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行論講記11[懺悔罪業]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接著講《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共有十品,今天是第二品:懺悔罪業。    論義分三: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戊一(總義)分二:一、抉擇發心;二、隨發心二行持。    己一(抉擇發心)分二:一、本體;二、分類。    庚一、本體:    這些內容我們在前面都已經講過了,既然科判里有這樣的內容,我們在此處就簡單地給大家講一講。    現量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的這種智慧就是勝義諦菩提心。在《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為度化一切眾生而求證菩提果的意樂就是世俗菩提心。前面已經講過這些,這裡就不仔細講了。    庚二、分類:    菩提心的分類包括勝義菩提心的分類和世俗菩提心的分類。世俗菩提心的分類也有很多種,我們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劃分。    站在發心和意樂的角度講,世俗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為眾生而發誓修持成佛,行菩提心是為眾生成佛而行持六度。有行持六度的行為攝持的時候,就是行菩提心。前者是沒有行為的攝持,只是一個心愿;後者是有行為的攝持。本論中主要講的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無論是願菩提心,還是行菩提心,都要具足兩個條件,並且具備二利。這都是之前講過的,在此處也是一樣。    己二(隨發心而行持)分三:一、受持方法;二、護戒方法;三、還凈方法。    庚一(受戒方法)分三:一、受戒之對境;二、受戒之補特伽羅;三、受戒之儀軌。    辛一、受戒之對境:    這裡講的是所依(對境)。我們發菩提心,尤其是受菩薩戒的時候,要具備什麼樣的所依、對境呢?一般來講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有善知識,在善知識面前受持;第二種,沒有善知識,自己觀想佛、菩薩,在佛菩薩面前受持。    第一種情況,在善知識面前受持,主要指大乘(尤其是菩薩乘)里講的善知識。《菩薩戒二十頌》中講:「捨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凈律儀,珍貴善知識。」這就是大乘(尤其是菩薩乘)里講的善知識的法相、標準:其一,「捨命亦不離」,寧可捨棄生命也不捨棄菩提心;其二,「善巧大乘義」,精通大乘法義,也就是懂得受持菩薩戒的儀軌,精通儀軌,精通大乘佛理,尤其是精通菩薩乘,善巧受菩薩戒的儀軌。如果一句佛理也不通,也不善巧受菩薩戒的儀軌,這樣也不合格當善知識;其三,「安住凈律義」,自己已受菩薩戒,並且受持得非常清凈。如果自己沒有受菩薩戒,或者菩薩戒受持得不清凈,這樣當善知識也不合格;其四,「珍貴善知識」,這就是大乘佛法里,尤其是菩薩乘里講的善知識的法相,也是善知識的標準。大家就以這個標準來衡量是否是合格的善知識。    第二種情況,是不是必須要有這樣一位善知識,在他面前受菩薩戒?也不是。《學集論》里講,「若無有善知識,則盡己所能觀想安住十方之諸佛菩薩現前而受戒。」實在找不到這樣的善知識,就盡自己的能力,去觀想十方佛菩薩,在他們面前受菩薩戒,一樣能得到戒體。    這裡講的是受戒的對境。    辛二、受戒之補特伽羅:    什麼樣的人能受菩薩戒,能得到菩薩戒的戒體呢?阿底峽尊者在《道燈論》中說:「恆具餘七種,別解脫戒者,乃有菩薩戒;善根非余有。」別解脫戒共有八種:優婆夷,優婆塞,八關齋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要麼是受居士戒的優婆夷、優婆塞,要麼是受沙彌戒的沙彌、沙彌尼,要麼是正學女,要麼是比丘、比丘尼,以其中的一種別解脫戒作基礎,這樣才合格受菩薩戒,才能獲得菩薩戒的戒體。但此處也是存在辯論的。    根據阿底峽的尊者的密意,不是必須要以這些身份而受持,也不是必須要通過這些儀軌來受持別解脫戒以後,再受菩薩戒,才能獲得戒體。若是要受菩薩戒的話,要有斷惡行的心態與發心。其實,也有直接受菩薩戒的情況,即先前沒有受任何別解脫戒,而直接受菩薩戒。這樣能不能得到戒體?也能得到戒體,但是這種人應該有斷惡行的發心。《道燈論》里講的是特殊身份,並不是所有的都這樣,所以也是不矛盾的,這裡的意思是都可以。但是,必須要有斷惡行的決心與意樂。這裡講了三個條件:第一,有信心,對佛和法也好,對善知識和法也好,要具有信心;第二,有慈悲心,真心想拔除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安樂;第三,自己要有想受菩薩戒的意樂和發心。若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就可以受菩薩戒,也能得到戒體。    辛三、受持之儀軌:    在藏地,二大車軌各有儀軌。二大車軌:一個是甚深派,一個是廣行派。前者是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這樣傳下來的:後者是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這樣傳下來的。在藏地,這兩個傳承稱為「兩大車軌」,各有各自受持菩薩戒的儀軌。比如說,廣行派有一種阿底峽尊者所造的儀軌,是次第受持願菩薩心和行菩薩心的方式。我們現在平時用的主要是甚深派的儀軌,就是寂天菩薩在《入行論》里講的儀軌,這是同時受持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方法。    這裡也有很多說法,有的說願菩提心不用通過儀軌受,行菩薩心是要通過儀軌受的,因此願菩提心講發菩提心,行菩提心才是受菩薩戒的。    但是對我們來說,願菩薩心也可以通過儀軌受持,這樣能得到戒體;行菩薩心更是要通過儀軌受持,這樣也能得到戒體。比如說,現在有的人只有發心,但是沒有通過儀軌受持戒律。這是發心,不是受戒,也有這種情況。若是通過儀軌如法地受持,則既是發心,也是受戒。我們現在是通過一個儀軌一同受持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庚二、護戒方法:    無論是守持別解脫戒、菩薩戒,還是密乘戒,都是一樣,有三種方法:    第一,依止殊勝的善知識。你長期依止具德的善知識,依止善友,這也是一種受持戒律的方法。若是你離開了善知識,離開了善友,想要真正守持清凈的戒律是非常難的。    第二,隨時隨地以正知正見觀察自己的三門。若是沒有以正知正見守護自己的三門,受持清凈的戒律也是很困難的。    第三,了知所行與所斷。所行就是該做的,所斷就是不該做的。比如說我們現在受菩薩戒了,要知道菩薩戒的所行與所斷。了知取捨之處,如法地去取捨,這就是守持戒律的方法。    大家只受戒是沒有用的,受戒以後要守護戒體。怎樣守護戒體?第一,長期依止善知識,依止善友;第二,隨時隨地以正知正見守護自己的三門;第三,一定要了知取捨之處。該做的,不該做的,要行持的,要斷除的,如是地去分辨、取捨。想守護誓言,想守住戒體,想守護自己的戒律,就要這樣。若是只受戒,不去守護戒體,那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還會造業了。這是守戒之方法。    庚三、還凈方法:    若一旦破戒了,一旦違反了戒律怎麼辦?要統統懺悔,讓戒體恢復。    若是犯根本戒了,懺悔以後可以再重新受戒。若是犯了一些支分戒,要在佛面前懺悔,在菩薩面前懺悔,在善知識面前懺悔,也可以在大乘的僧眾面前懺悔,主要看你所犯戒律的輕重。在四位大乘僧人,三位僧人,兩位僧人或一位僧人面前懺悔,都行。若是比較輕的,在一位僧人面前懺悔就可以了。還有可以晝夜念《三十五佛懺悔文》,以這種方式懺悔。很多的經典、論典里講了很多懺悔的方式,通過這些方式去懺悔。    若犯戒了,以這些方式去懺悔,也能恢復,也能清凈。若是不去懺悔,那就完了:第一,自己的相續被染污了;第二,失壞自己的誓言了,將來你要遭受痛苦的。所以,懺悔很重要。我們經常講的四種墮罪之門:第一個是不知道,不明白;第二個是不相信;第三個是煩惱重;第四個是習氣重。大家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難免有違反戒律的時候,但是要統統懺悔。佛陀親口講的,兩種人一樣可以解脫成就,一種是不犯戒的人,另一種是犯戒了能立即反省、懺悔的人。    比如說我們受菩薩戒,自己沒有菩薩戒體,首先通過受持菩薩戒的儀軌、方法受持了菩薩戒,得到了戒體,然後去守護戒體,一旦破戒、犯錯了,就要通過懺悔的方式立即懺悔,不要讓墮罪和自己的相續共存,哪怕是一分鐘、一小時也不要共存,要立即懺悔。以前說過,若過了四個小時,就變成罪過了;若過夜、過月、過年,罪過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最好不要過時,最起碼也不要過夜,要立即懺悔。這是很重要的。    戊二(論義)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後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凈化自相續;二、為利他而修心。    前面講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對我們來說,這是必須要獲得的。我們都在求解脫,都想成就佛果,但是我們不僅自己要解脫,還要幫助眾生解脫,我們不僅自己要成佛,還要讓眾生福慧圓滿。我們著急啊!怎麼辦?解脫成佛唯一的方法與條件就是發菩提心。只有在我們的相續當中獲得了菩提心如意寶,才能實現我們的願望,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對我們來說,沒有別的選擇。    大家認真思維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正求解脫,真正為眾生想成就佛果?你們想解脫的心、想成佛的願,是不是真的?我有些懷疑。不用說你們了,我對自己都有些懷疑。如果是真的,我們現在必須要發菩提心,必須要修菩薩道。發菩提心是解脫成佛的因,修菩薩道是達到彼岸、獲得佛果的唯一之路,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如此珍貴的菩提心如意寶,不可能平白無故地就在我們的相續當中產生,不可能輕而易舉地就能生起,大家不要掉以輕心啊!這不是隨隨便便的。怎麼辦?現在就要積資凈障,即積累資糧,凈除罪障。若是沒有積累福報,沒有凈除罪障,就不會具足信心,也不會產生慈悲心。有信心,有慈悲心,有這樣的意樂,才能受菩薩戒,才能得到戒體,但這些條件不是誰都能具足的。    庚一(凈化自相續)分八:一、供養;二、頂禮;三、皈依;四、懺罪;五、隨喜;六、請轉法輪;七、祈請不涅槃;八、迴向福德。    辛一(供養)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此處主要講積累資糧方式之一,供養。    壬一、總說:    為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    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    首先講供養之對境。    「為持珍寶心」: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也不是為了解脫或成佛,而是為了菩提心。    以前印度有一種教派,以月為天尊。他們祈禱月亮的時候,不是祈禱十五的月亮,而是祈禱初一的月亮。為什麼呢?因為有初一的月牙,才會慢慢有十五的圓月。同樣,不是為了解脫,不是為了成佛,而是為了修持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一定能證菩提果,有因就有果啊!所以,首先我們應該為了受持菩提心而做供養、懺悔等。不做供養不行啊,因為要積累資糧;不懺悔罪業不行啊,不然菩提心無法產生。    「我今供如來」:我現在開始要做供養了。供養誰?供養佛、如來。    「無垢妙法寶」:供養法寶。何為「無垢」?四邊八戲是垢染,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就是無垢、究竟的法寶。    「佛子功德海」:供養僧寶。「佛子」有身子、語子,意子,此處指的是意子,即菩薩。    「佛寶」就是圓證菩提心者,和究竟菩提心無二無別。「法寶」就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世俗諦的菩提心還不是究竟的菩提心,勝義諦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究竟的菩提心,勝義諦的菩提心也可以說是大空性的智慧。「僧寶」 是具有菩提心的人,具有勝義菩提心者是勝義諦的菩薩,具有世俗菩提心者是世俗諦的菩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供養的對境。    供養首先要有恭敬之心。什麼叫恭敬之心?我以前給大家講過,發現、了知佛法僧三寶無漏的功德,然後生起歡喜之心;發現或覺察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對此有慚愧之心,具足這兩個條件叫恭敬心。    為什麼觀想佛菩薩在上面,我等眾生在下面呢?在佛菩薩的境界里沒有上下的分別,在諸法的究竟實相當中也沒有,但是在我們的分別念當中有,在我們的境界里有。我們有這樣的認識與覺察也是好事,因為這樣才會有改變,才會有進步。你若是能發現、覺察到自己的缺點、錯誤和毛病,對此有慚愧之心,自然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改變,自然就會斷除這些缺點。你若是能發現佛法僧三寶不共的功德、無漏的功德,並且對這些功德生起了歡喜心,那麼自然就會產生想學的願望和想獲得的慾望了。如果這個慾望、願望特彆強烈,那麼不久的將來,在你的相續當中也會產生或具足這些功德,這個很重要啊!功德和功德不同,這裡的功德不是指學問和世間的能力等,而是無漏的功德,即無畏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攝受眾生的善巧方便等,比如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種不共功德成就等。    為什麼要具足恭敬心進行供養呢?若能思維:「我只求這些功德,我只求這些果位。」這樣才能對自己的身體、受用和善根等不執著。自己的善根算什麼啊?都是有漏的善根;自己的功德算什麼啊?都是世間的功德。若是這些能有一些作用的話,統統布施給眾生,供養給佛菩薩。如是思維:「佛陀、菩薩,這些都供養給你們,看看能不能用上。」真的,應該這樣思維,就是要斷除執著,要降伏私心,要去掉貪著。自己的受用也是如此,給佛菩薩叫供養,給眾生叫布施,若是佛菩薩需要就供養,若是眾生需要就施捨,要有這個心。自己的身心也是如此,供養給佛菩薩,布施給眾生,這是降伏私心、對治貪著,也是間接地放下自我,同時也是在對治我執。意義很大啊!    做供養的時候要具備六個條件,這是無著菩薩講的:第一,想獲得佛果的意樂;第二,為了一切眾生;第三,供品善妙悅意,即自己最珍貴,最喜歡的;第四,三輪清凈,做供養的時候要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供養者自己、所供養的對境和所供養的物品都是顯而無自性,有證悟空性的見解的攝持;第五,無有違品的垢染。所供養的物品不是通過殺盜淫妄酒這些不正當手段得來的,發心沒有被貪嗔痴等煩惱垢染,意樂清凈,發心清凈;第六,迴向大菩提,供養完畢後,將供養的善根、福德迴向大菩提。迴向給自己也可以,願通過這些善根、福德迅速成就佛果,然後去度化眾生。也可以迴向給眾生,願成為眾生迅速獲得佛果的因緣。大家天天做迴向,要會做迴向啊!若是不具備二利,迴向也是不如法的。大家應該通過這六種方式做供養。    其實,講布施的時候包括供養,講供養的時候也包括布施。比如,七支供里只有供養支,供養支包括布施。六波羅密里只有布施,布施里也包括供養。無論是供養,還是布施,都是修施捨心。若是沒有施捨心,就不是供養,也不是布施。    壬二(別說)分六:一、供養無主物;二、供養身體;三、意幻供養;四、發願供養;五、無上供養;六、讚歎供養。    子一(供養無主物)分二:一、真實供養;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丑一、真實供養:    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    世間珍寶物,悅意澄凈水    先供養無主物。這些沒有主人的珍貴的物品也可以拿來做供養。    「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供養世間所有爭奇鬥豔的鮮花、珍貴的果實和各種珍貴的良藥。    我們走進城市裡的花園,有那麼多品種各異的美麗花朵。然後,我們站在山上,走進草原,也有無數不知名的野花。我們第一眼看到這些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要做供養?一看見這些花那麼漂亮,貪心就上來了,趕緊跑過去躺一下、摘幾朵,第一念就是想自己享受一下,沒有別的什麼好發心。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應該發心做供養。為什麼?因為這些能對治自己內心的貪著,同時能對佛、菩薩以及這些殊勝對境生起恭敬之心。我們不是要培養恭敬心嗎?我們不是要降伏我執嗎?不是要對治貪慾嗎?這就是方法。供養佛菩薩、上師三寶,既提起了正念,又培養了恭敬之心。什麼叫修鍊?就要這樣修鍊。修鍊就要在對境當中。不是佛菩薩缺少這些東西,不是上師三寶需要這些東西,而是自己要修鍊嘛!大家要明白啊!    我們走進大超市,有各種各樣新鮮的果實,國內產的,國外產的,營養具足,自己的貪心又上來了!「這是進口的,買幾斤……」根本沒有想到要做供養。還沒等回到家裡,就開始啃啊,啃啊,啃啊……先做一下供養多好啊!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心當下就平靜下來了。    供養應有盡有的各種妙藥。我們現在一看到或得到這些營養品、珍貴的藥物,第一念想的都是自己:「哎喲,太好了,我要補補自己的身體。我要增加自己的營養!」然後開始用。應該是將這些營養品、珍貴的藥物都做供養,然後再當加持品吃,這樣才能真正治病,才能真正補充營養啊!這是從根上治療,治的不是病,治的是業障,治的是煩惱、我執。真的,這是抽薪止沸啊!要不然,即使是再珍貴的藥物、再好的營養品,也許只能暫時治一些病,還是揚湯止沸,不是從根上解決。所以大家轉個念,先做供養,然後當加持品吃,這裡面有種力量。什麼力量?也可以說是佛的力量,也可以說是正知正見的力量,也可以說是清凈心的力量。    佛的力量無處不在,但是若想獲得這種力量,自己要有清凈心。有清凈心才能獲得這種力量,也可以說清凈心本身也是一種力量。其實,在你的相續當中能夠產生清凈心的這個因緣,這就是佛的力量,這叫佛的事業無處不在,若你產生了這個信心、清凈心,同時就有力量了,所以說「二力合一」。    我們學佛以後,是不是再不能到醫院裡看病了?是不是再不能吃這些藥物了?也不是。醫院、醫生、藥物、醫療設備等這些都是佛的事業,都是藥師佛的事業。你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必須要保持正知正見。這本來就是佛的事業,你一定要將其視為佛的事業;這本來就是佛度化你的一種善巧方便,你必須明白,並且以這樣的心態去接受治療。佛法不離世間,若這樣的話,二者就合一了,這才是真正的正道,不墮落任何一邊。    「現在我們皈依佛門了,應該通過修持佛法去解決,不應該到醫院,不應該接受這些治療。」錯!這又墮邊了。可以到醫院,可以接受治療,但是你要明白,我們講種種化身佛的時候講過,這不都是佛嗎?不都是化身佛嗎?你要以這樣的見解去接受,這就是沒有離開佛法,也沒有離開佛的加持。    「世間珍寶物」:這些奇珍異寶——摩尼寶、如意寶、瑪瑙等,統統都供養啊!我們現在走進珠寶店,走進商場的時候,都是這種狀態:「啊!這個這麼好啊!」貪心又生起來了,想買買不起,不買還留戀,很可憐地離開了。其實供品都在那兒整整齊齊地擺著,一切都給你準備好了,這個時候應該感恩店主,感恩服務員,給我們準備得這麼齊備,擺得這麼整齊啊!然後以此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悅意澄凈水」:以令人舒心悅意、具八功德的凈水做供養。你看我們山上、草原上的溪流,多乾淨、多清凈啊!應該做供養。阿底峽尊者剛到藏地的時候,曾經感嘆地說:「你們藏人只拿這些水做供養,就能使資糧圓滿!」我們在百日共修期間,尤其在萬盞法會期間要供水,供水的意義大啊!水是代表「凈」,你供水的同時,自己的相續就在清凈,眾生的相續也在清凈。所謂「八功德水」,水具有八種功德,即乾淨無垢、清無泥雜、柔軟可口、涼冽清爽、甘甜醇和、馨香馥郁、滋潤解渴、予樂祛病。將具有八功德的凈水統統供養給諸佛菩薩。現在我們有礦泉水,有的人一看說明書,說這個水好,就買來自己喝,根本想不到做供養。其實,這些都可以做供養,具有八功德的涼水或凈水統統都可以供養,你能用的、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做供養。    巍巍珍寶山,靜謐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    「巍巍珍寶山」:將巍峨高聳的金山等寶山、須彌山、高山奇林,統統做供養。    「靜謐宜人林」:將遠離喧囂憒鬧、舒心悅意的森林做供養。很多修行人都找寂靜處,找到寂靜處了,心裡的歡喜難以形容啊!清凈的寂靜處,也要先做供養,供養給十方諸佛菩薩。我們的朗措瑪寺實修中心多麼肅靜、清凈,這樣的一個寂靜處、一個修行場所也是佛菩薩賜予我們的,我們應該滿懷感恩之心在此處精進修行,多有意義啊!天那麼藍,雲那麼白,這些樹木花草都在展現著自己的美麗,多可愛啊!我們應該把這些供養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真的,這個心態很重要啊!    你們明天仔細看看這些樹木花草,都是自然生長的,不是人工造作的,從裡到外,從外到里,沒有一處不幹凈,沒有一處不清凈,這叫珍貴、美麗。那些所謂的俊男美女,都不叫美麗。即使再美麗,也是由三十六種不凈物組成的,我們還經常對那些人又羨慕,又讚歎。你看,他們的心相續都是貪嗔痴慢疑等煩惱,身心都是不清凈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有什麼值得貪著的?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森林由本身的花朵點綴得無比莊嚴,累累碩果壓垂了枝幹的妙樹,應該把這一切的一切都供養給諸佛菩薩、上師三寶。    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    連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諸世界中散發的芬芳香氣,檀香、沉香等塗香,這些先別灑到自己身上,先做供養。能滿足所需的如意樹,奇珍異寶所形成的妙樹,未經耕耘自然生長的莊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養的所有的珍貴飾品,包括由蓮花點綴的湖泊,池塘中不斷傳來天鵝悅耳動聽的吟唱聲,這些都供養給一切諸佛菩薩。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在浩瀚無邊的虛空界中,清凈剎土以及北俱盧洲等處所有無主物,我均以心觀想取來,鄭重地供養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勝的佛子(菩薩)。無主物指無有主人的物品,如山河大地等。十方世界中,所有珍貴、稀有,極其難得的無主物,統統供養佛、菩薩。    我心裡以觀想的方式做供養,我沒有能力把這些都拿出來端著親自供養佛菩薩,但是佛菩薩有納受這些供養的能力。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佛菩薩都是殊勝的福田。我們做供養不是為了佛菩薩,而是為自己種福田、積累福德而做;能斷除自己對這些物質的貪著,同時也可以放下自我。這些對自己來說意義重大,所以我們應該感恩佛菩薩能夠作為我們供養的對境,作為我們種福田的良田。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愛垂念我,而接受我的這些供品,為了我而慈悲地接受這些意幻供養。    丑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我為什麼不拿出來這些事實的物品來供養?因為我沒有啊!由於我往昔沒有積累過福德,極為貧寒,除了這些供品以外,我實在無有任何其他可以供養的財物。我真心誠意想供養您,我要種福田,我要放下這些貪著,訓練自己的心,降伏自己的習性,我要種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祈請佛菩薩為了利益我而受此供。    佛菩薩不需要這些,上師三寶也不需要這些,但是自己要積累福德,自己要修鍊自己。佛菩薩只是對境、所依,也就是福田。做供養是用心來做的。什麼叫用心來做?不是為了面子,不是為了其他的利益,而是為了種福田,而是為了自己。所謂「捨得」,有舍才有得,但是人就是顛倒,捨不得,舍不了,為什麼呢?怕得不到。其實你舍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若是心裡對財物等沒有貪著的話,才是自在的,才是輕鬆的。若是有貪著的話,你就成為了財物的奴才,這些錢財就變成壓力了。但是一般世人都不會明白這些的,為什麼呢?沒有智慧呀!    佛法的理念和世人的想法是相反的,無論你能接受,還是不能接受,事實就是這樣的。為什麼說此岸和彼岸?為什麼說輪迴和涅槃?因為是兩個境界,兩種心態。輪迴和涅槃也好,此岸和彼岸也好,就是一個轉念,就是改變看法,念一轉,一切都轉變了,就這麼回事。若是真心想成就的話,就要這樣。    這是供養無主物,將十方世界中所有的無主物都拿來做供養。我們是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沒有條件拿更多的財物來做供養,但是我們可以做意幻供養。若是自己真的發心到位的話,意幻供養和實物供養沒有什麼差別,一樣能對治我執,一樣能對治貪著,一樣能降服煩惱和習氣,這就是目的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推薦閱讀:

念佛與懺悔業障
嫁禍於人的索達吉式懺悔錄
真懺悔的實質「後不再造」;早晚課敷衍塞責是造重業
三十五佛懺悔文
人生的意義何在?——讀托爾斯泰《懺悔錄》

TAG:懺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