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中醫療法三則

第二節 腰痛 腰痛又稱「腰脊痛」,以自覺腰部疼痛為主症。腰痛的病因非常複雜,臨床上常見於西醫學的腰部軟組織損傷、肌肉風濕、腰椎病變、椎間盤病變及部分內臟病變等。中醫學認為,腰痛主要與感受外邪、跌仆損傷和勞欲太過等因素有關。感受風寒,或坐卧濕地,或長期從事較重的體力勞動,或腰部閃挫撞擊傷未完全恢復,均可導致腰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則痛。素體稟賦不足,或年老精血虧衰,或房勞過度,損傷腎氣,「腰為腎之府」,腰部脈絡失於溫煦、濡養,可致腰痛、從經脈循行上看,主要歸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帶脈和腎經(貫脊屬腎)。故腰脊部經脈、經筋、絡脈的不通和失榮是腰痛的主要病機。【臨床表現】以腰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疼痛在腰脊正中部.為督脈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兩側,為足太陽經病症。腰椎X 光片及CT、婦科相關檢查有助於本病的診斷。1.寒濕腰痛 腰部有受寒史,天氣變化或陰雨風冷時加重,腰部冷痛重著、酸麻,或拘攣不可俯仰,或疼痛連及下肢。2.瘀血腰痛 腰部有勞損或陳傷史,晨起、勞累、久坐時加重,腰部兩側肌肉觸之有僵硬感,痛處固定不移。3.腎虛腰痛起病緩慢,腰部隱隱作痛(以酸痛為主),乏力易倦,脈細。【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治則:寒濕腰痛溫經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針灸並用,瀉法;腎虛腰痛益腎壯腰,針灸並用,補法。處方:以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為主。委中 腎俞 大腸俞 腰陽關 阿是穴方義:委中是腰背足太陽經兩分支在腘窩的匯合點,「腰背委中求」,可疏調腰背部經脈之氣血;腰為腎之府,腎俞可壯腰益腎;大腸俞、腰陽關、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經脈、絡脈及經筋之氣血,通經止痛。加減:寒濕腰痛加灸大椎溫陽散寒;瘀血腰痛加隔俞活血化瘀;腎虛腰痛加灸命門益腎壯腰。操作:諸穴均常規操作;腎虛腰痛者,命門穴以隔附子灸法為佳。2.其他療法⑴ 皮膚針:在腰痛局部用皮膚針叩刺出血,並加拔火罐。適用於寒濕腰痛和瘀血腰痛。⑵ 耳針:取患側腰骶椎、腎、神門。毫針刺並囑患者活動腰部;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⑶ 穴位注射:取地塞米松5ml和普魯卡因2ml混合液於痛點注射,每穴0.~1ml。每日l次。【驗案舉例】章某,男,26 歲。患者在水利工地勞動時抬石頭過重不慎扭傷腰部,致腰痛難忍。查:腰部功能活動受限,不能直伸.尤其不能前俯後仰,第2~4腰椎兩側明顯壓痛,尤以左側為甚。當即先取局部腎俞穴,輕刺不留針,後強刺人中、後溪及手針「腰痛點」。一邊行針,一邊令其活動腰部,當即腰部疼痛大減,活動改善。次日如同前法再治1次而告痊癒(王啟才,針醫引悟.第1版.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1:488)。【文獻摘錄】1.《素問·刺腰痛》: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棵上二痏。2. 《摘英集》:寒濕腰痛,灸腰俞;閃著腰痛及本臟氣虛,針氣海。3.《丹溪心法》:腰痛,血滯於下,委中刺出血,仍灸腎俞、崑崙。4.《席弘賦》:氣滯腰痛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5.《針灸大全》:腎虛腰痛,舉動艱難,取足臨泣、腎俞、脊中、委中。【按語】1.針灸治療腰痛因病因不同,療效常有差異。風濕性腰痛和腰肌勞損療效最好;腰椎病變和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痛,針灸可明顯緩解癥狀;腰部小關節周圍的韌帶撕裂療效較差;內臟疾患引起的腰痛要以治療原發病為主;因脊柱結核、腫瘤等引起的腰痛.則不屬針灸治療範圍。2.平時常用兩手掌根部揉按腰部,早、晚各1 次,可減輕和防止腰痛。3.對於推間盤突出引起的腰痛可配合推拿、牽引等療法。

第三節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以放射性疼痛為主要特點的綜合征。中醫學對本病早有認識,古代文獻中稱為「坐臀風」、「腿股風」、「腰腿痛」等。在《靈樞·經脈》篇記載足太陽膀胱經的病候中有「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端(立旁換成月旁)如裂……」,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臨床表現。認為腰部閃挫、勞損、外傷等原因可損傷筋脈,導致氣血瘀滯,不通則痛;久居濕地,或涉水、冒雨,衣著單薄、汗出當風,風寒濕邪人侵,痹阻腰腿部;或濕熱邪氣侵淫,或濕濁郁久化熱,或機體內蘊濕熱,流注足太陽、少陽經脈.均可導致腰腿痛。主要屬足太陽、足少陽經脈及經筋病症。【臨床表現】以腰部或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出現放射性、電擊樣、燒灼樣疼痛為主症。通常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乾性坐骨神經痛兩種,臨床上以根性坐骨神經痛多見。根性坐骨神經痛的病位在椎管內脊神經根處,常繼發於腰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症、脊柱炎、脊柱裂(結核)等。主要表現為自腰部向一側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直至足背外側放射,腰骶部、脊柱部有固定而明顯的壓痛、叩痛,小腿外側、足背感覺減退,膝腱、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咳嗽或打噴嚏等導致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乾性坐骨神經痛的病變部位在椎管外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常見於髖關節炎、骶骼關節炎、臀部損傷、盆腔炎及腫物、梨狀肌綜合征等疾患。腰痛不明顯,臀部以下沿坐骨神經分布區疼痛,在坐骨孔上緣、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腘窩中央、腓骨小頭下、外踝後等處有壓痛.小腿外側足背感覺減退,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腹壓增加時無影響。腰椎X 光片、肌電圖、CT等檢查有助於本病的診斷。【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治則:疏經通絡、行氣止痛,針灸並用,瀉法。處方:以足太陽、足少陽經腧穴為主。⑴ 足太陽經型:環跳 陽陵泉 秩邊 承扶 殷門 委中 承山 崑崙⑵ 足少陽經型:環跳 陽陵泉 風市 膝陽關 陽輔 懸鐘 足臨泣方義:由於坐骨神經痛有沿足太陽經、足少陽經放射疼痛兩種情況,故循經取足太陽經穴和足少陽經穴以疏導兩經閉阻不通之氣血,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目的。環跳為兩經交會穴,一穴通兩經;陽陵泉乃筋之會穴,可疏筋通絡止痛,故可通用。加減:有腰骶部疼痛者,加腎俞、大腸俞、腰陽關、腰夾脊、阿是穴疏調腰部經絡之氣;與天氣變化有關者,加灸大椎、阿是穴溫經止痛;氣滯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沖化瘀止痛。操作:諸穴均常規針刺,用提插捻轉瀉法,以出現沿腰腿部足太陽經、足少陽經向下放射感為佳。2.其他療法⑴ 刺絡拔罐:用皮膚針叩刺腰骶部;或用三棱針在壓痛點刺絡出血,並加拔火罐。⑵ 電針:根性取腰4~5夾脊、陽陵泉或委中;乾性取秩邊或環跳、陽陵泉或委中。針刺後通電,用密波或疏密波,刺激量逐漸由中度到強度。⑶ 穴位注射: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加維生素Bl100mg或加維生素B12100ug混合,注射腰2~4夾脊及秩邊等穴,在出現強烈向下放射的針感時稍向上提,將藥液迅速推人,每穴5~10ml。疼痛劇烈時亦可用1%普魯卡因注射液5~10ml,注射於阿是穴或環跳穴。【驗案舉例】何某,女,56 歲。右下肢持續掣痛2天,加重1天。因夜晚睡覺時腿伸於被子外面感受寒涼而致。白天不能活動,夜間無法人眠、疼痛難忍,不可言狀。由家人抬來診治。當時患者呻吟不止,哭號不已。查:右下肢疼痛自臀部沿股後向小腿放散;腰部無明顯壓痛;右下肢屈曲,呈保護性體位;髀樞和腓腸肌部位以及委中、崑崙穴多處壓痛;直腿抬高試驗強陽性,約30°時即呼痛不止。診斷為「乾性坐骨神經痛」(足太陽經型)。急取患肢環跳、殷門、委中、陽凌泉、承山、崑崙6 穴,以電針連續波、快頻率強刺激30分鐘,當即疼痛大減,停止哭號、呻吟。次日自己拄拐杖前來複診,3次即告痊癒。半年後隨訪未見複發(王啟才.針醫心悟.第1版.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1:489)。【按語】1. 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效果顯著。如因腫瘤、結核等引起者,應治療其原發病;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可配合牽引或推拿治療。2.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椎間盤突出者須卧硬板床,腰部宜束闊腰帶。3. 勞動時須採取正確姿勢。平時注意防寒保暖。

第四節 痿證痿證是以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症。臨床上以下肢痿弱較為多見,故稱「痿躄」。「痿」指肢體痿弱不用,「躄」指下肢軟弱無力,不能步履之意。主要見於西醫學的運動神經原病、周圍神經損傷、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腦癱、外傷性截癱等。中醫學認為,本病與外邪侵襲(濕熱毒邪)、飲食不節、久病體虛等因素有關。外感濕熱毒邪,或高熱不退,或病後餘熱潘灼,傷津耗氣,使肺熱葉焦,不能輸布津液;坐卧濕地或冒雨、涉水,濕邪浸淫,郁而化熱,濕熱阻閉經絡;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氣血津液生化不足;或久病體虛,或勞傷過度,精血虧虛均可使經絡阻滯,筋脈功能失調,筋肉失於氣血津液的濡養而成痿證。【臨床表現】以肢體軟弱無力、筋脈弛緩,甚則癱瘓或肌肉萎縮為主症。CT、肌電圖、腰椎X光片等檢查有助於本病的診斷。1. 肺熱傷津 發熱多汗,熱退後突然出現肢體軟弱無力,心煩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細數。2. 濕熱浸淫 肢體逐漸痿軟無力,下肢為重,微腫而麻木不仁,或足脛熱感,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3. 脾胃虛弱 肢體痿軟無力日久,食少納呆,腹脹便塘,面浮不華,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齒印、苔膩,脈細無力。4. 肝腎虧虛 起病緩慢,下肢痿軟無力,腰脊酸軟,不能久立,或伴眩暈耳鳴,甚至步履全廢,腿脛肌肉萎縮嚴重,舌紅、少苔,脈沉細。【治療方法】1. 基本治療治則:肺熱傷津、濕熱浸淫者,清熱祛邪、通行氣血,只針不灸,瀉法;脾胃虛弱、肝腎虧虛者,補益氣血、濡養筋脈,針灸並用,補法。處方:以手、足陽明經穴和夾脊穴為主。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關 頸、胸夾脊下肢;髀關 伏兔 足三里 豐隆 風市 陽陵泉 三陰交 腰夾脊方義:陽明經多氣多血,選上、下肢陽明經穴位,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取「治痿獨取陽明」之意;夾脊穴位於督脈之旁,又與膀胱經第一側線的臟腑背俞穴相通,可調臟腑陰陽,通行氣血;外關、風市分屬手足少陽經,輔佐陽明經通行氣血;陽陵泉乃筋之會穴,能通調諸筋;三陰交可健脾、補肝、益腎,以達強筋、壯骨、起痿之目的。加減:肺熱津傷加魚際、尺澤、肺俞清肺潤燥;濕熱浸淫加陰陵泉、中極利濕清熱;脾胃虛弱加脾俞、胃俞、章門、中院補益脾胃;肝腎虧虛加肝俞、腎俞、太沖、太溪補益肝腎操作:魚際、尺澤針用瀉法,或三棱針點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縮手陽明經排刺;下肢肌肉萎縮足陽明經排刺;余穴均常規操作。2. 其他療法⑴ 皮膚針:用皮膚針反覆叩刺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陽明經線。隔日l次。⑵ 電針:在癱瘓肌肉處選取穴位,針刺後加脈衝電。用斷續波中強度刺激,以患肢出現規律性收縮為佳。每次20~30分鐘。【驗案舉例】張某,男,19 歲。四肢癱瘓1 天。因早鍛煉汗出較多,自感頭部發緊,周身疲乏,次日即覺四肢無力。第3天病情迅速發展,出現四肢癱瘓。查:四肢呈完全性癱,肌張力減弱,肌容量正常,深淺感覺無變化,四肢腱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舌黯、苔白膩,脈細數。診斷:中醫―疾證(濕熱浸淫);西醫―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治以清熱利濕、通經活絡。取華佗夾脊穴、大椎、曲池、魚際、尺澤、極泉、委中、陽陵泉、肩髃、外關、環跳、十二井穴。針刺瀉法,十二並穴點刺出血。每日2 次。首次治療後,雙下肢屈伸即有力,3日後四肢運動功能恢復,15日後四肢功能完全恢復,痊癒出院(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石學敏針灸臨證集驗.第1版.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24)。【文獻摘錄】1. 《針灸甲乙經》:痿不相知,太白主之……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樞腳痛,丘墟主之。2. 《備急千金要方》:沖陽、三里、仆參、飛揚、復溜、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3.《標幽賦》:懸鐘、環跳,華佗刺里躄而立行。4.《針灸聚英》:屢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針中瀆、環跳,灸三里、肺俞。5.《針灸逢源》:痿躄,環跳、中瀆、足三里;足不能行,三里、三陰交、復溜、行間。【按語】1.本病採用針灸療法可獲得較好效果,但久病畸形者應配合其他療法。2. 卧床患者應保持四肢功能體位,以免造成足下垂或內翻,必要時可用護理架及夾板托扶。還應採取適當活動體位等措施,避免褥瘡發生。3.在治療的同時,應加強主動及被動的肢體功能鍛煉,以助及早康復。附:末梢神經炎末梢神經炎是由多種原因如感染、中毒、營養代謝障礙、過敏及變態反應等損害了諸多周圍神經末梢,從而引起肢體遠端(尤其是下肢)對稱性的感覺、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本病屬中醫學痿證的範疇。由於人體正氣不足,感受濕熱毒邪;病後餘熱,灼傷津液;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滯經絡;久病體虛,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可使經絡受阻,經氣不暢,筋脈失於氣血的濡養,導致肢體筋脈弛緩不收或肌肉萎縮而成。【臨床表現】由於病因不同,臨床表現的癥狀輕重也不一致。輕者僅有肢端麻木、疼痛,而無感覺缺失或運動障礙,重者可有肢體癱瘓。由呋喃西林類藥物中毒、糖尿病所致者,還伴有肢體劇烈疼痛。1.感覺障礙 初期以疼痛、感覺異常或過敏、燒灼感等刺激癥狀為主,逐漸出現足襪式或手套式感覺減退,肌肉壓痛,少數患者可有深感覺障礙。2.運動障礙 肢體遠端軟弱無力,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久病可見肌肉萎縮或肢體攣縮畸形。3.植物神經功能 障礙 肢端皮膚蒼白、發涼、少汗或多汗,皮膚光滑、菲薄或乾燥脫屑,趾(指)甲失去正常光澤,角化增強等。主要病理改變為末梢神經軸索變性及節段性髓鞘脫失。肌電圖、血生化、血流變等檢查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治則:早期疏經通絡、活血化瘀,只針不灸,瀉法;後期補益肝腎、養血柔筋,針灸並用,補法或平補平瀉。處方:以手、足陽明經腧穴為主。上肢:曲池 合谷 手三里 外關 八邪下肢:伏兔 足三里 豐隆 環跳 風市 陽陵泉 八風方義:「治痿獨取陽明」,曲池、合谷、手三里屬手陽明大腸經穴,伏兔、足三里、豐隆屬足陽明胃經穴,均可疏經通絡、行氣活血,豐隆還有化痰通絡作用;外關、八邪、八風疏調局部經絡之氣,環跳、風市、陽陵泉疏通少陽經氣血,陽陵泉又為筋會穴,可疏調經筋。加減:早期加太沖、膈俞以助活血化瘀之力;後期加血海、三陰交、太溪補益肝腎、養血柔筋。操作:八邪、八風可點刺出血;余穴常規操作。 2.其他療法⑴ 皮膚針:用皮膚針在病變部位沿經脈輕輕叩刺,以局部出現潮紅為度。⑵ 三棱針:在肢體末端部位用三棱針循經輕輕點刺,出血少量。隔日l次。⑶ 電針:選擇病變部位的穴位,接通電針儀,早期宜用連續波,後期宜用斷續波,每次30分鐘。【驗案舉例】李某,男,62歲。近1年來患者感覺雙足酸脹、麻木,尤以陰雨天加重。查:雙足顏色發白,感覺減退,掐之不痛,觸之發涼,舌淡、苔白膩。脈細緩。診斷為「末梢神經炎」。以祛風散寒、疏經通絡為治法。取髀關、足三里、陽陵泉、懸鐘、三陰交、八風。針刺後接通電針。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癥狀明顯減輕。第2個療程用三磷酸腺苷20mg、輔酶A50U、維生素B1100mg、維生素B12250ug、注射用水10ml穴位注射,每次選4-6個穴位,每穴注人0.5~2ml。隔日l次。結果:2個療程後痊癒,隨訪l年未複發(黃子黎,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末梢神經炎。中國針灸 1995;15(2):26)。【按語】1.針灸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但療程較長。2.本病在急性期應注意休息,飲食應富含營養和易於消化。3.本病可出現肢體癱瘓,卧床期間應經常翻身,防止褥瘡,並注意肢體末端的防寒保暖。4. 在治療期間,應加強主動及被動的肢體功能鍛煉,以助及早康復。

第五節中風 中風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仆僅以口、半身不遂為臨床主症的疾病。因發病急驟,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名「中風」、「卒中」。相當於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總體上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中風的發生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複雜的病理過程,風、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風妄動;五志過極,肝陽上亢,引動心火,風火相煽,氣血上沖;飲食不節,恣食厚味,痰濁內生;氣機失調,氣滯而血運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日久血瘀;風、火、痰濁、瘀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時,則發生中風。【 臨床表現】以突然意識障礙或無意識障礙、半身不遂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上根據意識有無障礙而分為中經絡、中臟腑兩端。顱腦CT 、MRI檢查對本病有確切的診斷意義。1.中經絡凡以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角斜而無意識障礙為主症者屬中經絡。⑴ 肝陽暴亢:兼見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尿黃便秘,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⑵ 風痰阻絡:兼見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⑶ 痰熱腑實:兼見口粘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⑷ 氣虛血痛:兼見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手足腫脹,而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膩,脈細澀。⑸ 陰虛風動:兼見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眩暈耳鳴,手足拘攣或蠕動,舌紅、苔少,脈細數。2.中臟腑凡以神志恍惚、迷濛、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為主症者屬中臟腑。⑴ 閉證:兼見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鳴,牙關緊閉,口襟不開,肢體強痙,二便不通,苔黃膩,脈洪大而數。⑵ 脫證:兼見面色蒼白,瞳神散大,氣息微弱,手撒口開,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膩,脈散或微。【 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⑴ 中經絡治則: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處方:內關 極泉 尺澤 委中 三陰交 足三里方義:心主血脈,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氣,促進氣血的運行;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足三里疏通肢體經絡。加減:肝陽暴亢加太沖、太溪鎮肝潛陽;風痰阻絡加豐隆、合谷化痰熄風;痰熱腑實加曲池、內庭、豐隆清熱豁痰;氣虛血瘀加氣海、血海益氣活血;陰虛風動加太溪、風池滋陰潛陽;口角斜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頭暈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加絕骨、糾內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中封、太溪、糾外翻;足下垂加解溪、脛上;便秘加豐隆、支溝;尿失禁、尿瀦留加中極、曲骨、關元。操作:內關用捻轉瀉法,持續運針1~3分鐘;三陰交、足三里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直刺,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⑵ 中臟腑治則:醒腦開竅,閉證兼開竅啟閉,只針不灸,瀉法;脫證兼回陽固脫,重用灸法,補法處方:以督脈腧穴為主。水溝 素髎 百會 內關方義: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素髎、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調神導氣;百會位於頭頂,屬督脈,內絡於腦,醒神開竅作用明顯;心主血脈,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氣,促進氣血運行。加減:閉證加十宣、合谷、太沖開竅啟閉;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回陽固脫;呼吸衰竭加氣舍益宗氣而調呼吸。操作:內關用捻轉瀉法,持續運針l~3分鐘;素髎、水溝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現反應為度;十宣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2.其他療法⑴ 電針:在患側上、下肢體各選2個穴位,針刺得氣後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中弱度刺激,以肌肉微顫為度。⑵ 頭針:選頂顳前斜線、頂旁1線及頂旁2線,毫針平刺入頭皮下,快速捻轉2~3分鐘,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反覆捻轉2~3次。行針後鼓勵患者活動肢體。【驗案舉例】趙某,女,72 歲。有高血壓病史20 余年,1990年10月2日清晨上廁所時,感心痛、頭昏、左側肢體麻木、酸軟無力,隨即癱倒於廁,但無意識障礙、失語和噁心嘔吐。即送醫院急救。查:左側上下肢肌力Ⅱ~Ⅲ級,伴口角歪料,腦CT顯示:右側丘腦部位有一1.31cm×1.31cm高密度區。經急診室觀察處理後轉針灸病房治療。首次針灸取雙側合谷、左側地倉透頰車、曲池、足三里、陽陵泉、豐隆、太沖,中強刺激,加以語言暗示,動留針30分鐘。起針後,即能在家屬攙扶之下行走數十米。5 次治療後,便可獨自依杖而行,左側上下肢肌力Ⅳ級,僅存左側口角及指趾端麻木。3周後痊癒出院(王啟才.針醫心悟.第1版.中醫古籍出版社.200l:485)。【文獻摘錄】1. 《普濟方》:治風失音不語,穴合谷,各灸三壯……治口斜,耳垂下麥粒大,艾灸三壯,左灸右,右灸左……治中風,氣寒涎上,不語昏危者,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三里等七穴。2.《 玉龍經》:中風半身不遂,先於無病手足針,宜補不宜瀉;次針其有病手足,宜瀉不宜補。合谷一、手三里二、曲池三、肩井四、環跳五、血海六、陰凌泉七、陽凌泉八、足三里九、絕骨十、崑崙十一。3,《針灸大成》: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滯,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手十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 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中風,左癱右瘓,三里、陽溪、合谷、中諸、陽輔、崑崙、行間。【按語】1.針灸治療中風療效較滿意,尤其對於神經功能的康復如肢體運動、語言、吞咽功能等有促進作用,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治療期間應配合功能鍛煉。2.中風急性期,出現高熱、神昏、心衰、顱內壓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況時,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3.中風患者應注意防止褥瘡,保證呼吸道通暢。4.本病應重在預防,如年逾四十,經常出現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偶有發作性語言不利、肢體痿軟無力者,多為中風先兆,應加強防治。

第六節面癱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又稱為「口眼斜」。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冬季和夏季。發病急速,以一側面部發病為多。手、足陽經均上頭面部,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尤其是手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可導致面癱的發生。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最常見於貝爾麻痹。認為局部受風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經管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缺血、水腫,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局部營養血管痙攣,導致組織水腫,使面神經受壓而出現炎性變化。中醫學認為,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於約束,出現僻。周圍性面癱包括眼部和口頰部筋肉癥狀,由於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臨床表現】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點。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後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肌電圖檢查多表現為單相波或無動作電位,多相波減少,甚至出現正銳波和纖顫波。病理學檢查示面神經麻痹的早欺病變為面神經水腫和脫髓鞘。1.風寒證 見於發病初期,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2.風熱證 見於發病初期,多繼發於感冒發熱,兼見舌紅、苔薄黃,脈浮數。3.氣血不足 多見於恢復期或病程較長的患者,兼見肢體睏倦無力,面色淡白,頭暈等症。【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治則:活血通絡、疏調經筋,針灸並用,平補平瀉。處方:以面頰局部和足陽明經腧穴為主。陽白 四白 顴髎 頰車 地倉 翳風 合谷方義:面部腧穴可疏調局部經筋氣血,活血通絡;合谷為循經遠端選穴(面口合谷收), 與近部腧穴翳風相配,祛風通絡。加減:風寒證加風池祛風散寒;風熱證加曲池疏風瀉熱;抬眉困難加攢竹;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恢復期加足三里補益氣血、濡養經筋。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過重,肢體遠端的腧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復期,合谷行平補平瀉法,足三里施行補法。2.其他療法⑴ 皮膚針:叩刺陽白、顴髎、地倉、頰車,以局部潮紅為度。適用於恢復期。⑵ 刺絡拔罐:用三棱針點刺陽白、顴髎、地倉、頰車,爾後拔罐。每周2次。適用於恢復期。⑶ 電針:取太陽、陽白、地倉、頰車,接通電針儀,以斷續波刺激10~20分鐘,強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適用於恢復期。⑷ 穴位貼敷:選太陽、陽白、顴髎、地倉、頰車。將馬錢子銼成粉末約1~2分,撒於膠布上,然後貼於穴位處,5~7日換藥1 次;或用蓖麻仁搗爛加麝香少許,取綠豆粒大一團,貼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換l次;或用白附子研細末,加冰片少許做麵餅,貼敷穴位。每日1次。【驗案舉例】冉某,男,54歲。左側口眼斜5天。患者因沐浴後汗出較多,室外乘涼,入睡前自覺左耳有不適感。次日晨起左耳後跳痛,左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左側閉目露睛,左側額紋及鼻唇溝消失,鼓腮漏氣。曾予中藥及維生素B1、B12注射液肌肉注射,癥狀無變化。診為「面癱」。取風池、翳風、陽白、頭維、攢竹、絲竹空、四白、顴髎、下關、地倉透頰車、健側合谷。治療10次後,病情明顯好轉。32 次後基本痊癒,鞏固治療l周出院(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石學敏針灸臨證集驗.第1 版,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16)。【文獻摘錄】1.《靈樞·經筋》:卒口僻……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2. 《針灸甲乙經》:口僻不正,翳風主之。3.《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客主人,治偏風口歪斜。4.《玉龍歌》:口眼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5.《針灸大成》:中風口眼斜,聽會、頰車、地倉;凡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陷中二七壯,艾炷如麥粒大,頻頻灸之,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按語】1.針灸治療面癱具有良好療效,是目前治療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選方法。2.面部應避免風寒,必要時應戴口罩、眼罩;因眼瞼閉合不全,灰塵容易侵人,每日點眼藥水2~3次,以預防感染。3.周圍性面癱的預後與面神經的損傷程度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由無菌性炎症導致的面癱預後較好,而由病毒導致的面癱(如亨特氏面癱)預後較差。4.本病應與中樞性面癱相鑒別。附:面肌痙攣面肌痙攣是以陣發性、不規則的一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為特點的疾病,屬於中醫學的「面風」、「筋惕肉瞤」等範疇。本病以神經炎症、神經血管壓迫等神經損傷為主要原因,但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誘發本病的因素有膝狀神經節受到病理性刺激、精神緊張、疲勞、面部隨意運動、用眼過度等。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面部經筋出現筋急的病變。外邪阻滯經脈,或邪郁化熱、壅遏經脈,可使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而抽搐;陰虛血少、筋脈失養,導致虛風內動而抽搐。【臨未表現】一側面部肌肉陣發性抽搐,起初多為眼輪匝肌陣發性痙攣,逐漸擴散到一側面部、眼瞼和口角,痙攣範圍不超過面神經支配區。少數患者陣發性痙攣發作時,伴有面部輕微疼痛。晚期可出現肌無力、肌萎縮和肌癱瘓。本病的主要病理為面神經的損傷,出現異常興奮,肌肉放電較隨意運動時的頻率為高,肌電圖檢查可出現肌纖維震顫和肌束震顫波。【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治則:疏筋通絡、熄風止搐,只針不灸,瀉法或平補平瀉。處方:以面頰局部取穴為主。翳風 攢竹 太陽 顴髎 合谷方義:翳風、攢竹、太陽、顴髎均位於面部,疏調面部經筋、脈絡之氣;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從手走頭面,「面口合谷收」,與諸穴相配可熄風止搐。加減:風寒阻絡加風池祛風散寒;風熱襲絡加曲池、內庭清瀉鬱熱;虛風內動加太溪、三陰交滋養腎陰而熄風。操作:先刺合谷,後刺翳風及面部穴,用捻轉瀉法;面部穴操作手法不宜重。2.其他療法⑴ 皮內針:取面部扳機點,將撳針埋人,膠布固定。3~5天後更換穴位,重新埋針。⑵ 三棱針:取顴髎、太陽、頰車,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加閃罐法。⑶ 耳針:取神門、眼、面頰,針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⑷ 穴位注射:選患側翳風穴,用2%的利多卡因2ml注人。【驗案舉例】胡某,女,38歲。左側面肌抽動7年,呈陣發性、不規則的面部肌肉抽搐。屢治無效,乃求針灸治療。針刺風池、太陽、顴髎、禾髎、攢竹、列缺(右)。用九六補瀉法的瀉法,得氣後留針20分鐘。經治20次,面肌痙攣逐漸減輕而愈(楊依方.楊永璇中醫針灸經驗選. 第1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40)。【按語】1.針灸治療面肌痙攣一般可緩解癥狀,減少發作次數和程度。但對於病程較長而癥狀較重者療效差,可作為輔助治療。2.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防止精神緊張及急躁。3.癲癇小發作也可以引起局限性面肌痙攣,多見於口角部位,常伴有口眼轉動,有時可累及肢體抽搐,腦電圖有異常放電現象。可作鑒別

第七節 三又神經痛三叉神經痛是以三叉神經分布區出現放射性、燒灼樣抽掣疼痛為主症的疾病,是臨床上最典型的神經痛。多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屬於中醫學「面痛」、「面風痛」、「面頰痛」等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多與外感風邪、情志不調、外傷等因素有關。風寒之邪侵襲面部陽明、太陽經脈,寒性收引,凝滯筋脈,氣血痹阻;或因風熱毒邪浸淫面部,經脈氣血壅滯,運行不暢;外傷或情志不調,或久病入絡,使氣滯血淤。面部經絡氣血痹阻,經脈不通,產生面痛。眼部痛主要屬足太陽經病症;上頜、下頜部痛主要屬手、足陽明和手太陽經病症。【臨床表現】面部疼痛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針刺樣、火灼樣劇烈疼痛。伴面部潮紅、流淚、流涎、流涕,面部肌肉抽搐。常因說話、吞咽、刷牙、洗臉、冷刺激、情緒變化等誘發。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發作次數不定,間歇期無癥狀。1.風寒證 有感受風寒史,面痛遇寒則甚、得熱則輕,鼻流清涕,苔白,脈浮緊。2.風熱證 痛處有灼熱感,流涎,目赤流淚,苔薄黃,脈浮數。3.氣血瘀滯 多有外傷史,或病程日久,痛點多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脈澀。【治療】1.基本治療治則:疏通經絡、祛風止痛,以針刺為主,瀉法。處方:以面頰局部和手、足陽明經腧穴為主。四白 下關 地倉 攢竹 合谷 內庭 太沖方義:四白、下關、地倉、攢竹疏通面部經絡;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面口合谷收」, 與太沖相配可祛風通絡、止痛定痙;內庭可清瀉陽明經風熱之邪。加減:眼支痛加絲竹空、陽白;上頜支痛加顴髎、迎香;下頜支痛加承漿、頰車、翳風;風寒加列缺疏散風寒;風熱加曲池、外關疏風清熱;氣血瘀滯加內關、三陰交活血化瘀。操作:針刺時宜先取遠端穴。面部諸穴均宜深刺透刺,但刺激強度不宜大,應柔和、適中;風寒證酌情施灸。2.其他療法⑴ 皮內針:在面部尋找扳機點,將撳針刺人,外以膠布固定。2~3天更換l次。⑵ 刺絡拔罐:選頰車、地倉、顴髎,用三棱針點刺,行閃罐法。隔日1次。⑶ 耳針:取面頰、額、頜、神門。針刺或埋針。【驗案舉例】周某,男,51歲。2年前出現右側牙齒酸脹不適,午餐中右側牙槽突發閃電樣劇烈疼痛,放射至右側面頰部,不能張口、洗臉。冷熱刺激均誘發疼痛,每次發作約2~3分鐘,嚴重時呈連續性發作。口服撲巔痛等,病情有所緩解。1周前因勞累及感受外寒而再次發作。診為「三叉神經痛」。取四白、下關、合谷、地倉、頰車。每日針2次,留針l小時。針刺後,並在下關、顴髎處刺絡拔罐,出血量為每穴3~5ml。經治1周後疼痛明顯減輕,間斷髮作,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經3周治療後痊癒。半年後追訪,未見複發(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石學敏針灸臨證集驗.第1版.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84)。【文獻摘錄】1.《備急千金要方》:攢竹、齦交、玉枕,主面赤、頰腫痛。2.《針灸資生經》:中渚,主顳顬痛、頷顱熱痛、面赤。【按語】1.三叉神經痛是一種頑固性難治病症,針刺治療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對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要查明原因,採取適當措施,根除原發病。2.針刺治療時局部穴宜輕刺而久留針,遠端穴位可用重刺激手法,尤其在發作時,宜在遠端穴位行持續強刺激手法。

第八節 頭痛 頭痛,又稱「頭風」,是指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常見於西醫學的緊張性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以及腦膜炎、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頭顱外傷、腦震蕩後遺症等疾病。頭為「髓海」,又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會於頭。若外邪侵襲或內傷諸疾皆可導致氣血逆亂,瘀阻腦絡,腦失所養而發生頭痛。【臨床表現】頭痛的部位多在前額、巔頂、一側額顳,或左或右或呈全頭痛而輾轉發作。疼痛的性質有昏痛、隱痛、脹痛、跳痛、刺痛或頭痛如裂。十二經脈中,六陽經及足厥陰經循行於頭的不同部位,故針灸臨床上可將前頭痛、偏頭痛、後頭痛、頭頂痛辨位歸經為陽明頭痛、少陽頭痛、太陽頭痛和厥陰頭痛。1.陽明頭痛 即前額痛,包括眉棱骨痛和因眼(如青光眼)、鼻(如鼻竇炎)、上牙病引起的疼痛在內。2.少陽頭痛 即偏頭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在內。3.太陽頭痛 即後枕痛,包括落枕、頸推病引起的疼痛在內。4.厥陰頭痛 即巔頂痛,包括高血壓引起的疼痛在內。5.偏正頭痛 即前額及兩側頭部的疼痛。6.全頭痛 即整個頭部的疼痛,難以分辨出具體的疼痛部位。【治療方法】1.基本洽療治則:疏經活絡、通行氣血,以針為主,虛補實瀉。處方:以局部取穴為主,配合循經遠端取穴。⑴ 陽明頭痛:印堂 上星 陽白 攢竹透魚腰及絲竹空 合谷 內庭⑵ 少陽頭痛:太陽 絲竹空 角孫 率谷 風池 外關 足臨泣⑶ 太陽頭痛:天柱 風池 後溪 申脈 崑崙 風池⑷ 厥陰頭痛:百會 通天 太沖 行間 太溪 湧泉⑸ 偏正頭痛:印堂 太陽 頭維 陽白 合谷 內庭 外關 足臨泣⑹ 全頭痛:百會 印堂 太陽 頭維 陽白 合谷 風池 外關方義:頭痛乃頭部經絡氣血瘀滯不通或經絡氣血虧虛不榮所致,本方以局部取穴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遠部取穴為輔(經脈所通,主治所及),配合使用,共奏疏經活絡、通行氣血之功,使頭部經絡之氣「通則不痛。」加減:外感風邪加風池、風門,風寒加灸大椎、風熱針瀉曲池,風濕針瀉三陰交,宣散風邪、清利頭目;痰濁上擾加豐隆、足三里化痰降濁、通絡止痛;氣滯血瘀加合谷、太沖、膈俞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氣血不足加氣海、血海、足三里益氣養血、補虛止痛;肝陽上亢治同厥陰頭痛;各部頭痛均可加阿是穴。操作:頭部腧穴大多應平刺,少數腧穴如太陽、天柱、風池可直刺,但風池穴應嚴格注意針刺的方向和深淺,防止傷及延髓;外感風邪、痰濁上擾、氣滯血瘀、肝陽上亢針刺用瀉法;氣滯血瘀、肝陽上亢可在阿是穴點刺出血;氣血不足針用補法,加灸。急性頭痛每日治療1~2次,每次留針30分鐘至1小時;慢性頭痛每日或隔日l次。2.其他療法⑴ 皮膚針:皮膚針重叩印堂、太陽、阿是穴,每次5~10分鐘,直至出血。適用於風寒濕邪侵襲或肝陽上亢型。⑵ 三棱針:頭痛劇烈時,取印堂、太陽、百會、大椎、攢竹等穴,以三棱針刺血,每穴3~5滴。⑶ 電針:取合谷、風池、太陽、阿是穴等,用連續波中強度刺激。適用於氣滯血瘀型或頑固性頭痛。⑷ 耳針:取枕、顳、額、皮質下、肝陽、神門。每次選2~3穴,毫針強刺激,留針時間視頭痛緩解情況而定;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頑固性頭痛還可取耳背靜脈刺血。⑸ 穴位注射:根據中醫證型,分別選用柴胡注射液、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常規取2~3穴,每穴0.5ml。【驗案舉例】孫某,男,17歲。前額疼痛2個月,旁及兩側太陽穴處。痛時面紅筋脹,甚則噁心嘔逆,午後為甚,不思飲食,小便黃。服西藥過敏,服中藥10餘劑未效。查:血壓108/60mmHg,舌前有小紅點、苔膩微黃,脈弦滑數。針治取太陽、攢竹、合谷、內庭、曲池諸穴、瀉法,針後痛止。後來疼痛相對固定於頭部兩側,改針風池、太陽、外關、足臨泣、合谷、太沖,瀉法,手足四穴均上下交替捻轉行針。共治10次乃愈。2年後隨訪,未再複發(胡熙明.針灸臨證指南.第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337)。【文獻摘錄】1.《針灸資生經》:前頂、後頂、頷厭,主風眩偏頭痛。2.《玉龍歌》: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3.《神灸經綸》:偏正頭痛,腦空、風池、列缺、太淵、合谷、解溪,均灸。4.《針灸大全》:偏正頭痛及兩額角痛,取後溪、頭臨泣、絲竹空、太陽、列缺、合谷。5.《百症賦》: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按語】1.針灸治療頭痛療效顯著,對某些功能性頭痛能夠達到治癒的目的。對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頭痛,針灸也能改善癥狀,但應同時注意原發病的治療,以免貽誤病情。2.部分患者由於頭痛反覆發作,遷延不愈,故易產生消極、悲觀、焦慮、恐俱情緒。在針灸治療的同時,應給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

第九節 眩暈   眩暈,又稱「頭眩」、「掉眩」、「冒眩」、「風眩」等。「眩」是指眼花,「暈」指頭暈,是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自覺癥狀。常見於西醫學的美尼埃病、頸椎病、椎-基底動脈系統血管病以及貧血、高血壓病、腦血管病等疾病。  中醫學認為,本病病位在腦,與憂鬱惱怒、恣食厚味、勞傷過度和氣血虛弱有關。有因情志不舒、氣鬱化火、風陽升動、肝陽上亢而發者;有因恣食肥厚、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清陽不升而發者;有因勞傷過度、腎精虧損、不能上充於腦而發者;病後體虛、氣血虛弱、腦失所養亦能發生眩暈。  【臨床表現】  本病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為主要表現。輕者如坐車船,飄搖不定,閉目少頃即可復常;重者兩眼昏花繚亂,視物不明,旋搖不止,難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則跌仆。可伴有噁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扦出、面色蒼白等癥狀。  1.風陽上擾 眩暈耳鳴,頭目脹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面紅目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2.痰濁上蒙 頭重如裹,視物旋轉,胸悶噁心,嘔吐痰涎,口粘納差,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3.氣血不足 頭暈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黃,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腹脹納呆,舌淡、苔薄白,脈弱。  4.肝腎陰虛 眩暈久發不已,視力減退,少寐健忘,心煩口乾,耳鳴,神倦乏力,腰酸膝軟,舌紅、苔薄,脈弦細。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風陽上擾者平肝潛陽、清利頭目,只針不灸,瀉法;痰蝕上蒙者健脾除濕、化痰通絡,針灸並用,平補平瀉;氣血不足者補益氣血、充髓止暈,針灸並用,補法;肝腎陰虛者補益肝腎、滋陰潛陽,以針為主,平補平瀉。  處方:以頭部和足少陽經腧穴為主。  百會 風池 頭維 太陽 懸鐘  方義:眩暈病位在腦,腦為髓之海,無論病因為何,其病機皆為髓海不寧。故治療首選位於巔頂之百會穴,因本穴入絡於腦,可清頭目、止眩暈;風池、頭維、太陽均位於頭部,近部取穴,疏調頭部氣機;懸鐘乃髓之會穴,充養髓海,為止暈要穴。  加減:風陽上擾加行間、太沖、太溪滋水涵木、平肝潛陽;痰濁上蒙加內關、中脘、豐隆健脾和中、除濕化痰;氣血不足加氣海、血海、 足三里補益氣血、凋理脾胃;肝腎陰虛加肝俞、腎俞、太溪滋補肝腎、培元固本。  操作:針刺風池穴應正確把握進針的方向、角度和深淺;其他腧穴常規針刺;痰濁上蒙者可在百會加灸。重症每日治療2次,每次留針30分鐘至1小時。  2.其他療法  ⑴ 三棱針:眩暈劇烈時可取印堂、太陽、百會、頭維等穴,三棱針點刺出血1~2 滴。  ⑵ 耳針:取腎上腺、皮質下、枕、腦、神門、額、內耳;風陽上擾加肝、膽;痰濁上蒙加脾、緣中;氣血不足加脾、胃;肝腎陰虛加肝、腎。每次取一側3~5 穴,毫針中等刺激,留針20~30分鐘;還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⑶ 頭針:取頂中線、枕下旁線。中等刺激,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  ⑷ 穴位注射:選針灸處方中2~3穴,注入5%葡萄糖液或維生素B1、維生素B12注射液、當歸注射液,每穴0.5ml而。  【驗案舉例】  王某,男,50歲。有高血壓及眩暈病史多年,數月一發或一月數發不等,發則頭暈眼花,自感天旋地轉,耳鳴如蟬噪不休,須閉目仰卧,體位稍稍更動則頭旋加劇,嘔惡頻作,舌苔膩,脈弦滑有力。以平肝熄風、清化痰濁為治法,取風池、外關、豐隆、、太沖,反覆行針,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連續治療2~3次後病情好轉,但仍有發作(間隔時間延長,且癥狀較輕)。遂改用調補肝腎之法,取肝俞、腎俞、三陰交、太溪等穴,每周2~3次。連治3個月遂愈,觀察年余未再複發(胡熙明.針灸臨證指南. 第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46)。  【文獻摘錄】  1.《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強間,治腦眩目運、頭痛不可忍、煩心嘔吐涎沫、發即無時、頸項強、左右不得顧。  2.《針灸資生經》:風眩,後頂、玉枕、頷厭。  3.《玉龍經》:眩暈嘔吐者,針風府;頭眩善嘔煩滿者取神庭、承光;頭旋耳鳴取絡卻;頭暈面赤不欲言,瀉攢竹、三里、合谷、風池。  4.《針灸大全》:痰厥頭暈及頭目昏沉,外關、大敦、肝俞、百會。  5.《針灸聚英》:頭眩、夾痰氣、虛火動其痰,針上星、風池、天柱。  【按語】  1.針灸治療本病效果較好.但應分辨標本緩急。眩暈急重者,先治其標;眩暈較輕或發作間歇期,注意求因治木。  2.為明確診斷,在治療的同時應測血壓,查血色索、紅細胞計數及心電圖、電測聽、腦幹誘發電位、眼震電圖及頸椎X光片等。如需要還應作CT 、核磁共振檢查。  3.眩暈發作時,令患者閉目安卧(或坐位),以手指按壓印堂、太陽等穴,使頭面部經氣疏暢,舷暈癥狀可減輕。  4.痰濁上蒙者應以清淡食物為主,少食油膩厚味之品,以免助濕生痰,釀熱生風。也應避免辛辣食品,戒除煙酒,以防風陽升散之虞。

第十節 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全稱為「原發性高血壓病」,以安靜狀態下持續性動脈血壓增高(Bp:140mmHg或18.6/12kPa以上)為主要表現。本病發病率較高,且有不斷上升和日漸年輕化的趨勢。病因至今未明,目前認為是在一定的遺傳易感性基礎上由多種後天因素作用所致,與遺傳、年齡、體態、職業、情緒、飲食等有一定的關係。  根據臨床上的主要證候、病程轉歸以及併發症,本病可歸屬於中醫「頭痛」、「眩暈」、「肝風」等範疇。《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認為本病與腎陰不足、肝陽偏亢有關,多因精神因素、飲食失節等誘發。  【臨床表現】  高血壓病早期約半數病人無明顯癥狀,常在體檢時偶然發現。如血壓波動幅度大可有較多癥狀,常見頭痛,頭暈,頭脹,眼花,耳鳴,心悸.失眠,健忘等。隨著病情的發展,血壓明顯而持續性地升高,則可出現腦、心、腎、眼底等器質性損害和功能障礙。  1.肝火亢盛 眩暈頭痛,驚悸,煩躁不安,面紅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紅、苔干黃,脈弦。  2.陰虛陽亢 眩暈頭痛,頭重腳輕,耳鳴,五心煩熱,心悸失眠,健忘,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而數。  3.痰濕壅盛 眩暈頭痛,頭重,胸悶,心悸,食少,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  4.氣虛血瘀 眩暈頭痛,面色萎黃,心悸怔忡,氣短乏力,納差,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見有瘀點,脈細澀。  5.陰陽兩虛 眩暈頭痛,面色萎暗,耳鳴,心悸,動則氣急,甚則咳喘,腰腿酸軟,失眠或多夢,夜間多尿,時有浮腫,舌淡或紅、苔白,脈細。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者,滋陰降火、平肝潛陽,只針不灸,瀉法;痰濕壅盛者,健脾化痰、清利頭目,針灸並用,平補平瀉;氣虛血瘀者,益氣養血、化瘀通絡,針灸並用,補瀉兼施;陰陽兩虛者,滋陰補陽、調和臟腑,針灸並用,補法。  處方:百會 曲池 合谷 太沖 三陰交  方義:百會居於巔頂,為諸陽之會,並與肝經相通,針之瀉諸陽之氣,平降肝火;曲池、合谷清瀉陽明,理氣降壓;太沖為肝經原穴,疏肝理氣,平降肝陽;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調補脾肝腎,配伍應用以治其本。  加減:肝火亢盛加風池、行間平肝瀉火;陰虛陽亢加太溪、肝俞滋陰潛陽;痰濕壅盛加豐隆、足三里健脾化痰;氣虛血瘀加血海、膈俞益氣活血;陰陽兩虛加關元、腎俞調補陰陽;頭暈頭重加百會、太陽清利頭目;心悸怔仲加內關、神門寧心安神。  操作:痰濕壅盛、氣虛血瘀、陰陽兩虛者,百會可加灸;太沖應朝湧泉方向透刺,以增滋陰潛陽之力;其他腧穴常規針刺。  2.其他療法  ⑴ 皮膚針;叩刺項後、腰骶部和氣管兩側,力度依病情虛實和病人體質強弱而定。每日l次。  ⑵ 三棱針:取耳尖、百會、大椎、印堂、太沖、曲池等穴。每次選1~2穴,點刺出血3~5滴。2~3天l次。  ⑶ 耳針:取降壓溝、腎上腺、耳尖、交感、神門、心等。每次選3~4穴,針刺或埋針;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血壓過高還可在降壓溝和耳尖點刺出血。  【驗案舉例】  闞某,男,76歲。頭暈,眼花,性情急躁,易怒,血壓高達210/110mmHg,終口難以自持。舌暗淡、苔白厚膩,脈弦細數。治以疏肝理氣、滋陰潛陽。取太沖透湧泉、四神聰、豐隆等穴,得氣後留針,不施行手法。治療3次後,頭昏、眩暈明顯減輕,血壓下降到160/100mmHg。堅持治療2周,血壓穩定,眩暈消失(胡熙明.針灸臨證指南.第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5)。  【文獻摘錄】  1.《透刺療法》:高血壓病,取百會透後頂、曲池透下廉、足三里透豐隆、太沖透行間、心俞透膈俞、肝俞透腎俞。  2.《中國特種針法》:高血壓病,取印堂、太陽、頭維、率谷、風池。  【按語】  1.針灸對1、2期高血壓病有較好的效果,對3期高血壓可改善癥狀,但應配合降壓藥物治療。高血壓危象時慎用針灸。  2.長期服用降壓藥物者,針灸治療時不要突然停葯。治療一段時間,待血壓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自覺癥狀明顯好轉或基本消失後,再逐漸減小藥量。  3.高血壓也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症伏,如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等發生的高血壓,稱為「癥狀性高血壓」,或「繼發性高血壓」,須與高血壓病相區別。

分裂中醫上俗稱為「癲狂類疾病」,是臨床精神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常因情志失調,氣鬱痰生,痰或與火分裂中醫上俗稱為「癲狂類疾病」,是臨床精神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常因情志失調,氣鬱痰生,痰或與火互累,痰迷心竅等原因致病。因此,精神分裂中醫治療上常採取針灸療法。

  精神分裂中醫針灸療法一:

  取穴:頭兩側(相當於太陽穴)、肘彎處(相當於曲澤穴)。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上述部位各點刺1針(點刺出血),約流出紫黑血100毫升。隔15日左右再刺1次。

  主治:精神分裂症。一般因驚嚇所致,證見到處亂跑、嚎叫、啼哭或傻笑、唱歌等。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次即可痊癒。

  精神分裂中醫針灸療法二:

  取穴:曲澤、陽交、太沖、足三里。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絡點刺放血,首次宜多(約總出血量15-30毫升),以後遞減。體壯宜多,體弱宜少。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精神分裂症(狂證)。

  效果:多年使用,療效較為滿意。

  精神分裂中醫針灸療法三:

  取穴:分2組。一為人中、內關、太沖、十宣;二為風府、大椎、陶道、豐隆。

  方法:1組穴用捏緊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點刺放血,體壯、證重者出血宜多。體弱、證輕者宜少。2組穴用刺血加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放血,針後拔火罐,以吸拔出血各5-10毫升為主。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主治:精神分裂症(狂證)。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1-2次即可見效,連治2-3療程即愈。

  精神分裂中醫針灸療法雖然效果很好,但由於此類療法專業性較強,技術複雜,因此只能在專科醫生的指導、親自施治下方可採取此方。此外,除了針灸療法外,精神分裂中醫療法還有很多種,本站將在其他篇章中詳細列舉,敬請關注。互累,痰迷心竅等原因致病。因此,精神分裂中醫治療上常採取針灸療法。

  精神分裂中醫針灸療法一:

  取穴:頭兩側(相當於太陽穴)、肘彎處(相當於曲澤穴)。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上述部位各點刺1針(點刺出血),約流出紫黑血100毫升。隔15日左右再刺1次。

  主治:精神分裂症。一般因驚嚇所致,證見到處亂跑、嚎叫、啼哭或傻笑、唱歌等。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次即可痊癒。

  精神分裂中醫針灸療法二:

  取穴:曲澤、陽交、太沖、足三里。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絡點刺放血,首次宜多(約總出血量15-30毫升),以後遞減。體壯宜多,體弱宜少。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精神分裂症(狂證)。

  效果:多年使用,療效較為滿意。

  精神分裂中醫針灸療法三:

  取穴:分2組。一為人中、內關、太沖、十宣;二為風府、大椎、陶道、豐隆。

  方法:1組穴用捏緊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點刺放血,體壯、證重者出血宜多。體弱、證輕者宜少。2組穴用刺血加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放血,針後拔火罐,以吸拔出血各5-10毫升為主。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主治:精神分裂症(狂證)。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1-2次即可見效,連治2-3療程即愈。

  精神分裂中醫針灸療法雖然效果很好,但由於此類療法專業性較強,技術複雜,因此只能在專科醫生的指導、親自施治下方可採取此方。此外,除了針灸療法外,精神分裂中醫療法還有很多種,本站將在其他篇章中詳細列舉,敬請關注。

推薦閱讀:

日本政局:民主黨再分裂 「第三極」謀合流
262.大黃湯合化狂湯治療精神分裂症30例
國台辦:台灣當局誤入「台獨」分裂邪路
研究發現癌細胞分裂「指揮官」!多種癌症或受益!

TAG:醫療 | 中醫 | 精神 | 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