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空中打擊為何偏愛巡航導彈?揭秘現代戰爭「殺器」

2018年4月21日訊,本月14日,美、英、法三國以「打擊化學武器」的借口,向敘利亞境內的三處目標發射了100餘枚巡航導彈。據聯軍宣稱,導彈全部都命中目標,而敘利亞則宣布擊落了其中三分之二的導彈。不管敘利亞的攔截火力的戰果如何,美英法總歸是再次用巡航導彈進行了一輪打擊。為何西方國家在近年的作戰中,偏愛使用巡航導彈?

美國國防部公布發射「戰斧」巡航導彈空襲敘利亞畫面 ↑

「戰斧」導彈和他的後輩們

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西方本次對敘利亞進行「手術」的巡航導彈。

首先是「戰斧」巡航導彈,在本輪攻擊中西方約發射了60餘枚,佔總發射量的一半以上。「戰斧」的正式編號為BGM-109巡航導彈,是美國現役最主要的巡航導彈和遠程打擊力量之一。其在1970年由通用動力公司推出,1972年開始研製,1983年裝備部隊,具有陸地、空中、海上、潛射等多種型號,並且經過多次實戰後改進,目前依然是威力巨大的一款利器。「戰斧」長5.56米,直徑0.527米,重1.2噸,射程1500公里-2500公里,巡航速度0.72倍音速,彈頭命中精度小於10米,後來更提升到1米。

本次法軍發射的MDCN(海軍巡航導彈),被稱為「歐陸版戰斧巡航導彈」,是歐盟為減少對美國依賴研發的「戰斧」替代品。該項目於20世紀末啟動,2014年正式入列。MDCN長6.5米,直徑0.5米,全重1.4噸,採用精確性很高的中途慣性/GPS修正以及終端地形對比制導,可搭載250千克的戰鬥部。其速度與「戰斧」相當,為亞音速,而有效射程為1000公里,最大射程1500公里。

美軍B-1轟炸機發射的JASSM(聯合防區外空地導彈)是美軍較新的導彈裝備。其在20世紀末立項,1998年選定洛克西德馬丁公司簽訂合同,2002年開始服役,此後進行了改進。該導彈長4.26米,重約1噸,速度為亞音速,最大射程320公里,採用慣性制導加GDS中制導加紅外線末制導,具有很高的精準性。

英軍戰鬥機發射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和法軍發射的SCALP導彈,其實基本可以算是同一個型號,是與法國MDCN基本同時啟動的歐洲巡航導彈另一分支,於1997年由歐洲導彈集團公司(英國宇航公司、歐洲宇航防務集團和義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團聯合組建)簽約研發,21世紀初裝備。該導彈大量採用了人工智慧技術,運用景像匹配方式取代數字地圖的地形匹配方式,使導彈的攻擊精度進一步提高,在接近目標時還能將當前目標同照片比較,如果圖像不一致可以中止打擊。「風暴陰影」還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形巡航導彈,其長5.1米,重1.35噸,巡航速度0.9馬赫,最大射程650公里。

何為導彈,如何巡航

美國國防部公布空襲敘利亞三處目標前後對比圖 ↑

所謂巡航導彈,又稱為「飛航式導彈」,主要是指以「巡航狀態」在稠密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

通常所說的導彈,相對於炮彈、炸彈等類似的武器,有兩大特色,其一是自身具備動力裝置,能夠實現空中推進(簡單說就是能飛),其二是具備制導系統,能夠控制飛行的路線,導向敵人。這是一種精確制導武器。

導彈整體來說分為兩類,一類是彈道導彈,一類是巡航導彈。兩者的差別主要在於飛行路線。彈道導彈在火箭發動機推力作用下起飛後,起飛爬升到一定位置(高度和遠度),然後火箭發動機關機,導彈按照慣性和自身系統的微調,沿著較為固定的彈道俯衝、攻擊、爆炸。

而巡航導彈一般在發射後,先是起飛爬升,到達一定位置後,還有一段「巡航」的階段。在巡航狀態下,導彈依靠主發動機的推力來平衡阻力,依靠導彈翼產生的升力來平衡重力。就是說,這一段時間巡航導彈基本速度恆定,高度穩定,平平地在大氣中飛行,稱為「巡航飛行」。直到接近目標後,巡航導彈才進入俯衝攻擊模式。

一般從陸地、水面或水下發射的巡航導彈,先由助推器推動導彈起飛,到達一定高度後,助推器脫落,巡航發動機啟動,開始進行巡航飛行。而從戰機上發射的巡航導彈,則是投放後下滑一定時間,發動機啟動,開始巡航飛行。

彈道導彈的飛行軌道基本上從發射時就已經確定,而巡航導彈則多了一段勻速、等高的「巡航飛行」階段。這個階段中巡航導彈的軌跡是可以根據制導信息加以調整的。一般來說,遠程巡航導彈採用慣性-地形匹配製導系統,就是根據導彈發射的目標及途經區域的地形,在發射先制定一條飛行路線,然後巡航飛行途中,根據導彈探測到的附近地形與原本存儲的地形信息的偏差,調整導彈的飛行軌跡,確保正確命中目標。更先進的,則是使用衛星導航系統,通過不斷接受衛星發來的定位信號,以此來確定方位,調整路線。

低空遠程,突防利器

相對於炮彈、炸彈等其他重型火力,巡航導彈具有顯著的優勢。

首先,巡航導彈的射程遠。炮彈只有在炮膛中才能獲得推力,一旦出膛,就只有減速過程。即使初速度超過音速,也很快會在大氣摩擦中降速。因此炮彈射程一般最多幾十公里。炸彈射程更近,必須由戰機飛臨目標上空投擲,即使具備滑翔功能的智能炸彈,也不過幾公里的攻擊範圍。而巡航導彈因為自身具備發動機,能在飛行過程中推進,故而射程可達數百公里、上千公里乃至幾千公里。

其次,巡航導彈的攻擊精準,威力大。由於有指導系統,巡航導彈引導路徑和命中目標的能力相當強。射程2000公里以上的的巡航導彈,命中誤差不大於60米,甚至可以控制在10米至30米左右,即一座中小型建築的尺度。這種遠距離「定點打擊」的能力,是遠程炮彈難以媲美的。至於炸彈,雖然戰機俯衝空投也能獲得較高的命中率,但那樣風險太大了。

相對於導彈家族的兄弟彈道導彈,巡航導彈也有自身的優勢。巡航導彈適應性廣。從彈頭來說,巡航導彈可以攜帶常規彈頭,摧毀堅固目標,也可以攜帶子母彈,殺傷和摧毀面狀目標,甚至還能攜帶核彈頭,發動核攻擊。從發射源上,巡航導彈便於各種平台攜載,如水面艦艇和攻擊型核潛艇均可以垂直發射裝置來發射巡航導彈,轟炸機可以從空中發射巡航導彈,地面則可由導彈發射車射擊。這使得巡航導彈可能從多個平台發動進攻,令敵人防不勝防。

此外,彈道導彈發射後依靠慣性飛行攻擊目標,有很長的一段居高臨下的俯衝,因此必須先要達到一定高度。這樣一來,就很容易被敵方雷達和紅外等偵查設備捕獲。同時,由於其飛行軌跡較固定和明顯,敵方的防衛武器只要算準彈道,便很可能沿著彈道軌跡進行攔截。長長的彈道俯衝距離,也使彈道導彈更容易偏離目標。相反,巡航導彈發射後有很長的一段巡航時期,到達目標上空才開始俯衝,因此其飛行高度可以低到幾十米,海面飛行甚至只有幾米高度,躲進雷達盲區,極難被遠程雷達發現。又由於其巡航時還能隨地形起伏而不斷改變飛行高度,進一步增加了隱蔽性。

由於這些特色,使得巡航導彈成為遠距離突防的利器。

當然,巡航導彈也有弱點,這個弱點也在其巡航階段上。巡航階段,導彈依靠自帶計算機系統內獲取的地形地貌數據信息進行導航,如果這個信息本身產生偏差或者遭受干擾,那麼導彈的攻擊就會受到影響。此外,巡航階段,導彈基本上是在一個很低的高度上水平飛行,而且速度較慢(一般巡航導彈只有音速或亞音速,而彈道導彈可超過音速數倍乃至數十倍),雖然使得其不容易被發現,但一旦發現後,也更容易遭到敵方地面火力的攔截,甚至有時機槍都能擊落巡航導彈。

參戰70年,冷戰後頻發

世界上最早的巡航導彈,是在二戰末期德國研製的V-1飛彈。這款老祖宗長約8米,重約2噸。德國總共向英國發射了1萬餘枚V-1,其中約三分之一未能飛過海峽,三分之一被英軍擊落,即共有3000多枚命中英國本土,造成了6000多人死亡和近2萬重傷。

二戰結束後,美蘇在冷戰中竭力研發巡航導彈,並在60年代取得突破。1967年,埃及海軍用蘇制艦載SS-N-2「冥河」巡航導彈,擊沉了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這是世界戰史上首次用巡航導彈擊沉軍艦。

此後,美、蘇、中、法、英、意各國紛紛加強研究。美國在1970年代開始研製戰斧巡航導彈,蘇聯也研製了 SS-N-12艦載巡航導彈、AS-6機載巡航導彈、SS-NX-21潛射巡航導彈、SSC-X-4陸基巡航導彈等。在1982年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用戰機發射法制「飛魚」巡航導彈,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冷戰後,巡航導彈成為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不對稱戰爭的利器,發射次數與日俱增。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僅在空襲階段,即向伊拉克發射了近30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此後近十年間,又在多次衝突中向伊拉克發射巡航導彈約500枚。1998年的科索沃戰爭期間,聯軍發射1000多枚巡航導彈,僅南聯盟宣布擊落的就有300多枚,包括200多枚戰斧巡航導彈。此外美國1998年還曾試圖用戰斧式巡航導彈對本拉登進行定點清除。

新世紀的戰爭中,西方發射巡航導彈數量有增無減。2001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是以巡航導彈打響的,在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初期,美國僅戰斧式巡航導彈即發射了500枚左右。2011年,面對七拼八湊的利比亞政府軍,美英僅第一輪打擊就砸出了10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

而2018年4月的這一輪對敘利亞的巡航導彈攻擊,從數量上為100餘枚,從種類上則發射平台上,則包含了美製戰斧導彈、美製JASSM聯合防區外空地導彈、法國MDCN導彈、風暴陰影導彈、SCALP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從發射平台上包括了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1艘核潛艇,以及美製B-1轟炸機、英國狂風和颱風戰鬥機、法國陣風和幻影2000戰鬥機,恰似一場巡航導彈款式與平台的小型會展。

展現實力,精確手術

那麼,在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為何如此頻繁動用巡航導彈進行打擊?除了前面提到的巡航導彈本身具備的特長之外,還有以下原因:

首先,巡航導彈是展現「壓倒性優勢」的最好工具。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在冷戰後打的戰爭,說白了大部分就是恃強凌弱,尤其從軍事技術角度上看。因此,越能顯示敵我雙方差距、給敵方和全球帶來震撼的武器,就越是要用。

精確制導的遠程巡航導彈屬於「敵無我有」,薩達姆、塔利班、阿薩德肯定搞不出來,美軍卻能漫天散花,打的就是個闊氣。而對基層敵軍士兵而言,還有什麼能比從數百公里外指哪兒打哪兒的導彈更具有心理震懾力。

其次,巡航導彈是全球爭霸和區域干涉的「神器」。

美英法近些年打的,除了海灣戰爭外,其餘都是局部干涉戰爭。並不是主力部隊全壓上去玩命,只是拿出三分力量,對看不順眼的國家敲打敲打(雖然這敲打有可能對承受者是致命的)。很多時候,需要打擊的地點距離部隊駐地可能多達數百甚至上千公里,又不可能為了這一次打擊專門將部隊開過去。

戰機倒是能很快趕到,但動用戰機耗費大,於是就用巡航導彈,千里之外談笑間就揍過去多愉快。比如這次對敘利亞的襲擊,美英法從環繞敘利亞周圍的10個左右平台發射出100餘枚導彈,十多分鐘就摧毀了敘利亞的目標。

其三,用巡航導彈打擊便於控制傷亡。

西方國家在這種干涉戰爭中,對於自己士兵的生命是很珍惜的,畢竟本國士兵要是傷亡大了國內就得吵翻天。要是有士兵被俘,就更加糟糕了。

美國撤出對索馬利亞的干涉,就是源自「黑鷹墜落」戰鬥中士兵的傷亡和被俘。而巡航導彈在幾百公里外發射,不管有沒有被擊落,不管炸中炸不中,代價有限。這種遠程打擊,恰好能最大程度地防範自己的傷亡,也省去了救援飛行員之類的麻煩。

其四,巡航導彈便於精確打擊。

西方國家既然高舉人道主義大旗干涉別國,那麼戰爭中減少無辜平民傷亡,至少成為一個宣傳上的環節。如果用炮彈、炸彈大規模狂轟濫炸,將城市夷為平地,不但成本高,而且平民傷亡也會引起輿論不滿。

相對來說,巡航導彈理論上能達到數十米的精度,只打宣稱的目標,儘可能減少對平民目標的波及,這不但使得攻擊效率更高,成果更顯著,還可以取得一點道義上的優勢。

當然,具體在實戰中,由於巡航導彈本身獲得的情報問題,或者發射後遭到干擾和反擊,是可能造成「誤炸」的。不過,這些後果引發的平民傷亡,西方國家當然是不會記到自己頭上的。

推薦閱讀:

問道黃素梅:在西方推動設立首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有多難
解密東西方文明——席緒民著
學習西方哲學對中國普羅大眾有什麼用?
西方政黨的財務來源是什麼?

TAG:戰爭 | 導彈 | 西方 | 現代 | 現代戰爭 | 巡航導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