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尼泊爾 (作者:南迦巴瓦)

  記得第一次到尼泊爾還是2005年的2月,當時這個國家還在戰亂,但看到更多的還是富有異域風情的普通市井,於是回來後就搞了一本所謂的《印象尼泊爾》畫冊。儘管隨後又多次去了尼泊爾,對這個欠發達國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第一次感覺始終是那麼清晰。今把第一次(2005年2月)到尼泊爾的一小部分圖文曬上,也算是這一次難忘之行的回憶。 尼泊爾是南亞內陸小國,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面積147181平方公里,略小於中國湖北省。其地形之複雜,可謂世界之最了。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8座在尼泊爾境內。尼泊爾全境地勢陡峭,境內海拔落差巨大,由於這樣一種獨特複雜的地形,造就了尼泊爾多姿多彩的氣候和自然美景,這獨特的自然資源,成為世界各國遊人,特別是徒步登山愛好者嚮往之地。

2005年春我們一行四人從成都直飛拉薩,在尼泊爾駐拉薩總領事館辦理赴尼泊爾的簽證後,驅車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經西藏日喀則、拉孜、定日、聶拉木。通過中尼邊境樟木口岸來到了神秘的高山之國——尼泊爾,真正領略了這個美麗的國度和善良友好的民族。  剛一踏上尼國的土地,撲面而來的是異國的氣息。給我們驚喜的是古老的城市,無規則的街道、擁擠的車輛。喧鬧而嘈雜,還有處處荷槍實彈的軍警、檢查哨、沙包工事、裝甲車,給人的感覺這個國家還有局部的戰爭(政府軍和"毛派"游擊隊打仗)。再往下走,我們看到這個城市布滿色彩,在紅色的基調中經常會有一片片彩雲從眼前飄過,一群群美麗的尼泊爾少女擦肩而過,鮮艷的沙麗包裹著她們,從頭到腳大紅、橘黃、鮮綠或純白。她們額頭眉宇間點著醒目的硃砂印記告訴我們,她們是有信仰的民族。從那一刻起,來自視覺的刺激就沒有停止過。眾神出沒的神秘山谷、雄奇秀美的喜馬拉雅、稻花飄香的河谷平原,那裡有說不完的傳奇故事,看不完的美麗風景…….。 (博達哈大佛塔,位於加德滿都市中心,是尼泊爾著名的古迹之一。塔高38米,周長100米。是全世界最大的圓佛塔)。

  尼泊爾,我們的鄰國,神秘、古遠,是近年來攝影發燒友密切關注的國度。尼泊爾,是休閑旅遊、徒步、登山愛好者的樂園,同時也是攝影愛好者的獵奇之地。每當天朗氣清,隨處可見雪山皚皚,風光如畫,令人陶醉。  尼泊爾是一個內陸山國,使這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與獨特的民風、服飾、生活、文化的小國更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  有的人是因為熱愛攝影走遍了千山萬水;有的人是因為醉心行走在路上而舉起了相機,記錄一路上的風景……儘管我們第一次到尼泊爾攝影,因為天氣原因,沒有拍幾幅到位的尼國風光,但當地的文化古迹、淳樸的民風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我眼中的《印象尼泊爾》。   (尼泊爾人是這樣感慨描述他們心中的神,看,這巨大的佛眼就是這樣俯視著加德滿都谷地的芸芸眾生)。

  尼泊爾「活女神」在尼泊爾被稱為庫瑪麗(Kumari),意為處女神,根據印度教聖典,女神是難近母智慧女神的化身,亦是力量神的象徵。「活女神」被人們相信是印度王權和庇護的神源,也是其教徒的精神支柱。尼泊爾上至國王,下至百姓,對「活女神」的崇拜都很虔誠。  活女神是從尼泊爾普通幼女中嚴格挑選出來的。被選為「庫瑪里」的幼女在三四歲時即被送去廟宇供信眾朝拜,直至青春期。幾百年來,庫瑪里女神都來自平民家庭,退休之後又回歸民間。

  當時的尼泊爾的反政府武裝自稱為「毛派」,他們崇尚毛澤東的戰略思想,他們堅信「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這個道理。為了政治主張他們在國內中小城市,開展了一系列的從農村包圍城市的游擊戰爭,而且勢力不斷擴大,活動範圍越來越廣,在國內的影響力日漸增強。「毛派」游擊隊與政府軍的暴力對抗長達11年之久。已有1萬多人喪身。雖然尼泊爾的反政府武裝自稱「毛派」,但中國政府跟他們並無關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重申,尼國的這個派別與中國毫無關係,並且對他們盜用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名字感到「憤慨」。  長期的武裝鬥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2008年尼泊爾廢除了帝制,成立民主共和國。不久前退任的前總理普拉昌達就曾任「毛派」游擊隊的總司令。 (即將出行圍剿反政府武裝的尼泊爾政府軍)

  尼泊爾有山國之稱,著名的安娜普納雪山昂首矗立在尼泊爾第二大城市博卡拉,觀看雪山日出已經成為旅行者不可錯過的首選項目,每一天的清晨都聚滿了觀看的人群,每一個日出都伴隨著咔嚓作響的快門,每一縷陽光都灑向熱愛生活的人們,安納普娜絕美的容顏,深深印刻在觀者的心中!

  費瓦湖可謂是博卡拉最迷人的休閑度假勝地,你可以在湖面上泛舟、徒步或騎行環湖,也可以找個舒適的湖邊咖啡廳,欣賞美不勝收的湖光山色,甚至還能體驗一回刺激的滑翔傘,從高空俯瞰清澈如鏡的費瓦湖。在湖邊散步抬頭就能看見安娜普納雪山群峰,湖面上不時有船划過,這遠離城市的喧囂,就像是童話故事裡的景象,美不勝收。湖心島上還有個印度教女神廟,能夠看到當地的很多風俗。

  尼泊爾國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非矩形國旗(兩個三角形部分重疊而成),也是唯一在比例上縱大於橫的國旗,啟用於1962年12月16日。兩個重疊的三角象徵喜馬拉雅山,日和月表明尼泊爾是一個印度教國家,也寄託了國家與日月長久共存的願望。深紅色是尼泊爾國花紅杜鵑的顏色,藍色旗邊象徵和平和自然。  一位去過巴德崗古城的英國旅行家說「如果整個尼泊爾不在了,只要巴德崗在,就值得你飛過半個地球來看她……。」 (巴德崗古城裡揮舞尼泊爾國旗的人)

街上停放的色彩斑斕的卡車

  帕斯帕提那神廟也稱燒屍廟建於19世紀,印度教徒在這裡舉行火葬,24小時都會進行,火葬儀式時,並未禁止遊客拍照,大部分遊客站在橋上或是坐在對岸觀看。  尼泊爾人有句老話「人生命的入口只有一個,出口卻可以有許多個」。如果能使生命的出口充滿神聖的意義,則可能從令人疲憊不堪的輪迴之路上獲得「解脫」,所以尼泊爾人以各種方式進行殘廢的終極追問。  我們坐在河的對岸,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第一次親眼目睹這種場面,也難免有心驚肉跳之感。面對這一切,我坐在那兒想了很多很多,特別是對生與死有了更多的認識。在這裡,你可以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你會感到人世的雜亂紛爭是多麼地無聊。這隨風飄散的輕煙和灑入河中的灰燼,也許就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加德滿都苦行僧

  走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大街上和燒屍廟裡,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中老年男子。他們臉上畫著五顏六色的條紋,一手拿著小鐵罐,一手拄著拐杖在閑逛。這些人就是這個國度里獨有的一道社會景觀―苦行僧。天熱的時候苦行僧們集體在長廊的房檐下乘涼、聊天。天冷的晚上就會生起篝火,圍在火堆旁邊睡覺。他們把對生活的需求降低到了最低的限度。

  班迪普爾是尼泊爾古老的一個小鎮,位於加德滿都和博卡拉的群山之際。沒有直達的班車,班車只到一個叫杜摩的小鎮,再雇車行駛七公里,方才到達班迪普爾,因此它比較迎合驢友的口味,而在正規的旅遊線路上,大致不會出現班迪普爾的名字。  這裡是拍攝日出的絕佳去處,你甚至可以在旅館的陽台上,喝著咖啡就能拍到美麗的喜馬拉雅雪山。

班迪普爾小鎮即景

  班迪普爾,一個安靜、閑適、古樸的小鎮。班迪普爾的建築風格有一些象巴德崗,但是班迪普爾卻少了一些商業味道,而多了一些尼瓦爾人歷史的陳設。班迪普爾,更能讓遊客體味到原汁原味的尼泊爾獨特的人文風貌。  班迪普爾有一條不長的主街道,街道兩旁都是尼瓦爾人的小院和用當地民居改建成的客棧,基本沒有巴德崗那樣的鋪天蓋地的旅遊紀念品小店,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專門為那些理解尼泊爾生活方式的外來者而特設的地方。

班迪普爾小鎮即景

班迪普爾小鎮即景

  尼泊爾人大多信仰印度教,是唯一印度教的國家,女人們穿著鮮艷的裙子,被著絢麗的紗麗,一雙大眼睛盯著你看,這種場景,常常讓人想起小時候看到的印度電影。

  每天總有人坐在皇宮廣場寺廟的最高處,默默地看著下面的車水馬龍、芸芸眾生。擁擠的除了人,還有動物,街道上滿街的狗、牛、羊懶洋洋地躺在那裡,並不害怕人和車,一直到車輛鳴笛逼近,它才慢慢地瞥一眼車走開。這樣的場景讓人想起了農村鄉鎮趕集。

母子情深

羞澀的少女

博卡拉山區農婦

神廟裡玩耍的市民

擦皮鞋的男子

母子情深

愉快的小哥

加德滿都大叔

加德滿都帕坦古城裡的美女

拍攝美女

博卡拉鄉村少女

哥倆好

和俺打招呼的鄉村少婦

哥仨好

帕坦古城裡休閑的人們

賣氣球的加德滿都漢子

賣花生的小男孩

加德滿都的女大學生

和俺凝視交流的姐妹

賣水果的小女孩

爺孫樂

帕坦古城市井風情

帕坦古城裡賣氣球的小商販

老姐兒樂

巴德崗古城即景

巴德崗古城即景

小鎮童趣


推薦閱讀:

【原創】楓涇古鎮印象(一)
寧夏印象
旅遊印象之:外灘
冬日山村印象
虔誠的信仰--甘南曬大佛印象之三

TAG:尼泊爾 | 印象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