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城市黨報公益活動的宣傳和籌劃

——杭州日報一次互聯網+公益的成功實踐

2016年3月11日,杭州日報以四個版的篇幅,推出《鎖住荒涼,把靈魂種植到沙海中——「拯救民勤·綠色傳遞」第六季啟幕,你準備好了嗎》的專題報道,這意味著,「拯救民勤·綠色傳遞」——10元錢捐種一株梭梭的大型公益活動,已經進行到了第六年。截至2016年4月底本季活動結束,加上正在種植的區域,甘肅民勤的沙漠上「杭州林」梭梭種植面積達829畝。這項公益行動最大的特點,就是杭州市民積極響應國家「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身體力行引領環保公益理念。

全民公益是中國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城市黨報,杭州日報進軍公益慈善領域,具有天然優勢——黨報的公信力、影響力和社會責任,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公益慈善的宣傳和籌劃,也在從單一的傳統渠道邁向現代的多介質、多渠道,這是對一項公益活動可持續發展的可貴實踐。

【2600公里外的民勤,與杭州有啥關係】

2011年春天,揚沙天氣在北京、杭州等多個城市出現,「沙塵暴」成為城市居民憂心忡忡的話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民勤縣,歷史上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沙漠綠洲,阻止著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的逼近與合龍。然而數十年間,民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竟成為我國沙塵暴四大源頭地區之一。

杭州日報記者於2010年4月在甘肅採訪時,發現了甘肅民勤80後青年馬俊河,他從外地打工城市回到極度缺水乾旱、地處沙漠邊緣的家鄉民勤,以一己之力,與志願者在荒漠上種下了10萬棵固沙植物——梭梭。

馬俊河的事迹十分感人。我們認為這是個值得做大、延伸的題材。很快,杭州日報《拯救民勤——一位80後農民的綠色夢想》專題報道推出,首次向杭州市民發出倡議:捐10元錢,去甘肅民勤的荒漠上種一棵梭梭。

「10元錢在杭州你能幹什麼?是大商場里一件女裝上的半粒紐扣,是咖啡館裡消磨時光的1/5杯咖啡??但在民勤,這10元就能種活一棵梭梭!」

倡議立即引發了熱烈而持續的社會反響。短短20天,綠色行動籌款12萬餘元,在民勤荒漠上第一次種下了120畝杭州林。

2012年,第二季活動開始,募捐所得種下了近200畝「杭州林」。2013年第三季活動,又種下了370畝杭州林。

最初種下的杭州林,已經成為遮風擋沙的排頭兵,阻擊著沙漠對村莊和農田的侵蝕。在大漠深處,杭州林為「美麗中國」建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捐種梭梭的公益活動如何持續六年?】

為什麼距杭州2000多公里的民勤會引發杭州市民的共鳴?

杭州日報是這樣闡述民勤與杭州的關係的:「我們生活在杭州,它有純凈的天空,明澈的水源,擁有無數的鮮花和蔥蘢的大樹。我們可以讓這座城市充滿綠色,但我們擋不住空氣,無法拒絕沙塵暴。在大自然面前,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環境問題和每個人都休戚相關。心理距離拉近了,空間距離就沒有問題了。 「西湖無法複製,綠色可以傳遞」這個概念的提出,擊中了眾多市民的心懷,為人們心中的善念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出口。這也是杭州日報組織這個公益活動的出發點——充分發揮黨報的輿論引導力,把公益服務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所以,在這項公益活動中,還引發了人們對日常環保理念的大討論:從我做起,從小做起,把環保意識化解為生產生活各方面的自覺行動:少開一天車,環保上下班;少點一盤菜,不浪費糧食;拒絕塑料袋,少砍一棵樹??從一棵梭梭出發,讓生態文明和環保意識像漣漪一樣傳播出去,弘揚社會正能量,唱響了城市文明的主旋律。

【為什麼這項公益活動年年開展,參與的人群越來越多?】

我們認為,透明度高,以黨報的公信力作背書,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監督,保證每一個捐種的環節都公開透明,是最大的關鍵。

每一筆捐款、每一位捐款人和他們的寄語,每天都在報紙、微信平台上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全部善款,都一分不少地移交給民勤縣國棟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用於荒漠治理、種植梭梭,並和法人代表馬俊河簽訂援種協議,詳細約束了對方對援種善款的使用。而當每年捐款活動結束後,又從愛心讀者中招募志願者前往民勤,實地查看杭州林的種植、生長情況,監督賬目經費使用。

因為每一個環節都透明、公開,讓人捐得放心,能跟蹤到結果,使得這個公益項目很快樹立了品牌形象,實現了良性循環。志願者說:「可以親眼看到這份愛心在那裡落地,在那裡生長,感覺很好。」

一個地方公益活動如何形成全社會的愛心輻射?

活動至今持續了六年,每一年都會掀起愛的熱潮,各種感人故事不斷湧現。從耄耋老人,到被父母抱在懷中的嬰兒,從杭州市的領導,到公務員、學生、社會知名人士,從企事業單位到學校,參與群體涵蓋全社會,有的捐款甚至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非洲??六年援種,培育了一大批梭梭的粉絲,他們中不少人到國外留學、定居後,依然不忘在每年春天捐種梭梭。2016年的活動中,還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捐贈群體:上城區司法局矯正科,他們送來的捐款中,有一部分來自社區服刑人員。他們留言說,這是一次靈魂的凈化,他們願和沙漠上的梭梭一起成長。

如此強烈連綿的愛心輻射是如何形成的?是通過組織策劃、線上線下的合力報道,最大程度地擴大了慈善的覆蓋面。

比如從第二季開始,每一年都不斷地加入策劃元素——「小企業綠色聯盟」的加入,與中國美院聯合主辦「藝術與風沙」展覽義賣,和中美學子大漠護綠社會實踐活動攜手等等,使得杭州林的「品種」日益豐富、飽滿。

而新媒體的強大優勢,正在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加入進來。

如果說,前幾年,「利用網路」還是在為活動增加色彩——比如在杭報在線官網上製作頁面,請馬俊河拍下梭梭生長的畫面,讀者可以點擊觀看;那麼如今新媒體的運用已經成為一種常規手段——以2016年剛剛結束的第六季活動為例,互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首先是在捐款方式上,除了傳統的現場捐款和銀行賬號,今年新增了由杭州日報傳媒公司託管的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的方式,吸引到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加入。同時利用「杭州日報文藝群」微信公眾號作為重要展示與做活動的平台,設計了專門的頁面,設置「梭梭介紹」、「梭梭捐款」、「梭梭拼圖」等不同功能的通道,讀者手指一點,就可以看到從民勤傳來的杭州林照片,詳細了解五年來的捐種情況,隨時進行微信捐種,方便快捷。而所有的讀者捐款和留言,每天都會在報紙和微信公號上同步公布,一目了然。

這一季還有一個亮點,即進行「微信義賣」。杭州日報找到「中國最具文化氣息的鄉村小學」蕭山新街三小,由學校的學生社團——金石傳拓學社師生拓出十一幅秦漢時期的金石拓片,在杭報文藝群微信平台上進行梭梭義賣。義賣採取國際流行的藝術品「荷蘭拍」形式,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成功拍出了所有拍品。這次融合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的策劃,達到了一石三鳥的傳播效果:既宣傳了一所鄉村小學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豐碩成果,又把教育的成果轉化為公益的力量,同時為梭梭捐款吸引到相當的人氣,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

【結語】

「拯救民勤·綠色傳遞」活動所體現出來的城市文明現象,引發社會各界的熱議,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媒體都進行了相關報道,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杭州走在了全國前列。活動也引發著後續效應,每年都有2000多名全國各地的志願者自發前往民勤,參與梭梭、參與「杭州林」的種植活動。

作為媒體,更應適應傳播技術的發展,用新的介質和渠道,依託黨報的公信力與社會責任感這個內核,推動和發展公益活動。使用互聯網+的思維進行線上線下的合力傳播,從而讓公益的理念覆蓋更廣泛的人群,引導更多社會力量進入公益事業。


推薦閱讀:

婚禮熱點
《銀河護衛隊2》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面試熱點:治理校園欺凌,莫讓戾氣漫校園
【前沿新知】菌群研究熱點紛呈
有什麼中端的微單推薦?

TAG:城市 | 活動 | 公益 | 公益活動 | 宣傳 | 籌劃 | 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