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輝萍 > 學術觀點 二、祛邪扶正 法在調中

二、祛邪扶正 法在調中

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正常,氣血陰陽協調平衡,達到「陰平陽秘」,則健康無病,如若人體在某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異常,氣血陰陽平衡失調則發生疾病。「調」法之意,就是平衡協調,它貫穿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有謂「不足者補之益之,有餘者祛之平之」。「調」就是調節人生之氣化,陽氣之功能,提高機體護衛、祛邪、生化之功能;調節人生之陰液、精血不足及分布異常;調節臟腑相生相剋及亢盛虛衰。總之是調節人生之陰陽,使正氣旺盛,邪氣衰除。扶正與祛邪是調法兩個基本方面,扶正也是祛邪的一部分,扶助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能夠防禦外邪或能祛邪外出;祛邪也是扶正的一部分。以使正氣免受邪氣凌損,邪去正安,則有利於正氣的保存和恢復。故扶正與祛邪,相輔相成,相互為用,互為統一,共為統一目的。調節扶正與祛邪是治療的關鍵,也就是平衡陰陽、虛實。

(一)婦科調治,首重肝腎。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是人體的根本,它對「天癸」的盛衰和沖任二脈的盈虧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調,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說明腎在生長生殖中的作用,肝為藏血之臟,性喜條達與情志密切,而婦女以血為用,經帶胎產無不與血的盛衰暢滯有密切的關係,血虛則任脈虛,太沖脈衰少,血海空虛,來源不足,月經停止;血少則肝血不足,腎精失去資養,不能攝精成孕或任養胞胎,或不能化為孕汁。故肝藏血與腎藏精密切相關,精血相生,乙癸同源而司下焦,故又為沖任之本,兩者在月事形成調節中起重要作用。肝腎協調則經候正常,胎孕乃成,泌乳正常。

女科治療,首重肝腎。《婦科經論?卷一》引方約之:「……故古人治婦人病,多用香附、砂仁、木香、青皮、枳殼者,行氣故也。凡婦人病,多是氣血鬱結,故治開郁行氣為主,郁開氣行,而月候自調,諸病自瘥矣。」晉·葛洪說:「凡治婦人諸病,兼治憂恚,令寬其思慮,則病無不愈。」說明疏肝理血在婦科治療中的重要性。

滋補肝腎是治療婦產科疾病的重要法則,在養血活血或疏肝理氣調理月經時,補益肝腎是非常必要的,可加入川續斷、杜仲、桑寄生、菟絲子等,同時必須認識到陰精、經血的生成與運行需賴陽氣的氣化與推動,如果陽氣不足而衰虛,則溫煦之力薄弱,運血之力不足,生化精血減少,造成陽不勝陰、氣血寒凝之證,在臨床可既見到血少腎虧虛證,又有因虛致實的血瘀、寒凝濕阻實證。故診治時根據陽氣與精血的生理病理關係,適量應用溫陽行氣之品發以調整陰陽平衡,如仙靈脾、仙茅、巴戟天、葫蘆巴、肉桂、鹿角等,以期推動氣血生化運行,達到溫潤添精、益補肝腎之功,使腎氣盛、天癸至、任通沖盛。

(二)平衡陰陽,巧理母子。

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髮展的內在根據,而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必須通過機體內部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故「調節、平衡」陰陽是治療疾病的總綱,而平衡陰陽,須分辨五臟陰陽盛衰。

五臟各有陰陽,相互制約,不僅本臟陰陽互相制約,而且臟與臟、臟與腑之間也相生相剋,互根制約。《難經》指出,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在臨床上更不僅如此,子也能令母虛,而母也能令子實,所以治療時要充分應用五行生剋乘侮的生理病理關係,母子同治,補瀉兼施。例如肝,其為多氣多血之臟,在女子有先天之稱,易氣鬱、血滯,易陽亢陰虧,可累及膽、脾胃和肺等,可引起頭暈、脅痛、腹脹痛、月經不調和不能消谷、黃疸等,病證繁多,皆因失調所致。肝陽上亢的高血壓病,表現為頭暈、面紅、煩燥、郁怒等,治療時一養其肝陰以制肝陽,二滋其腎水以克木火,三補其心血以柔肝。腎為肝木之母,壯母以瀉子,心為肝木之子,壯子以益母。處方可以天麻、鉤藤、石決明、白蒺藜平肝陽(祛邪);以白芍、當歸、生地、麥冬養心血、益肝陰而制其肝陽,以生地、山萸肉、旱蓮草、潼蒺藜滋水涵木(扶正),有時又用龍骨、磁石以重鎮潛陽,引火歸源。

(三)氣血同治,善調肝脾。

人之一身,無非氣血,氣之煦之,血之濡之,兩者之間,猶如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生理上,互生互長,以流暢充沛為貴;病理上,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氣病及血,血病傷氣。故治療時調血必理氣,氣血宜同治。

肝屬木、主風,體陰用陽,以血為體,以氣為用,滋生於水,涵養於木,乃藏血之臟,性善條達,與情志密切,故氣血之病與肝有直接關係;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才能化生氣血,但需肝的正常疏泄,脾胃方能升清降濁;血之運行,需脾的固攝,肝的調暢,又需氣的推動。如此可知,肝脾在氣的生成運動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肝氣不舒,脾虛不運,則可致氣虛血虧、氣滯血瘀、氣不攝血等。

治療氣血之病,從肝脾著手,以疏調、和養為主,用藥宜輕平,行氣滯注重疏肝,養氣血不忘健脾,活血化瘀不離行氣。病在血者,當以治血為主,並佐以補氣、理氣、行氣之品;病在氣者,當以治氣為主,並佐以養血、活血、止血之葯。治氣滯肝鬱,以局方逍遙散為主方,既宜肝體虛、氣不舒,又適脾氣弱之症,火旺者加丹梔,兼血虛者加熟地;氣血兩虧,八珍湯為主,益氣健脾又養血,或聖愈湯、當歸補血湯補氣以生血;氣滯血瘀者,以金鈴子散或失笑散合桃仁四物湯等行氣活血;出血不止虛虧者,歸脾湯加止血之品,補氣以固脫,補氣以生血,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

(四)注重脾胃生化。

五臟各有氣血,均化生於水谷精微,脾胃居脘腹中焦,受納水谷,運化精微,送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如若脾胃病變,氣血生化乏源,不能灌溉五臟六腑,則更致臟腑陰陽失衡,加重疾病。故《內經》曰:「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凡病之發生轉歸莫不與脾胃有關,故察病者,必察脾胃強弱,治病者,必先顧脾胃盛衰。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著重提出:「胃虛則臟腑經絡皆無以受氣而俱病。」並指出治療上善治脾胃者即可以調治五臟。

臨診治療,不管外感病或是內傷雜病,都應十分重視脾胃生化功能,處方用藥處處要注意健脾和胃和慎用礙脾妨胃之品。健脾和胃能使後天資生有源,中氣斡旋得復,頑疾始有轉機;對脾胃虛弱的患者,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重則欲速而不達,反致虛弱更甚,切忽不審察胃氣而大補、妄攻,謹慎應用熟地、麥冬等滋膩之物,如欲應用應加入白朮、陳皮、木香、半夏等健脾行氣;也可加入砂仁、蔻仁、川朴等醒脾之品,或者先以枳實、雞內金、焦楂曲等蕩滌中焦積滯,使脾之氣散,胃之氣和降,樞機運行自如。

(五)因人施治。

病和症都離不開機體而出現,從某種意義來說,病和症都是以人體體質為基礎並以其為機轉的。臨診應十分重視患者的體質,它是決定治療法則的重要依據,是攻是補抑或攻補兼施,要看患者的體質--正氣的虛弱。徐靈胎在《醫學源流》中認為:「天下有同此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效,且不唯無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則以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身體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齡有老少,奉養有膏梁藜藿之殊。心境有憂勞和樂之別,更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於人體質迥乎相反,則利害亦相反矣。」故治療必須審其有餘不足,補虛瀉實,應根據人體體質類型而異。

同一疾病由於不同年齡治療也有區別,《河間六書》說:「童幼天癸未行,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說明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病機,治法就應改變。例如,女子在青少年時,腎氣初盛,發育未完全成熟,如因病傷及腎氣或先天不足,都可影響沖任通盛,引起月經失調,治療應以補腎為主;中青年婦女肝氣易郁滯,再因胎產經乳數傷於血,使肝失所養,故治以養肝疏肝為主;老年人經斷前後,腎氣衰,氣血虛,必須賴後天水谷精氣滋養,故治療以健脾養血同時,必須輔以補腎精之品方能獲效。

(六)攻補兼施,掌握時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機體一旦發生病變正氣必然虛損;相反,如果正氣充足則不會致病,或即使已病,只要使正氣強盛恢復,疾病亦可即瘥。許多疾病若僅著眼於某些致病因素(邪氣)而不注意忽視改善人體體質(正氣),是往往難以獲得根本性治療的,也就是說,只重攻邪而忽視扶正,疾病常常可能難以速愈。攻邪必傷正,扶正必留邪。臨床治療十分注意人體正氣,攻補兼施,圖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例如除濕最易傷津耗液,故應注意養陰保津,同時兼施溫陽健脾;再如火熱之證,實熱之火易傷陰,而虛熱之火陰本傷,故治當清火瀉熱配以養陰。

中醫治病貴在調,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精明者補瀉結合,必須隨機應變。有時君以攻臣以補,有時重扶正而輔以瀉。

臨床每診一例患者,必須詳細分析病因、病機、病程,何時用何法,何時用何葯,靈活掌握,攻補貴在時機。這方面在女科調經治療中最為突出。

月經不調氣滯者,經前數天或十餘天即有乳脹、胸悶等癥狀出現,若遲至臨經方給葯,只能使病情緩解於當時,下次經前諸證如故。因此,對氣滯者應在經前,即在癥狀剛出現或將出現時用藥,使肝氣條達,氣血流暢,臨經時癥狀減緩,在下次經前再給葯,如此數次,治癒可以指日。又如因虛而致月經後期或量少,應予補益,使之逐步恢復,若急於求成,遽投三棱、莪術、山甲、虻蟲等通經葯,可見於一時,但因氣血耗損,在下次經行時會出現量更少、更推後的現象。再如行經方第一、二天時,出現月經過多,不宜大量或過早地使用阿膠等強力止血藥,因過早大量給葯,可使月經突然停止,形成鬱血,導致痛經或失調。病程較長的月經過多,在經前早調經,方可獲效,但在月經即將來潮時,不宜使用固澀止血藥,以免阻礙氣血的正常運行。血瘀者應在經行早期或經前一、二天給予活血調氣葯,見經行不暢、腹痛甚、多瘀塊時,加重化瘀通經葯,但注意過早用藥易致經量過多。

患有其他疾病,適值經行,用藥時宜寒涼、固澀葯減量、少用,破血、利尿、瀉下藥暫緩、減少應用,辛溫表散如麻黃、白芷等也宜少用,以防耗血動血。經前、產後、老年人脾胃運化虛弱者勿大補,以免阻礙氣血運行;經後毋攻下,防止耗氣血後再傷正氣;臨經、產後用藥宜偏溫,也可以活血。


推薦閱讀:

(學術報告)《資本論》的「三維邏輯」體系
學術爭鳴:心率是心力衰竭治療的新靶標嗎?
巨篇系列-安祥世界學術研究會
論學術與學術標準
學術 | 陳來: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

TAG:學術 | 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