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索達吉堪布:入菩薩行廣釋(第六品安忍)

第六品 安忍丁二之戊三、(於菩提心支相違之嗔恚者安忍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論。己一、(品名):安忍。

前一品宣說的為持戒度,現在論文進入安忍度的引導。安忍品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斷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薩行的過程中,如果不斷除嗔恚煩惱,會招致極大的違緣,給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認識到此後,應儘力斷除嗔恨心,以種種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認識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本品中有許多重要的修行竅訣,以此藏傳佛教的修行人對本品很重視,有的大德常單獨傳授此品,引導弟子修習安忍。因為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煩惱,有的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不同的煩惱習氣要斷除,必須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門去對治,對嗔恨心特彆強烈的人來說,這一品尤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發脾氣的人,如果在聽習本品時,將安忍竅訣銘記於心,在日常生活中反覆觀修,一定能消減、斷除自己的嗔恨煩惱習氣。對本品所闡述的竅訣,我有過一定的體會:有時雖然有大圓滿、大手印的對治煩惱竅訣,但在某些情況下,運用本品中對治煩惱的竅訣卻非常相應有力。你們有些人在聽習前面幾品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這樣的體會,以寂天菩薩的大悲智慧加持,以前很多難以對治的煩惱,現在能很好地消除、控制,因此在言行方面也改變了很多。

嗔恚在所有的煩惱敵中,可以說是最猛烈狂暴的敵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平時很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他的言行就變得十分可怕。為了制伏這種猛烈的煩惱,在本品中作者用了一百三十四頌從各個角度,闡述了多種殊勝的方便法,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力與這些甚深的竅訣,我相信大家都能改變、調馴自己的相續,如同麥彭仁波切所說:披上《入行論》安忍品的鎧甲,任何一個嗔敵變化著五花八門的魔術來進攻,也毀壞不了自己的智慧身體。

己二、(正論)分三:庚一、除嗔恚;庚二、修安忍;庚三、恭敬有情。庚一、(除嗔恚):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對菩薩生起一念嗔恚,就會摧毀千劫以來布施、供養諸佛等一切善行所積聚的福德善根。

要對治嗔恚,必須先認識這種煩惱的危害性。因此,在本品之首偈,便說了嗔恚心可怕的破壞力:一念嗔恚,能摧毀千劫中供養聖尊等所積聚之福德。

在解釋這個頌詞時,以往各論師有很多辯論,主要辯論的問題是:一嗔的具體定義,嗔恚的具體對境,所毀福德的詳細範圍、界限等等。對這些問題,沒有甚深智慧眼目,用凡夫分別念是難以抉擇的。在漢傳佛教中,弘一大師對這個問題也引《華嚴經》、《佛遺教經》作過論述,但對具體定義方面,沒有詳細的辨析;在藏傳佛教中,對這些問題有很多細緻的辨析。我們在此作一番簡析,以便讓大家清楚地認識這個問題的細節,同時,也培養細緻思維分析的習慣。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嗔」。「一」是指時間,在根霍仁波切的講義中,定義為「成事剎那」,即成辦某一件事從頭到尾的時間。有的人發起「一嗔」,時間可能要長一點,幾分鐘、一兩個小時還是氣鼓鼓的;有的人生嗔恨的時間只是一會兒,臉陰一會兒就雲散天開,恢復正常。這裡的「一」不是細微剎那(一彈指之六十四分之一),如果是這樣,凡夫沒辦法認識嗔恨心。「嗔」在此指程度很猛烈的嗔恚煩惱,在一些論師的注釋中,定義為「強而有力的嗔斗心」。嗔心更具體的定義在《瑜伽師地論》中抉擇為五相——憎噁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謀略心、覆蔽心(《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一百二十八頁中也有詳述),這五相全部具足的稱為圓滿嗔恚惡業。關於「一嗔」的定義,爭論較少,在此也不作廣述,總之,就是心相續中的一種損害惡業。

關於嗔恚所毀的福德善根,辯論有很多,本論中說是千劫供施所積聚之福德;在《入中論》說為一百劫中供施、持戒所積聚之福德。這兩論的差異是由嗔恚的對境不同而引起,《入中論釋》云:「於凡夫生嗔壞百劫之善,於菩薩生嗔摧千劫之善。」嗔恚的對象一般有四種:上位菩薩對下位菩薩、下位菩薩對上位菩薩、等位菩薩互嗔、非菩薩嗔菩薩。《入中論》中所說的是上位菩薩對下位菩薩生嗔,此論所說的是下位菩薩或非菩薩對上位菩薩生嗔,以此有百劫與千劫的差異。有的論師說,此二論之差異是所引經典不同而成,《入中論》根據是《曼殊室利游舞經》,此經云:「曼殊室利,所謂嗔恚,能摧毀百劫之善根。」而《入行論》所根據的是《寶積經》,此經中說:一嗔能毀千劫所積之善。大家如果去翻閱《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可以看到很多詳細的教證與論述。

關於嗔恚所毀的善根,果仁巴論師、宗喀巴大師、根桑曲扎仁波切都說包括迴向與菩提心所攝受的一切善根,這一切都可為嗔恚所毀。宗喀巴大師說:菩薩肯定是有菩提心的,但在經論中都說過,他們生嗔恚會毀壞福德善根,以此可推證菩提心與迴向所攝的福德善根能被嗔恚摧毀。也有一些論師引用《華嚴經》與《大集經》中的教證,說菩提心所攝的善根如同金剛寶、入大海之雨滴,乃至未得菩提之間都不會毀壞;在根霍仁波切的講義中,也說已迴向的善根與菩提心所攝的善根不會為嗔恚所毀。當然,我們可以去理解上述的教證中所說的,是無有強烈違緣的情況下,迴向菩提所攝善根肯定是不會失壞的,如果有強烈的嗔恚違緣,菩提心與迴向所攝的善根也能被毀壞。這個辯論大家應動腦筋去分析,也應去尋找教證,找找漢傳佛教中是否有論師分析過。

善根分為隨福德分善根與隨解脫分善根,前者是有漏的福德資糧,後者是智慧資糧。二者中隨福德分善根,許多論師都承認可以毀壞,但智慧資糧是否可以摧毀呢?這也有許多辯論。在別的論著中還說:願菩提心所攝的善根能被嗔恚摧毀,行菩提心所攝的善根不能被摧毀等等;還有關於嗔恚摧毀的是福善的現行而不是種子……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在此我們從簡,不作廣述。

無論如何,對一個已生起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其後果非常嚴重,在第一品中也說過:「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經集論》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經》云:「互相若生嗔恨者,凈戒廣聞不能救,參禪住靜不能救,布施供佛亦無救。」凡是想積累資糧的修行人,應盡全力去避免犯這種過失。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沒有哪種罪過像嗔恨那麼惡毒,也沒有一種修持像安忍那麼難行。所以應當以種種正理、方便,努力修持安忍。

所有罪業之中,沒有一個像嗔恨心那樣嚴重地障礙修行,斷滅福德善根。大家都知道,自性罪與佛制罪有許多種,但這些罪業,哪一種能在剎那間摧毀所有福德善根呢?比如修行人為貪心所轉,毀壞戒律而造下惡業,壓制了善根的增長,可是以前已經積累的福善會不會毀掉呢?這點我們在經論中沒有見過宣說會毀掉的觀點,其他如痴、慢、嫉等,也是如此。但嗔恚卻不一樣,它不但能壓制善法的增長,而且要將以前積累的福善全都摧毀。

嗔恚煩惱發作起來,能將千劫所積的福善在一剎那中全部摧盡,這種惡業的破壞力確實有點讓人發怵。在《學集論》中,詳細地引用眾多教證,論述了嗔恚在諸惡業煩惱中是最嚴重的罪業。《佛遺教經》中說:「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劫功德賊,無過嗔恚。」天台智者大師說:「嗔恨心乃行人失壞佛法之根本。」意思是說嗔恚是摧毀修行人行持佛法功德最厲害的惡業。

正因為嗔恚煩惱有如此猛烈的破壞力,我們要對治它,去修安忍,非常非常困難。修布施、持戒苦行中,沒有能比得上修安忍這樣的難行。每個人大抵都有過生嗔恨心的體驗,比如說別人無緣無故打你、羞辱你,開始時也許能忍,但到了一定程度,自心突然如火山一樣噴發,憤怒的情緒如同岩漿、濃煙四處噴射,自己雙眼圓瞪,牙齒緊咬,頭上血管脹得大大的……此時要生起安忍,保持平靜,可比做什麼都難。一些脾氣暴躁的人,平時沒吃沒穿,饑寒冷熱基本上都可以安然處之,但遇到嗔恨心爆發時,要他去修安忍,很難辦到。這時他聽聞過的佛法起不了作用,道友們怎麼勸告也不行,甚至上師怎麼說、佛菩薩怎麼說也不管了。一個人憋到了極限的時候,如果他自己不能掌握真正有力的對治方法,外人再勸導,也極難起作用,他要在這時候忍下來,沒有比這更難之事,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如是無等忍苦行」——精進等修法沒有能超過安忍的。

要對治破壞力最大的嗔恚煩惱,應該依憑各種教理,深入詳細審觀思維,運用一切辦法,去修習調伏嗔恨心的安忍。這些殊勝的教理方便,作者在本品中作了系統的闡述。我相信通過這些系統的安忍竅訣,我們嗔恨煩惱最厲害的人,循照著一層層聽聞思維下來,自己的嗔心定能漸漸削弱,乃至斷除它的根,生起安忍波羅蜜多的功德。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如果一個人內心執持著嗔恚熱惱,那麼他的心意得不到寧靜,身心的喜樂很難生起,而且會心煩氣躁,坐卧不安。

內心懷著嗔惱的人,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寧靜,他的心如同在火中受著燒烤一般,有著難以忍受的焦灼痛苦。由於嗔恚毒火的燃燒,內心惡念如鍋中沸油,沸騰不息,根本無法平靜。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平時再好的受用,此時也感受不到其中的快樂,身心從內到外,一點滴安適的感受也不會有。

一個人心懷嗔惱,他的一切安樂會被摧毀,立即陷入「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的狀態。觀察那些嗔心煩惱較重的人,就可以發現他們經常有這種痛苦。他們往往為嗔恚煩惱所催動,與別人發生衝突,事過之後,一直處於憤懣之中;在言行里,經常體現出煩躁狂亂的情緒,所有安樂喜悅似乎都已經遠遠離開了他。本師傳中說:生嗔心的人,臉一剎那就變得非常醜陋,縱然外表裝飾了最好的飾物,也顯不出絲毫莊嚴;他的寶床最舒適,也睡不安寧,輾轉反側如處荊棘中一樣……經常受到嗔恚情緒的刺激之人,大都會產生高血壓、心臟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不少疾病。

前面說「一嗔能毀千劫所積之福善」的過患,有些人也許會因無法現見而生疑惑,但對嗔恚這種可現見的過患,都會知道吧。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弒害。

儘管有人能以名利惠施來依附他的人,但是,如果他容易嗔怒,反而會遭到受惠者的殺害。

雖然一個人財多位高,能經常給眷屬施惠高位、財利,但如果他經常大發脾氣,傷害下屬的身心,最後下屬不但不會報答他惠施名利之恩,反而生起反叛嗔害之心,將他殺害。翻開一些史料,可以發現有許許多多這類事件:世間的一些大人物,往往因自己的嗔怒不能剋制,而導致下屬的反叛,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內心嗔恚煩惱不斷除,外面布施最多的名利受用,也不能攝受他人,成辦自己的事業。佛說過嗔恚能「壞自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大發嗔恚之人,會毀壞自己的名譽,今生後世,別人都不樂意見到他。這種過患,作為一個要利益他人的修行人,必須要儘力避免。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嗔恚會導致親人朋友對自己生厭煩,雖然自己施惠拉攏,他們也不願依附。總之,如果心懷嗔恚,絕不會有安樂的生活。

性情暴躁易怒之人,如果不剋制,他的親人,朋友也會厭離、捨棄他,不要說一般的朋友,就是他自己的父母、妻室兒女,也會厭棄他。世間那些胸懷狹窄、性格暴戾的人,不會有人願意去依附親近,因為除了菩薩聖者外,沒有人願意忍受他人的嗔惱。人們常常說:「某某雖然是我的親戚,但他脾氣太壞了,一接近他,我心裡就煩、恐懼,所以,還是離他遠一點好。」這樣的事例,我們在生活中可以見到不少。

在藏文原頌中,「嗔令親友厭」一句為「嗔令親亦厭」。易嗔之人就連親人都厭惡他,更何況他人呢?縱然他有很多財物,能經常惠施,親人們也不願去依附他,因為嗔惱者如毒蛇,不時地要傷害別人,有誰願與毒蛇生活在一起呢!

一個心中經常懷著嗔恚的人,今生與後世都不可能存在安樂。他的內心時常為嗔火所燒痛,外面也沒有一個人願意與他共處,那他今生能從何處得到安樂呢?他的福德善根被嗔火所毀後,於後世中,也唯有恆時處於孤獨痛苦之中而已!

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嗔恨之敵能招致如上所說的種種過患和痛苦。反之,一個精勤致力於消滅嗔恨煩惱者,定能在今生和後世享受安樂。

嗔恨煩惱敵招致的苦患,在第一至第五頌中分了隱含與現見的苦患兩大類。隱含的苦患指「一嗔能毀千劫所積善」、「罪惡莫過嗔」,這些苦患我們雖然無法在當下現見,但依據聖教量和比量,也能非常明顯地了知。可現見的過患,在上文中列有:意不寂靜,喜樂難生,煩躁難眠,反遭受惠者殺害,親友厭、不依,安樂不久住。當然,這是作者以簡略的文字,概括性地總結出這幾種,如果詳細分說,嗔恨心招致的苦患其種類與嚴重性都是無法付之言表的,在《入中論》、《本生傳》、《學集論》中,對此也有闡述。

對嗔恚的無邊苦患,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清醒地認識。大家反覆憶念,並且對親身經歷過的種種嗔苦進行剖析,如果對此能生起真實的了解,《入行論》中的忍辱鎧甲,也就不用我再三苦口婆心地勸求,你一定能自動地去披上。

知道了嗔恨煩惱的嚴重苦患後,每個有頭腦的人,當然要去消滅自己的嗔恨煩惱。但精勤滅嗔有什麼樣的利益呢?論中以「享樂今後世」做了概述。精勤滅嗔是指以種種殊勝的方便法,息滅斷除嗔恨心。在下文中,將觀察嗔恨之因、果、本體等,從各個角度深入細緻地講述這些方便法。如果能依照這些竅訣去摧毀相續中的嗔恨煩惱,那麼今生中會過得非常快樂,來世也能享受由此而感召的安樂。此處的「享樂」包括享受世間的人天安樂,也包括出世間的無漏大樂。在《菩薩地論》中說:「修安忍者能摧伏嗔恨,故無有不樂,死時天人也會降臨,在鼓樂聲中迎接他。」《般若攝頌》中也說:「披上忍辱鎧甲者,蠻者毒箭豈能害,忍德化箭為花朵,彼人美名傳四方」等等,這些都說明修安忍者能得世間的安樂。在《親友書》中,龍樹菩薩說修安忍者「斷嗔獲得不退果,此乃佛陀親口說」——佛陀親自說過修忍除嗔者能得到不退的果位;在《妙臂請問經》中也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圓滿波羅蜜多。」這些教證說明修安忍者,能得出世的無漏大樂。

總之,嗔恨有如上所說的大苦患,而修安忍滅除嗔恨能得世出世間的種種安樂,能明白這些道理,我們除嗔修忍的決心就一定會生起來。但要摧伏嗔心煩惱,首先要了解嗔心生起的因緣,找到它的根本,方能有效徹底斷除它。以下,開始分析嗔恨生起的因。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他。

他人強硬地做我不喜歡的事情,或是阻撓我想做的事情,遇到這些生長嗔惱的因緣後,嗔恨心便會盛發起來,毀滅自己和他人。

嗔恨心生長之因緣有兩種,一種是他人「強行我不欲」: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他人卻強行實施;另一種是「或撓吾所欲」:自己非常嚮往的事物,他人卻橫加阻撓。在頌詞中將此二比喻成「不樂食」,即長養嗔恨煩惱的食物。嗔恨煩惱敵得到這兩種「不樂食」——心意不悅的因緣後,便會增長它的身力,而摧毀我和他人的所有安樂。

「強行我不欲」與「或撓吾所欲」這兩種情況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遇到了這兩種情況,一般人內心自然會產生不悅的情緒,這種不悅意的情緒,如同嗔恨心颱風的「溫床」,它具足了形成颱風的氣壓、溫度,嗔心颱風藉此便會蓬勃發展為不可抑止的風暴,摧毀它所觸及的一切。

所欲不遂,而不欲來臨,導致了不樂情緒的產生,這是爆發嗔恨的前因,「嗔盛毀自他」是它的果,這二者之間的前因後果關係大家一定要注意。舉個例子,我們有些人打主意建房子,挖地基時要觸及他人的圍牆院子,便形成了矛盾。雙方之間一個要「行我不欲」——他人想佔領自己的「神聖領院」,一個要「撓吾所欲」——他人想阻撓自己「建房大業」,這時候,生長嗔恨心的前因便具備了。如果雙方能明白這點,遇到這類嗔心生起之前因時,能注意到並提醒自己:這時如果不加對治,剋制自己,嗔心將會熾燃,焚毀自他的功德善根,導致自他今生後世感受無邊的苦痛……以此而醒悟,立即以妙法對治,斷除嗔惱增長的食物,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不良的後果發生。但修行不好的人,不能明白這些道理,他們會如同《天鼓經》中所說的那樣:「分別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終焚毀自他一切,導致一切禍害。」也就是說他們會不斷地回想執著不悅意之事,以此而不斷給自己的煩惱敵投喂「不樂食」,最終導致「嗔盛毀自他」的可怕後果。我們去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類似的事情,其因時時刻刻就潛藏在自相續中,也不時會有可能在身邊發生。

故應盡斷除,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餘事。

所以我應盡全力,徹底斷除滋養嗔敵的「糧食」(即不樂意),因為這個怨敵除了傷害我外,再不會有其他的事了。

認識到不樂意情緒是滋長嗔敵的「食糧」後,我們便可抓住這個根源,徹底剷除或有效地預防嗔恨大敵的危害。雖然凡夫人很難做到安忍,但只要能掌握本論在此處宣述的殊勝竅訣,斷盡不樂意情緒,修習安忍並非很困難。

一般人生嗔恨心,往往是因為他人的言行對自己有所觸犯,以此而產生了不樂意情緒,在這種情緒的基礎上,嗔恨心才會滋生。如果沒有不樂意情緒,嗔心不會無緣無故而生起。而這種不樂意情緒,在剛剛開始時,並不是那麼厲害,我們如果能稍具正知正念,掌握了一些對治方便法,去克制、平息它,也就會容易。

【轉帖即為法布施,功德無量】出處參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518612-1.html


推薦閱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 第二集
日光遍照菩薩--學佛網
凈空法師:諸佛菩薩從來沒有間斷護持一切眾生,為什麽現在不護持我?
身安則道隆,地藏菩薩、准提咒、堅牢地神的求財增福之法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