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遠離散亂,方成禪定

遠離散亂,方成禪定

  •   遠離散亂 方成禪定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一婆羅門種姓之人,勤學吠陀等一切學問,不久即以智者讚譽而聲名遠播。他不但財富圓滿,而且素喜布施,更深知在家乃一切過患之來源,故而他即如拋卻雜草一般出家苦行。當其離家之時,欽佩他功德者皆願跟隨學法。此婆羅門不喜散亂之地,他專程前往南海歌屋地方,擇一寂靜地精進苦行、嚴持禁戒。儘管住於條件艱苦之清修森林中,但因其前世善根力,他卻素喜布施,只要有客相訪,他依然會用草木根果及凈水相待,並以「善來」稱謂歡迎諸人,令其皆生歡喜心。因其對苦行者行供養,人皆稱之為阿嘎貝大師。

      帝釋天為觀察他修證境界,即來此寂靜地將草木根果等物盡皆隱藏起來。阿嘎貝大師仙人原本就知足少欲,不貪口腹之慾,只喜坐禪入定,因此他根本不觀察食物消失不見之原因,煮熟樹葉並享用過後,他立即進入禪定狀態。帝釋天後來又把草葉樹葉漸次隱匿,仙人則將剩餘或陳舊枝葉撿來煮食。帝釋天最終以婆羅門形象現身仙人面前,仙人歡喜接待,遂將辛苦所得葉子煮與他為食,自己依舊日夜坐禪、歡喜不輟。

      帝釋天化現之婆羅門連續三日到仙人處,仙人始終以喜悅心態接待、供養、承侍,帝釋天深感稀有,他想:此人苦行精神實在可嘉,如果他本人願意,連三十三天天主之位僅憑思維憶念即可垂手而得。想到這,帝釋天不由替自己處境擔憂、恐怖起來。他現出天身來至仙人面前問道:「你苦行精進到底有何必要?你對苦行又有何想法?」

      仙人回答他:「我為解救感受生老病死之眾生而苦行。」聞聽仙人如是答話,帝釋天不覺心開意解:他原來並不希求我所有之果位。高興之餘,他便對仙人允諾:「我欲賜 你悉地,請儘管開口索要。」仙人急忙提要求道:「有善妙妻兒財產並不能令人滿足,希望你能賜我斷除貪慾之悉地。」帝釋天正欲賜其悉地,聞言不禁深感滿意且讚歎。而仙人則利用祈請悉地之方式趁機為帝釋天說法道:「嗔恨心乃摧毀一切利樂因,請賜予我滅嗔恨心悉地。」帝釋天又感滿意且讚嘆不已,正欲賜其悉地時,仙人又趁機傳法說:「我不欲見凡夫愚者,亦不欲聞其言,或與其交往,因我不欲感受與此類眾生交往之痛苦,我需你賜予此種悉地。」

      帝釋天聽罷頓感困惑,他問道:「此等凡夫愚者甚為可憐,你既具有大悲心,為何又不願見到他們?」仙人解釋說:「無論我如何行事都難以饒益此類眾生,他們親行非法又令別眾亦為非作歹,此種作為讓人怎能對其生起悲心?他們根本就非為堪受饒益之法器,故而我不欲與此類人眾交往。」

      帝釋天再次對他教言讚歎有加,於是就雙手合掌如蓮花花苞、正欲以恭敬心賜其悉地,仙人此刻又說道:「我願會見智者,與他們交往,聽聞或與之交談,如此即能令我獲得安樂,我欲獲此種悉地。」帝釋天又感疑惑,他不覺問道:「你喜歡智者,這又為何?」

      仙人回答說:「智者行為如理如法,不唯如此,他們還令眾人亦行合理之道。這些智者從不說粗語;恆時得利益;既無狡詐心;身心又調柔、寂靜,堪為饒益法器。」帝釋天聞已又是一番讚歎,為報恩他又說道:「你還希求何種悉地?」仙人便繼續提出請求:「我性喜布施故而需飲食充足,另外我尚欲所有乞討者都具足清凈戒律,能達成此種願望之功德、悉地請賜予我。」

      帝釋天感慨答言:「你今日所說教言皆非常珍貴,你所提要求我全部答應以作對你傳法之報恩,我定會賜予你所求悉地。」仙人此刻卻說出令人困惑之語:「你乃所有天人中最善妙之天尊,並欲賜我能帶來利益之悉地,但希望你自此之後勿再前來!你為摧毀非天之大尊者,望能圓滿我願,賜我此種悉地。」

      帝釋天聞言深覺羞愧,他因自己不被仙人邀請前來而發問道:「諸多苦行、念誦、坐禪之人都喜我前往他們那裡,而我還答應贈與你悉地,你為何卻說不欲再見我?」

      仙人誠懇解釋說:「我絕非以不恭敬心或有意不善待你之方式不願見你,只是你這善妙天人若經常前來,我心會因之而散亂。你本人雖心性清凈、寂靜,但我唯恐你常來會壞我禪定,因此我才不欲再見到你。」

      帝釋天聽後更對仙人敬佩不已,他在頂禮、繞轉仙人後就隱身而去。

      第二日晨,帝釋天將所做天人飲食送至仙人處,又將親自迎請之數百緣覺帶至仙人面前,並及供養神饈之天子也一併前來。眾人在見到仙人後紛紛對他行各種供養。

      於森林中苦行者,能喜布施當然為一種善舉。世尊因地時不貪執食物,亦不願見天人,更何況其他非分之想。因此我等當知,真正欲成就禪定,必須遠離一切散亂,非如此則不足以成就。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一種姓高貴、財富圓滿之國王太子。國王以前所生太子盡皆夭折,為防止此位太子也橫遭非人傷害,國王就將其置於以珍寶裝飾之鐵室中,並依吠陀論典中各種護身及吉祥儀軌對其加以保護,眾人也因此而稱其為鐵室。

      鐵室誕生之時,當地人皆心生歡樂,他們身色都比以前更美好、悅意,智慧、大悲心等功德也漸漸具足,眾人各個歡喜無比。因鐵室福德力感召,舉國上下財富增盛,人們生活幸福美滿。

      當時有一睡蓮花節,當此節日到來之時,人們將馬車以各種珍寶裝飾,其上還豎立飛幡,並由駿馬拉車迎送。而鐵室太子則身著繽紛綢緞妙衣坐於馬車之上,眾多眷屬雜然圍繞,大家彈撥樂器一同奔赴慶典之地。當此之時,眾人爭相觀瞻太子,以稀有心對其念誦讚歎、吉祥頌詞,大眾皆歡喜充滿。

      鐵室目睹歡樂場面後,以其宿世善緣引生,他開始宣說偈頌道:「嗚呼!世間煩惱眾,不穩無喜樂,於此睡蓮節,反覺樂穩固。此等凡夫眾,無懼真稀有,死主遮生路,無慮享歡樂。老病死怨敵,時時橫眼前,定赴來世道,智者誰歡喜。烏雲起閃電,大海狂嘯起,傾盆大雨降,暫聚必消散。」鐵室即以此方式分析器世間、有情世界之無常規律,因此他對眼前種種狂歡場面無絲毫興趣。

      返回王宮後,鐵室即在父王前請求能得開許前往森林中苦行。國王對心愛太子此舉非常不滿,他滿臉不悅問道:「我唯一之太子,你為何欲將我捨棄?是否我做下令你不滿意之事?若如此,你講明後我盡量不再如此行事。」太子則回答說:「你對我非常盡心盡意,無有任何不足之處,別人也未對我加以傷害,只是我自己因懼怕死亡才會有這種念頭。死亡人人無法直面,因此我才作出出家抉擇。」太子隨即又將死亡過患詳細說與父王。

      國王愈發不解:「你自己都雲死亡恐怖無法避免,那你前往森林又有何用?難道死亡會因你躲在林中就不再近身相催嗎?仙人是否能於林中修得長生不死之法?既然呆在林中亦難免一死,你舍俗出家、欲於森林中苦行即為無用。」

      太子解釋說:「呆在寂靜地或家中行持正法或者非法都會死亡,這點可謂無有差別。但有一點卻大為不同:於寂靜森林中有行持佛法之機會,如此行持之人臨終之時無有痛苦,死後也能轉生安樂凈土;而在家中則會遭遇違緣,很難修持正法。既如此,廣行非法之人,死到臨頭之日必有大痛苦,死後亦難免墮落地獄。」

      太子隨即又將有關情況廣述一番,國王最後終於答應他出家請求。

      鐵室將眾人羨慕之國王境界、狀況如丟棄雜草一般捨棄後,終至森林中一寂靜地苦行修法。他不斷修習四禪定與四無量心,並讓世人也修持此等法門。鐵室死後即轉生梵天天界。

      由此可見,禪定境界以不貪世間妙欲之道而得成就,所以我們應不貪執世法,一人獨自前往寂靜地苦修方為至關重要之事。

      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一受國王恭敬之婆羅門,財富廣大,贏得世人如對天人一般之歡喜心並常常為其舉行天人般盛大儀式。他廣聞博學,名貫四方,且因前世宿緣而不喜在家生活,一直欲往寂靜地出家求道。他最終終於剃除鬚髮、喜著袈裟、正式出家,而妻子也一同出家並準備跟他同行。

      婆羅門此時則對妻子說道:「你於森林中豈能苦行修法,另外地方有女眾出家者,你最好與她們為伍。」婆羅門將此話連說三遍,但妻子因對他有信心故而一直跟他同行。兩人來至寂靜地後發現一悅意森林,安住下來後便開始坐禪。

      一日下午,當尊者(指出家之婆羅門)正修禪定之時,卻見那擁有美妙色身之女人正於不遠處也在按教言坐禪。而當地國王恰好於春日前往林中賞玩,見到尊者後便來至其前與他歡喜交談。當國王坐在離尊者不遠處見到那艷麗女人後,貪心頓時滋長起來。國王心想:這女人想必是仙人妻子,應將她搶奪過來。不過尊者是否具有苦行功夫,我還需觀察一番。若他真有功德,我怎敢對他妄加輕毀;如其貪執眾生,那即說明他缺乏苦行功夫。他若對眾生不貪執,對此女人當然就能捨棄、置之不理。左思右想過後,國王就對尊者說:「嗟!出家尊者,於此世上多有狡詐、野蠻之徒。在這寂靜森林中,如有人強行奪取你妻子,你會如何處置?你若生嗔恨心則與佛法相違背,故而你應將她捨棄。我不明白,你為何不將她置於家中?」

      婆羅門尊者回答道:「你所言不差。若真出現此種情況,我自有應對措施,請聽我道來:若驕慢之人不經觀察即輕易加害我時,那就如土塊必被雨水沖走、不會逃脫此種命運一樣,這類人亦會被我折服。只要我尚有一口氣,就絕不輕易放過他。」

      國王聞言不禁暗想:看來此人對妻子非常貪執,應無多少苦行功德。國王馬上對尊者就生起輕毀之意,並欲將女人帶回王宮。那已出家之美女則邊哭泣邊哽咽呼喚「大尊者」,儘管非常不情願,但還是被國王拽上馬車。婆羅門尊者雖目睹全過程,但他以妙觀察智早已徹底摧毀自己嗔心,因此心態始終平易、溫和,他竟在一旁自顧自縫補起糞掃衣來。

      國王好生納悶,他問尊者:「你剛才還在說絕不放過傷害你之人,那我既如此搶奪你妻子,你為何還要保持沉默?你是無能,還是缺乏力量採取行動?你這樣行事有何作用?如有本事,就請與我相鬥,若非如此,你剛才為何還要叫囂不已、口出狂言?這豈非自不量力!」

      婆羅門尊者說:「我並未失毀我所說話語,你理應記得:剛才我說若有人損害到我,只要我活著就絕不能讓此種人得逞,我會如水沒土塊般親自將此人湮沒,此即為我當時所立誓言。」

      國王聞言知其有苦行功德,自己並未真正了達他說話之意,於是他就向大尊者詢問道:「你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讓任何人損害你,那對你而言何為真正損害?如雨水沖毀土塊一般,你到底要將何物、何人湮沒?」

      尊者對他解釋:「生嗔善不顯,未生則顯現,明知我未生,害我之嗔心。」

      國王這才明白尊者所要力克者乃為嗔心,於是對尊者所言甚為滿意。他急忙向尊者懺悔,又向出家女人懺悔,並將其釋放,還親口答應願做婆羅門尊者弟子。

      如是嗔恨心、報復心均應得到調伏,如此一來,怨敵也可被調伏;若嗔恨心增盛,怨敵當然也會增上。無貪無嗔之人一定能感受到無垢禪定心之妙味。

  • 推薦閱讀:

    《禪定的解剖》· 之二
    信願法師:般舟三昧經的念佛偏重自力,靠熄滅煩惱妄想入禪定而見佛,末法眾生成就困難
    禪定:禪法要解經
    佛教禪定實修體系 第八章 對治五毒的五種根本禪定
    單純的禪定沒有辦法發起智慧

    TAG: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