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虛法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5)

新嘗試 真打假

好,下面我們回到經文,經題解釋完畢,我們回到經文。

我們先來看本經的翻譯,翻譯本經的是劉宋時候的畺良耶舍大師。這個劉宋是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的那個「宋」。這個「宋」是由東晉的大將,東晉時候有一個大將叫劉裕的,他把東晉皇帝廢掉後自己創立了這麼一個國家——「宋」,一個小國家,不是後來趙匡胤的那個大宋。那麼歷史上,關於畺良耶舍大師的記載並不太多,我們只知道他是印度西域那邊過來的,而且,他像唐玄奘一樣,是一位精通經律論三藏的大法師。畺良耶舍大師大概是在劉宋元嘉年間,應皇帝的恭請,在揚州、現在的揚州翻譯的這部經典。雖然說大師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留下很多故事供我們緬懷,但是就憑大師翻譯的這部經典,就憑這部文辭優美的經典,已足以讓我們在千百載之下,向大師表示深深地感恩和頂禮了,所以等一會兒下課之後,大家要向大師、向大師給我們翻譯的這個無上大智慧好好頂個禮,不要忘了。

下面我們就正式進入本經的正文。一開始是序,從「如是我聞」開始,一直到「教我觀於清凈業處」,這一大段都是本經的序分。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我講經的時候,不太喜歡按照嚴格的程序來,因為那套程序是天台宗的祖師制訂的,像什麼五重玄義,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等等,一溜,歷來講經的法師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程序來的,像上回仁修法師給你們講《阿彌陀經》,就是按照這個程序來的。這種講法很嚴謹、很細膩,有它很明顯的優點,但同時,有時候卻顯得有點兒「模式化」。法師如果說死板板地按照這個程序照本宣科的話,那麼搞不好啊,你就會把好好的佛經,把本來很活潑靈動、很有趣味的這個真理給講「死」了。這樣的講經我看過很多,真理一旦被組織,佛法一旦變成模式,那麼聽的人往往就會覺得很枯燥了。尤其在這個時代,尤其是對你們,諸位菩薩,你們是已經習慣了快餐文化、習慣了輕鬆閱讀的現代菩薩,如果法師還是一成不變,還是按照那種嚴格的、古老的模式來講的話,那麼這種講法的吸引力和成效到底有多大呢?能聽得進去的人又有多少呢?這兩個問題恐怕是要打個大大問號的。

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不見得正確,但是因為我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師父才開始嘗試著,用一種更自然、更生動的方式,來給大家詮釋佛經,詮釋佛法。我希望能讓大家都了解一點,在佛法裡面除了真和智,除了善和愛之外,還有一種有如行雲流水般的、生動的美,甚至,還有一種能讓人開懷大笑的樂!明白嗎?所以,諸位菩薩,特別是某些菩薩,請你們來聽經的時候,你們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法上就好,其它與解脫無關的東西,我認為你們就沒必要留意太多了,希望你們能體諒師父的用心。

這次講經,我會盡量只講主題,只講要點,我會把佛法的要點,把跟修行、跟生死有關的要點提出來,直探驪珠,其它不太重要的旁枝末節我們輕輕帶過就好,我不會啰里啰嗦講太多,這點事先說明。

下面請大家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如是我聞」,這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開場白了,一般來講,這句話它代表的是阿難尊者的人格保證,因為這些經典基本上都是他回憶、口述的嘛,對不對?所以,「如是我聞」這句話,代表的是阿難尊者的人格保證,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他保證下面的經文內容都是他親身經歷、親耳聽到的,至少,是得到了佛陀的印證和印可的。這個有點兒像我們現在的質量檢查一樣,蓋章,「如是我聞」一蓋,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的信譽度就得到保證了。

不過很可惜,有一點可惜又討厭的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越是質量好信譽高的東西,大家就越愛去仿冒。尤其是像佛經這麼有影響力,這麼有號召力,這麼多人崇拜,但偏偏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的文化產品,那假冒偽劣的就更多了。在佛教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偽經,偽造的經典,像什麼《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有的居士可能都看過,還有什麼《血盆經》、《地母經》等等,這些偽經歷史上不知道迷惑了多少人,它們也是用「如是我聞」開頭的。不過幸好有一點,假冒佛經,就像所有的偽劣產品一樣,不管外包裝再怎麼相似,那裡面的產品質量也相似不了。

佛經的文字你可以仿冒,但佛經的義理,尤其是了義佛經的義理,那都是相通的,那是佛說的究竟的東西,那種高深的生命境界,那種文字般若,邪門歪道根本沒辦法模仿得了。所以,大家如果以後萬一碰到那種文字粗鄙,連話都說不清楚的經典,那就要小心了;還有,那種你從來沒有看過的、來歷不明的經典,那也要小心,特別是一些所謂的秘密法本,後人的論著,有時候,越是吹得厲害的越要小心。不要輕易相信那個向你推薦的人,因為搞不好他也是個糊塗蛋!在這種事情上我們要絕對地依法不依人,要以公認的、歷代祖師大德都認可的那種了義經典,來作為選擇和判斷的標準,符合的我們就學,不符合的我們就放到一邊,這樣子就算你今生不能成就——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你自己不好好依教奉行——這樣就算你今生不能成就,那至少也不會走偏了,不會出錯,不會被誤導到地獄裡去!這點很重要,這種理智很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見地和原則,牢記這點你們就不會被騙了,任何人都騙不了你們!很多聰明人,我見過的,很多有福報的聰明人之所以最後會誤入歧途,求升反墮,淪為魔子魔孫,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在這點上沒有把握好。

那麼,師父下面給大家推薦幾部可以作為參照物的經典,我給你們推薦幾部經典,大家最好能把它們的名字都記住了,得空最好都看看。這幾部經典都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屬於那種絕對沒有問題的經典,所以它們可以說是照妖鏡,任何邪說魔說,你只要拿它們來一照、一對比,那就清清楚楚,無所遁形了。這些經典,我們的凈土五經算是一份,其它如《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金剛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心經》、《涅槃經》、《大寶積經》等等,類似的經典還有很多,但是有這十部經典,再加上凈土的五部,我們能把握這些就已經足夠了,對很多居士來說已經足夠了。希望大家明白一點,凡是跟這十五部經典中任何一部說的法理義理相違背的經論,那很可能就是有問題的,建議大家對這種經論最好敬而遠之,不要隨便地依止修學,因為這樣做比較保險,比較妥當。希望大家以後,能把心眼擦亮一點,要有擇法眼,不要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亂七八糟的偽經偽論給忽悠了。

往下,「一時」,我們來看看「一時」的道理。「一時」往淺了說,是指本經故事發生的那個時間,往深了說,「一時」是指時間的奧秘,這個道理我們在講《維摩詰經》的時候講過的,那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的故事,還記得嗎?像我們前面講的無量壽的道理,其實也就是「一時」的道理,不過這個道理不那麼好講就是了,語言很難解釋清楚,因為那個境界,或者說那個「地方」,不是靠語言和思維能達到的。除非你真正悟道了,要不就是你曾經對「道」有過一瞥,至少至少,你也要是一個解悟的、大開圓解的人,否則你永遠也不可能、也不會知道「一時」到底是什麼意思。

修行者通過修行,這個時間的幻相一旦突破,修行者一旦回歸「一時」的狀態,那個無量光壽的光明覺性就會自然顯發,所以這種證悟是很殊勝的。在我們這個物質宇宙,二元時空,時間感可以說是眾生最大的束縛之一,而渴望永恆、渴望突破時間限制的那種欲求,則是我們人類最大的無明之一。我們每個人都很害怕生命的中斷,害怕死亡,每個人都想無量壽,但每個人都找不到正確的方法。這個方法,不謙虛地說,只有在佛法里才有,在本經就有。不然你們以為,佛陀為什麼會把「無量壽」這三個字,特別提出來作為經題啊?這裡面其實是有很深用意的,大家要留意。

在本經故事開始的時候,這個時侯,佛陀大概已經有七十多歲了,老人家已經開始步入這個肉體生命的晚年。這一年,佛陀正在王舍城東北面的耆闍崛山中安居、度夏。王舍城是當時位於中印度的摩揭陀國的首都,一個大城市。而耆闍崛山翻譯成中文的話,大家就會覺得很熟悉了,因為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簡稱靈山。這座山的形狀有點像鷲鳥的頭,你們看動物世界,就應該知道鷲鳥長什麼樣了,那個頭,所以它有時候又叫做鷲頭山。這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佛教聖地,佛陀當年經常在這個地方給眾生講經說法,有很多經典,像《法華經》、《大般若經》、《金光明經》,還有《無量壽經》都是在這個地方說的。傳說中的「拈花一笑」,禪宗的那個典故,「拈花一笑」,據傳也是在這個地方發生的。

根據台灣道源長老的說法,他有一年去印度朝聖,他曾經特意去了一趟靈鷲山,去朝拜。他發現靈鷲山早就大變樣了,現在的靈鷲山已經不再是佛經上記載的那個樣子。比如佛陀當年講《法華經》的那個地方,道源長老說,那裡不但草木凋零,而且很早以前,那個地方本來是有一個陡崖的,有個懸崖,但是很早以前,那個懸崖就已經變成了平地,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讓老和尚很是感慨,所謂「曹溪路遠,鷲嶺雲深,此處故人音杳」,所以老人家在那裡很是唏噓了一番。

但是,在本經開始的那一年,靈鷲山還是很美的,原來的靈鷲山還是很美的,因為有佛陀在!很奇怪,只要有佛陀在的地方,似乎連空氣都會變得純凈莊嚴許多,那顆偉大的心靈,他的光芒所到之處,無論到哪裡,哪裡即成凈土!

當時一直跟隨在佛陀身邊的大比丘僧、出家人,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左右,他們大都是跟隨了佛陀很多年的耆宿長老,都是有大成就的老修行。同時,經常來聽法的,隱形或不隱形的菩薩一共有三萬二千之多,這個數字和《維摩詰經》一樣。這麼多菩薩,他們公認、公推的代表人物只有一位,那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也就是文殊菩薩。因為他的智慧和德行,也因為他證入的那個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所以他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菩薩們的首座、上首。

這裡注意,文殊菩薩的出場,暗示了本經的一個要點,那就是本經的修法內容,本經的內容,非大智慧者莫能理解,你沒有足夠的智慧是不可能信解的。對本經,對十六觀法門,沒有很大的善根因緣,沒有相應的福德智慧,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相信它!他們只會把這本經典當做誇張的神話,翻翻看看,看不懂,就丟掉了。所以對本經,如果你連最基本的智慧判斷,連最基本的信心都沒有,那往後的修持就不用說了,那是不可能修得好的。因此,本經和所有的大乘經典一樣,那都是需要大智慧來領悟的,要以「智為先導」,這點提請大家注意。


推薦閱讀:

地藏經是在中國杜撰的偽經
大虛法師:《洞見和真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27)大乘菩提樹 真偽明鏡台
佛說末法時代這兩部佛經會最先消亡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二十三集)
1796 39 P0579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20卷)〖唐 一行記〗叄

TAG:佛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