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公民教育,為何今年成了法國學生的必修課

暑假結束,位於世界北半球的學校陸續開學。在這個秋季新學期,法國的1200多萬名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將面對一門新列入教學大綱的必修課——道德與公民教育。當然,法國的學生對這門類似於中國「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並不陌生。在法國的教育體系中,道德與公民教育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事實上,法國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開創者。法國人對於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視始於法國大革命。與英國革命、美國革命有所不同,法國大革命不僅是一場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它還是一場浩浩蕩蕩的社會革命,一場壯烈浪漫的道德革命。它旨在建立一個人人機會平等並大致上財富平等的社會,希望把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改造成為具有愛國美德和大公無私精神的「共和主義新人」。

攻佔巴士底獄巴士底獄被攻佔的兩年之後,1791年法國憲法規定了「忠於國家、忠於法律和忠於君主」的公民美德,並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這部憲法最後講道:「國民制憲議會將憲法的重任寄託於立法議會、國王和審判官的忠忱,寄託於家長的警惕,妻子和母親的關懷,青年公民的熱愛以及所有法國人的勇敢。」兩年之後,路易十六人頭落地。雅各賓派執政後制定的共和元年(1793年)憲法中,「忠於君主」的措辭自然消失,但熱愛法律、熱愛國家仍被確立為「公民美德」。就像羅伯斯庇爾在《關於在共和國內政方面指導國民公會的政治道德的各項原則》中指出的:「什麼是民主政府或人民政府的基本原則呢?也就是說,什麼是支持和推動這個政府的主要動力呢?是美德……我說的美德,不是別的什麼,而是對祖國的愛和對祖國的法律的愛。」很顯然,此處的公民美德屬於古典共和主義的範疇;在作為盧梭思想忠實信徒的雅各賓黨人看來,美德敗壞之時,即為政治衰亡之始。隨著盧梭人民主權思想影響的逐步消散,古典共和主義美德也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走到了盡頭。然而,公民道德教育在法國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為了將道德培養納入教育體系,法國人開始梳理大革命的思想遺產;過往學者們所提出的許多教育改革方案被仔細推敲,其中,最被推崇的是立法議會時期的「孔多塞方案」和國民公會時期的「雷佩爾提方案」。

孔多塞孔多塞提出,法國應負擔起教育兒童以及成年公民的責任,建立起包括初等小學、高級小學、中等學校和專門學校(大學)的教育體系,各級學校教育應當是世俗的、免費的。在教育內容上,應廢除傳統的宗教教育,代之以資產階級道德規範的宣傳,讓法國人從小就了解憲法和《人權宣言》,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而雷佩爾提的建議是,國家應向富人徵收累進所得稅,開辦寄宿學校,向兒童提供免費的衣食,從而保證基礎教育的普及。除了廣泛的知識教育之外,面向兒童的教育內容應包括《人權宣言》和法國歷史的學習,組織兒童參與農業和專設實習工場的勞動(學工學農),其目的是把兒童培養成為愛國公民。

雷佩爾提1882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制定了關於教育世俗化的法律,並在歐洲大陸率先開設「公民訓導」課。該課程對象為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內容包括國家政治制度、法律常識、社會公德及一般的公民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初步概念。課程被列為法國學校各科目之首,以此與教會學校形成區別;由此,「祖國」這一概念被提升到與宗教對等的高度。二戰結束,在經歷了維希政權的幾年腐敗統治後,抵抗派出身的法國教育者認為讓學生了解共和國價值觀迫在眉睫。他們在中學教育大綱中制定了專門的公民教育計劃,對中學階段的公民教育課時做出嚴格規定,比如初中階段每周必須有一小時公民道德教育。然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法國社會的劇烈動蕩與意識形態的風起雲湧中,公民教育課程一度沉寂,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才捲土重來。1985年,法國確立了「培養學生的集體利益意識,尊重法律意識,愛國意識」的目標;1994年,法國教育改革將「公民資格教育」定為學校機制的核心。在此之後,法國校園內的道德與公民教育層層加碼、愈演愈烈,歷任法國教育部長均表示要在校園內重建權威、重施懲罰。最具代表性的法國高官講話,當屬2007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發表的《致教育者的一封信》。他在文中指出,「近幾十年來,兒童個性成為教育的中心,而非知識是教育的中心」,然而過於強調個性,「容易走向另一極端」,而曾經那種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其實「有其偉大之處」。在薩科齊看來,正是由於過於強調個性、尊重「自然」,法國教師和家長的權威受到動搖,以至於法國青少年「學業失敗降到了不可接受的地步」。他特別談到了「尊重」的意義,指出「教育便是產生尊重」、「尊重應當成為全部教育的基礎」。

2007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在《致教育者的一封信》中指出,「尊重應當成為全部教育的基礎。」近年來,法國校園內的公民與道德教育已形成了一套嚴密的體系——在小學低年級,「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主要通過語文課普及,內容包括適應集體規則、與同伴和成人對話、學會與他人合作、等等。自小學三年級起,「公民教育課」正式設置,其基本目標是引導學生融入集體生活,思考生活並提出具體問題,意識到個人自由、社會約束和價值分享的相互關係。初中的公民教育更進一步,基本內容為人與公民權利教育、個人與集體責任教育和判斷力教育。其中,初中一年級講解人的權利和義務,二、三年級教授平等、團結、自由、安全和公正等民主社會價值觀,四年級則主要教學生認識法國公民身份的範疇。高中的「公民、法制與社會教育」課程進一步分析公民身份概念,其中一年級的重點是「以公民身份在社會中生活」,二年級是「制度與公民身份的實踐」,三年級則是「當代世界變革中的公民身份」。與初中不同的是,高中的公民道德教育以課堂辯論為主要的教學方法。考慮到網路對於青少年的影響日益增大,法國政府還開始在網路上對學生開展公民教育。比如早在1999年,法國參議院就開闢了一個名為「少年參議院」的網站(www.junior.senat.fr),將遊戲與教育融為一體,對青少年進行國民義務教育。

「少年參議院」網站而在今年的教育新政中,道德與公民教育被規定為必修課,將在法國的小學、初中、高中設置300小時的課程。法國國民教育部部長瓦洛·貝勒卡西姆稱,此舉是為了法國青少年熟知法蘭西共和國的價值觀,以更好地對抗各種形式的歧視、暴力與宗教激進主義,成長為有責任感的公民。據坊間評論,法國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恐怕與今年年初震驚世界的「《查理周刊》事件」息息相關:在法國為《查理周刊》遇害者舉行的公開紀念活動上,一些學生竟然拒絕默哀,甚至表達出對暴力行為的理解;這讓法國人擔心,他們的共和國價值觀是否足夠深入人心。不難預料的是,歷來強調世俗化的法國公民道德教育,在未來還將繼續受到宗教勢力的衝擊。1989年「面紗事件」的軒然大波餘音猶在,2004年通過的法律——「在公立小學、初中和高中,禁止學生公然佩帶宗教標誌」——依然備受質疑。在伊斯蘭人口不斷增長的當下法國,尊重信仰與教育世俗化這兩種社會輿論將愈加針鋒相對。
推薦閱讀:

阿爾卑斯山下美麗的法國小鎮--夏莫尼
為什麼說法國浪漫到骨子裡?
優衣庫和兩個法國人發的聯名系列,背後是怎樣的故事?
一封寫信人收信人是誰,文字尚不能完全辨識的信札,竟然是書法國寶中的鎮國之寶
法國毛衣編織圖解教程5000款(3)

TAG:道德 | 教育 | 法國 | 國學 | 學生 | 公民 | 公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