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好文!)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不斷做物質加法確實能給人幸福的感覺。但現在,佔有物質很難再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我們獲得長久滿足。比起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充實感。從實物中獲得的滿足感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但是我們寶貴的經歷以及從中獲得的知識,將永久地入駐我們的生命。

  如果一個人清楚了對自己來說什麼是最為重要的,就可以乾淨利落地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

《少即是多: 北歐自由生活意見》作者本田直之前往「世界幸福排行榜」前幾名的北歐各國,採訪當地居民,發現他們都擯棄了舊有的物質至上主義價 值觀,崇尚物質簡樸、精神豐盈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簡單生活方式,這並非苦行僧似的節約和忍耐,而是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與人生,仔細甄選對自己來說最為重要的東西之後的主動選擇,以此擺脫金錢、時間、場所等束縛,享受真正自由的生 活。

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因信奉美式的物質至上思想,人生為物質和金錢所擺布——在經濟繁盛時期養成了樂觀預期的習慣,相信只要努力,自身的收入會一直增加,喜好用物質標榜自身的富庶,養成超前消費的習慣,熱愛攀比……但在日本經濟跌入泡沫時期後,一切歸零,導致需要心理調適的人群大幅度增加——這對於時下的國人,具有借鑒意味。

1. 與其說是「化繁為簡」,不如說是「刻意放手」更為貼切。這樣就能清晰地了解自己應該往什麼方向行進,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2. 決定了什麼事我們「不去做的事」之後,那麼剩下的「要做到事」就都是些讓人快樂的事了。

3. 搬家建議一定要實行「無條件捨棄」的原則。對於一件事物的去留,考慮的時間不要超過三秒,如果有絲毫的猶豫,那就再多看一眼,把它保存在記憶之中,或是拍上幾張照片,留做紀念,然後再果斷地捨棄。

4. 延續慣性不如重新設定。制定「Reduce(減持)、Rest(重新設定)、Rebuild(重新建設)」的生活主題,至今仍在以其為目標不斷踐行。

5. 當你想要追求全新的價值觀和幸福時,必須否定過去的行為和固有觀念,否則你將會被「一直都這樣」的既有觀念所束縛,如此一來,繼續追求舊式喜悅的結果,就會招致不行。

6. 不要在意別人擁有什麼,而要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

7.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假設「人類是會追求自我實現並藉以成長的動物」,並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追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五個階段。

8. 讓我們摒棄必須要「倚仗金錢」的思維,「沒有金錢萬萬不能」的想法,可能讓你失去很多花心思、下功夫的機會。要是不改變想法,就很難獲得幸福。

9. 想要快樂工作,就得最大化地減少制約。之所以要踐行簡單生活,並不是我們「迫不得已才這麼做」,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主動選擇」。

10. 如果不想浪費時間,就要先想好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11. 運動的第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自我狀態變得更好,並督促我們養成練習的習慣;經歷各種不同的失敗也是運動的魅力之一;有一起參與的夥伴也是很重要的。

達成自由生活「新幸福」的十個條件

  一、 享受工作

  這和工資高低沒有關係,而關乎工作是否開心,是否覺得有挑戰性和成就感,能不能讓你學到東西;不斷成長、進步,並能為之感到滿足。

  二、 有關係親密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工作順利,卻沒有可以親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這談不上愉快,更沒有幸福可言。

  三、 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

  這並不是說你必須擁有多麼龐大的資產,或是必須有相當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滿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

  四、 身心健康

  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才能全心全力地去工作、去生活、去奮鬥、去進取。

  五、 擁有富於刺激性的興趣和生活方式

  成年進入社會後,又習慣將人脈圈與利益圈捆綁在一起,但如果沒有一兩個讓自己充分享受的興趣,就無法擁有純粹而不帶功利色彩的社交圈。

  六、 擁有一定的時間自由

  擁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時間,可以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

  七、 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

  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有著怎樣的活法,用心挑一個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關乎幸福。

  八、 具備有效的思維習慣

  總是推卸責任充當受害者的人、經常處於消極狀態的人、習慣性尋找借口的人、被固有常識局限並難以突破的人,都很難邂逅幸福。

  九、 能夠放眼未來

  幸福指數下降的第一原因,就在於人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繼而心生不安。

  十、 感覺自己正在向目標邁進

  循序漸進而又充滿目標感的生活是踏實的,最幸福的感覺是永遠在路上。

如何獲得新時代的幸福?

  所謂新幸福,就是擺脫金錢、時間、場所等外物的束縛,讓我們重新擁有自由。

  一、 從「厲行節約」到「主動選擇簡樸」

  從北歐國家的富裕階層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就可以看出,這屬於他們的「主動選擇」。他們在物質上雖然簡單,精神上卻非常富足。將時間與金錢投入到積累人生體驗和感受上,而不是消耗在對物質的追求里,就會收穫精神層面的富足。而一旦養成簡單的生活習慣,就會享受其中。

  二、 從「擁有金錢」變成「擁有時間」

  無論是渴望金錢還是時間,都要弄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想要」,並能輕鬆駕馭;如果不知道追求、擁有他們的目的,得到再多也沒有意義。

  三、 與其追逐地位的提升,不如追求自由

  如果一個人在公司得到提升,我們一般會認為他擁有了更高的地位,在一個充滿競爭性的環境成為最後的贏家,但同時你要知道,他也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工作時間、更複雜的人際關係、更大的業績壓力。如果你換一種思路,只要你的工作能夠令你充滿成就感,並且可以讓你在自己的專業上不斷成長,那就是正確的選擇。

  四、與其在一流企業就職,不如從事自由職業

  做一名自由職業者不但在收入上有很好的回報,工作方式還很自由,比上班族要幸福得多。在美國,有四分之一勞動人口屬於自由從業者。想要獲得幸福,就要貼近工作的本質,從專註於工作本身的投入感和成就感中去尋找滿足與自由。我們不是鼓吹大家都辭去公職從事自由職業,而是主張即便是一名上班族,我們也應該儘力創造一種可以自由發揮、決斷的彈性工作方式。

  五、與其一味推銷自己,不如提供幫助

  如果在工作中低人一等,想要與更高級別的人平起平坐,就要學會不卑不亢、自愛自信。與其花力氣自我推銷,不如把精力投放在自我精進上,當自己能夠為他人提供幫助時,就意味著你已經成功了一半。

  六、 做不依賴任何平台、靠實力說話的人

  在名企身居高位,自然會讓各界人士趨之若鶩,就連鄰居都會心生羨慕:「你的工作真不錯呢。」但是不是你一旦離開公司,你的光環就會褪去?在當今互聯網時代里,如果你能堅持學習,運用新媒體,那麼過去你是否擁有地位和名聲就變得不重要了。最後能夠持續發光發熱的人,一定是那些不依賴於任何平台、靠實力說話的人。

  七、 以愉悅的心態面對辛苦

  辛苦的感覺來自「被迫而為」,而愉悅則來自於「主動想做」。只要我們具備調整心態的意識,就可能把他人眼中的辛苦變成我們全新的幸福。

  八、 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如果我們被固有的常識束縛,就不可能獲得新的幸福。因為常識是過去的人所總結的經驗,相信常識,自然也就很難從舊式價值觀里脫身。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去想想「幸福到底是什麼」,不要讓那些物質主義影響到你。

  九、 小眾市場更具消費力

  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都應該瞄準小眾。小眾更能匯聚力量,也更容易感受到品牌的熱忱,銷售成果當然也更加顯著。

  十、 比起短視的加薪,更應重視個人品牌的積累

  不要一味追著眼前的東西跑,而要珍惜隨之而來的際遇。在這個缺乏持續性的年代,唯一能夠保證持續發展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及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促進個人口碑的提升。

  十一、在咖啡館、公園、健身房等場所辦公

  現代社會的工作方式,並非一定要局限於具象的辦公室,成天關在裡面做事。只要能按時完成自己的工作,嘗試移動辦公未嘗不可。不要拘泥於辦公室的具體形式,可以把所有的場所都當成是自己的辦公室!

  十二、藉助生活方式這個共同語言拓展自己的世界

  掌握一門任何人都聽得懂的「共同語言」非常重要,比如運動、紅酒、美食、文化或是歷史方面的話題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它標榜的是你的生活方式。

  十三、比起短暫的大幸福,長久且可持續性的「小確幸」更令人感動

  「小確幸」是這樣一種幸福——雖然慾望本身並不龐大,但只要能讓人確確實實感受到,哪怕真的是微不足道,也足以讓人把日子好好過下去。真正的幸福,來自於自己的體驗,它是由尋常度日間一點一滴不經意的喜悅感堆積而來。

  十四、在方便快捷的時代,刻意追求一些「不便」

  在這個方便快捷的時代,人需要刻意去追求一些「不便」。「不便」如果是被迫的,就會非常痛苦;而如果是主動選擇,就可能樂趣多多,利於形成新的刺激,讓滿足感的閾值下降。

  十五、比起金錢,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充實感

  不管是從團隊合作中獲得成就感,還是拿著很低的薪水卻能不斷學習成長,只要工作這件事變得令人愉悅、充實,壓力就會被逐漸化解。通過工作來讓自己成長,就會不斷發現新的挑戰,使得工作意趣盎然,對未來充滿信心。

  十六、提高工作效率,改變「重量不重質」的習慣

  高效工作能夠帶來成就感,而持續的成就感能夠造就一個高滿意度的生活狀態。

  十七、從「以他人為中心」轉變為「以自己為中心」

  在體驗人生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足夠的自我判斷訓練,就很容易被其他人影響。記得在漫長的時光里堅守自己想要的。

  十八、改變每天既定的生活模式,享受變化

  去尋求變化,喜歡變化,享受變化吧!一定會給你帶來無數新的邂逅和全新的發現。

當前的中國,已步入經濟增長從兩位數到一位數的轉變,也就是各類媒體近一年多來一直在提的「新常態」;與之對應的,通過改革開放呈現出的「遍地是機會、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暴發戶此起彼伏」等現象正逐漸式微。

相比之下,北歐自由生活有著豐富的內容:享受工作、有關係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擁有富於刺激性的興趣和生活方式、具備有效的思維習慣、能夠放眼未來等。儘管每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具體情況各不相同 ,但北歐自由生活方式並非只有住在北歐才能實現。如果現有的生活讓你感覺不到幸福,只要放下負擔,主動選擇,你都可以嘗試Reduce(減少)—Reset(重新設定)—Rebuild(重建),去實行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步步邁向真正的幸褔。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領域的這一轉變自然屬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國人勢必需要及時更新觀念,適應各種隨之而來的各種「新常態」,以細水長流的小確幸、來代替以前拚命賺錢拚命花的大起大落人生。

本文內容綜合自《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及網路

推薦閱讀:

★蘇聯大兵帶著9名美女戰俘,深山中逍遙19年,成為最幸福二戰士兵
智慧女人 幸福一生
提升職場幸福感,不要做三等公民
什麼是你要的幸福?
早上好!今天,誰打開,誰幸福!

TAG:幸福 | 物質 | 時代 | 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