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學說與心身疾病

社會的飛速發展使人們處於持續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狀態,各種社會競爭壓力與繁忙緊張的工作使人們極易產生壓抑、憂鬱、焦慮、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對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產生影響,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20世紀70年代,以往被忽視,卻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心理、社會等影響因素逐漸引起醫學工作者的重視,從而引發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心身疾病又稱心理生理疾患,是介於軀體疾病與神經症之間的一類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以及治療和預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有病理改變的一類軀體疾病,也包括由於情緒反應引起的各種癥狀群或生理功能障礙。

中醫學與心身醫學

中醫學受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並融有大量的社會學知識,很早就認識到軀體與精神是一個整體(即「形神合一」),並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內傷,作為病因學中致病因素之一,稱為情志致病。《黃帝內經》有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傷肝;喜(驚)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論述了軀體與精神是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也就是說「形神合一」是中醫學重要學術思想之一,是中醫學對生命認識的基本觀點,是對軀體與精神、心理關係的概括。因此說中國是世界心身醫學思想最早的發源地。1992 年國際心身醫學會權威人士指出:「世界心身醫學要向中醫學尋找智慧」,充分肯定了中醫學對世界心身醫學的貢獻與價值。

中醫體質學說由於融生物學、醫學、社會學和心理學於一體,因此是心身醫學特點的重要體現。體質,是指在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它影響著人對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這些能力包含心理和機體兩方面),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素(包含情志因素)的易感性和疾病(包含精神、心理疾病)發展的傾向性等。體質是先天稟賦與後天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體質具有差異性。體質的分類方法眾多,《內經》曾提出按照陰陽、五行、形態與機能特徵、心理特徵的分類方法,張介賓等採用藏象陰陽分類法,陸晉生依據病邪從化規律分類,金子久根據形態、膚色等分類。現代醫家多從臨床角度根據發病群體的體質變化、表現特徵,採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及聚類等統計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劃分。如匡調元的六分法;田代華的十二分法。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王琦的體質九分法,即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九種。

中醫體質與心身疾病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群體醫學逐漸向以人為中心的個體醫學轉變,人群中個體的差異性越來越受到醫者的重視。心身疾病的發病因素相當複雜,包含了遺傳、人格特徵、情緒反應、生活事件、文化背景、地域環境等生物、心理、社會方面眾多因素。這與中醫體質的影響因素不謀而合,中醫體質是諸上影響因素綜合作用於機體的結果。所以,中醫體質與心身疾病存在著諸多聯繫。

1.先天稟賦與體質

先天稟賦是子代出生以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的生殖之精質量、血緣關係所賦予的遺傳性、生育的年齡等。先天稟賦是體質形成的基礎,確定了體質的「基調」。明·萬全《幼科發揮·胎疾》認為「子與父母,一體而分。」父母形質精血的盛衰,造成了子代稟賦的不同,如身體強弱、肥瘦、高矮、膚色、性格、氣質等。心身疾病的發生也與遺傳有著密切的聯繫。如鄭燕慧通過2型糖尿病合併抑鬱患者中醫體質及RAGE G82S基因多態性相關性研究,探索糖尿病合併抑鬱的遺傳因素及其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氣鬱質、氣虛質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並發抑鬱,而平和質的人發生抑鬱的幾率相對減少。《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氣的升降出入推動和調控著人體的生命活動,無論是氣機郁滯還是氣虛不足均會造成氣機失調而致病。糖尿病患者多陰虛燥熱之體,日久陰傷氣耗,氣陰不足而致抑鬱。同時,疾病帶來的痛苦,生活上的不便以及沉重的經濟負擔,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日久可致肝疏泄功能異常,氣機失調而致抑鬱。研究還發現,含特定基因的患者更易出現偏頗體質,增加患病的風險。

2.心理特徵與體質

體質是特定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相關心理狀況的綜合體,一定的形態結構與生理機能,是心理特徵產生的基礎,使個體容易表現出某種心理特徵,而這種心理特徵的長期顯現,又影響著形態結構與生理機能,表現出相應的行為特徵。如陽虛質的性格特徵多為沉靜、內向、膽小等,其免疫功能易發生紊亂,易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腫瘤性疾病等心身疾病。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與心理人格特質有密切聯繫。癌症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人格特徵影響著癌症的發生、發展及愈後。體質包含了身體素質與心理特質,是身體與心理的有機整合。因此,對體質進行調節能夠綜合改善軀體癥狀與心理狀態,真正做到從身、心兩方面全面的論治心身疾病。

3.社會因素與體質

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引起一系列有關健康和疾病的醫學問題。社會環境的變更,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的變化,人際關係的和諧均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最終影響疾病的發生。郝燕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危險體質等危險因素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氣虛質和陽虛質是該病的危險體質。經常過度勞累、人際關係不協調、工作壓力大等與該病的發生有關,其中經常過度勞累和工作壓力大是氣虛質的危險因素。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易感體質以「虛」性體質為主,該類體質的患者平素元氣不足,氣化無力,氣的推動作用減弱,久之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失於濡養而致該病。氣虛質和陽虛質的人具有性格內斂的特徵,人際交往能力差,經常獨自承擔問題,不善於尋求幫助。該類人群長期生活在較大的工作壓力下和經常過度勞累(勞身和勞心),會使氣耗神傷,氣機不暢,心神失養,而致身疲、神疲。

結語

心身疾病的發生機制非常複雜。現代醫學認為,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於機體後,通過影響中介機制(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三條途徑),進而損害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使機體防禦機制被破壞,終致疾病發生。心身疾病是一種特殊的「傳染病」,患者壓抑的生活狀態,焦慮、抑鬱的情緒狀態,很容易「傳染」給周圍的親人朋友,使他們心理、生理髮生改變而患病。

疾病預防是醫學的首要任務。中醫的「治未病」思想有三層含義: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影響心身疾病發病的因素眾多,涵蓋了生物、心理、社會多方面的作用,這些因素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綜合作用於人體。想要全面的對這些影響因素都進行干預是很難實現的,若只對其中部分干預,又會顧此失彼,達不到整體調節的效果,因此想要通過干預危險因素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是比較困難的。中醫體質是眾多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影響因素與心身疾病的危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中醫體質具有可預測性和可調節性,這就為治未病提供了可能。通過篩查易患病體質,並進行調節改善,從而預防心身疾病的發生。這是一種相對有效,且可實施、易操作的方法,值得探尋和研究。

文章源自文獻《中醫體質學說與心身疾病》

推薦閱讀:

哪些疾病最應該看中醫
奇門遁甲預測疾病
我絕經了腫么辦會不會死?聽說骨頭會酥掉啊!
疾病的鑒別診斷

TAG:疾病 | 中醫 | 體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