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軍事發展方向論文

國未來軍事發展方向論文

中國未來軍事發展方向論文

匿名提問

2009-05-21 22:46:28 發布

軍事 學術 7個回答

  • 糖葫蘆88 | 2009-05-21 23:05:15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 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這三十年來有許許多多的成就與成功是值得 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門的回歸,北京市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神五、神六發射成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長江三峽等等不勝枚舉。著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於 們有一個偉大的黨,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國策,並且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績。 回顧這三十年來的巨變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新中國在剛剛成立之初,在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之時,卻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禮。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中國再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這樣一個岔路口許多人在彷徨猶豫。不知道中國改走怎樣一條道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策略。這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整個中國,也激發了廣大中國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的決心與信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 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84年1月24日,鄧 小 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員王 震、楊 尚 昆和廣東省省長梁 靈 光和原省長劉 田 夫等同志陪同下,來到深圳視察,受到特區建設者的熱烈歡迎。鄧 小 平說:辦經濟特區是 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 要來看一看。他親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內發生的變化,對深圳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經過深思熟慮,鄧 小 平寫下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 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的題詞。
  • guoqing283 | 2009-05-28 10:37:14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 交通運輸網路建設  1.鐵路。200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7.5萬公里。根據2004年1月國務院審議通過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0萬公里,我國鐵路網不僅規模有大的擴展,而且標準和水平將有質的飛躍。  2.公路。2005年全年新增公路里程4.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00公里。到2005年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19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2005年1月公布,提出我國將用30年時間,形成8.5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  3.水運。2005年,沿海港口新擴建泊位129個,其中萬噸級深水泊位76個,新增吞吐能力1.9億噸,內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3188萬噸,改善內河航道里程1289公里。  4.民航。2005年,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0億元,共有28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竣工投產。到2005年底,全國共有民用運輸頒證機場142個。  5.石油管道。2005年,我國石油大企業石油管道建設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目前,中石化管道公司管轄的範圍已擴展到近5000公里、地跨12個省(直轄市)的長距離輸油管道,全年累計輸油5545萬噸。中石油在石油物流方面最具戰略意義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跨國長輸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工程於2005 年12月正式投產。中石油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也在積極建設中。  (二)物流園區(基地、中心)的建設與發展  一是規劃建設全面鋪開。由於物流園區在經濟開發、促進多種物流資源的整合、改善城市環境等方面的明顯作用,許多地方政府都在規劃建設物流園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至少有20多個省市和50多個中心城市政府制定了區域性物流發展規劃,在這些規劃中都提出了物流園區建設規劃。據零點公司的調查,全國目前已經建成或在建及規劃中的物流園區或基地超過100家。  二是專業性園區發展較快。物流園區建設在熱潮過後步入理性階段,園區規劃開始進入城市或區域性物流空間布局。各地政府更加重視園區的市場導向性,開始與本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走專業化、服務型園區的路子。如華南鋼鐵物流交易中心、百科(瀋陽)鋼鐵加工物流中心、中石化佛山東日塑料物流基地、杭州庫容量達8萬噸的大型冷庫、鄭州的煙草配送中心、長沙的醫藥食品倉庫等一批專業化的物流中心均在2005年開始建設或投入運營。  三是運營成功的案例開始出現。實踐表明,從市場需要出發,定位準確的園區和基地得到較快發展。在先期建設投入運營的一些園區中,開始出現相對成功的案例。如,北京空港物流基地2002年建立以來,已引進TNT、日本郵船、住友等5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近鐵、伯靈頓、普洛斯、中外運、宅急送、華輝、寶供、順豐等40餘家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進駐。2008年北京奧運物流配送中心和海關總署正式批准的全國首家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也均落戶空港物流基地。目前,簽約項目共計169家,投資總額16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299 萬美元。2005年,基地入區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40.3億元,稅收6.4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浙江傳化物流基地 2003年建立以來引進380多家物流企業,吸引了12萬輛社會車源,服務於蕭山及周邊地區7000多家工業和商貿企業,日均承運貨物3萬噸,成為當地高效便捷的物流樞紐。深圳寶鼎威物流園區已經開始建設全國物流園區聯盟網,使分布在全國各大城市的物流園區之間通過信息的橋樑紐帶作用,實現各園區周邊貨源和回程車車源的整合和利用。  四是外資物流企業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建造物流中心。沃爾瑪、UPS、FedEx、TNT 紛紛採取新建、收購、擴建等方式擁有大型物流中心。2005年初,美國物流地產商普洛斯宣布,聯手天津泰達,共同投資4500萬美元,在天津開發區建設保稅物流中心。9月21日,上海臨港普洛斯國際物流園正式動工。由普洛斯與臨港集團共同投資開發,總面積3平方公里,位於上海東南角的臨港工業區內。一期工程將由3幢物流配送設施組成,佔地面積近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普洛斯同時宣布,到2009年將以12.5億美元投向中國物流市場。  (三)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物流裝備工業的提升。據北京中物聯物流規劃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物流裝備市場調查報告》顯示,所有12種類的物流裝備在應用市場上均有高於20%的企業正在使用。目前,僅有17%的企業採用純人力的物料搬運與裝卸等操作方式,32%的企業採用單純的平面倉庫模式,專業化的新型物流裝備和新技術物流裝備不斷湧現。  1.工業車輛。2005年,共銷售機動工業車輛75733台,比2004年增長17.44%;手動液壓托盤搬運車(包括手動叉車)銷售152萬台,比2004年增長12.3%。截至目前,14家國外工業車輛製造商在中國以獨資、合資形式辦廠(或公司)銷售其產品,國外的工業車輛配套件大量進入中國,中國的主機和配套件也批量出口。2005年,我國出口叉車及裝有升降或搬運裝置的工業車輛共91萬台,比2004年增長9.85%;出口金額近3億美元,增長45.8%。當年工業車輛進口金額為2.39億美元,工業車輛行業第一次實現了進出口順差。  2.托盤。2005年總產量為2509萬隻,年產值達到31.07億元,分別增長2.6%和7.06%。從產品結構看,鋼製托盤增長30%;塑料托盤增長20%;紙質托盤增長3%;複合材料托盤基本持平;木質托盤略有下降。  3.貨架行業。2005年,我國貨架全行業共有120多家企業,估計總產量為18萬噸左右,產值總額為16億元左右,約比2004年增長三成。電子、通信、醫藥、郵政、機械、乳品、零售等行業需求增長較快,傢具、圖書、金融、化工、軍事、食品、冷凍冷藏等行業對貨架的需求也開始萌動。隨著物流技術的發展,倉儲容量增加,需求貨架規格之大達到歷年之最。高度超過30米,長度達到300米,單體庫容量貨位數可接近4萬個的需求已經出現。  4.自動化立體庫。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國自動化立體庫的保有量超過400座。2005年,國內建設的自動化立體庫在50座左右,主要集中在煙草、醫藥保健品、食品、服裝製造、通訊和信息、傢具製造業、機械製造業等傳統優勢行業。  5.自動分揀技術。近年來,物流系統的需求不斷增長,醫藥、煙草、圖書等行業紛紛建設物流配送中心。隨著物流系統的建設,越來越多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物流自動分揀設備逐漸進入中國市場。但到目前為止,這些設備大部分還是由國外廠商提供的。
  • 浸膏同好 | 2009-07-15 11:50:48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 一般情況下的體制改革是一種相對利益得失同存的「非帕累托改善」,所以體制改革必定會產生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社會主義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就是要通過利益關係的調整,解決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要求,以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要完成這一基本任務,在體制改革過程中,同樣要涉及到社會利益關係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並由此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甚至利益衝突。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我們所選擇的改革策略是一種「帕累托改善」型改革,其利益矛盾和衝突尚未充分暴露,也並不激烈。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進行的是全方位體制改革,必然會引起相對利益得失同存的「非帕累托改善」,並且由於多年來我們所進行的非均衡漸進性改革而產生社會各階層利益矛盾的累積,致使我們目前深化改革過程中遇到了較嚴重利益矛盾障礙。因此,如何有效地化解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就成為我們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說目前深化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從理論上說,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主要社會功能應是如何通過制度或體制的設計與完善來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以實現利益兼容基礎上的效率和財富增長。事實上,迄今為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以及以此為理論基礎的轉型或過渡經濟學學、以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的新政治經濟學等不同經濟學流派,從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角度,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如何通過制度或體制的變革來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均有一定的分析。儘管如此,現有的中外經濟理論關於體制改革對於利益關係調整的影響分析,特別是關於體制轉軌過程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實現利益兼容的研究,均有所不足或缺乏系統的研究。為此,本文首先依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體制改革的實踐,對當代西方制度變遷理論進行評析,然後,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分析體制改革的性質與績效,最後,依據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提出了深化改革中實現利益兼容的制度調整的幾個原則。通過研究,在理論上,以期從一個新的視野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此同時,推進和豐富新制度經濟學、轉型經濟學和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在實踐上,期望能夠對於處理好發展、改革與穩定的關係,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協調好各階層各方面群眾的利益關係。當代西方制度變遷理論之評析,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理論分析,主要體現在制度經濟學之中。綜觀當代制度經濟學體系,就筆者看來,我們可以將它分離出三條發展線索或三大理論分支:其一是新古典經濟學靜態均衡分析框架下的科斯傳統新制度經濟學;其二是演化經濟學動態進化分析框架下的凡勃侖和哈耶克傳統制度經濟學;其三是從利益——權力關係角度分析的新政治經濟學框架下的康芒斯傳統的制度經濟學。其中,前兩條發展線索可以說當代制度經濟學發展中的主線,第三條發展線索則是一條副線。但是不管哪一個制度經濟學分支,關於制度變遷的理論分析均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制度變遷理論可以說是科斯傳統新制度經濟學體系的核心部分。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從其立場和目的角度看,是為了維護完全自由的市場制度,並藉助於產權去解決市場運行中的問題,提高經濟效率,核心是探尋如何更好地實現交易,降低交易費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正因為如此,科斯傳統的制度變遷理論必然要呈現如下幾點的特點與相應的缺陷是:(1)強調個體經濟利益核算,忽視社會利益關係和權力關係變化對制度變遷的決定性作用;(2)只關注制度變遷的效率評價,忽視了制度變遷的利益分配合理性變化與社會評價;(3)依據交易費用單一標準,強調財產安排原子化將導致經濟效率,制度變遷的原則和方向就是要實現完全私有的財產制度,從而它忽視了制度變遷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和產權結構效率的多元化;(4)依據帕累托改進標準,認為制度變遷必然要產生凈收益,其累進結果將收斂於帕累托均衡,由此它忽視了制度變遷結局的發散性、逆向性、曲折性和多樣性;(5)強調合理的產權制度是國家設計的結果而忽視了自然演進的功能與作用。正因為如此,在深化改革中,我們必須理性地對此理論進行反思。我們要有揚棄地借鑒其制度變遷的效率改進思想,但必須補充相應的制度影響特別是對利益關係變革影響的理論分析。凡勃侖和哈耶克傳統制度經濟學本質上是一種演進主義經濟學。其主要特點是立足於「社會達爾文主義」哲學基礎,運用生物學模擬方法,結合有關的心理分析和知識認識論等思想,分析經濟系統的演進與進化,以論證市場經濟的「可改良性」。從演化角度分析經濟制度的變遷可以說是演進主義經濟學的中心內容。其中心論點是:制度體系是不能人為設計的,它本質上是一個自發的動態進化與演進體系;制度變遷模式的差異主要是由慣例、文化傳統、選擇環境、歷史初期條件等自發性因素所決定(周小亮,2002)。演進位度變遷分析的共同特點主要有(1)強調人的知識、理性的有限性,認為由於社會的複雜性、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人的計算能力的有限性,人們的行動和行為更多地表現為遵從習慣、服從規則,而不是通過不斷的理性計算以求均衡結果,因此,制度變遷過程中,非理性不僅存在而且很重要;(2)側重從動態演化角度、特別是從「自然選擇」和「適應性學習」兩種演化機制角度分析制度的形成與演變,並強調經濟系統與制度系統的演化是非線性的、複雜的,其方向是盲目的、不確定的,所以制度演化不一定朝著最優的方向移動;(3)主要分析的是為群體內隨經驗而演化的「無形」的習俗、慣例等非正式規則或內在制度的形成與演變,並認為「有形」的制度的型構是一個從習慣到習俗,從習俗到慣例,從慣例到法律制度化的自然演進過程;(4)強調製度中的價值體系為制度中的所有行為模式提供相互聯繫的紐帶,所以制度變遷必然包含制度的價值結構的變遷。我們看來,演進位度變遷分析就對科斯傳統的制度變遷理論的個體、靜態、理性均衡、最大化分析框架所進行的動態、非最優線性超越分析而言,是有一定的理論進步意義。但另一方面,該理論框架仍有不少明顯的缺陷,主要是(1)片面強調知識、文化、習俗、傳統等作為意識形態在制度變遷中的基礎性作用,忽視了社會生產方式對於制度變遷所起到的物質基礎與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忽視了制度變遷中的人為意識性和目的性與人類行為在制度變遷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有為性;(2)也沒有觸及到制度變遷中不同利益團體的利益衝突和權力結構等核心問題,從而沒有從利益結構和權力結構上去尋找制度變遷的根本決定因素;(3)對於民間的自然的非正式規則或內在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論解釋能力,但對於政府主導的人為推進的正式規則或外在制度的變革,難以作出合理的理論解釋。與上述兩條當代制度經濟學的主線不同,作為副線的新政治經濟學框架下的康芒斯傳統制度經濟學,則側重從利益集團衝突、權力體系對比和政治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係等角度分析制度變遷的原因、特徵與差異。概括性地講,康芒斯傳統制度經濟學的中心內容與特點是側重從法律角度,以交易為基本單位,以集體行動為研究對象,中心分析交易關係中所包含的衝突、依存和秩序這三種最基本的社會關係,以期望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關係與制度本質作出一種新的解釋,並期望從中引出階級利益調和論,以達到調節、克服資本主義之矛盾與缺陷之目的。在康芒斯制度經濟思想的基礎上,當代以公共選擇理論為主要基礎的新政治經濟學,在制度變遷問題上,主張要從利益集團和權力體系的狀態、結構和特徵去探尋制度變遷的本質、特徵和方式,並主張要以整體結構分析和權力分析方法來取代新制度經濟學的個體分析和交易費用分析方法。新政治經濟學框架下的制度變遷理論,就強調從利益、權力結構與經濟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從利益集團衝突、權力體系對比角度分析制度變遷的本質和模式來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1)沒有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及其由此形成的社會結構的制約中認識社會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衝突和權力體系之間的對比變化,從而只能停留於表象上來分析制度變遷本質、特徵的原因,不能從深層的社會結構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制度變遷的本質與特徵的原因。(2)以「權力」範疇取代「交易費用」範疇來分析制度變遷,更偏離了制度變遷的物質動因,並且,相對於交易費用分析框架來說,顯得分析思路更為模糊。(3)從政治、權力和利益集團等上層建築領域分析制度變遷,動搖了生產方式、生產效率體系在制度分析中的主動性理論地位,最終將會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的制度變遷觀。體制改革性質與績效的現實思考,綜上當代西方制度變遷三大分支理論之評析,我們可以看到,由於西方制度變遷理論研究的立場與根本目的或者是辯護(如科斯傳統和哈耶克傳統的制度經濟學)或者是改良(如康芒斯傳統的制度經濟學)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由此決定了他們的制度變遷理論必然存在如下幾個根本性的共同特徵與問題:(1)不能從作為社會關係總和的現實生活中的人性以及由此決定的現實經濟關係或現實利益關係角度去理解、分析和評價制度、制度變遷的本質,而是立足於不變的抽象的人性與自由契約之理論基礎,從維護現存社會的「自發秩序」出發,或者從「思想習慣」、或者從「行為規則」、或者從「博弈規則」或「博弈均衡策略」角度去定義制度和分析相應的制度變遷之本質。(2)沒有結合物質生產力水平、社會分工體系以及由此決定了的不同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或階級在社會總生產中的不同地位等根本性因素或深層次問題去分析制度與制度變遷的本質,這樣,他們所分析的制度變遷缺乏現實的物質基礎與歷史唯物主義基礎。(3)由於分析問題的基本立場與目的的束縛與制約,致使他們評價制度變遷績效的標準只偏重於效率而忽視了公平。如科斯傳統的制度變遷理論是以凈收益即能否為生產創造具有激勵的制度結構,從而降低交易費用,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價值為標準;凡勃侖和哈耶克傳統的制度變遷理論則以能否增進市場「自發社會秩序」為標準。這兩大當代主流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評價標準的核心是通過制度演化或變革以提高市場運行效率與維護自由市場秩序,他們只問「如何生產」,不管「為誰生產」,這是其新自由主義本質之所在。至於作為副線的康芒斯傳統的制度經濟學,雖然關心社會不同集團之間的如何實現利益協調問題,但他們對於制度變遷績效的評價仍然是停留的效率與秩序標準上,認為制度變遷就是要通過法律、權力體系的變革為利益衝突各方創造一種集體行動的「行動規則」,從而使交易各方處於協調之中。其關注的焦點仍然是市場秩序與市場效率,至於如何實現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與不同集團利益兼容發展,並沒有予以重點分析。從現實來看,體制改革或制度變遷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的制度規則體系在兩大社會基本矛盾(物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與社會分工體系之間的矛盾運動中而引起的利益矛盾和利益衝突狀態與條件下的不斷完善、替換和創新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利益激勵機制和利益約束機制不斷完善、替換和創新的過程。在一般意義上說,在政府主導型的體制改革模式下,體制改革的實際內容主要表現為外在制度的創新,即具有權力或權威性的社會代理人設計和確立並被自上而下地強加和執行的具有法規表現的正式博弈規則的不斷完善、替換和創新。而外在制度,其本質是具有社會權力或權威的強勢利益集團維護或改變某種社會利益格局的合法或合規性的基本工具,是一種隱含著上下等級關係和權力因素的博弈規則,是社會強勢利益集團實現某種利益格局目標的工具、手段和方式,因此,體制改革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共同體在既定的社會環境中,不同利益集團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強勢利益集團主導下的有意識、有目的的重新界定社會利益關係和權力關係的博弈乃至鬥爭的過程,所以體制改革必然要引起社會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機制的變革,從而引起社會權力結構和人們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的改變。實際上,從改革的結果上看,改革可以是「帕累托改進」,也可能是「非帕累托改變」,但體制改革的一般情況在理論上都是「非帕累托改變」,任何一種體制改革都將產生相對利益的變化,沒有人受損,就沒有人受益,或現在不受損,將來就不會收益。基於這種外在制度本質屬性的認識,我們認為外在制度創新的本質是一個社會共同體在既定的社會環境中,不同利益集團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強勢利益集團主導下的有意識、有目的的重新界定社會利益關係和權力關係的博弈乃至鬥爭的過程。外在制度創新首先是一種基於經濟利益調整的政治行為,因此必須由人的有意識活動來推動。由此看來,我們既不能把外在制度創新過程視為一個平穩的、漸進的、連續的、和諧的過程,並把這個過程理想地設想為只有人受益,沒有人受損,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變遷的各種主體均能夠通過精明而又簡單的「趨利避害」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也不能把它視為一個無意識、無目的性的僅由既定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所決定的自發演進過程(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有區別地將主要表現為自然演進的內在制度的歷史變化稱之為變遷,而將主要表現為人為設計的外在制度變革稱之為創新)。事實上,任何外在制度創新過程都是一個不平穩的過程,是一個充滿利益衝突的過程,是一個曲折不平的過程。在變革過程中,有些人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損失,而另一些人則是主要受益者,所以外在制度創新本質上是一個利益格局與權力格局的再調整。基於制度創新本質的認識,則可以推論:人類社會進行制度創新不僅需要通過制度的建立、完善、替代與創新來為規範人類經濟活動並為人類經濟行為提供一個有效的制度框架,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克服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此同時,制度創新還必須探尋由經濟稀缺與社會分工體系之間的矛盾運動中而引起的利益矛盾和利益衝突的有效解決方式與途徑,從而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提供一個公平而穩定的社會經濟秩序。因此,制度創新的績效應表現為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我們判斷一種制度創新是否有績效,不僅要看它能否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與經濟增長,即是否有經濟效率,還要看它能否實現社會公平。經濟效率的提高不是衡量制度績效的唯一指標,公平與社會發展的穩定與和諧,應構成衡量制度績效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要對制度創新績效進行分類,我們可以將經濟效率的提高視為制度創新的經濟績效,而把公平與社會發展的穩定與和諧視為制度創新的社會績效。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制度創新的經濟績效與社會績效之間並不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在多數情況下,社會績效的提高,尤其是公平的提高,可以促進經濟績效的提高。事實上,制度創新能否實現經濟績效與社會績效的有機統一,這是一個社會能否實現健康、持續與和諧發展的基本制度保障。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主張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進行革命性的變革,以建立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其追求的一個理想目標就是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性變革與改造,以實現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績效與社會績效的有機統一。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進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創新與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實踐,其目的與目標就是想通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創新,以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的經濟績效與社會績效的有機統一。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一個理論目標,就是致力探索通過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與完善,以建立能夠實現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的經濟績效與社會績效相統一的混合市場經濟新體制,從而確保既能保持市場機制的效率優點,又能緩解私有制市場經濟下不可避免會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矛盾與衝突。例如,薩繆爾遜認為,如果沒有政府干預,市場經濟自發運行形成的收入分配有可能過分不平等而令人難以接受。但是市場的自動機制又可以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為此,政府必須採取累進稅,轉移支付制度,政府通過食品券、醫療補貼,等改變收入不平等的一些措施,以修補市場機制這隻看不見的手之缺陷,從而實現市場經濟體制下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深化改革中實現利益兼容的制度調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目前深化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與目標。依據上述制度創新本質、績效的理論分析與現實思考,我們認為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依據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樹立新的改革觀,清理、革除過去非均衡體制改革中所引發的制度缺陷,並必須對改革模式及其有關的制度安排與制度結構作出相應的調整。為此:第一,體制改革必須實現「信念的解放」,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改革觀。加爾布雷斯認為,就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來看,二元體系之間即計劃體系和市場體系之間的的權力和交換和以及利得是不平等和不均等,因此二者之間必然會存在利益衝突和矛盾。為此,他提出必須改革資本主義社會的二元體系,即一方面要加強市場體系的權力,另一方面要減少計劃體系的權力。在他看來,改革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提出「信念的解放」,這是社會改革的最重要的起點(加爾布雷斯,1980)。所謂「信念的解放」就是要重新樹立對「人生」的看法,選擇「生活的道路」,確定應當值得爭取的「目標」,不應只注重經濟量的增長,把「經濟增長」看成是「公共目標」,而忽視對人們生活的關心。他認為,社會的一個「公共目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需要,考慮公眾的利益」,因此必須要將注意力集中到「質的分析」上來。加爾布雷斯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批評及相應的改革觀,對我們深化改革如何進行制度調整,應具有一個原則性的啟發意義。目前,在深化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們必須依據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各項改革都應以人為本而不應以物為本,既要實現制度創新的經濟績效,又要實現制度創新的社會績效。在某種意義說,應將協調各階層與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衝突,以實現利益兼容基礎上的效率、財富增長,從而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利益需要,視為深化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第二,必須依據統籌兼顧的原則,實現「非均衡體制創新模式」向「均衡體制創新模式」大轉換。歷史而客觀地看,我國過去實施的漸進非均衡式體制改革使我國經濟效率提高、改革深化和社會凝聚力增強三者得以相互支撐。正因為如此,中國的漸進與非均衡改革取得了相對的成功,並使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奇蹟」。但是,回過頭來看,我國過去進行的由易到難、分步迂迴實施、缺乏制度互補、制度供給政府主導的漸進與非均衡的體制改革,存在著並為深化改革遺留著不少問題與難題。如過渡性體制安排與實施的差別化政策,造成了各種新的利益關係格局的扭曲,並形成了不少「體制性租金」;非均衡體制改革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集團,造成改革主體動力遞減甚至動力缺失;非均衡的體制改革方案會造成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的不平等,並會催發不同利益集團出現政治經濟地位與利益分配上的分化與不平等;改革不完全、不徹底所累積的各種矛盾與衝突,致使深化體制改革的難度不斷增強並導致成本大幅度上升,等等。這些問題與難題的存在,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加以解決,將會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與發展中的障礙與制約。因此,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大膽地實現體制創新模式由「非均衡體制創新」向「均衡體制創新」轉換,與此同時,不失時機地實施中部崛起與西部大開發戰略,與此同時,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換。為此,體制改革的著重點應是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市場體系、市場機制與市場制度建設,並加快農村工業化、市場化與城鎮化進程,努力構建全國統一開放並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第三,要在倡導和確立自由競爭、維護產權、履行契約的基本社會理念的基礎上,完善相應的市場體系與市場秩序,並通過市場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以及相應的法治約束,規範經濟人的無序交易與競爭行為,以此促進市場有序運行,並由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微觀基礎。維護產權與自由競爭是確立市場經濟的兩大根基。而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基礎,因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一,必須著力完善市場經濟得以有序運行的基礎制度。依據馬克思經濟學的市場流通基本理論,交易制度主要是由產權規則、自由競爭規則、自願讓渡規則和等價交換規則所組成。因此,我們要完善市場制度,其核心是要完善交易制度中的四大規則。這四大規則的實踐要求就是要倡導和確立自由競爭、維護產權、履行契約的基本社會理念與市場運行機制。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完善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市場功能能否得以有效而充分的發揮,而市場體系是市場機製得以存在和發生作用的載體和舞台,市場秩序是市場機制有效發揮的必備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對以前非均衡分權式體制改革,以及財政包干中所引發的地方保護主義與權力滲透市場進行必要的反思、檢討並作出相應制度調整,以建立全國統一而開放的市場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加強市場秩序建設。第三,現代市場經濟是競爭與合作的有機統一,因此,我們在強調經濟自由與自由競爭的同時,必須結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特徵與要求,運用法治約束與相應的市場制度建設,規範市場交易主體的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乃至損人害己的各種極端無序的自私自利行為,並積極探索能夠實現競爭與合作相統一的正和博弈的競爭模式,力求避免惡性競爭、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從而促進市場有序運行。第四,必須在消除、調整非均衡市場化改革中出現的制度創新中的不對稱與不互補問題的基礎上,對現有的各類制度安排進行系統的清理與整合,並在深化體制改革中實施「平行推進」的改革戰略,努力為我國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創立一個和諧的制度結構與制度體系,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主要議題,也是深化改革中實現利益兼容的主要任務。過去我們實施的非均衡漸進體制戰略模式,不能反應各種制度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以及制度變遷中各種制度必須相互「協調」或相互「兼容」的基本要求,由此各類、各層次制度變遷過程中出現制度創新的不對稱與不互補問題,由此既滋生出各種類型的「制度租金」,也致使因體制改革而引發出各種利益矛盾、衝突與混亂,從而導致體制轉軌中出現較高的「不協調成本」。為此,下一步在我們深化體制改革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我們必須依據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既要對過去20多年非均衡體制改革中產生的各種制度安排與制度結構中缺陷問題進行必要的清理與整合,又要通過實施「平行推進」改革戰略,努力實現制度創新中的對稱與互補,並確保各項不同改革之間的相互協調與相互促進。第五,必須加快政治體制改革與民主制度建設,促使政治與經濟保持適度的分離與距離,並積極利用法治來約束政府的各種不規範行為,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與功能,努力維護產權關係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為此,我們一方面要依據民主政治的要求,著力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即政府要從「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要在國家相關立法中進一步明確政府的公共服務目標與職能;要改革投資型財政體制,加快公共型財政體制建設;要加強政務公開,實現從封閉型的行政體制向公開、透明型的行政體制轉變;完善和逐步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對政府行使公共權力、履行公共職責的監督機制。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法治來約束政府的各種不規範行為,努力實現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功能與政府功能的互補,並要積極探索產權關係的立憲保障,並建立有效的產權保護實施機制,從而努力維護公平交易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怎樣填寫課題申報書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和選題的意義:  這一部分內容的目的是要推動理論創新,看一看你的視野是否處於本學科課題研究的前沿。打個比方,我們的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腳面上,巨人雖高,但你只要站在其肩上肯定比他高。但前提是你要摸准巨人的肩頭在那裡,就是說,我們要以前人研究的終點為起點,你再向前跨一步,也會作出貢獻。這一條,就是讓你分析前人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到了什麼程度,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有何重要問題需要解決,讓你分析這個問題,看你分析的準確與否,有的研究課題可能屬於填補空白,但也會有相關情況可以作出分析。選題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也要講清楚,這要看從宏觀角度上,要有全局觀念。二、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觀點: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你對此課題準備怎樣開展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包括切入點是什麼,重點難點是什麼,基本的邏輯關係是什麼,運用什麼樣的方法等等。就是說你打算做這個課題,要勾畫出來。再就是,要把你在此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已有的主要觀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寫出來。過去有的申請人把未來要寫的著作的章節、目錄都寫上去了,基本的思路和主要的觀點一個也沒有,這不行。現在就是要把你的基本觀點和觀點之間的基本聯繫寫出來,讓評審專家看一看,你的觀點是否是新觀點,或者是你的對策性研究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如何,有無可操作性,基本思路和觀點,研究的結果等等。有的人說,我這個課題還沒拿下來,還沒有開始研究,怎麼能有新觀點。但你申報這個項目,研究屬於心血來潮,或隨便抓的,怎麼能行?要有前期的研究基礎,以及達到了什麼水平,從你填寫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觀點當中可以大體看出來。三、本課題的創新程度、預期的意義和價值:  你講了這麼一堆思路、觀點,但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這些思路和觀點是否是你第一次提出來的,達到了什麼樣的創新程度,有何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對於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項目來說,要真的管用,分析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對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否產生重要作用。當然這部分帶有預期性,但是在活頁中也要簡明地分析它的現實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等等,這主要是指應用、對策研究方面的課題。四、研究基礎:  包括你已有的重要相關成果和主要參考文獻。有較豐富的前期研究成果,既可以縮短研究周期,又可以保證研究質量。重要的權威性的必要參考文獻必須要列上去。重要的論證、表格,前期研究成果也要列上去。如果你缺乏堅實的研究基礎,那你的課題就不可能立項。
  • 79061088888 | 2009-07-15 12:49:26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個性心理問題個性是個體經常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是一個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職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態,「失敗者」的心態,「多餘人」的心態比較普遍,使得他們難以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奮向上的個性面貌。1. 缺乏應有的積極理想和追求。不少職校生在進入職業學校時就覺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遺棄的人,認為自己是將來沒有出息、事業上難有作為、幾乎沒有什麼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進步,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職校生抱著混世度日的心態打發人生,甘願沉淪,聽天由命。2. 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現在的職較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於受到來自長輩的過分關愛,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難以順利適應職業學校的集體生活。由於缺乏集體生活的磨練,職校生社會生活經驗比較少,社會認知方式不夠合理,往往對社會現象缺乏理智的判斷,分不清哪些是對的或錯的,哪些事情對自己人生髮展來講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對快速多變、紛繁複雜的社會,可以說職校生比同齡優勢群體的學生顯得更加困惑和無所適從。3.人格尊嚴受到嚴重損害。由於初中階段學業成績的不理想,不少職校生的人格尊嚴得不到認同。社會上很多人都忽視職校生,他們成了世人眼中「不上進」的頑劣,是老師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長眼中「沒希望」的一代,是親友眼中「不學好」的典型,是現實社會中「多餘人」的代表。可以說,與普高生相比,職校生的人格尊嚴問題比較突出。4.不良性格特徵普遍存在。從當前職校生個性塑造的實際情況看,狹隘、妒忌、暴躁、敵對、依賴、孤僻、抑鬱、怯孺、神經質、偏執性、攻擊性等不良的性格傾向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職校生的個性心理特徵。一些職校生可以毫不猶豫或毫不內疚地說謊、欺騙、敲詐或偷盜,「邊緣性人格」、「雙重人格」、「物化人格」 等並不少見,反社會性、分裂性、戲劇性等人格障礙傾向在一些職校生言行舉止中也有明顯表現。  (四)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自我心理問題自我意識是主體對自己的心理、身體、行為及自己與別人、自己與社會關係的意識。不難發現,相當一部分職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不當,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1. 自卑自賤心理嚴重。自卑心理是個體在外界的消極暗示下,由於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貶低、自我否定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它的外在表現就是看輕自己,對個人的能力與品質做出不符合實際的偏低評價,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即使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部分職校生由於長期處在被別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聽到的是指責和不滿,常常看到的是歧視的眼光,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等消極表現。[NextPage]2.自我中心意識過強。由於在家庭生活中長期以自我為中心,一些職校生習慣於隨意支配、指使別人,進入職業學校後仍然希望別人圍著自己轉,但現實情況正相反,許多獨生子女職校生就會產生嚴重的失落感。由於缺乏合理正當的表現機會,一些職校生就試圖通過逆反的或對立的角色和行為如惡作劇、故意搗亂、誇張炫耀、標新立異、逆反言行等表現來突出自我的存在,設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以此獲得異常的自我滿足感。3. 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職業學校生活中,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職校生過分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慮甚至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卻很少去考慮尊重別人;希望索取別人對自己的關心,但不願意去真誠地關心幫助別人。不少職校生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表現為時時處處事事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卻很少自覺地關心他人和集體。  (五)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人際心理問題職校生的人際交往,主要是與朋友、同學、老師及父母的交往。而職校生的人際心理問題,也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1. 社會性交往萎縮。在初中階段,由於學習成績的不理想,自然在以學業好壞為標誌的學校、社會裡,職校生就是笨孩子、傻學生,座位是在教室的後排,上課沒有被提問的機會,根本沒有參加學習競賽的可能,有些老師和同學都懶得與他們打交道,一些家長甚至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與職校生來往相處。進入職業學校後,一些職校生對正常的社會交往仍然心存疑慮,總是怕這怕那,尤其是擔心別人會瞧不起自己,因而不願意與過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願意暴露自己職校生的身份,有意迴避正常的社會性交往,甚至希望自己與世隔絕。2.異性交往上的行為偏差。隨著性意識的覺醒,職校生已經逐步度過了異性疏遠期,而走進了異性接近期。他們渴望與異性多接觸交往,和異性談話交流會覺得十分高興,和異性在一起活動感到特別興奮、愉快。他們渴望有能夠親近的異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異性交往關係。由於情感的衝動性,不少職校生分不清友誼和愛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對待自己朦朧的情愫,過早地追求所謂的愛情,因而職校生早戀現象比較普遍,由此而引發的職校生品德心理問題和性行為過錯等違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個性心理問題個性是個體經常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是一個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職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態,「失敗者」的心態,「多餘人」的心態比較普遍,使得他們難以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奮向上的個性面貌。1. 缺乏應有的積極理想和追求。不少職校生在進入職業學校時就覺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遺棄的人,認為自己是將來沒有出息、事業上難有作為、幾乎沒有什麼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進步,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職校生抱著混世度日的心態打發人生,甘願沉淪,聽天由命。2. 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現在的職較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於受到來自長輩的過分關愛,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難以順利適應職業學校的集體生活。由於缺乏集體生活的磨練,職校生社會生活經驗比較少,社會認知方式不夠合理,往往對社會現象缺乏理智的判斷,分不清哪些是對的或錯的,哪些事情對自己人生髮展來講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對快速多變、紛繁複雜的社會,可以說職校生比同齡優勢群體的學生顯得更加困惑和無所適從。3.人格尊嚴受到嚴重損害。由於初中階段學業成績的不理想,不少職校生的人格尊嚴得不到認同。社會上很多人都忽視職校生,他們成了世人眼中「不上進」的頑劣,是老師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長眼中「沒希望」的一代,是親友眼中「不學好」的典型,是現實社會中「多餘人」的代表。可以說,與普高生相比,職校生的人格尊嚴問題比較突出。4.不良性格特徵普遍存在。從當前職校生個性塑造的實際情況看,狹隘、妒忌、暴躁、敵對、依賴、孤僻、抑鬱、怯孺、神經質、偏執性、攻擊性等不良的性格傾向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職校生的個性心理特徵。一些職校生可以毫不猶豫或毫不內疚地說謊、欺騙、敲詐或偷盜,「邊緣性人格」、「雙重人格」、「物化人格」 等並不少見,反社會性、分裂性、戲劇性等人格障礙傾向在一些職校生言行舉止中也有明顯表現。  (四)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自我心理問題自我意識是主體對自己的心理、身體、行為及自己與別人、自己與社會關係的意識。不難發現,相當一部分職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不當,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1. 自卑自賤心理嚴重。自卑心理是個體在外界的消極暗示下,由於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貶低、自我否定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它的外在表現就是看輕自己,對個人的能力與品質做出不符合實際的偏低評價,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即使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部分職校生由於長期處在被別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聽到的是指責和不滿,常常看到的是歧視的眼光,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等消極表現。[NextPage]2.自我中心意識過強。由於在家庭生活中長期以自我為中心,一些職校生習慣於隨意支配、指使別人,進入職業學校後仍然希望別人圍著自己轉,但現實情況正相反,許多獨生子女職校生就會產生嚴重的失落感。由於缺乏合理正當的表現機會,一些職校生就試圖通過逆反的或對立的角色和行為如惡作劇、故意搗亂、誇張炫耀、標新立異、逆反言行等表現來突出自我的存在,設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以此獲得異常的自我滿足感。3. 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職業學校生活中,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職校生過分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慮甚至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卻很少去考慮尊重別人;希望索取別人對自己的關心,但不願意去真誠地關心幫助別人。不少職校生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表現為時時處處事事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卻很少自覺地關心他人和集體。  (五)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人際心理問題職校生的人際交往,主要是與朋友、同學、老師及父母的交往。而職校生的人際心理問題,也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1. 社會性交往萎縮。在初中階段,由於學習成績的不理想,自然在以學業好壞為標誌的學校、社會裡,職校生就是笨孩子、傻學生,座位是在教室的後排,上課沒有被提問的機會,根本沒有參加學習競賽的可能,有些老師和同學都懶得與他們打交道,一些家長甚至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與職校生來往相處。進入職業學校後,一些職校生對正常的社會交往仍然心存疑慮,總是怕這怕那,尤其是擔心別人會瞧不起自己,因而不願意與過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願意暴露自己職校生的身份,有意迴避正常的社會性交往,甚至希望自己與世隔絕。2.異性交往上的行為偏差。隨著性意識的覺醒,職校生已經逐步度過了異性疏遠期,而走進了異性接近期。他們渴望與異性多接觸交往,和異性談話交流會覺得十分高興,和異性在一起活動感到特別興奮、愉快。他們渴望有能夠親近的異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異性交往關係。由於情感的衝動性,不少職校生分不清友誼和愛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對待自己朦朧的情愫,過早地追求所謂的愛情,因而職校生早戀現象比較普遍,由此而引發的職校生品德心理問題和性行為過錯等違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社會經濟思想理論也發生了積極轉變。第一、毛澤東思想轉向鄧小平理論。實踐證明,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南。鄧小平理論繼承了毛澤東思想,並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形式變化,提出了改革開放新的發展理論。第二,階級鬥爭理論轉向經濟建設理論,經濟建設成為黨的基本路線。隨著時代變化,社會主義建設取代民主主義革命,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今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社會經濟思想的主流。第三,國際戰爭理論轉向國際和平理論,中國進入和平發展的年代。對於世界形勢的判斷決定一個國家的基本戰略,20世紀前中期是美蘇爭霸的冷戰時代,國際戰爭危險依然存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世界政治發生重要變化。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正確提出和平是世界主流的判斷。從而為中國和平發展、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第四,計劃經濟理論轉向市場經濟理論,中國開始全面的市場經濟改革。新中國建立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基礎之上,由於計劃經濟缺乏市場競爭,也缺乏市場靈活性,加上帝國主義封鎖,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困難。計劃經濟理論轉向市場經濟理論使中國經濟變得更有活力,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五、自力更生理論轉向對外開放理論,中國經濟全面走向世界。自力更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也使中國建立起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然而,一個國家的資源和市場總是有限的,轉向開放無疑會增加發展的資源與空間,對外開放理論使中國走向世界。以往,中國對跨國公司抱有敵意,把跨國公司看作帝國主義的工具。隨著改革開放,敵視跨國公司理論轉向國際合作理論,跨國公司開始大量進入中國。第六、社會公平理論轉向社會競爭理論,社會分配差距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重要基礎之一是公平理論,然而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候,強調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由公平理論轉向競爭理論是提高經濟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邏輯基礎。第七,農村化理論轉向城市化理論,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中國曾一度出現農村化理論,大量城市人口隨著上山下鄉從城市流向農村。隨著改革開放,城市化理論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第八,均衡發展理論轉向非均衡發展理論。毛澤東時代,中國比較注意社會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是均衡發展理論的代表。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轉向非均衡發展理論,片面理解「發展是硬道理」和「以人為本」,導致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環境惡化、社會失業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城鄉差距擴大,社會經濟發展失衡。第九,平衡人口理論轉向非平衡人口理論。以往中國的人口結構是自然增長,儘管一段時期內由於長期戰爭後的補償性增長和經濟結構引起的社會性增長疊加,造成人口增長較快,但「正三角形」人口結構基本是基本合理的、可持續的(中國距離人口飽和上限還有相當距離,且會像其他國家那樣進入自然下降過程,呈正態分布)。相反,非平衡的計劃生育人口政策使今天的中國人口結構呈現「倒三角形」,貧困老齡化的中國邏輯上難以持續。第十,工業經濟理論向服務經濟、綠色經濟理論。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中國工業化發展理論和增長方式有效率,但是沒有和諧持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人力資本為主要增長來源的服務經濟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主要問題,北京開闢了服務經濟發展的新路,這也是目前所有先進發達國家的發展之路。不過,服務經濟發展的主要地域在城市,「三農問題」仍未解決。以原生態農業、可循環工業和可持續的服務產業為特徵的四川遂寧的綠色經濟道路,不但解決了「三農問題」、中國西部發展問題,也解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問題。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 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這三十年來有許許多多的成就與成功是值得 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門的回歸,北京市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神五、神六發射成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長江三峽等等不勝枚舉。著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於 們有一個偉大的黨,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國策,並且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績。 回顧這三十年來的巨變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新中國在剛剛成立之初,在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之時,卻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禮。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中國再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這樣一個岔路口許多人在彷徨猶豫。不知道中國改走怎樣一條道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策略。這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整個中國,也激發了廣大中國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的決心與信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 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84年1月24日,鄧 小 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員王 震、楊 尚 昆和廣東省省長梁 靈 光和原省長劉 田 夫等同志陪同下,來到深圳視察,受到特區建設者的熱烈歡迎。鄧 小 平說:辦經濟特區是 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 要來看一看。他親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內發生的變化,對深圳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經過深思熟慮,鄧 小 平寫下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 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的題詞。 交通運輸網路建設  1.鐵路。200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7.5萬公里。根據2004年1月國務院審議通過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0萬公里,我國鐵路網不僅規模有大的擴展,而且標準和水平將有質的飛躍。  2.公路。2005年全年新增公路里程4.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00公里。到2005年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19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2005年1月公布,提出我國將用30年時間,形成8.5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  3.水運。2005年,沿海港口新擴建泊位129個,其中萬噸級深水泊位76個,新增吞吐能力1.9億噸,內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3188萬噸,改善內河航道里程1289公里。  4.民航。2005年,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0億元,共有28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竣工投產。到2005年底,全國共有民用運輸頒證機場142個。  5.石油管道。2005年,我國石油大企業石油管道建設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目前,中石化管道公司管轄的範圍已擴展到近5000公里、地跨12個省(直轄市)的長距離輸油管道,全年累計輸油5545萬噸。中石油在石油物流方面最具戰略意義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跨國長輸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工程於2005 年12月正式投產。中石油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也在積極建設中。  (二)物流園區(基地、中心)的建設與發展  一是規劃建設全面鋪開。由於物流園區在經濟開發、促進多種物流資源的整合、改善城市環境等方面的明顯作用,許多地方政府都在規劃建設物流園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至少有20多個省市和50多個中心城市政府制定了區域性物流發展規劃,在這些規劃中都提出了物流園區建設規劃。據零點公司的調查,全國目前已經建成或在建及規劃中的物流園區或基地超過100家。  二是專業性園區發展較快。物流園區建設在熱潮過後步入理性階段,園區規劃開始進入城市或區域性物流空間布局。各地政府更加重視園區的市場導向性,開始與本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走專業化、服務型園區的路子。如華南鋼鐵物流交易中心、百科(瀋陽)鋼鐵加工物流中心、中石化佛山東日塑料物流基地、杭州庫容量達8萬噸的大型冷庫、鄭州的煙草配送中心、長沙的醫藥食品倉庫等一批專業化的物流中心均在2005年開始建設或投入運營。  三是運營成功的案例開始出現。實踐表明,從市場需要出發,定位準確的園區和基地得到較快發展。在先期建設投入運營的一些園區中,開始出現相對成功的案例。如,北京空港物流基地2002年建立以來,已引進TNT、日本郵船、住友等5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近鐵、伯靈頓、普洛斯、中外運、宅急送、華輝、寶供、順豐等40餘家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進駐。2008年北京奧運物流配送中心和海關總署正式批准的全國首家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也均落戶空港物流基地。目前,簽約項目共計169家,投資總額16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299 萬美元。2005年,基地入區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40.3億元,稅收6.4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浙江傳化物流基地 2003年建立以來引進380多家物流企業,吸引了12萬輛社會車源,服務於蕭山及周邊地區7000多家工業和商貿企業,日均承運貨物3萬噸,成為當地高效便捷的物流樞紐。深圳寶鼎威物流園區已經開始建設全國物流園區聯盟網,使分布在全國各大城市的物流園區之間通過信息的橋樑紐帶作用,實現各園區周邊貨源和回程車車源的整合和利用。  四是外資物流企業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建造物流中心。沃爾瑪、UPS、FedEx、TNT 紛紛採取新建、收購、擴建等方式擁有大型物流中心。2005年初,美國物流地產商普洛斯宣布,聯手天津泰達,共同投資4500萬美元,在天津開發區建設保稅物流中心。9月21日,上海臨港普洛斯國際物流園正式動工。由普洛斯與臨港集團共同投資開發,總面積3平方公里,位於上海東南角的臨港工業區內。一期工程將由3幢物流配送設施組成,佔地面積近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普洛斯同時宣布,到2009年將以12.5億美元投向中國物流市場。  (三)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物流裝備工業的提升。據北京中物聯物流規劃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物流裝備市場調查報告》顯示,所有12種類的物流裝備在應用市場上均有高於20%的企業正在使用。目前,僅有17%的企業採用純人力的物料搬運與裝卸等操作方式,32%的企業採用單純的平面倉庫模式,專業化的新型物流裝備和新技術物流裝備不斷湧現。  1.工業車輛。2005年,共銷售機動工業車輛75733台,比2004年增長17.44%;手動液壓托盤搬運車(包括手動叉車)銷售152萬台,比2004年增長12.3%。截至目前,14家國外工業車輛製造商在中國以獨資、合資形式辦廠(或公司)銷售其產品,國外的工業車輛配套件大量進入中國,中國的主機和配套件也批量出口。2005年,我國出口叉車及裝有升降或搬運裝置的工業車輛共91萬台,比2004年增長9.85%;出口金額近3億美元,增長45.8%。當年工業車輛進口金額為2.39億美元,工業車輛行業第一次實現了進出口順差。  2.托盤。2005年總產量為2509萬隻,年產值達到31.07億元,分別增長2.6%和7.06%。從產品結構看,鋼製托盤增長30%;塑料托盤增長20%;紙質托盤增長3%;複合材料托盤基本持平;木質托盤略有下降。  3.貨架行業。2005年,我國貨架全行業共有120多家企業,估計總產量為18萬噸左右,產值總額為16億元左右,約比2004年增長三成。電子、通信、醫藥、郵政、機械、乳品、零售等行業需求增長較快,傢具、圖書、金融、化工、軍事、食品、冷凍冷藏等行業對貨架的需求也開始萌動。隨著物流技術的發展,倉儲容量增加,需求貨架規格之大達到歷年之最。高度超過30米,長度達到300米,單體庫容量貨位數可接近4萬個的需求已經出現。  4.自動化立體庫。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國自動化立體庫的保有量超過400座。2005年,國內建設的自動化立體庫在50座左右,主要集中在煙草、醫藥保健品、食品、服裝製造、通訊和信息、傢具製造業、機械製造業等傳統優勢行業。  5.自動分揀技術。近年來,物流系統的需求不斷增長,醫藥、煙草、圖書等行業紛紛建設物流配送中心。隨著物流系統的建設,越來越多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物流自動分揀設備逐漸進入中國市場。但到目前為止,這些設備大部分還是由國外廠商提供的。
  • 名號功德 | 2009-10-02 11:58:51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 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這三十年來有許許多多的成就與成功是值得 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門的回歸,北京市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神五、神六發射成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長江三峽等等不勝枚舉。著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於 們有一個偉大的黨,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國策,並且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績。 回顧這三十年來的巨變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新中國在剛剛成立之初,在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之時,卻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禮。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中國再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這樣一個岔路口許多人在彷徨猶豫。不知道中國改走怎樣一條道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策略。這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整個中國,也激發了廣大中國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的決心與信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 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84年1月24日,鄧 小 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員王 震、楊 尚 昆和廣東省省長梁 靈 光和原省長劉 田 夫等同志陪同下,來到深圳視察,受到特區建設者的熱烈歡迎。鄧 小 平說:辦經濟特區是 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 要來看一看。他親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內發生的變化,對深圳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經過深思熟慮,鄧 小 平寫下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 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的題詞。
  • 分享到:

    立即登錄,登錄後可回答
    推薦閱讀:

    對微創外科在直腸癌應用現狀及未來趨勢的思考(下)
    目前財運差,未來財運好的人
    孩子做不做家務  未來大不一樣
    中國人系列:推演未來
    考出一個未來 明星也不能走捷徑

    TAG:論文 | 中國 | 軍事 | 未來 | 發展 | 發展方向 | 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