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告訴你如何科學地進行發聲練習?!

在我國傳統戲曲訓練中,被稱為「吊嗓子」或「喊嗓子」的發聲練習由來已久。戲曲學唱者在老師的指導下,多選用「i」、「a」等單母音作為練聲的語音內容,通過在其音調上的高下起伏,在音量上的強弱變化,先「溜嗓」熱身,然後選擇一段唱腔做進一步的綜合發聲練習。

  

發聲練習,或簡稱練聲,是每一位聲樂學習者最為熟悉的聲樂發聲訓練方式。同時對於已經成名的歌唱家而言,每天的發聲練習,也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通過發聲練習,可以協調發聲器官運動並使之更為省力高效,可以擴展音域、美化音色、增強共鳴、豐富歌唱技巧,可以強化歌者對歌唱聲音的控制以更好地闡釋音樂、表現音樂。這裡,不論其音符多少、樂句長短,我們把用於發聲練習的歌唱材料都統稱為練聲曲。那麼,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們應該怎樣練聲才是最科學的、最直接有效的呢?選擇練聲曲時應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呢?其依據又是什麼呢?

視頻教學部分學習

  

1)母音選擇應由簡到繁

  

基礎練聲曲首選單母音不失為明智之舉。單母音是指具有單一音素的母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a、i、u」等,「ai、iou」等母音組合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素合成,被稱為複合母音。單母音具有穩定的口型、腔體、聲道形狀,這一特點非常適合於聲樂學習初期,用於建立不同母音的發聲形態,以準確發出清晰的字音,並建立相對穩定的歌唱狀態。我們知道,同一個人發出的音高、音量相同的兩個聲音「i」和「a」,之所以仍可被聽者輕鬆分辨為兩個不同的聲音,是因為這兩個聲音具有不同的音色特徵。「i」和「a」兩個母音是由同一個人的同一對聲帶振動發出的,為什麼會發出不同的色彩呢?究其原因,就不得不再次提及之前論述過的聲道形狀的調製作用,即「i」和「a」兩個母音之所以能被區分,恰是因為發這兩個音時聲道的形狀不同所致。其中,發「i」時舌面提起較高、聲道較窄被稱為高母音或者窄母音,發「a」時舌面較低、聲道開放而被稱為低母音或開母音。同時相對於發音位置靠後的「u」母音而言,「i」和「a」發音位置靠前,又被稱為前母音。

  

上述母音在聲道形態與發聲位置上的種種特點,均可在具體聲樂訓練時加以利用。如體會聲音高位置時多練「i」,縱向「打開」口咽腔練習時多練「a」,多練習「u」母音有利於建立聲音的「管道」意識。

  

2)輔音選擇要全面

  

這些單母音較為穩定後,還要和不同的輔音相結合,組成不同的音節加以練習。當前的聲樂訓練中最為常用的輔音是鼻輔音「m」,「咪咪嗎嗎」成為聲樂發聲練習的代名詞,正是這一現象的生動寫照。雖然由於其具有聲道通暢、可以延長的特點,唱詞中的母音音素成為歌唱聲得以呈現的主要載體,但一首聲樂作品中的歌詞,畢竟不是全部由母音構成。那些和母音結合在一起的輔音,不僅具有分割音節的作用,還發揮著區別語義的功能。同時,由於不同輔音具有不同的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使得輔音阻塞發聲與母音暢通延續之間形成一對矛盾,解決好這對矛盾,才可能解決好歌聲連貫、字音清晰的協調問題。因此,我們在選擇和母音結合的輔音時,不要僅僅練習有利於獲得共鳴的鼻輔音,其他塞音、擦音、塞擦音等各類輔音都要全面加以練習,這樣才能更好運用於實際聲樂作品的演唱。

練聲曲的旋律選擇

在歌唱內容上,練聲曲既可以簡單到某一個音素,也可以是輔音、母音結合而成的單音節(如mi、ma等),也可以是多音節的綜合體,如孔空練聲曲直接以其音符的固定唱名作為演唱的語音內容(如do、re、mi、fa等)。常用的練聲曲在旋律進行上,既有音階上下行級進,也有琶音式的音程上下行跳進;既有連音式的連貫演唱,也有跳音、重音、頓音等的「不連貫」演唱。上述每一類不同難度、不同形式的練聲曲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選用哪一類、什麼難度的練聲曲,應根據歌者的具體問題及其歌唱現狀為依據,選擇不同的練聲曲。

  

聲樂初學者,各母音的腔體狀態、聲道形狀等歌唱控制均不穩定,這時適合用短小的音階片段作為練聲的旋律,如三、五度內的下行「mi、re、do」、繞行「do、re、mi、re、do」等。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上下行音階對歌者具有不同的影響。演唱下行音階時,歌者比較容易體會越來越鬆弛的感覺。由於上行音階的音調逐漸升高,歌者在心理上會感覺到需要越老越努力才可發出這些音,容易使初學者越唱越緊。因此,對於初學者,多選擇向下進行的音階或琶音應是合適的。

  

隨著中低聲區歌唱狀態的逐漸穩定,就可以對旋律的音高跨度做適當擴展,如一個八度內的下行、上行音階、琶音等。在練習不同母音在相同發聲位置的轉換時,可在適當的音域範圍內(不宜太高)選用同音重複(即平行音階)、或平行加下行的方式進行。連續的跳音之間,雖然不用換氣,但事實上每個跳音之後存在一個短小的停頓,這也就是說,每一個跳音都是一個重新起音的過程。因此,跳音練習對於起音的準確性以及聲音的靈巧性的訓練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同時也要注意的是,對於喉咽和口咽放鬆狀態不太穩定的歌者,跳音練習有破壞鬆弛狀態,進而使發聲通道越來越緊的風險。

事實上,對嗓音的發聲訓練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既有上述真正發出聲音的「發聲練習」,還應包含為發出聲音而對發聲器官生理狀態進行的一系列調整訓練。如發聲前身體姿態的準備、嘆氣動作對身體放鬆狀態的引導、哈欠狀態對聲道形態的調整等,也應成為練聲的重要內容。想要科學合理地選擇合適的練聲曲,首先要求聲樂教師要熟知各語音音素的語音特點與生理調節特點,熟知這些特點與歌唱技術要求的關聯,同時應根據歌者當前的具體情況,確定最為重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再進行合理選擇或自行設計。

中國好音樂說明:(這篇日誌相對比較理論化,覺得難以理解的同學可以訂購全套的唱歌視頻教程學習,視頻教程是針對零基礎人群制定的,通俗易懂,目前在線可售的有光碟版和移動硬碟版)


推薦閱讀:

油畫中的科學家:《拉瓦錫和夫人》解讀
連載:佛教科學論(6)
宗師之力由什麼組成?
「拔毛變猴」不是夢
特稿|袁振國:實證研究是教育學走向科學的必要途徑

TAG:科學 | 發聲 | 練習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