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艱辛!一個半世紀以來國人的留學之路


艱辛!一個半世紀來國人的留學之路

—Vincent—

145 年前的 8 月 11 日,一群平均年齡十二歲的中國少年由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

他們是中國的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年齡尚小於我們,稚嫩的臂膀上已經肩負起了強國富民的艱巨使命。

「幼童出洋」的想法出自清朝官員容閎,亦是首位留學美國的華人。

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 120 名學生赴美留學。

在當時,留洋被認為是有辱門楣之舉,因此「富二代」,「官二代」等富貴人家的子弟都不願申請留學。最終,前往留洋的學生們大都家境貧寒,出國留學對於他們是破釜沉舟之舉。

他們有著比當代留學生更艱巨的語言障礙。

為了使留學生們能儘快適應美國的語言環境和生活方式,幼童們被分配到幾十個不同的 「Home Stay family」中,開始了他們嶄新的求學生涯。

他們有著比當代留學生更嚴重的 Culture Shock。

留學生們在美國依舊穿著清朝的傳統服飾:瓜皮帽,藍緞褂,嶄新的黑皮鞋,頭後還留著一條油光可鑒、烏黑漆亮的小辮子,走到哪裡都是觀者如雲。

每當小留學生們上街,就會有一群美國小孩跟在背後圍觀,指著他們的小辮子高喊:「中國女孩子!」這讓小留學生們更加難堪,有的急的想哭。

好在這些幼童們的學習能力極強,經過兩年的高強度學習後,多數小留學生們都進入了更高一級的學校學習。

他們的成績放在當今也是首屈一指,在一百二十名留學生中,20人考入耶魯大學,8 人考入麻省理工學院,10 人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其餘不少也考入哈佛、康奈爾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

時過境遷,留學生們不再願意穿長袍馬褂,反之更願意穿著西式打扮,甚至有不少人將腦後的長辮剪去。

他們長期受到美國文化、教育的影響,開始逐漸認同自由、民主、人權等先進理念,對繁瑣的封建禮教以及四書五經等中華教育經典失去了興趣。

清朝官員則認為這些幼童拋棄了祖宗留下的傳統,留學生們第一次遭到社會的譴責。

清政府原希望在保持封建統治和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挽救垂死的清王朝,然而幼童留美的結果卻與這一初衷大相徑庭。

他們在洋務一事上逐漸失去了信心,在幼童留美計划進行到第十年的時候,由於封建勢力強烈反對,半路夭折。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對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國老師和朋友,都似晴天霹靂。

就連時任耶魯大學校長的諾亞波特以及馬克吐溫都聯名致信清政府,懇請他們讓中國留學生們留下完成學業,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在美國引起如此大的轟動。

然而清政府執意將留學生們遣送回國,最終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在耶魯大學完成了學業,其餘留學生均被迫返國。

「留美幼童」後來的卓越成就,無疑給了當初譴責他們的人重重一擊。

中國鐵路業、電報業、礦業的開山鼻祖都出自這群「留美幼童」。「留美幼童」對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不言而喻。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以及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都是當年的留美幼童。

從此之後,中國的留學熱潮由此拉開序幕。

清朝末年到民國的幾十年內,清政府憑藉庚子賠款先後送出了三批留美學生,不少家庭也願意將自己的子女送出國門,除了美國,日本也逐漸成為一處留學勝地。

胡適、魯迅、錢學森等在當時中國文壇、科學界名震一時的學者也是通過這次機會走出國門,報效祖國。

胡適赴美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群體,每四名留學生中就有一名來自中國。

我們留學的目的也不再同過往一樣,無非是為了自己和家庭。報效祖國,我想我們潛意識裡有這個想法,但總是放在前二者之後。儘管中國留學生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但是能像第一代留學生那般大比例進入美國名校的學生也只是鳳毛麟角。

當然,我們也不會再像他們一樣因為衣著打扮被外國人而嘲笑,但在外國社會裡,我們依舊是弱者。諸如「亞裔分類」、「伊利諾斯巴士事件」以及「哥大撕名牌事件」等歧視華人的事件層出不窮,引發華人社會公憤,但在事件風波平息之後不了了之。

由此可見,外國人對我們的刻板印象仍然沒有完全消失。在許多人外國人眼裡,中國留學生仍然是一群只會聚在一起講中文的數學學霸。他們說中國沒有民主,沒有言論自由,沒有臉書,Ins, Snapchat。可我覺得,微博和微信也挺好用的。

我也因為這些刻板印象而碰了許多次釘子。有一次數學測驗失手了,成績出來的隔天被數學老師質問為什麼近兩次成績波動這麼大。我答我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大概是做題時粗心了些,也找不到詳細的原因。

老師一臉沉默地看著我,對我說:「哥們,你是亞洲人誒。」於是我們兩人同時陷入了沉默。

甚至加入外國人的小團體都有些困難。

在潛意識裡,外國學生,包括我們自己,都認為自己應當和同膚色的人打交道。

我和幾個白人同學一同吃午飯時,他們聊的很起興,但是由於較大的文化差異,我對於他們的話題完全不理解。讓我難堪的是,有位同學義正言辭地對我說:「那邊有張桌子,坐滿了中國人,你可以去加入他們。」

的確,中國留學生無論在世界各地都喜歡扎堆成群,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只會講中文,更不代表我們不合群。

也許這並不算得上是種族歧視,因為所有人對於各國留學生主動扎堆的情況都已經見慣不慣了。可是它讓十幾歲的我第一次體會到,要融入一個新的集體,你的國籍有可能是你最大的障礙之一。

我很感激我的祖國。他讓我嘗盡華夏九州天南地北的美食,讓我熟練掌握著一門世界上最難且最有底蘊的語言。如果我的祖國不夠強大,我也無法來到這裡求學。

相比一百四十年前的第一批留學生初來乍到之時的不適,我還能在當地勉強生活。我穿著和外國人一樣的潮牌衣服,用著一樣的社交軟體,偶爾講兩句美式英語也不在話下。

我的留學生活固然並不輕鬆,但也遠比不上一百四十年前。祖國在變強,我們也在變強,我們留學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但是不能忘本。

推薦閱讀:

風情世紀的天下美食
從公元前15世紀至今每個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關山月和他的時代——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展作品欣賞
新中國半個世紀的偶像變遷(下部)
《中國書法》:世紀回眸——賴少其

TAG:留學 | 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