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貧窮的作家們靠什麼富起來?

導語:政協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噹噹董事長俞渝提交了「作者稿酬零稅率」的提案,引發熱議。作者稿酬的徵稅方法,起征點為800元,35年沒有做過調整,很多作者收入低下生活得沒有尊嚴。許子東回顧,現代文學的發展跟稿費版稅制度有很大關係。作者為誰服務,寫給誰看對文學質量有重大影響。許子東:各位,這兩天北京在開政協會議,有人說現在政協會議大事不能討論,盡討論一些小事情。我倒不這麼看,國家的事、民眾的事沒有小事。會上,噹噹董事長俞渝提了一份減免作者稿酬所得稅的提案,引發熱議。我也是寫稿子的人,所以湊熱鬧妄議幾句。俞董事長說,現行的稿酬徵稅方法延用的是1980年的國家條文,起稅點是800元,等於當時一個工程師的年收入。35年來,個稅起征點從800元調到1600元、2000元、3500元,但是稿酬起征點一直未調,相比之下顯得不公平。據噹噹網數據顯示,現在圖書的平均銷量是7000冊,以30元定價,8%的稿酬計算,作者大概得一萬七千元。這大概也符合我的經驗,我的書通常也就是這樣了。如果按一至兩年完成一本書,作者月收入等於900元,遠低於社會平均工資。所以,今天專業寫作幾乎不可能,寫學術書的人都必須在大學教書,其他寫作者多數也都是報刊的編輯等等。因此,俞渝委員建議,在全國範圍內,以北京的人均年工資7.7萬為起征點(從800變到7.7萬)。北京可以更進一步,五年內調到50萬起征,吸收全國範圍的人才來北京。寫作是有多種多樣的。真正靠筆吃飯的主要還是文學或者專欄。回顧起來,現代文學的發展跟稿費版稅制度其實有很大關係。據說,民國時期稿費最高的兩個作家是魯迅和張恨水。魯迅在黎烈文主編的《申報自由談》上寫雜文,千字十塊大洋。那時,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四五塊大洋,十塊大洋大概相當於現在一、兩萬塊。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啼笑因緣》是應當時民國第二大報上海《新聞報》嚴獨鶴主編特別約稿,也是千字十塊。魯迅的文章很短,張恨水是長篇小說《啼笑因緣》當然錢更多,事實上也是中國鴛鴦蝴蝶派寫作的經典。從30年代以後,十幾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包括中國最早的彩色電影,不知道那個時候的改編費是多少。張愛玲說過,作家有兩個老闆(我忘了她說老闆還是上帝),一個是讀者,一個是編輯,編輯後面是書店老闆。出書的時候,作者就會自己估量一下能不能暢銷,不暢銷就一次性拿稿費,能暢銷就拿版稅,賣得多,分得多。學術著作、純文學的出版與暢銷流行文化工業可能有些分別。有一些例外,比如《毛選》、魯迅著作、巴金小說,這些既嚴肅又持久暢銷,另當別論。要特別講的是,1956年中國出現了一次稿酬制度的重大變化,具體說就是取消了版稅,全部拿稿費。北大教授洪子誠在研究當中注意到,這一財務制度的變化對中國當代文學有巨大影響。不過,他的書是在日本演講,在香港出版,後來在北大出版社出全國高校教材的時候刪減了這段分析。什麼意思?作家本來面對兩個老闆,1956年以後就只有一個了,從那時到文革後,中國的寫作者至少在經濟的層面不需要考慮讀者,只需要考慮出版社以及上級部門,其結果大家不難想像。作家對此也很少有意見。第一,有意見沒有用。第二,1956年的稿費國家規定是千字十到二十元。當時的工人只三十六元,教師、幹部也大多不超過一百,據說最高級別的教授也就是兩三百。也就是說一個作家每月只要寫兩三千字就比家人的工資水平要高了。如果幸運寫出一個長篇(還不被批成右派的話),那差不多就可以買個四合院,同時做一個作協副主席之類的局級幹部。我在香港教書,海外學界常常都說中國五六十年代作家非常苦,從歷史來看,苦是有的,好處也是有的。今天的稿費一般是千字一兩百,據說現在北京的平均工資是九千,我有些懷疑。如果每個月要維持九千元的收入,大概要寫九萬字,每天三千字。散文或者書評,每天要寫兩篇,周日也不能休息。短篇小說按一萬字算,三天一篇,真正是高產作家。僅僅維持社會平均收入,就需要寫長篇。資本主義的香港情況更離譜,大學助教月入四五萬,稿酬也是千字兩百。我上課不斷跟學生算,一個能夠不斷發表作品的作家他的文化水平、地位應該相當於一個年輕助教吧,可他需要每個月寫二十萬字以上。每月二十萬字,每天七千字,我抄都抄不過來。這麼說來作家真的很窮嗎,大家的印象不是,為什麼?第一,大家都盯著富作家看,每年都看暢銷榜,我們知道的作家有韓寒、郭敬明、莫言、鄭淵潔等等,看不到一般的窮作家。二來,窮作家也要買房、娶媳婦,怎麼辦呢?寫評論拿紅包唄,人家塞錢給你你才寫,文章質量可以想像。寫長篇的就迎合讀者口味,怎麼樣把長篇維持下去?打打官司、搞搞緋聞、炒作,或者是想辦法弄個獎,實在不行,筆寫不下去,投靠網路。我碰到過網路作家在手機上寫長篇,稿酬二十萬,總共才四千多字。我說哪有這樣的事情。他說每天寫一句,以點擊量算稿酬,我聽了以後羨慕嫉妒恨。最新的動態,稿費都不算什麼了。微信公眾號,你要是有幾百萬的粉絲,直接轉化為廣告,寫一篇東西分分鐘十萬、二十萬、幾十萬。說到底,今天還能忍住寂寞、認認真真靜寫作的窮作家,難道不值得我們從制度的層面、從稅收的層面來加以保護、鼓勵和支持嗎?唉,窮作家、富作家。節目介紹:

1許子東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鏘鏘三人行》嘉賓《子東時間》,搜狐文化重磅推出的原創音頻節目。大學教授、著名媒體人許子東先生以獨特角度,麻辣點評熱點文化事件。總有些東西看不見,這是聲音的時間,"書生觀點",有趣有料。歡迎每周二、四12:00收聽、互動。(搜狐文化獨家版權節目 轉載請標明出處)更多內容請掃下方二維碼 打開搜狐手機網文化頻道或搜狐文化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中國當代作家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
怎麼評價王開嶺?
網路文學現狀如何及發展?
女作家張愛玲一生中難忘三個男人,但沒有生孩子,這是為什麼?
陳子善:這是大作家才有的手筆 - 學術中華

TAG:貧窮 | 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