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墓前三鞠躬

孔子墓前三鞠躬

安志偉

地處魯國國都曲阜的孔子墓,當它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那2500多年滄桑歲月堆起的碩大土丘,覆蓋著青青墓草,靜靜地安卧在參天古木的懷抱中。墓前兩塊石碑,布滿明顯的斷裂又修復的痕迹,前一塊,高而細,上刻 「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八個金色篆體大字。石台上、石供案上、磚砌花欞圍牆上、石鼎周圍,放滿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花籃。盛開的鮮花,紅紅的綬帶,金色的字樣反射著太陽溫暖的光澤,一縷縷香煙裊裊升起,這就是東方至聖、千年孔子最後的安息地。

就是這方墳墓,長眠著一位影響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的巨人。千年的時光無法湮沒他的思想光輝,即使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川流不息的人們依然朝聖般來到這裡,追尋聖人的足跡,接受心靈的洗禮。整個墓地籠罩在寧靜肅穆的氛圍中,凝重的氣息震懾著人的心靈,所有的感覺都被一種力量擠壓著,幾乎讓人透不過氣來。太陽光透過濃密的枝葉射下一束束光柱,彷彿冥冥中指向這片土地。男女老幼,都無言地肅立著、靜靜地感受著,又似乎怕驚動了聖人似的輕言細語,目光中全是敬畏和聖潔。沒有人大聲說話,沒有人嬉鬧,甚至沒有人歪坐斜靠。這方簡簡單單、滿是青色的土丘,無聲地告訴我們什麼是樸素,什麼是永恆。這真是一處美麗得怎麼描述都不過分的墳墓。

站在孔子墓前,透過青青的千年墓草,我彷彿看到了在世時即被譽為「聖人」的孔子,大展雄才,治理魯國期間民風純正、民心歸附。而意識到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時,義無反顧地離開魯國,在烽火硝煙中、在詭計盛行的年代,四處奔走,宣揚「仁義禮智信」學說,希望以「仁政」實現和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彷彿看到了歷盡艱辛磨難、備受冷落的孔子在家鄉開壇講學,首推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奠定了最初的教育基礎。彷彿看到了報國無門的至聖先師,在簡陋的柴房中,用僅有的一把刀和竹片,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一字寓褒貶」, 為後世留下了影響深遠的經典。「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那些智慧的光芒穿越了歲月的滄桑,照亮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進程,深入而持久地滋養著每個炎黃子孫。也讓我們的生命歷程,因為了這種傳統文化的陪伴,而變得厚重和溫暖。

靜靜地站在孔子墓前,我彷彿聽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對問政的齊景公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晝寢的宰予曰:「朽木不可雕也。」而那些親切而有威嚴的學而時習之、溫故知新、眾星捧月、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等,言猶在耳。《論語》的光輝,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之中,構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我們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讀過《論語》,但《論語》就在我們心中,《論語》的思想已經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準則。無論繁華都市還是窮鄉僻壤,依然在溫習著聖人的語言,汲取著聖人的智慧。而一代聖賢,卻讓生命的終點歸於如此的簡潔,陪伴他的是寧靜,是青青墓草,一年年地生髮茂盛,碧綠了幾千年。

一方土丘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久久地佇立在孔子墓前,想把這聖地聖人體驗得更真實、更深刻。雕刻精美卻傷痕纍纍的墓碑,彷彿從悠遠的歷史深處走來,挾裹著翻湧的風雲;三座帝王祭孔時停留休息的「駐蹕亭」,方方正正,琉璃瓦頂、圓柱格窗,典雅而端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卻同樣莊重肅穆的人們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小小的學生在父母的陪伴下,為聖賢獻上鮮花,虔誠跪拜;以五百年為單位劃分等級的古木、延續了千年的香火,讓人有一種穿越時光的錯覺,恍惚如回到春秋戰國,聖賢就在前方,聖賢正在凝望著我們。

平一平心跳,調整自己的呼吸,緩緩地走到正前方。我們深深地俯首,恭恭敬敬地向孔子墓三鞠躬,不禁熱淚盈眶,心頭有著莫名的震撼。滋潤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的儒家文化,而今,我就站在這根源的安息地,雙腳實實在在地踏在聖人生活過的土地上。想著孔聖人在歷史中的榮辱沉浮,想著孔聖人在我們心靈成長中的深刻烙印,令人感慨萬千:無論是被捧上九天,還是被打倒在地,風雨過後,聖人都依然定定地站在那裡,燈塔般照亮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更讓人明白:無論如何的風雲變幻、塵土飛揚,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在現實的塵霧中迷失。日後當我遇到困難、準備退縮的時候,這裡靜靜安卧的孔聖人,會成為內心堅強的力量,我會更加堅定步伐,努力向前走。

推薦閱讀:

論孔子的死亡意識與終極關懷
34、為什麼顏回的死讓孔子悲慟欲絕?
孔子反覆強調的「仁」到底是什麼?
《史記·孔子世家》原文與翻譯
王鐸《仿米書陳思王三頌》卷(孔子廟頌 學宮頌)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