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賢王和寇準的真實故事

戲劇舞台上的八賢王和寇準的真實故事

周慶安

在演宋代戲的舞台上,常常出現一個正面官家人物——八賢王趙德芳。他身份高貴,受過老皇上賜封許多特權,上殿不參,下殿不辭,走動總是懷抱窪面金鐧,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正氣凜然,仗義執言,詼諧、機智、瀟洒倜儻,總是站在忠良一邊,周旋於皇帝、讒臣之間,在關鍵時刻助忠良一臂之力,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個不老翁,從寇準戲,到楊家將戲,以至包公戲,皇上都換了三個,八賢王還總在雙方矛盾最激烈時刻被請上場。他一出場,矛盾各方,既尊重,又懼怕,連皇上也得讓他三分,矛盾便迎刃而解,從而正義得申,讒臣受氣,圓滿收場,因此八賢王是個受人喜愛的角色。

這真是歷史上的趙德芳嗎?不不……。你看完下個情節就清楚了。

燭影斧聲千古謎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在「陳橋驛兵變」中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宋朝,結束了唐之後五代十國混亂局面,是為宋太祖。宋太祖是歷史上一個很不錯的皇帝,他雍容大度,宅心仁厚。他當皇帝後在皇宮秘殿里立了個遺訓碑,刻了三條訓辭:第一條:不得殺害柴氏子孫。(大宋江山是從人家手裡詐來的,不能過河拆橋)。第二條:不得殺害言官。(上書言事者無罪)。第三條:不加田賦。新登基的皇帝都得先去看太祖遺訓。雖然他們要與時俱進不一定全遵守,但至少說明,宋太祖比那些流氓出身的皇帝強多了,像劉邦、朱元璋、朱棣、洪秀全之流,功成之後就將功臣以及前朝舊臣基本殺光,前朝的皇帝一家更要斬草除根。宋太祖不殺功臣,用杯酒釋兵權的和平辦法解決了問題,皆大歡喜。

可是當皇帝這差事的吸引力實在太誘人了,牆外的問題解決了,蕭牆之內倒是大意失荊州了。

宋太祖兄弟三人,二弟趙光義、三弟趙廷美,都是陳橋兵變的積極分子。後來又擔任要職,是負責京城安全的掌軍和執法衙門——開封府尹。

宋太祖有子二人,長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五十歲那年冬天(公元976年),天下著大雪,他突然病倒了。早已窺伺帝位的趙光義的親信程德玄,收買了太祖身邊太監王繼恩。當太祖感到自己病重時,就讓王繼恩持詔去召四子趙德芳進宮。王繼恩沒去召趙德芳,倒是直接去了開封府通知趙光義,程德玄已在門口坐等,趙光義也通宵未眠,當得知這個消息時,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在程德雲和王繼恩的催促下,立即進宮,不等通報直入太祖寢殿。史載,但遙見燭影下晉王趙光義時或離席,又聽到「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隨後去世。第二天早晨,趙光義立即在靈柩前即位,並一改下年改元的舊制,立即改元太平興國。是為宋太宗,改名炅。太宗這樣迫不及待即皇位和改元之舉,引起了外界許多猜測。太祖死時,只有他兄弟二人,沒有第三人在場,太宗之後的北宋七個皇帝,都是太宗的子孫,當世寫史者誰敢冒這風險,搜集真相。倒是司馬光、李燾等文人極力為太宗開說,大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因此,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就成了千古疑案。其實後人也懶得去追查個水落石出,反正都是他們一家人慘殺爭奪,皇帝輪一百回也輪不到別人頭上,誰當皇帝還不得都喊萬歲。這種閑事管多了是要掉腦袋的——文人們這樣想。

金匱之盟——牽強的接班依據

趙光義繼位後,朝野對太祖之死議論紛紛,太祖平時健康如常,病後三天猝死,蹊蹺離奇,太宗登基又急不可待,太宗毒死太祖之說不脛而走。皇上死了,平時都是父死子繼,現在成了兄終弟及。太宗皇帝的合法性便受到動搖。為了擺脫這種窘情,便重新起用了罷相四年的趙普。趙普回京後上奏了一件舊事,即所謂杜太后的「金匾之盟」。杜太后是太祖、太宗的母親,說是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並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蔭。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訓喻。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秘藏於金匱之中。這皇宮檔案匱的位置只有趙普知道,誓書上只有記錄人的署名,怎麼沒有杜太后和太祖的簽名呢?肯定沒人敢問。於是由趙普找到取出誓書宣讀,總算太宗登基有了合法性。其實這種罩眼的把戲能哄得了誰呢?

三個皇位接班人的結局

太祖有子四人,二人早亡,餘下二子德昭,四子德芳。

趙德昭(951----979年),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太祖信任,封燕懿王,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戳」。太宗繼位後,封他為武功郡王,但心裡對他存有戒心。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出征幽州時,一天夜間,御營被契丹軍襲擊,太宗被射中兩箭,差點丟命,拚死逃避始得脫險。禁衛軍到處尋找太宗卻不見蹤影,以為太宗遇難。有人提議國家不可一日無主,應立德昭為帝。第二天太宗歸來,得知這一消息後,更對德昭不放心。回朝後,大家一直等待論功行賞,太宗遲遲不見動靜,當德昭進言提醒他時,太宗用忌恨的口氣說:「等你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晚!」德昭聞言,深知在猜忌心極重的太宗手下,自己決不會得善終,就退而自刎。死時29歲,贈燕王。其後人,倒是南宋後期五任皇帝,不過正趕上蒙古大軍肆虐滅宋時期,都很倒霉。朝鮮半島白川趙氏據說也是他的後人。

趙德芳(959----981年),太祖四子,封秦王。太宗繼位後封興元府尹,其兄德昭死後二年,即981年,趙德芳暴病死,外方疑是被害,年二十三歲,死後謚康惠,贈岐王。有子三人,女兒承慶郡主,後來下嫁潘美之子潘惟熙,他的後人趙昚是南宋孝宗皇帝,之後的光宗、寧宗也都是趙德芳的子孫,其十世孫趙孟頫是元代知名書畫家。

趙德芳與寇準、楊令公、包拯都無瓜葛,他死於981年,寇準是980年中進士,還未做京官;楊令公於979年降宋,在趙德芳死前,還在山西做邊防軍副帥;而趙德芳死後19年包拯才誕生,趙德芳是他的爺爺輩的人,不接茬兒,戲劇舞台或影視故事是在胡拉亂扯,亂配對。

趙廷美(946----984),本名光美,趙光義做皇帝後,為避諱改名廷美。與宋太宗是同父異母兄弟。太祖時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級),京兆尹(長安知府)。太宗朝任開封府尹,封秦王。982年,朝中下級官吏四人,聯名告秦王廷美驕橫恣肆,陰謀乘機奪位。遂罷開封府尹,遷西京(洛陽)留守。趙普再次為相時,奏宰相盧多遜與廷美暗中有聯繫,太宗捕盧多遜及下吏七人下獄。有人供出廷美詛咒過太宗早死,自己做了皇帝讓他們輔佐等話。還贈過盧多遜弓箭。太宗下令將一干犯事官吏斬首,盧多遜一家流放崖州(今廣東瓊山縣)。廷美「勒歸私第」。不久,趙普又讓開封知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過,抱怨太宗。可徙遠方,以防他變。」於是詔降廷美為涪陵縣公(四川),遷居房州(今湖北房縣),984年,趙廷美至房州因憂愁懼怕成疾而死,時年38歲。

宋史評趙廷美之所以獲罪,「普之為也」,是宰相趙普乾的。太宗有一次就將來傳位事宜暗訪趙普徵求意見,趙普說:「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於是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一干皇位候選人,三年左右死了個精光。順理成章,太宗以後的北宋七任皇帝,都是太宗一脈的後人了。於是天下太平……。

人們喜愛的大宋宰相寇準

除了八賢王之外,在北宋前期還有一個被人廣為傳頌的人物,就是寇準。在戲劇舞台上,他足智多謀,詼諧幽默,扶持忠臣良將,揭露奸佞讒臣,深受民眾喜愛。有關他的戲文如《寇準進京》、《寇準背靴》、《計審潘人美》、《楊文廣奪印》等等。要想真正認識這個人物,舞台上的不足信,現在就說說歷史上的寇準。

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詩人,書法也很好,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中進士,年僅19歲,先後授歸州巴東縣、大名府成安縣縣令。《宋史》記載,他在縣令任上,每到交稅賦的時候,從沒有下鄉催過,只把該交稅賦的鄉親的姓名貼到縣衙門口,交過後就讓人把名字除去。百姓從沒人敢誤期的。因政績突出,遷調京城任官,累遷殿中丞,三司度支推官(主管財政)、鹽鐵判官,又擢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負責吏部選取官員,又拜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院事,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顯官。他敢言直諫,仁宗曾說:「我得到寇準,如同唐太宗得到魏徵」。

寇準恃寵而驕,對朝廷同僚不能同等相待,有拉幫結派輿論,被人告到仁宗處,大宋朝最忌諱大臣私下結派,於是被調出京城任鄧州知州。

公元998年,真宗即位後,寇準還不到40歲,累次遷升為工部侍郎(副部級)、刑部官員,和權知開封府尹,又遷兵部,任三司使(管理國家財政)。

真宗皇帝早想讓他當宰相,因他剛直任性,在1004年讓他和畢士安一起任宰相,寇準為副相。

力排眾議拉真宗御駕親征

就在這年冬天,遼國皇帝和蕭燕燕太后,親率20萬大軍,以驍將蕭達覽為先鋒,大舉入侵宋朝,遼軍直抵黃河渡口澶州。告急文書一天五次送達朝廷,都被寇準壓了起來,每天照常喝酒談笑,一如往常。有人報告了真宗,真宗大為驚駭,立即召集大臣商量對策,參知政事左相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樞密院使右相陳堯叟是四川人,提議遷都成都。想用躲避敵人的辦法,應付敵人的入侵。皇帝惶惑不安,讓人把寇準叫來問他的意見。有人說:不用問,他一定主張遷都長安。寇準來了,皇帝問他往哪兒跑,他假裝不知,說「敢言遷都者,請皇上立即斬首。」又說:「陛下想了結此事,不過用五天時間罷了。」說得輕巧鎮定,皇上明白寇準已經成竹在胸,才定下心來。寇準又說:「都城乃天下根本,根本動搖而人心盡失。皇上跑了,眾軍兵還不一鬨而散,何況你靠兩條腿跑,契丹人用四個馬蹄追,逃跑是死路一條。」最後提議眾臣一齊陪皇上御駕親征,澶州守軍20萬,四方勤王之師齊集澶州,還怕他千里之遙遠來的10萬疲敝之師嗎?

理直氣壯,慷慨激昂,眾官僚害怕,有的想借故逃避,寇準制止他們,讓眾官等候皇上起駕。皇帝感到為難,想回內宮,寇準拉住皇上的衣服跪下說:「陛下回內宮,我們就不好相見了,國家大事也就完了,請皇上立即起駕。」皇上沒辦法,於是決定御駕親征。眾臣一齊跟隨,誰也不能回家裝孬種,立即動身。

真宗皇帝親征是被逼沒法,將近澶州過黃河的時候,不願意過了。寇準沒法了,讓護軍太尉用鞭子抽著抬轎的太監,硬將皇帝抬過了黃河。寇準分派重兵把守黃河渡口,又派將領護衛左右兩邊。皇上還疑慮不願前進,眾臣下也很恐懼,因為前邊就是遼國軍兵,萬一碰上……。寇準出來探路時正好碰見宋軍太尉高瓊,寇準說:「太尉世受國恩,今天想有所報效嗎?」回答說:「願效死力。」寇準領高瓊入內,又說了沿途安全,萬無一失等話。說完反問高瓊:「高將軍我說得對嗎?」回答是「完全對,請皇上放心」!然後讓護軍趕緊抬起轎子,一溜小跑,進入澶州城內,馬不停蹄立即上城巡視。當皇上的華蓋傘出現在北城門樓上時,遠近的軍民將士望見皇帝御駕親征,群情激越,都踴躍歡呼,聲音傳到數十里之外。契丹人面面相覷,驚恐得隊列大亂。

澶淵之盟,寇準再立大功

真宗把軍務全部委託寇準調理。寇準紀律嚴明,士卒情緒很高。皇帝回到澶州御井街行官,這時敵人騎兵來到城下,被宋軍斬首俘獲大半,被迫離去。寇準與幾個同僚在城上飲酒行令,歌舞戲謔。皇帝在行宮不放心,派人去看寇準在幹什麼,太監看後回報說:「正在喝酒打賭」。皇帝高興地說:「寇準這個樣子,我又有什麼憂慮的呢?」

兩軍相持十來天,遼軍糧草不繼,統軍將領蕭達覽領軍來到城下督戰,宋軍威虎軍頭目張環,負責床子弩,見敵軍將領來了,立刻搬動弩機,五枝兩米多長的弩箭齊刷刷一齊飛出,將敵酋蕭達覽連人帶馬一下插到地上,身上穿了好幾個窟窿,血流如注,立即斃命,遼軍箭都拔不出來。遼軍的先鋒官死了,情緒波動。蕭太后是個精明的政治家,見遼宋雙方勢均力敵,誰也休想滅掉誰,長久爭戰會耗盡雙方,對誰都沒有好處。於是就秘密送信給真宗皇帝,請求訂立盟約。寇準不依,提出要遼國稱臣,並獻出幽燕之地。真宗皇帝厭倦兵事,又有人乘機進讒言說寇準擁兵自重,別有用心,寇準不得已答應了。皇帝派曹利用到契丹軍中談判,行前曹利用請示皇上,真宗說:「一百萬以下都可以答應。」曹利用出來後被等在門上的寇準叫去,對他說:「你答應他們不得超過30萬,超過了我就斬你的頭。」曹利用到契丹軍中,唇槍舌劍討價還價了一番,果然以三十萬成約而回。走到皇上門前正趕皇上吃飯,有太監忙問他多少,他伸了三根手指,這太監迅速跑到裡邊給皇上說:「不好了,給人家300萬。」皇上驚得連筷子都掉地上了,停了一下說:「300萬就300萬吧」。誰知曹利用進來一彙報,每年10萬兩白銀,20萬匹絹,共30萬。啊,你太有才了,30萬就天下太平了,從此就不再打仗了。只是兩三個縣的稅收就夠了,反正大宋一千多個縣呢。——你立了大功。曹利用才說出是寇準的主意。

大宋給遼國每年30萬壓歲錢(後來漲到50萬);宋遼成為兄弟之邦,長期休戰,和平相處;大宋在邊境地區設立榷市,互通有無。

這年十二月,宋遼在澶州城裡一個湖邊簽訂了和平盟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從此之後,宋遼兩國和平相處,使者頻頻往來,邊疆安定,貿易興旺,宋朝賣給他們書籍、瓷器、茶葉及農具、用具等生活生產用品。買他們的牛馬、駱駝、毛皮。兩國119年沒有戰爭,史載:邊境上「生育繁息,牛羊被野,帶白之人,不識干戈。」頭髮都白了的老人一輩子沒有見過打仗。安定的環境,為雙方的經濟文化發展及相互交流創造了條件。後來契丹族也融合成中華民族,今天東北的達斡爾族就是契丹人的後裔。一部分與漢人融合同化。

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

真宗皇帝從澶州迴鑾前,高興得賦詩一首,寇準用草書龍飛鳳舞地寫在一通石碑上,鐫刻於石,以紀其事,留了個「迴鑾碑」。在皇帝行宮旁邊,澶州百姓給皇帝新打了一眼甜水井,叫御井,這街道從此叫御井街。在兩國簽約的地方立了一駕石碑坊,上書「澶淵之盟」。這些古迹保留至今,「澶淵之盟」坊是改革開放後重新修復的。

真宗迴鑾詩曰:

我為憂民切,戎車暫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瑩秋霜。銳旅快忠節,

辟凶竄北荒。堅冰消巨浪,輕吹集嘉祥。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

上天垂助順,回旆躍龍驤。

「澶淵之盟」寇準是立了大功的。王安石在《澶州》一詩中說:「歡盟從此至今日,宰相萊公功第一。」陳毅在過濮陽留下的詩句中有「能擲孤注寇萊好。」都對寇準的功績給予了肯定。

功高名重,蒙冤遭貶

「澶淵之盟」後,寇準頗恃功自誇,皇上也對寇準厚待依重。左相王欽若因出師前受過寇準的奚落,心裡十分憤恨。有一天寇準下朝後,他乘機對皇上說:「陛下敬重寇準,是以為他在澶州立了功嗎?其實是皇上的恥辱,《春秋》上就認為城下之盟是恥辱。」又說:「陛下賭過博嗎?賭博的人輸錢將盡時,會把身上的東西都拿出來賭上,這叫孤注一擲。寇準這次的孤注是陛下呀,他碰巧贏了一局,假若輸一次呢,陛下不感到危險嗎?!」真宗細想也是,假如這次失敗了,輸光的首先是他自己。細想想還真有點後怕……。

從此,對寇準的寵信日減。第二年,提王旦為宰相,寇準罷相調離京都到郟州(今河南郟縣)任知州。

後來真宗皇帝中風患病,寇準支持楊億起草上疏,請求太子監國。此事被太監丁謂告發,被罷官,改任閑職太子太傅。這時太監周懷政聯絡同黨企圖發動政變,讓太子登基,封真宗為太上皇。此事被丁謂發現告發給真宗。寇準被貶為相州(今河南安陽)知州。丁謂當了宰相,把寇準一貶再貶,乾興元年(1022年)貶到雷州(今廣東海康)為司戶參軍,成了從九品小官,等於發配到那裡充軍。

寇準到雷州後,生活困難,氣候惡劣,身體很快垮下來了,第二年秋天,即1023年10月在憂鬱中掙扎著洗了澡,穿上朝服,倒在卧榻上就去世了。享年62歲,留有《寇萊公集》。

死後歸葬於西京洛陽,沒有兒子,以從子寇隨作後代。死後11年,追贈中書令,萊國公,謚忠愍。

寇準少年富貴,生性豪華奢侈,家中從不點油燈,屋內點燭多處,嗜酒喜豪飲,性剛直,時人評他「寇公天下奇才,可惜學術不足。」公高名重之後,不知收斂韜晦,遭人排擠,蒙冤遭貶,抑鬱而死。


推薦閱讀: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廣釋及藏音傳承 Aryamanjusri
真實(穿透靈魂的好文)
我的真實見證 杏林子
入了心的人,最難捨,動了真的情,最難放(句句真實)
(270)真正真實是一法不立(凈空老和尚開示)

TAG:故事 | 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