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規劃,30小時完成一篇論文!

作者:麥子(轉載請註:解螺旋·醫生科研助手)

大家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實驗室,都是白天要幹活,晚上才能寫論文的吧?

前幾期我們剛剛分享過每天花一小時來寫論文的辦法,持之以恆就能有不錯的產出。這的確很實用、很適合我們呢,聽說許多日理萬機的學者也都是這麼做的。但我想這個方法一定暗藏玄機。

因為這是把一個整體任務切割成小塊小塊,我會不會今晚忘了昨晚寫了啥,還要花十幾二十分鐘複習一下?或者乾脆思路斷了根本接不上來?

不過也很容易發現,一個課題里的各種實驗咱也是切割成一天一天做下來的,但為什麼沒有偏離航線?想想當初設計課題、寫標書時花了多大力氣就知道了。

所以秘訣嘛,就在於規劃,動筆之前就要成竹在胸。

下面就介紹一種寫作的規劃方法,包括內容和時間安排,以及寫作次序,這樣一天一小時,差不多一個月能形成初稿吧。修改嘛,就看你跟你老闆喜歡以怎樣的姿勢互相傷害了……(但還是能提高效率的)

準備:磨刀不誤砍柴功

準備工作相當重要。先花一個周末思考一下,整理手頭上的資源,想想文章怎麼寫。

回顧一下當初的課題標書上關於研究背景、目的、意義的論述;再回顧一下項目進行期間讀了哪些文獻,一般一個課題短則幾個月,長則2-4年,可能研究領域的現狀都有了變化,要如何調整故事背景;現在我們得到了什麼數據,是否還符合當初的預期,不符合要怎麼修改——我說的是修改其他東西以安頓數據!理解反了的後果自負嗷0.0

這些素材,共同塑造了咱的論文框架,列一個要點清單:

準備好這十三個問題之後,最好能跟導師和其他課題相關人員碰頭確認一下,避免寫完了才不被認可的悲劇。猶其要確認數據處理方式是否正確,課題組對研究結果是否都認可,不要到最後突然冒出來一個師姐說,你得到這種結果是因為統計方法用錯了!想shi。

然後初步確定三家要投稿的雜誌,一家首選兩家備選,熟悉各家雜誌的要求,這會影響到寫作格式,以及圖片、表格等素材的表現形式。而且有了備選,在被拒後也能更快地改投。

寫作次序:先實料後包裝

當然不是按咱們在雜誌上看到的板塊順序寫啦~

一、Materials and Methods要精確

時間:3-4h

這部分最不費腦子了,實驗已經做完了,怎麼做就怎麼寫唄。大方案從標書整理出來,細節則需要實驗過程中做好詳細記錄,包括每項操作參數,儀器型號、試劑的廠家等等,做實驗時隨手整理。

寫這部分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能重複你的研究結果,所以描述要精確,凝練,流暢,不要在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之間倒來倒去。儘管這些年來越來越多地提倡科技論文使用主動語態,但在材料和方法這部分,還是用被動語態更多些。

例子:

錯誤:Bacteria were pelleted by centrifugation.

正確:Bacteria were pelleted by centrifugation at 3000g for 15 min at 25°C.

二、Results要分層次、分重點

時間:7-10h

剛做完實驗剛分析完數據嘛,這部分也很好收集整理。這是讀者最關注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恰當傳遞,要清晰,簡明,客觀。

其實文字寫作也不太費勁,主要是選擇結果的表現形式,哪些用圖哪些用表,然後又要根據雜誌的相應要求來製作,也挺繁瑣的。

一個課題可能有很多項結果,要注意分層。如果是平行關係,可以按重要程度分層;如果各項實驗本身就有先後的邏輯次序,當然就按邏輯次序分層。並且只要篩選最支持結論的那些數據,而不必全都堆上去。如果有兩項數據意義相當,可以考慮把其中一項放在補充材料里。

另外,如果有某些數據不符合預期,或與其他數據不能互相呼應,也要在正文中提到,並給出合理的解釋。(還很有可能是意外的驚喜呢~)

文字敘述就不必把圖片展示的內容一點一點摳出來,只強調並論述一下最出彩的部分就行了。不要用過多的程度副詞,像什麼clearly、essential、fairly啥的,顯得浮誇。也不必用複雜的從句。另外,多用主動語態,讓讀者有代入感。

例子:

不好: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n argument that stem cells repopulate injured organs.

簡化: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stem cells repopulate injured organs.

三、Introduction要吸引人

時間:1-3h

前面已經把主要故事情節講完了,剩下的都是渲染,把自己的研究包裝得有頭有臉。所以開頭要吸引人。

雖然會仔細看Introduction的讀者不多,但這可是雜誌編輯和審稿人了解你研究的窗口,它是否重要,值不值得發表。這就像是給你的研究寫簡歷,要簡而有力。而且從寫作的角度講,它和Discussion是有照應的,篇幅又不長,所以放在Discussion前面一舉拿下。

一般套路是先定義好大研究領域的「疆土」,提一下這個研究領域本身就是重要的;再描述和自己最相關的細分領域,目前都有哪些成果,格局是什麼樣的,進而找個坑把自己塞進去,也就傳說中的「填補研究的空白」。如果之前讀文獻有好好做過筆記,這部分應該比較好對付。

找到坑之後,簡明精鍊地談談自己的研究意義,科學假設,研究的最主要結論和價值(重要性、影響力)。不必說太多,都一下子說完了Discussion怎麼辦。

四、Discussion要有深度

時間:7-12h

好的Discussion能提升文章的檔次,但其恐怖之處就在於複雜多變有個性,根據每個課題的結果而有不同的長度、形式和結構。

但總的來說,是把自己的研究放到廣闊的領域格局中去解釋其意義,它的推動作用。它彷彿是Introduction的鏡像,後者是從一個大背景中聚焦到自己的研究工作,而Discussion則是從自己的工作放回到大環境中去觀察。

內容上,有一個清單可以參考,把最開始那個框架細化一下:

1. 研究的主要成果

>>陳述主要發現

>>解釋其意義

>>嘗試從其他方向解讀研究結果

2. 研究的外部環境

>>把自己的成果跟其他已發表的類似成果比較

>>解釋那些預料之外的數據

>>談談本次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可行的改進措施

3. 總結陳詞

>>總結本文回答了什麼科學問題

>>從應用、建議、推論等角度闡釋本研究重要性

其中,數據的多種解讀角度和橫向比較,是最能體現作者功底的,所以再次強調,一定要多讀文獻多做筆記吶~另外,記得一定要討論局限性,這是作為一個科學家該有的謙遜,也可為將來的研究埋下伏筆。但不要過謙,以免蓋住你的帥氣。

有的雜誌會專門有一個Conclusion或Highlights板塊,有的沒有。這部分就是用最簡潔有力的語言甩一下主要結果和重要性。如果沒有,必要時也可以在Discussion

的最後寫類似的一小段。例如:

Cancer Cell,2017(31)4, 519-606.

Discussion中的語言要簡明易懂,用主動語態、第一人稱展示自己的見解,語調要自信、有說服力。

五、收尾要利落

時間:1-2h

Abstract,寫完全文就總結一下,提取主要信息再寫一小段文字。一句話交待背景和研究意義,然後描述結果,交待主要結論。

Title,雖然最初咱也會大致寫個Title,但此時要確認一下它是否提示了主要成果或研究方法,給出了最重要的信息,能不能撩到讀者。

Key words,同樣是選取最重要的4、5個詞,定位自己的研究。

然後是Author contributions、Acknowledgments、Conflict of interest等等,照實寫兩句就好。

六、修改

如果前期準備階段跟老闆溝通順利,修改時應該比較好過。有心的導師應該會每周問候你兩句,確認下進度,有問題及時討論。或者你乾脆就自己及時彙報一下唄。

先自己看一下句子結構、語法、用詞啥的。然後讓那些共同作者也幫忙看一下,不管他們有沒有跟你一起做實驗,總能從旁人的角度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議。主要注意解讀數據的邏輯是否正確,有沒有漏掉什麼論述環節;材料和方法是否描述清楚;或者他們有沒有看到其他相關文獻能給你做些補充。最後再給老闆把把關吧。

有時候可能要改很多次,改個5~7稿都可以接受。太多可能就有問題了,說明沒規劃好。

參考資料:

How to Write Your First Research Paper

推薦閱讀:

對抗樣本論文學習(2):Explaining and Harnessing Adversarial Examples
我想把這三個神器推薦給寫論文的你!
論文資料012
《過程原型及其臨床應用初探》(論文集完整版)

TAG:論文 | 規劃 | 有效 | 小時 | 一篇 | 一篇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