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把教育孩子的金鑰匙

【給你一把教育孩子的金鑰匙】 人的成就和成功,通常與求知慾緊密相關。這也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大命題。值得有興趣的人一起來研究。這裡陳述的是我對求知慾的一個基本認識,屬拋磚引玉,希望熱愛教育的人們一起進一步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抓住這個問題。人缺乏求知慾,通常不是我們的教育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求知慾的泉眼。若能疏通這七個泉眼,求知慾就會想泉水一樣湧現出來。這七個泉眼是: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奮、發憤等,這些是疏通和啟發人的求知慾的通道。1. 興趣興趣來自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一種天性。也可以說,好奇心是人天生就有求知的願望,即對知識的飢餓感,渴望將事情弄明白,渴望將事情做得更好,渴望能通過學習解決和處理問題。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有個母親,因為孩子把她剛剛買回來的一塊金錶當作新鮮玩具拆卸把表弄壞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孩子的老師,老師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槍斃了。」接著老師進一步分析:「孩子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表現,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有動手機會。」「那我現在應該怎麼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仔細想想自己的行為,感到有些後悔。「補救的辦法是有的。」老師接著說道: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錶送到鐘錶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就成為學習的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學生,修表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滿足了。」這位老師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創造教育的倡導人之一,他認為人的創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個宗旨就是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學習也是一項具有「探險」性質的創造性工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不斷創造的過程,不管是哪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創造。問題是如何將孩子的好奇心牽引到學習願望上來。這個牽引的過程實際上是孩子左右大腦結合使用的過程,或者說,左右大腦是否能夠結合使用,是為什麼人人都有好奇心,但不可能人人都成為愛因斯坦的主要原因。「興趣」是一個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盤,只有從這裡出發,才能真正駕駛好未來生命之舟。對興趣的培養,一般有以下幾個基本方法:(1)玩學法引導孩子學會玩,從玩中學。孩子大部分主動去玩的原因都是因為好奇心,所以我們不必總是抱怨「我的孩子只知道玩」,或者總是和孩子說:「只知道玩,玩是沒有出息的。」不過,如果孩子總是重複一個結果非常明顯的遊戲時,就應該規定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任由孩子去玩。(2)請教法父母做孩子的學生。不是去扮演孩子的學生,而是用心向孩子學習,事實上,現代的孩子具有很多值得成人學習的地方。(3)開闊法人在多接觸事物、多讀書、多聯想的過程中會激發興趣。去接觸山川,河流,海洋,植物,動物……去接觸生活,工作,藝術,科學,高科技……紛紜複雜又變幻莫測的大千世界,隨時都可喚起人的好奇。去讀歷史,地理,詩歌,散文……去看報紙,雜誌,科普讀物,短文……浩瀚無垠又與日俱增的知識海洋,隨時都可以激發人的興趣。賦予孩子以更加開闊的生活,在開闊的實踐中,引導孩子積極思想,展開聯想,感受愉快,強化體驗。學習興趣,愛好,包括一種說不清楚的強烈的學習要求,都會從內心裡自然產生和發展。(4)突破法培養孩子的興趣。要有所重點,寧缺勿濫,找准一個突破點,從而舉一反三。也就說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優勢,發揚自己的優勢,使自己的優勢部分充分發揮出來。比如孩子在學習上某一科功課好些,就讓它更好些,甚至讓它在班上「拔尖」,讓老師和同學們肯定、稱讚,這樣做是形成一個人的中心興趣最有效的辦法了。優秀人物良好個性特徵之一就是有主要的興趣和非主要興趣,也就是中心興趣和廣泛興趣相結合。但是,要避免興趣的隨意性,就是今天對這個感興趣,明天又對那個感興趣,哪個興趣都不穩定,對哪個興趣都不投入勞動,也沒有成果,很隨意。這種隨意性對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是不利的。突破法另一個做法是集中力量去扭轉「不感興趣」的科目,興趣是人在參與活動、付出勞動中形成的一種情感體驗。學校中的學習內容,都是符合孩子內在需要的東西,他們都應該感興趣。例如學習外語,如果全家人出去,就孩子自己能和外國人有說有笑,進行交流,那是多麼讓人高興、讓人羨慕的事情啊,怎麼會不感興趣呢?所謂不感興趣,是種種原因造成學習成績不好,受到批評,感到難受,感到困難罷了。對於個人發展、社會發展需要的事物,只要自己不斷地對其投入,就會產生感情,就會形成興趣。(5)轉移法把人對其他方面的興趣轉移到學習興趣上來的方法,叫興趣轉移或遷移法。如,有的孩子愛好唱歌,那麼多唱一些英語歌曲就會增加外語學習的興趣。人對其他方面的興趣里,都包含著學習的內容,都與學校中設置的基本課程有內在的聯繫。把某一方面興趣的體會和經驗表達或書寫出來,就會轉移到語言、作文等興趣上來。把某一方面興趣提高起來,就很需要外語或數理化等科目做基礎,從而引導外語或數理化等科目學習興趣的發展。善於聯繫、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從自身具體情況出發,不斷努力,把其他方面的興趣轉移為學習興趣是容易成功的。(6)討論法討論學習是現代群體互動式學習,討論學習有利於孩子獲取真知,增長能力,發展交往。進行探索研究性學習,也有利於形成和發展學習興趣。孩子在討論中,最能展示他們思維的深刻性、靈敏性、豐富性和批判性。討論也最能調動人的情感,出現熱情和激動,激烈的討論和爭論也最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研究的興趣。所以,鼓勵孩子與同學、老師和父母經常進行討論是激發孩子興趣的一種好方法。(7)理智法今天,興趣的培養,愈來愈多地需要自己自覺地進行。興趣還需要不斷去鞏固它,保持它,發展它才成,這都需要理智。把興趣和遠大目標結合起來,形成志趣,這需要學習目的,樹立遠大理想,這需要理智。結合時代特徵,對興趣進行全面管理更需要理智。總之,要引導孩子充分利用興趣,調控自己、更新自己、發展自己。2.質疑質疑是現代教育倡導的重要思維方式之一,是人變聰明的最好的訓練。但是,當面對一個孩子的時候,成年人往往習慣於強調「聽話」,而不習慣讓其「質疑」或「批判」。兒童時代是胡思亂想的時代,自然也是胡言亂語的時代,這是上帝賦予孩子的權利。可是,有些父母常常呵斥孩子: 「閉嘴!你一張嘴我就知道你要說什麼,不許亂說!」結果,童言無忌變成了集體失語,即小孩子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腦,更不相信自己的語言,盲目地跟從大人,人云亦云。如果說,童言無忌是催生天才的沃土,集體失語則是扼殺天才的刑場。許多地方喜歡測試孩子的智力,如有一道考題,說: 「樹上有5隻鳥,獵人打死一隻,樹上還有幾隻鳥?」如果孩子回答一隻也沒有了,就被認為是智力正常。可是,一個6歲的女孩想了想,卻回答:「樹上還有3隻鳥。」老師愣住了,問:「怎麼會還有3隻鳥呢?」那女孩回答:「鳥爸爸被打死了,鳥媽媽嚇飛了,剩下3個鳥娃娃不會飛。所以,樹上還有3隻鳥。此言一出,全場皆驚。誰能說這個女孩的答案不對呢?她的答案多麼現實、多麼深刻、多麼富有感情.然而,在許多所謂的標準考試中,這樣的答案往往被認定為錯誤。還有,一天,國家總督學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學考察工作,順便到四年級聽課。四年級某班正在上語文課,學習課文《麻雀》。《麻雀》一文是俄羅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意是:一個獵人牽著獵狗走在森林裡,突然,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從樹上的窩裡掉了下來。獵狗一見,立即想撲過去吃。在這危急關頭,一隻老麻雀「呼」地飛了下來,發出凄厲的叫聲,並用身子擋住小麻雀,與獵狗周旋。那獵狗一見竟被嚇住了。獵人見此情景,對老麻雀頓生敬意,把獵狗帶走了。小小一隻麻雀,何以敢與獵狗較量?因此,讀完課文,老師問同學們:「請問,這隻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什麼精神?」按照標準答案: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偉大的母愛。可是,一個男孩子舉手了,他說:「我不同意這個答案。」老師愣住了,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您怎麼知道這隻老麻雀是母的呢?這篇課文從頭至尾沒一個地方說明它是母麻雀,怎麼就表現了母愛呢?為什麼不是父愛?」全班一陣哄堂大笑。老師卻表揚這位男生說:「你善於獨立思考,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見解。我們應當把答案改為:這隻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偉大的親子之愛。」這位教師的教學態度值得稱道,因為這樣鼓勵學生,將有助於養成他們的勇於質疑的良好習慣。當然,這個答案也未必正確,因為這隻老麻雀也可能非父非母而是「見義勇為」呢。據北京的小學教師們反映,今天的小學生提出了許多他們從未想過的問題。譬如,學習《邱少雲》一課,學生問:「烈火在邱少雲叔叔身上熊熊燃燒了半個多小時,而他身上背著槍帶著手榴彈,為什麼沒有炸響呢?」再如,學習《聶耳》一課,學生又問:「課文說聶耳在雨中拉著小提琴,發出悠揚的琴聲。可是,雨水打濕了琴弦,琴聲怎麼還會悠揚呢?」小學生能夠發現教材的問題,並敢於當眾提出來,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這是真正的學習,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真正養成了科學的態度。我們應當給予高度評價,並努力使這些偶爾出現的火花燃燒起來,化為一種穩定的質疑習慣。這就是抓住了學會求知的真諦。鼓勵孩子質疑,善待孩子的提問,是引導孩子愛學的捷徑之一。我們怎樣落實到孩子的身上呢?(1)營造氛圍,讓孩子敢問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變學習輔導的單向為雙向互動;允許孩子「出錯」,父母對孩子的提問,哪怕是在你看來非常幼稚的問題,也都需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賞。(2)拓展渠道,讓孩子會問當孩子還未養成提問的習慣或者所學知識較難時,可以和孩子進行討論,然後由孩子提問題。另外,父母也可以設計好問題,引導孩子模仿提問。提問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孩子初步掌握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就可以在學習輔導中留有一定時間讓孩子獨立質疑,自我展示。(3)重視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孩子提出問題,一般可以予以反問,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問題答案的線索。(4)對孩子提問,務必不要提出用「是」和「不是」便能回答的問題(5)鼓勵孩子與其他人討論每當孩子們面紅耳赤的時候,正是孩子好奇心得到提升的時候。(6)給孩子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給孩子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他們深入思考。提示孩子從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優缺點。3.夢 想可以說,夢想、做自己引以為豪的事情、父母和老師的信任和尊重,是讓每一個孩子保持好心情,並進入快樂學習狀態的三要素,而夢想則又是其中的核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每一個孩子都要有夢想。夢想不是可實現的目標,它或許只是一個妄想,但不能沒有,它是燭照孩子心靈的亮光,孩子心中的憧憬是最美麗的,它將引領他走向一個又一個的成功。美國有一個男孩,他的父親是一位馬術師,他從小就必須跟著父親東奔西跑,一個馬廄接著一個馬廄四處奔波,男孩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初中時,有一次老師叫全班同學寫報告,題目是「長大後的志願」。他洋洋洒洒寫了7張紙,描述他的偉大志願,那就是想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牧馬農場,並且仔細畫了一張200畝農場的設計圖,上面標有馬廄、跑道等的位置,然後在這一大片農場中央,還要建造一棟佔地4000平米的豪宅。終於完成了他的心血之作。第二天交給了老師,兩天後他拿回了報告,老師在第一頁上打了一個又大又紅的F,旁邊寫了一行字:下課後來見我。腦中充滿幻想的他下課後帶著報告去找老師,問: 「老師,為什麼給我不及格?」老師回答道:「你年紀那麼小,不要老做白日夢。你沒有錢,沒有家庭背景,什麼都沒有,蓋座農場可是個花錢的大工程,你要花錢買地、花錢買純種馬、花錢照顧他們。你別太好高騖遠了。」老師接著說:「你如果肯重寫一個比較不離譜的志願,我會給你重新打分的。」男孩回家後反覆思量了好久,然後徵詢父親的意見,父親只是告訴他:「兒子,這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你必須拿定主意。」再三考慮以後,他決定原稿交回,一個字都不改,他告訴老師:「即使拿個大紅字,我也不願意放棄夢想。」後來這位男孩真的完完整整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那位老師還曾經帶著自己的學生來到農場露營,離開之前對這位已經長大的學生說:「初中的時候,我曾經給你潑過冷水,這些年來,我也對不少學生說過這樣的話,幸虧你有這種毅力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夢想,無論是否可能實現,都是夢想,與理想是有一些區別的。只要是孩子的夢想,就一定是世界上最具有價值的珍寶,它將帶領孩子充滿憧憬地去面對學習中的任何一個困難。父母或者老師對孩子的夢想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發展方向。無論如何,都要珍視孩子的夢想。誘發孩子的求知慾,第一個介面就是讓孩子不斷有夢想,並在夢想的自我熏陶中去做每一件事情。鏈接孩子夢想的明智之舉:第一,千萬不要對孩子的夢想潑冷水,無論你覺得孩子的夢想多麼地可笑。第二,告訴自己,同時也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第三,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每一個夢想描述出來,用圖也可以用表格,當然也可以寫一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作文。第四,與孩子共同探討研究實現夢想的必要條件以及努力方法,並將學習的意義建構在每一個夢想上。另外,經常與孩子一起溫習他的夢想,感受美妙本身正是夢想的根本意義。4.成就感成就感是怎樣形成的呢?成就感通常來源於對困難和逆境(概率50%)的不斷克服,以及反覆成功之後的不斷獲得認同與反饋,因此,就教育的意義而言,給予孩子積極的評價是幫助孩子獲得成就感的惟一通道。積極評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及時準確反饋,發自內心地去欣賞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父母需要做一個有心人,注意觀察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進步,小進步小激勵,大進步大慶祝。優秀的教育者總是能敏感地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變化,並及時作出表示,或者是一個眼神,一句讚揚的話,一張表揚性質的紙條等等。如果沒有這種習慣,那麼應當努力去形成這個習慣。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問題,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善於發現的眼睛。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反對使用物質獎勵,因為它與成就感沒有必然的關係,甚至容易轉移並削弱孩子對成就感的積聚、感知。(2)科學地用別人的孩子做比較我們經常會使用比較的方式來激勵孩子,比如,「你看誰誰得了100分,你才得80分,你真笨,沒出息的東西。」或者「人家就是聰明,智商一定高,而你呢,認命吧,天生就比人家笨」等等。比較是很正常的,但消極的比較將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最寶貴的東西,沒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成就感。所以比較一定要掌握分寸,這個分寸是鼓勵,而不是詆毀或者發泄,比如可以這樣比較:「你看,他那樣做倒不錯,你也可以試試這樣做,沒準你做得更好。」(3)注重過程,淡化結果,努力為孩子減少消極壓力過程評價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只注重一時的分數,而不考慮整個過程,容易將孩子逼進心理的死胡同。高明的父母總是能將過程看得比結果重要。5.感 恩只有懂事的孩子才能好好學習。在求知慾的幾個介面中,讓孩子懂得感恩,實質上就是培養孩子懂事,這樣,孩子就能理解我們的苦心,並通過努力學習回報關心呵護自己的師長。也許很多人說,愛孩子是不需要回報的,所以寄希望於孩子的回報心理本來就是不可靠,也是違背教育之責任的。我們曾經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100名優秀大學生進行了學習規律個案調查,其中有66名學生在中學時期曾明確地把「回報父母的苦心」作為重要的學習動力之一。這是現實的,而且從教育的原則出發,培養孩子健康的親情體驗,形成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樣也可以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學習上來。關於讓孩子懂得感恩,我們為父母親提出了以下有效方法:(1)不要包辦不能讓孩子習慣於被包辦代替,這樣,孩子就會認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2)不要太容易讓孩子擁有想要的東西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太容易。所有的父母都願意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儘管父母親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孩子往往感覺不到它的來之不易。所以,滿足孩子的願望應當學會量力而行,必要時可以設置步驟,一步一步地去滿足他。(3)讓孩子受一些挫折特別是讓孩子通過一定的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即使偶爾受挫也是沒有關係的。而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苦心。(4)和孩子談談自己的艱辛與苦惱可以經常和孩子講講自己的工作艱辛和苦惱。這樣,孩子才能在體諒和感恩中健康成長。6.發 憤因為自身明確的缺陷或者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評價,將會激發一個人產生自強不息的內在動力,而這種動力的著力點將很穩定地集中到一個方向上來,即通過改變並創造條件實現最佳效果。我們都知道張海迪、海倫·凱勒以及保爾的故事,他們擁有不屈的精神和堅苦卓絕的意志,克服無數多常人無法理解的困難,最終成為一個成功者。所有的成功者都須經歷孤獨,屈辱,失敗,這是一條亘古不變的真理。忍受孤獨——上帝只幫助那些能幫助自己的人,人要有出息,必須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孤獨與寂寞,在孤獨與寂寞中才能卓爾不群。忍受屈辱——暫時的屈辱與苦難是能磨礪一個人的意志的,只要心中有夢想,就可以坦然應對出現在面前的不幸,關鍵是我們做好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忍受失敗——機會的發生都存在於對失敗的清醒認識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立即去做。這些都是發憤的思想前提,就是自強不息,艱苦奮鬥。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發憤的內容和形式,就是如何改變條件去達到最佳效果,這是發憤的核心。巴西有一個小孩叫桑托斯,他和巴西的其他小孩一樣,從小酷愛足球。但是後來他得了小兒麻痹症,6次手術之後,雖然免於一死,但卻留下了終身殘疾,他的左膝蓋骨變形,腳尖向外撇,肌肉發育不全,右腿也是嚴重的畸形,他不能站立,只能坐在輪椅上行動。他看到街上的小夥伴們踢球,真是羨慕極了,有時候看得入迷,自己的腳步也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可是當他的腳碰到輪椅上的擋板而疼痛難忍時,他又回到了殘酷的現實。正是這個孩子,經過頑強的鍛煉,後來竟能站起來,丟開輪椅,能跑能跳,學會了踢球,而且成為國家隊的主力,參加過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世界盃比賽,為巴西隊連獲兩屆冠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個桑托斯,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加查林,加查林是火箭鳥的意思,由於他比賽時滿場飛快地奔跑,使人想起巴西最常見的飛得最快的火箭鳥。加查林創造奇蹟,首先在於他剋制了自己的痛苦,他沒有坐在輪椅上向隅而泣,而是行動了起來,積極地進行頑強的鍛煉。其次,在於他看清楚了問題。他看出失敗並未成為定局,只要努力,還有勝利的希望。這些都不算什麼。更絕的是,他利用自己一隻腳長一隻腳短的特點,練出了在快速奔跑中靈活地突然轉身變向的絕招,同時,利用左腳外撇的缺陷來做假動作,快速轉身切入,形成世界足球史上的奇蹟。這是發憤的經典案例。所以,當孩子受到挫折或者憤憤不平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等待著孩子自己去領會,然後去發憤,而最好是:第一,與孩子共同分析「不平」的真正原因通常是「條件」準備不足,而不是天賦或者人情世故,所以,要努力去創造條件、改變條件,爭取勝利要有理由,要有方法。第二,試著轉移孩子的發憤情緒,最好的做法是找到立即可以圓滿完成的學習任務,讓孩子保持忙碌。7.發 奮榜樣的作用仍然不能小看,榜樣對孩子的心靈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陽光,而這種陽光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的。對於孩子求知慾的誘發,榜樣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以往進行教育的時候,通常喜歡拿孩子感覺不到的英雄人物,或者偉人來做材料,這種激勵是必要的,但起不了根本的作用。


推薦閱讀:

你對孩子這6個冷暴力,比打罵還可怕!家長們都看看,現在改不晚
給孩子留下什麼最高明?
你覺得孩子好帶,那是因為你養的不是兒砸
如何給孩子立界限丨當你對孩子說「不」的時候,真的意味著「不」嗎?
神奇!這1張紙解決了孩子99%寫作難題,家長必看!

TAG:教育 | 孩子 | 鑰匙 | 教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