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

頭條文章中我們談到了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那麼,作為頭條的知識延展,我們不妨來看看古代的家庭教育,看看其中是否有可以借鑒之處。

師小北

梁漱溟曾說:「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家』的地位大重特重,為任何地方所沒有,尤與西洋人相反。」在他看來,社會是家庭的一種擴展形式,家庭教育對社會教化乃至民族性格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那麼,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哪些呢?

1環境熏陶

孟母三遷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曾聽過。「孟子少時,居近墓,乃好為墓間之事」,孟母於是一遷其地,而後「又好為貿易之事」,再遷其地,直至孟子「乃設俎豆,揖攘進退」,孟母才定居下來。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在談論古人眼中關乎家庭教育的環境因素。

▲孟母三遷 繪畫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便是我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義。在荀子看來,人的品性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好的生長環境自然會塑造出良好的品性。顏之推也曾有過類似的表述:「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不僅是生存環境,古人認為,人際環境同樣對子女起著重要作用。在唐代風靡的治家之作《太公家教》中有這樣的論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佞者諂,近偷者痴;近愚者疑,近聖者明。近賢者德,近淫者色。」實際上就是強調與什麼樣的人接觸,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司馬光也曾言:「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於齊,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於楚不能不楚言也。」同樣是在強調人際環境的重要性。

2言傳身教

有關言傳身教的典型例子,記錄在司馬光的《家范》中,描寫的是曾子及其妻子在子女教育方面注重言行謹慎的故事。

曾子之妻出外,兒隨而啼。妻曰「勿啼!吾歸,為爾殺豕。」妻歸,以語曾子。曾子即烹系以食兒,曰「毋教兒欺也。」

▲曾子殺豬 繪畫

曾子的妻子要外出,但孩子卻不停哭鬧,為了擺脫孩子的糾纏,曾子的妻子就向孩子許諾,等回來後為他殺豬做豬肉吃。等到妻子回來,曾子果然遵守諾言,為孩子殺豬。他認為如果欺騙孩子,那麼孩子日後也會言而無信。

顏之推將這種家長的榜樣作用稱為風化。「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古人非常重視對子女的循循善誘。比如東漢名臣楊震,自己為人清廉公正,拒絕收受他人賄賂。正因此,他的子孫也常「蔬食步行」。曾有人勸他開創產業,但他卻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可見,楊震作為長輩,時刻注意自己對後輩所帶來的影響,這顯然是一種道德示範,有著自然而直接的熏陶作用。在不少的家訓中,此種言傳身教也常常被提及。比如明代的《鄭氏家規》中要求:「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也是在強調作為長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時刻想到自己的身教之責。

3道理闡釋

古人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不僅要講述道理,而且注重闡釋道理。認為只有將道理說得通透,孩子才能更好地將其內化於心。這點可以從不少的家訓中發現。比如撰寫家訓者總會不辭辛勞寫下「長篇大論」,但這並非是要灌輸大道理,而是為了深入淺出地敘述緣由或者為了舉個生動的例子。

葉夢得在《石林家訓慎言》中論及謹言慎行的重要性,就特彆強調了缺乏謹慎的後果是什麼。「夫己輕以惡加人,則人亦必輕以惡加我,以是自相加也……軋於利害者,造端設謀,傾之惟恐不力,中之惟恐不深。而人之聽言,其類不過二途;純質者不辨是非,一皆信之;疏快者不計利害,一皆傳之。此言所以不可不慎也……蓋汝曹涉世未深,未嘗經患難,於人情變詐,非能盡察,則安知不有因循陷溺者乎!故將欲慎言,必須省事;擇交每務簡靜,無求於事……」

而《顏氏家訓》中,則用了對比的方式,通過正反兩個例子來說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

這樣的教育方式,的確更加具有說服力,不是嗎?

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實有其值得借鑒之處,我們不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相信能夠為現今的家庭教育帶來一定的啟示。

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家長可以把責任推卸給孩子嗎?
財商故事:孩子問問題,你會怎樣滿足他的好奇心?
大數據理性告訴你,中國的孩子最渴望什麼樣的教育 ?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個字——習慣[轉載]
世界最聰明民族的育子之道:讀《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有感

TAG:教育 | 中國 | 家庭教育 | 家庭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