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校文化浸潤「研究型學校」

讓學校文化浸潤「研究型學校」

吳江市高級中學李雪林

學校文化,作為「學校群體成員的做事方式」,作為由信仰、價值和傳統組成的「內在實體」,外顯內蘊於學校之中,對學校的發展影響深遠。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彭鋼研究員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較高階段的產物,是學校發展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和台階。作為一種發展戰略的學校文化建設,應具有戰略制高點的性質:統領學校發展的各個方面,物質與精神、外在與內在、制度與組織、行為與形象等;形成內控性的學校發展,重視和強調學校發展的自主性、內源性和獨特性;創造可持續的學校發展,更關注學校發展的持續力、生命力和創新力。」對於一所僅有近十年辦學歷史的省四星級普通高中而言,在摸索中前行,在反思中錘鍊,塑造獨特的學校文化,建設成熟的「研究型學校」,是一種迫切的發展需求。從2001年起,我們圍繞「提高教育質量,提升教育境界,構建和諧校園」的中心工作,理清了「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名師強校,文化潤校」的發展思路,挖掘潛力,整合優勢,塑造文化,彰顯特色,追求「教師,學生,學校」的和諧發展。

一、學校文化:活動著情感、社會習俗和行為的河流

對於「文化」,有「人類學之父」之稱的英國社會學家E·B·泰勒有過這樣的經典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簡而言之,文化,是指人們按照一定規範去改變環境、發展自己的活動及其成果。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就像自然界中的水和空氣,文化讓任何人都無法擺脫其掌控。「學校文化」,是指學校發展過程中主體成員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其中價值取向是學校文化的精髓與靈魂。學校文化包括建築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學校文化,是由規範、價值、信仰、象徵、禮儀和傳統等組成的複雜網路系統,這個系統在一定歷史階段為學校成員所理解和認同。因此,學校文化是一條流淌於學校的活動著情感、社會習俗和行為的河流。學校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既與外在環境有關,也植根於內隱的環境當中。它深刻影響著學校成員對教育的看法、學生的認識、對學校的理解,以及對教育價值的追求。學校文化不僅影響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解讀教育要義、採取教育行為的思維方式,而且體現為學校成員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態度,因而關乎學校組織的前途與命運,決定組織內部活力和成員生命活力。 學校文化為學校確定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使學校的每個成員成為一個整體,產生強大的文化場力。學校必須造就「文化人」,教育的本質在於「文化育人」,通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現個體個性化與社會化的完美統一。學校文化,應該浸潤整個校園。

二、自主生成獨特的學校文化

華中師範大學郭元祥教授指出:「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是學校的自我生成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培養過程。任何學校文化都不是自發地產生的。學校文化的產生需要經歷反思與研究、設計與實踐、批判與更新等基本歷程。」學校文化產生在學校中,它是在學校成員共同構思、自覺實踐、反思提煉的過程中自主生成的。學校文化之於學校,正如個性之於人,它是通過學校成員的價值信仰反映學校的個性。無形的學校文化瀰漫於學校成員的心靈。學校初創之際,我們即遭遇「一流校舍,二流校長,三流教師,四流學生」的發展瓶頸。正視現實,應對挑戰,尋求突破,是我們的唯一選擇。教育學者張文質說:「任何有意義的變革都是在人內心發生的,教師需要為自己心靈的自由預留開闊的空地,教師也應該為自己優質的生活承擔更多的責任,實際上所有進取的努力都可能意味著一種自我救護、一種有助於提升生命的自我期待。」推而廣之,讓學校成員的內心發生變化,為自身的完善、學校的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最為切實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文化浸潤心靈。於是,沒有任何積澱、只能在探索中發現的我們陷入沉思:我們需要怎樣的學校文化?經過多年的思考實踐,我們對學校文化塑造有了新的領悟。1.喚醒教師的創造激情。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認為:「構建學校文化的關鍵是煥發教師激情」,「 教師職業對於社會而言的外在價值與對於從業者教師而言的內在生命價值之間的統一基點,是創造。這是教師可能從工作中獲得外在與內在統一的尊嚴與歡樂的源泉」。學校文化必須喚醒教師的創造激情,創造激情對於成長中的青年教師,特別新上崗教師,具有決定性意義。唯有永葆創造激情,教師才能更新理念、優化行動、體驗幸福、實現價值,並以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從而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2.增強教師的團隊意識。《周易·繫辭上》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一所高中新校,一大批上崗不到五年的青年教師,唯有強化團隊精神,才能形成優秀群體,獲得跨躍式發展。我們認為,教師專業意識的增強、學校教育項目的開發,離不開開放共享的學校文化環境;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是催生一流教育、一流學校的重要條件。3.鑄就學校的獨特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必須是一個精神王國,而只有當學校出現了一個『精神王國』的時候,學校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必然有其內涵獨特、影響深遠的學校精神,必然有其以學校精神為框架的學校文化。教師精神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學校教育理想的集中體現。經過深入思考、反覆論證,我們努力形成「嚴謹求是,團結合作,尊崇人文,追求卓越」的教師精神,生成「珍視生命,熱愛生活,自尊自強,和諧發展」的學生精神,培育「民主開放,明德崇理,務實求新」為的學校精神。

三、「研究型學校」:教師職業幸福所在

在追求「成長教師,促進學生,發展學校」的過程中,我們在塑造學校文化的同時,積極嘗試「研究型學校」特色建設,力求走出「千校一貌,千生一面」的沼澤,創出內涵發展之路。上世紀六十年代,由英國課程專家斯藤豪斯提出的「教師即研究者」、「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研究者」等著名論斷,今天已經成為教師的共識。藉助研究,教師的專業行為得以優化,專業智慧得以生成,專業價值得以實現。基於這樣的時代需求,我們認為,打造內涵豐富、發展科學的「研究型學校」,構建學習共同體,讓教師真正成為研究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素養,提升境界,專業發展,是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實現學校內涵發展的前提。「研究型學校」,是具有先進理念引領,突出教師專業發展,營造學習研究氛圍,構建學習共同體,把研究作為組織成員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取得辦學績效,提升辦學境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學校。「研究型學校」建設,必須遵循「以人為本」、「以校為本」的原則,建立學校成員自我發展、自我創新、自我提升的內在機制,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滲透「研究」因子,呈現「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的發展態勢。打造成熟的「研究型學校」,要建立組織穩定、通力合作、自主研究的學習共同體,形成濃厚的學習研究氛圍,不斷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使之養成讀書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要不斷提高教師研究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日常工作、教育研究與專業發展融為一體,讓「研究」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學生的成長途徑和學校的發展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麼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學科研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在「研究型學校」中,「研究」是組織成員的一種基本習慣與生活方式。從事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在於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更在於改變成員的生活方式,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的愉悅。所以說,「研究型學校」,是教師職業的幸福所在。

四、讓學校文化浸潤「研究型學校」

文化的變革是一切變革的根本力量。從學校文化塑造入手,讓學習文化浸潤校園,形成發展合力,是建設成熟的「研究型學校」的必然方式。1.發揮文化場力。學校文化,作為師生共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其行為方式,具有一定的「能量」,這種能量即為「文化力」。學校文化力,「是學校文化元素對學校及其成員的發展的作用力和對社會公眾的影響程度,是基於學校文化的一種特定的、個性化的綜合實力。」以學校文化為媒介,充分發揮學校文化的凝聚力,我們以激勵教師從事「草根化研究」為突破口,建設「研究型學校」,取得顯著績效。「研究型學校」開始成為學校的代名詞,吸引著更多關注的目光。2.制定發展規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文化,必定尊重那些自求發展、制定很好的個人發展計劃、組織各種研究小組和以各種方式進行學習的教師;贊同和支持教師專業共同體的構建與成長。為了體現以上特徵,我們在傾聽學校成員意見、描繪共同願景的基礎上,制定《關於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的意見》及《「研究型學校」建設實施綱要》,以學校發展策略的形式,統一思想,協調行動,為建設「研究型學校」、實現和諧發展奠定基礎。3.開展課題研究。建校以來,我們理清「理念引領,經驗總結,實踐互動」的思路,立足校本,突出重點,相繼申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人本化高中教育的設計與實踐的研究」及「十一五」規劃課題「『研究型學校』學校文化塑造的研究」,紮實開展課題研究。人本化教育,為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定位;「研究型學校」學校文化塑造,為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和諧成長及學校的內涵發展護航。規範、適切、有特色的課題研究,使得學校文化得以生成併產生場力,使得「研究型學校」由嘗試實踐走向理性成熟。4.組織專家論證。在學校文化塑造與「研究型學校」建設過程中,我們注重理念更新、實踐驗證及反思提煉,讓學校文化浸潤校園,使「研究型學校」建設更為理性、更有實效。我們深知,學校良性發展的重要環節,離不開專家引領。為此,我們以學術報告、教育論壇、發展評審等形式,邀請全國知名教育家及省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領導來校,或解讀學術,或對話思想,或指點研究,開闊我們的視野,完善我們的機制,改進我們的行動,增添我們的發展動力。5.造就研究型教師。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作為一種有活力的組織內在的「人文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教師專業成長居於中心地位。教師專業成長,源於浸漬其中的學校文化,源於調控教育行為的先進理念,源於研究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倡導讀書學習、反思提升的研究之風,培養研究型教師,實現專業發展及專業價值,是建設「研究型學校」的首要環節。誠如葉瀾教授所言:「教師若把人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傳遞,看作是教育的終極目標,那麼,他的工作就會不斷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發出挑戰,成為推動他學習、思考、探索、創造的不息能力,給他的生命增添發現、成功和歡樂,自己的生命和才能在為事業奉獻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更新和發展。」6.建設研究型課程。斯藤豪斯指出:「課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課程的發展是人的發展」,「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因此,「研究型學校」建設,首先要構建起研究型課程體系。結合學校發展特點,適應區域教育發展需求,我們充分挖掘師生潛力,開展了「工藝美術」、「吳風越韻」、「人文講堂」等系列課程,形成設置合理、安排靈活的網狀課程體系,使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三種課程形態有機整合,和諧融入日常教學,搭建起學校成員進行研究的新平台。參考文獻: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2.葉瀾,《學校文化的關鍵:喚醒教師內在的創造激情》http://tieba.baidu.com/f?kz=144062876。3.謝翌,《關於學校文化的幾個基本問題》,《外國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4.彭鋼,《學校文化建設:一種生存與發展戰略》,《江蘇教育》2007年第1期。5.郭元祥,《學校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江蘇教育研究(實踐版)》2008年第2期。6.李德順等,《家園——文化建設論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7.張文質,《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1月版。
推薦閱讀:

選擇學校
"偽娘偽男"橫行 學校應管性別特徵
用中華傳統文化夯實學校德育根基
搞好學校管理 提高管理質量
盤點那些嫁給男藝人的大學校花

TAG:文化 | 學校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