世界拒絕走向極端,不是誰終結誰的問題,社會主義經濟在20世紀的經驗不會對未來沒有意義。

      在中國是否實行民主政治的問題上,即中國的「姓資」「姓社」,鄧小平同志的做法是「不爭論」。凡是對人類文明進步有利的一切好東西,都可以為己所用。作為一個多樣化的巨型國家,中國需要在廣大幅員內協調一致的行動能力,政治制度要圍繞這個目標加以設置。中國的發展是一種避開意識形態爭鬥干擾的發展,對於自由、民主、人權的政治價值,中國並不排斥抵制,只是反對假它之名干涉別國內政。如何實現它中國有自己的方法和路徑,西方須予尊重。

      「阿拉伯之春」和佔領華爾街運動都說明我們面臨全球政治意識覺醒的年代,西方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定於最佳是政治缺乏活力的表現。無論實行什麼制度都必須讓全體人民更有尊嚴地生活,否則這個制度就沒有說服力。中國和西方可以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但倡導互相學習,並比比看誰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幸福,最終讓歷史做出選擇。中國不去追求誰終結誰,誰戰勝誰。

      所以,外交理念中表達大和解的政治意識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未來總結中國模式的內容,這可能會成為重要的一條。▲(作者是江蘇連雲港發展研究院院長)

  • 推薦閱讀:

    《紙牌屋》中羅素競選失敗到底是不是弗蘭克計劃中的?
    4.25特朗普:中美達成貿易協議「很有希望」
    特朗普主義和美國民主困境
    為什麼烏托邦和共產主義本質上都是大同社會,但大家卻認為烏托邦只是虛幻,而共產主義終將實現?

    TAG:政治 | 輿論 | 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