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嘈:政治和「大數據」誰更可怕?

2014年02月15日 09:45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麥嘈

美東時間14日晨N etflix電視台放出網路熱劇《紙牌屋》第二季全部13集,讓翹首以盼的劇迷欣喜若狂。適逢美國東海岸遭遇暴風雪,一大波美國人被困屋內,此劇開播算得上是「天時地利人和」。在中國,「美劇迷」們也能在第一時間欣賞到中文字幕版《紙牌屋》第二季,有搶先首發的視頻網站甚至打出「情人節什麼的不過也罷」的廣告語。而據此前媒體的報道,奧巴馬都是該劇粉絲。有中美政治家的加持,令大洋兩岸《紙牌屋》收視熱度升高。

《紙牌屋》講述一位老謀深算的美國國會議員,在爭權奪利的華盛頓政治圈如何施展權術,步步上升的故事。該劇最大的特點在於,與以往電視劇的製作流程不同,這是一部「網路劇」。簡而言之,不僅傳播渠道是互聯網觀看,這部劇從誕生之初就是一部根據「大數據」,即互聯網觀眾欣賞口味來設計的產品。

具體來說,不僅導演、演員、劇本都是按互聯網點擊量而進行篩選的結果,用戶何時何地何種設備上觀看,何時暫停、倒退、快進,如何評分搜索,喜歡什麼音量、畫面色彩甚至場景,也都是計算分析的結果。

因而,與其說《紙牌屋》大熱是因為該劇再現了美國政治的「真實面目」,滿足了觀眾對於權力鬥爭的想像,或者,「政治就是電視上那個樣子」,不如說:《紙牌屋》這類電視劇按照一般觀眾的娛樂口味,把「政治」設計成了屏幕上你想看到的那個樣子。這個對你的「夜生活」了如指掌的「數據怪人」,如史派西扮演的政客一樣,步步把你誘進陷阱;在誇張、煽情、懸疑的情節設置與場面造景背後,這個陷阱就是付費觀看與高收視率。

據說主演史派西曾向擔任過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黨鞭的霍耶求教,但霍耶看完戲後的評價是:「老百姓本來就對政治有不公平的負面看法,而《紙牌屋》以虛假、邪惡來描繪政治,這太過分了。」與以往相比,網路劇對觀眾口味的揣摩更精準,為迎合主要觀眾群(在美國這部劇的主要對象是中年男性觀眾),編劇不惜虛假再現。比如劇中把華盛頓一名女記者描繪成為成名靠肉體博上位的人,但現實中華盛頓新聞圈絕不是那個樣子——— 不僅女記者數量極少,而像海倫·托馬斯這樣的大牌女性記者駐紮白宮50年,名聲重於生命。以「迎合」為主軸的娛樂消費,與政治的本來面目可能已相去甚遠。

政治除了權術與鬥爭,也有諸如個人抱負、責任感和良知一類的東西。否則無法解釋,五年前作為華盛頓局外人,從政經歷尚淺的奧巴馬如何得以入主白宮。國內一些清宮戲備受批評,但作為美國「清宮戲」,《紙牌屋》絕不乏戲說成分。

過去有說法叫「讀史明智」,在快餐文化裹挾下,今人大多是讀戲說歷史明智,看電視劇明智。知識的求得已不是靠窮經皓首、逐字披覽的觀照對比,而是沙發上輕輕一按的遙控視界。請相信我,奧巴馬說愛看這部電視,並不是暗示說,華盛頓政治就是這個樣子、這部劇為他吐了一口惡氣,而是告訴大家,自己有能力介入流行,跟民眾有共同話題,如此,不過是美國版的官員掃大街,政治家的親民秀而已。


推薦閱讀: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6.7)
用sumif函數同時加總兩種情況下的數據之和
PUDF2017 | 代謝手術現狀:來自美國的數據分享
數據科學入門必讀:如何使用正則表達式?

TAG:政治 | 大數據 | 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