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信號簡史 | 乙烯信號開山之作:受體ETR1的鑒定

乙烯信號簡史 | 乙烯信號開山之作:受體ETR1的鑒定

來自專欄菜鳥學飛記

李白在《蜀道難》中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詩句廣為流傳。在信號通路中,受體是激素分子引起細胞內部反應的第一道關卡。它就好比那當關的勇士,不攻克這一關,任它有千軍萬馬,細胞內也仍是風平浪靜,沒有絲毫反應。由此可見,受體在信號轉導通路中的關鍵性作用。

我們在上一講中提到過,1988年Bleecker等人在Science上報道了一個乙烯不敏感突變體,當用乙烯處理時,它無法表現出正常的「三重反應」,如鶴立雞群一般,高傲地俯視著腳下的野生型,並且在其生長發育的各個時期,所有組織和器官都表現出乙烯不敏感的表型。另外,突變體的乙烯結合能力也大大降低。基於以上結果,作者推測,ETR1很可能在乙烯信號的早期發揮作用,並且可能作為受體發揮作用。

1993年,Elliot M. Meyerowitz實驗室和Bleecker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Arabidopsis Ethylene-Response Gene ETR1: Similarity of Product to Two-Component Regulators。他們通過染色體步移(Chromosome walking)的方法,成功克隆到了ETR1基因。ETR1位於一號染色體的末端,編碼了738個氨基酸。序列比較發現,和野生型比,etr1-1突變體中ETR1基因的N端一個鹼基的替換導致氨基酸發生C65T的突變。

通過染色體步移方法定位到ETR1基因(Chang等,1993)

對於ETR1表達模式的分析發現,該基因在擬南芥的根、莖、葉、花和幼苗中都有表達,並且不存在可變剪切。此外,乙烯處理不影響ETR1 mRNA的表達。以ETR1基因片段和擬南芥基因組雜交,可檢測到多個片段,說明擬南芥基因組可能編碼多個和ETR1序列類似的類似基因。在此後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們慢慢揭示了乙烯受體家族複雜的功能分化,我們後續再講。ETR1蛋白分析結果表明,其N端沒有發現保守的結構,但是C端和參與原核生物信號轉導的雙組份系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暗示著它們可能具有相似的作用機制。

將etr1-1基因組序列轉化到擬南芥中,可引起轉基因黃化苗出現乙烯不敏感的表型,而轉化正常ETR1基因的轉基因植株的乙烯反應正常,說明etr1-1突變體的表型確實是由於ETR1基因的突變導致,這就敲實了ETR1在乙烯信號中的功能。

etr1轉基因株系的乙烯反應表型(Chang等,1993)

1995年,BLeecker實驗室報道,在從擬南芥中提取ETR1蛋白時,提取出來的蛋白的大小總是為147kD左右,而根據基因的CDS預測的蛋白大小是79kD左右,二者存在著約兩倍的關係。同時,當從異源表達ETR1的酵母中提取蛋白時,也出現類似的情況。可是,當用還原劑二硫蘇糖醇處理後,蛋白大小即可變為79kD,說明ETR1蛋白可能通過二硫鍵形成二聚體。將ETR1蛋白分段研究發現,其N端參與了二聚體的形成。將N端的半胱氨酸分別進行點突,發現第4位和第6位的半胱氨酸介導了二聚體的形成。

ETR1第4位和第6位的半胱氨酸介導了二聚體的形成(Schaller等,1995)

1999年,Bleecker實驗室再次在Science上發文A Copper Cofactor for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from Arabidopsis,報道了銅離子可作為輔助因子和ETR1的N端結合,影響ETR1與乙烯的親和性。另外,文章中還揭示了etr1-1突變的分子機制:etr1-1中的點突變導致蛋白無法和銅離子結合,進而導致和乙烯的親和性降低,無法識別和傳遞乙烯信號,導致乙烯不敏感的表型。

銅離子作為ETR1的輔助因子影響乙烯的親和性(Rodr?guez等,1999)

雖然ETR1基因早在1993年就已經被克隆了,但是限於當時的技術手段,ETR1蛋白的亞細胞定位一直是個不解之謎。通過蛋白結構分析發現,ETR1 N端含有一個跨膜結構域,但是序列分析並未為其亞細胞定位提供任何可參考的信息。直到2002年,G. Eric Schaller實驗室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雜誌上發表題為Localization of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Arabidopsis的文章,綜合使用了雙水相萃取、蔗糖梯度離心和免疫電鏡等技術,確定ETR1蛋白主要定位在內質網上,該定位主要由其N端決定。並且,乙烯的結合併不會改變ETR1的亞細胞定位。

免疫電鏡顯示ETR1定位在內質網上(Chen等,2002)

看完ETR1的研究歷史,不僅感慨,小小的一個基因,竟然需要多個實驗室合作,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才研究清楚它的基本功能。以今天的觀點來看,簡直有點不可思議。歸根到底,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實驗方法和實驗工具還比較落後。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科研環境,要做某一方面的研究,成熟的體系都是現成的,這就大大加快了我們的研究進程。

當然,凡事有利就有弊。上世紀末,克隆出一個基因就能發個CNS級別的文章,而現在我們即使把功能做得非常深入,能發個CNS的子刊就不錯了。唯一不變的是,每一篇文章背後,都蘊藏著科研人員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所以,當我們讀每一篇文獻時,請心懷敬畏。

參考文獻

Bleecker, A. B., Estelle, M. A., Somerville, C., & Kende, H. (1988). Insensitivity to ethylene conferred by a dominant mut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Science, 241(4869), 1086-1089.

Chang, C., Kwok, S. F., Bleecker, A. B., & Meyerowitz, E. M. (1993). Arabidopsis ethylene-response gene ETR1: similarity of product to two-component regulators. Science, 262(5133), 539-544.

Schaller, G. E., Ladd, A. N., Lanahan, M. B., Spanbauer, J. M., & Bleecker, A. B. (1995). The ethylene response mediator ETR1 from Arabidopsis forms a disulfide-linked dimer.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0(21), 12526-12530.

Rodr?guez, F. I., Esch, J. J., Hall, A. E., Binder, B. M., Schaller, G. E., & Bleecker, A. B. (1999). A copper cofactor for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from Arabidopsis. Science, 283(5404), 996-998.

Chen, Y. F., Randlett, M. D., Findell, J. L., & Schaller, G. E. (2002). Localization of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Arabidopsi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7(22), 19861-19866.

推薦閱讀:

剪一刀需要你多大的力?
簡單介紹熱敏電阻的專業術語
正確描述輔助線作法,證明圓的切線
衝出銀河系:未來的人類將如何在星際間穿梭?
塑料垃圾或許就是我們失去地球的另一根稻草

TAG:自然科學 | 植物學 | 分子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