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開始讀書?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作。」—吳晗

「看書不能信仰而無思考,要大膽地提出問題,勤於摘錄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係,是做學問的一種方法」。--顧頡剛

不知道多少人做學生的時候曾摘抄過名言?我摘抄過,而且抄過很多。上面三句話寫在當時專門準備的一個精美筆記本里,如今拿出來看看,除了滿滿的回憶,感悟也不一樣了。以前,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一句,語言優美又富有哲理,甚至還特意背誦過。現在,我更喜歡第二句和第三句,因為它們道出了讀書和學習的具體之道。

關於如何有條理地閱讀一本書,吸收裡面的知識並轉化為自身的能力,簡短的名言雖然能帶給人們啟迪,卻無法提供系統的借鑒。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恰彌補了這一缺陷,它好比一把鑰匙,輕鬆帶你進入閱讀的世界。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一位日本作家,畢業於新聞學專業,曾在出版社、報社就職,創造了獨特的信息整理方法,在商務人士圈廣受歡迎和好評。除了網路與專欄雜誌撰稿人的身份,又因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生活、工作、旅行等點滴日常,被稱為「筆記本作家」。

從表面上來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了如何用一本筆記本串起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檢索等五大步驟。從本質上來看,筆記方法的背後其實傳遞了三件重要的事項--帶著目的去讀書,讀有所思才是關鍵,能夠系統地輸出說明真正地吸收和轉化了書中的知識。

第一:帶著目的去買書&讀書

康德說:「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這句話用在讀書上,一樣恰當。

2015年,《曾國藩家書》大熱,無論在網上還是在店裡,都被放在顯眼的位置著力推薦。我因此受到吸引,衝動之下就買了,拿到手卻發現裡面儘是拗口的文言文,便改看翻譯的白話本,可又不熟悉裡面的人物和事件,毫無頭緒和樂趣,於是就手丟下,至今再未重讀。

不知道多少人買書的時候像我一樣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買,又為何而讀?如果從來沒仔細想過這兩個問題,買了堅持不下來或者讀了毫無收穫,那再正常不過了。鑒於此,《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強調一定要帶著目的去選書、購書,並且要做好十足的準備。具體的流程如下:首先生活中隨時收集相關的讀書信息並記錄下來,接著查找是否有該方面的合適書籍,然後製作購書清單(製表,寫下書名&作者&出版社),最後直奔書店或網上購買。

舉個例子。耶魯大學公開課《心理學導論》,內容豐富,老師風趣,課程很精彩,但對於英語較差的心理學門外漢來說,並不簡單,所以經常看到有人在課程下面留言:「老師講的好快,跟不上趟!」又或者「誰能分享下這節課的筆記?」結果,真的有大牛出來回復,還推薦了相關的心理學書籍,建議配合視頻一起學習。這個時候,完全可以記下書名,然後去豆瓣等讀書網站查看評論,或者去圖書館先借來看看,如果當真是本好書,就可以買下來。比起隨意在網上搜索或者到書店閑逛,這更準確切中了要害,省時省力。

選書、購書的目的明確,讀書的目的自然也就明確。有了明確的目的,讀者可以更好地決定是略讀,還是詳讀,是全篇通讀,還是只專註於某一點,最終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同樣是讀《紅樓夢》,有人想要了解故事梗概,略讀即可;有人想要理清寶玉和黛玉的感情發展脈絡,就要關注兩人的每次相處;有人想要研究裡面的美食,不光要仔細留意裡面的菜名,還得額外查資料,才能弄清楚那一道道不知所云的菜都是個啥玩意兒。

第二—讀有所思是關鍵

「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蘭克林

到網上一搜,關於讀書思考的名言簡直就像冬捕的魚一樣多,瞬間能複製粘貼好幾頁。毫無疑問,思考太重要了。可是,思考也不易得。當把所讀的精彩文章和已知的知識聯繫起來,產生了剎那間的感悟或者靈光一閃的模糊觀點,才算看到了一點思考的火花。對於這些精彩的原文及其刺激下的寶貴想法,奧野宣之提倡用「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記錄下來。

「蔥鮪火鍋」是一道日本料理,由大蔥和金槍魚段製作而成,只不過裡面的大蔥並非調料,而屬於配菜,和鍋子里的魚肉一樣重要。顧名思義,這種筆記是要讀者一邊摘抄,一邊寫評論,且認為兩者同樣重要,不能偏重於其中一方。具體形式如下:

第一段: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出版社

第二段:摘抄(開頭畫上圓圈)

第三段:評論(開頭畫上五角星)。

關於評論,也就是讀者本身的思考,有人會說:「我不知道寫什麼?」沒事,開始就寫「很棒、了不起,說出了我的心聲」,也行。但一定要寫。不寫,永遠不會有成熟的觀點。思想的火花,如果沒有及時記錄,過後可能就只剩一點火星子了,別說引燃更多的觀點,濺到別人身上都不帶疼的,毫無感覺。只有從一開始慢慢積累,等真寫出點東西來的時候,才能開啟一篇文章的立意或者論點。

第三 系統地輸出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培根

寫作為什麼會使人精細?作為一種書面的輸出,它要求語言清晰,邏輯嚴謹,觀點明確,例證切題、充分。但是,做到這幾點並不容易。即使對某件事或某樣東西很熟,想要完整地落實到筆頭上,也要再經過思考、組織、補充細節資料,反覆斟酌並修改,直至最終成稿。這樣,所學的知識才不會浮於表面,而是內化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章法,想不精細都難。

經常逛天涯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兒,那就是隔三差五就有人對各路明星開帖子點評一遍,或針對演技,或針對著裝,或針對容貌,有些還真的很到位,也能吸引不少觀眾。可是,仔細觀察,就發現這些隨意說說的帖子雖然有價值,但與真正的時尚雜誌文章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歸根到底,這些帖子只是最初的零散想法,沒有體系,想要真正「成文」,仍需數倍的加工。

從讀書到輸出,奧野宣之認為讀書筆記的重讀和使用起著橋樑的作用,讓人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知識的轉化。所以,他建議多讀讀書筆記。鑒於筆記中的內容比較散,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最好。也就是,坐地鐵、火車或者在機場的時候,請放下手機,遠離公號文章,而是改看自己曾寫過的讀書筆記。有人覺得看公號文章也是一種學習啊…不錯,有的公號文章確實品質很高,值得一看。可是,公號文章跟筆記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不成體系,是碎片化的知識,看時直擊痛點,過後很快忘記;後者是一本書的精華,像樞紐,既能串起書中的其它知識點,也能聯繫到已有的知識網,最終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所以,雖然同樣是碎片化的閱讀和學習,效果卻不可同日而語。

結語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奧野宣之從頭到尾都在教讀者如何利用一本筆記做好所有跟讀書有關的事兒,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從方法論到便利貼,無所不包。你或許不贊同他的方法,認為已經過時;又或許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讀書方法,覺得更適合自己。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終明白為何而讀,並做到讀有所思,讀有所輸。


推薦閱讀:

(12)[轉載](轉)《子平真詮》讀書心得4
如何培養小孩讀書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 二十四:《孫文學說》 - 讀書網
「詩詞大會」告訴你,還是得多讀書!這50首絕美古詩你會幾首?
6、讀書是教書育人的根本(2)

TAG:科學 | 讀書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