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麥克(黃展寧)牧師:對《基督徒,警醒!》一文的思考

作者 | 黃展寧牧師

作者簡介 | 北京思麥教會牧師

編 者 按

前段時間,香柏推出了「同舟人」執筆的一篇文章《基督徒,警醒!從聖靈的啟示來認識耶穌,從耶穌的話來檢驗啟示》,自從文章推出之後,廣大讀者反應強烈。今天,北京思麥教會黃展寧(麥克)牧師,以這篇長文作出了有溫度、有深度的回應。

最近我在網上讀到署名為「同舟人」的一篇文章《基督徒,警醒!從聖靈的啟示來認識耶穌,從耶穌的話來檢驗啟示》,深感作者在信仰、文學、歷史方面的功力,也能理解為什麼這篇文章會讓很多人覺得震聾發聵。感謝主使用這篇文章給了大家很多的提醒,對我也是如此。從中我也看到作者對基督的激情,對教會合一的激情,可以說作者的整個文章都是高舉基督和合一的。

我非常贊同文章中絕大部分的觀點,感嘆於作者能以如此簡練和深刻的方式來闡述真理。在感嘆之餘,也感到有一些問題需要和作者切磋,也許是自己理解能力太差,或者文學功底太差,感覺很多方面需要作者澄清,否則容易誤導讀者(這恐怕不是作者的初衷),因此有了這一篇文字。不是為了挑戰作者或反對作者,而是為了鐵磨出刃來,是兩個兄弟之間為了主的緣故,在真理上的交流,是一種在愛中的交流。這一點特別需要主的憐憫,這也是特別降卑於我的一個過程。

我看文字的一個習慣是:這樣的說法有聖經依據么?或符合聖經么?為了節省篇幅,我就挑選我對這篇文章有比較大的疑問的地方來進行評述。如果有誤解原作者的地方,一方面請原作者諒解,因為文字都是有限的,我可能誤會了原作者的意思,或者文字本身並沒有表達原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也願意得到原作者的澄清。

為了方便閱讀,首先總結原作者的一些觀點,然後列出我的回應。

關於基督教部分

作者的部分觀點如下

1、這裡作者將「基督」和「基督教」進行對比。其中充滿「基督」的正面評價和對「基督教」的負面評價。基督的正面形象包括基督喚醒我們的良心、基督賜給我們生命、基督讓我們的心從窄變寬、從硬變軟、基督簡化真理、基督講慈愛、基督給人自由、平安、喜樂、博大、基督要人做見證、基督擁有超越神學的豐富等等。基督教的負面形象包括基督教賄賂我們的良心、基督教在傳知識、神學和宗教卻讓我們的心從寬入窄、由軟變硬、基督教繁化真理、基督教講聖戰、基督教給人束縛、忙亂、煩惱、狹隘、基督教需要人來捍衛、宗教組織帶來了思想的有限性等等。

2、最後作者宣稱:宗教是真信仰的最大敵人,宗教是撒旦最後的一張王牌。

我的回應:

我個人很理解和同意作者的部分看法,就是基督教本身一直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想作者的本意可能是因著看到教會教派林立、彼此紛爭或隔離而深感痛心,因此發出如此的吶喊,並呼籲我們要專註在耶穌基督的身上,用耶穌基督的生命來包容和接納彼此的不同,並去除帶來隔離和紛爭的宗派主義,以保守我們在基督里的合一。我很認可這樣的觀點。但是由於作者在文章中並沒有給神學、宗教和基督教下一個清晰的定義,在我看來很容易給人帶來困惑和誤解。因此我覺得有必要談一下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1、一般說來,在沒有對一個詞下新的定義之前,我們應該優先使用該詞在文化中的常見意思。根據字典的常見定義,基督教就是信奉耶穌基督的宗教,其中包括了相關的教義、禮儀和實踐規範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講,基督教是基督確立的,包括建立基督的教會(太16:18),設立教會紀律(太18:15-20),設立聖餐(太26:26-28)和洗禮(太28:19-20),頒布各樣的命令和規條(太28:19-20;約14:15;林前14:37-40)等等。基督並不恨基督教。基督也不恨宗教。耶穌遵守了摩西律法的條規,他也去會堂聚會,他來是為了成全律法和先知,而不是廢除。基督教在新約聖經里的條規也是他頒布的。基督恨惡的是假冒偽善的宗教,以及和神的啟示不一致的宗教。

換句話說,基督教不過是對基督的所做所為做了一個定義或歸納,基督必須是基督教中的基督。神學則是對神的系統性研究或看法。我們每一個信仰基督的人都有自己的神學,也就是對聖經中的神的理解,只不過是系統性、規範性、深度和廣度等有所不同而已。基督當然超越所有的神學,但是我們對基督的理解也受我們自身的神學的約束。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研究聖經,不斷追求來自聖經的知識,以不斷認識那位借著聖經啟示自己的基督(彼後3:18)。我們對基督的信仰必須建立在真知識的基礎上,不能單單有熱心(羅10:2)。真理最基本的部分是容易明白的(約一2:24-27),但是這並不排除其中有難解和複雜的部分(彼後3:15-16)。為了得到全備的祝福,我們都不應該放棄哪怕像啟示錄這樣特殊而難懂的文體(啟1:3)。

基督承諾給我們自由,那是從摩西律法之下以及從罪、撒旦、死亡的權勢中得自由(約3:16;8:31-35;11:25-26;羅6:14;7:4-6;加5:1;來2:14-15;),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任何束縛,不需要有任何組織性,或我們不需要遵守任何命令,我們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太28:19-20;林前9:21;加6:2)。新約中關於基督徒要遵守的條例或命令據統計有1000條左右,包括教會應該如何組織(林前14:37-40;提前2-3章),但是主應許我們,祂的軛是容易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祂的誡命是不難守的,讓我們勝了這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太11:28-30;約一5:3-5

基督命令我們為祂做見證(約15:27;提後1:8;約一4:14),同時祂也命令我們要為祂交託給我們的真道做爭辯(猶大書1:3-4)。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基督命令我們要「捍衛」我們的信仰,不是用武力,而是用祂的真理和我們的生命,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耀或出於驕傲,而是為了主和祂的教會。而且在這個充斥著假先知、假師傅、假使徒、假教師、假基督的時代,到處流傳著更改了的「福音」,人們更喜歡聽合乎自己情慾的言語,而不是純正的道理,因此合乎聖經的護教就顯得尤其有必要(加1:6-9;提後4:1-4;彼後2:1)。

在教義方面,我們需要正確和深入地分解聖經以及建立來自於聖經的確信(羅14:5;提後2:15;來5:1-6:2),而且在核心的教義上不能妥協,但是也需要有寬宏的地方,就是對其他擁有不同確信的基督徒要有接納的態度(羅14:1),對非核心的教義上有一定的包容。雖然知識容易讓人驕傲,但是關於神和基督的真知識一定會讓人謙卑,而且會讓人生髮愛心(林前8:1-3;約一4:7-11)。當我們認識到彼此的不同,又能彼此相愛的時候,眾人就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了(約13:35)。寫到這裡,我似乎能看到:作者在為一些基督徒、教會和教派高舉教義和神學卻沒法彼此相愛與合一而感到痛心。我也有同感。這絕對是個悲劇,是個不好的見證,但是確實在真實地發生著。

然而,我認為這並不能成為打擊或否定基督教的依據或理由。這不是基督教的問題,也不是教義和神學本身的問題,而是人本身的問題,是人的有罪和有限帶來的問題。而且這樣的問題在任何一個組織和宗教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是合乎基督的教導的,也是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屬於人論和罪論的範疇)。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相信基督,相信基督教,就知道這樣的問題必定會發生。讓我們的心從寬變窄、從軟變硬、從和平變爭鬥、從單純到詭詐、從喜樂到愁煩、從安靜到忙亂的根本原因不是宗教、神學和教義,而是人的罪(耶17:9;太7:1;可7:21-23;加5:19-21;來4:13;雅4:1)。

所以,我們不必在高舉基督的同時打擊基督教。我們本身就是基督教的一份子。基督教的歷史上確實有很多不好的事情發生,也給世人做了不好的見證,讓基督的臉蒙羞,但這恰恰說明基督教是正確的。因為基督教本身就相信人的有罪和有限,所以無論是人所組成的基督教教會,還是人所建立的基督教宗派或組織,都會有自身的局限性,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是難以避免的。早在教會初期就存在類似的問題,林前1:10-12就提到過哥林多教會的門派之爭。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高舉我們所信仰的基督教。

耶穌在世的時候門徒就一直在爭論誰為大,直到耶穌被抓(路22:24),這是人的罪性。耶穌也知道人的軟弱,但祂依然為他們去死了。這就是基督教中基督的偉大。基督也肯定知道在祂再來之前,由不完美的信徒所組成的基督教也一定不完美。但是在基督的眼中,祂的教會是完美的,已經被祂的寶血徹底潔凈,在等候基督再來時去赴羔羊的宴席(弗5:25-27;啟19:7-9)。直到那一天,也只有那一天,教會所有的問題才會被徹底清除乾淨。在此之前,我們完美的和全然智慧的主,會一直使用不完美的教會,來達成祂完美的救贖計劃,直到祂的再來。因此,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就真實地活在這種「已然-未然」的張力中。我們需要為著罪給教會帶來的種種影響而憂傷嘆息,也需要為著基督給我們存留的美好盼望和榮耀而歡喜快樂。

2、我個人認為:撒旦的最後一張王牌不是宗教本身,也不是宗教派系的多樣化,而是宗教的統一。帖後2:3-4提到基督再來之前敵基督會在神的殿中自稱是神,接受所有人的敬拜。啟13:6-15也記載類似的事情,就是末日敵基督會制服列國,命令所有人都要拜牠,所有不拜牠的人基本都會被殺害。但是最後會被再來的基督徹底廢掉(帖後2:8)。

最後,基於我對基督的認識,對基督教的理解,我必須得說:我愛基督,也愛基督教。

關於聖經部分

作者的部分觀點如下

1、作者提倡從回歸聖經到回歸耶穌,否則可能產生聖經主義,用聖經替代真神,用聖經替代耶穌,拜書而不拜主。

2、作者認為歷史上基督教內部的異端邪教,不少也是聖經主義的直接產物。比如在摩西五經里舉出政教合一;在亞伯拉罕,雅各,大衛,所羅門身上找到多妻制;在使徒行傳中列出共產制;在啟示錄中找到革命和鎮壓…。

3、作者認為人若不肯從聖經中進入耶穌,就必定死在聖經的字句中!「字句叫人死,精義叫人活」。(林後3:6)。【備註:文章中作者寫的是林前3:6,是寫錯了。也可能是編輯的問題。】

4、作者認為從聖經認識父是神學和宗教,從聖經的「子」認識父才是真正認識父。(約 1:18)

5、作者認為若將聖經中耶穌的話與先知和使徒的話一視同仁或平起平坐,基督教就出現了亂像;若將聖經中耶穌的話「統領」先知和使徒的話,基督信仰就自然融會貫通。聖經中耶穌的話與彼得和保羅的話不都是「神」親口所「說」(不是默示)的話。人無論被神如何重用,他永遠是人不是上帝;上帝無論自己如何降卑,祂的屬性永遠是上帝不是人。假如將四福音以外的書卷拿掉,聖經的主要價值仍然存在; 反之,假如將四福音從整本聖經中拿掉,聖經的價值就只能是西方的「四書五經」。只有四福音書才能讓我們認識耶穌是怎樣的一位神。

我的回應:

我個人認為,宗教改革的精神就是不斷回歸聖經,所有的教義、神學和傳統都需要不斷地被聖經歸正。這會讓我們變得勇敢而且謙卑。一方面我們可以勇敢地宣告我們當前所確信的來自於聖經的真理,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謙卑地承認:因著人的有罪和有限,我們所宣告的教義會一直對聖經敞開,並隨時接受來自於聖經的訂正。這就是回歸聖經的精神。我想作者的本意應該不是否定聖經的權威性,而是反對對聖經的敬拜或膜拜,反對對神學和知識的追求實際上超過了對啟示聖經的主的追求,反對看重聖經超過了聖經所指向的那位主。這也是我所反對的。下面就是我對作者上述觀點的一些思考:

1、回歸聖經和回歸基督是分不開的。因為聖經的中心就是基督(路24:27,44;羅1:2-4;徒3:18-24)。如果回歸聖經而沒有回歸基督,那聖經就讀錯了,如果回歸基督卻不回歸聖經,那基督就認錯了。

2、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作者提到「聖經主義」應該是敬拜聖經。但是在我看來,作者在此所列出的一系列問題主要是解經上的錯誤,和敬拜聖經沒有必然的關係。如果我們反覆閱讀整本聖經,按照正意分解神的道,並且從漸進性啟示的角度來看神關於某一個主題的論述,其實是可以解決作者所提出的這些問題的。

出於篇幅的有限,我們只拿多妻製作為一個例子。雖然舊約沒有明文禁止一夫多妻,摩西律法也允許多妻的存在(申21:15-17),但是從舊約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夫多妻通常都沒有什麼好結果。亞伯拉罕娶了夏甲為妾,所生的以實馬利及其後代成為以撒及其後代以色列民的仇敵(創16:1-3;21:9)。雅各娶了拉結和利亞,結果這兩個女人彼此相鬥(創29:30-30:24),他們的後代也彼此爭鬥(創37:1-4)。大衛也有多個妻妾和兒女(代上3:1-9),但是這卻體現大衛對女人的貪婪,導致他和烏利亞的妻子姦淫並殺了烏利亞(撒下11章),他的後代也犯了罪並且自相殘殺(撒下13章)。所羅門更甚,娶了很多外邦的女子,導致敬拜他們的偶像,最終失去神賜給他的國,僅僅到了兒子羅波安這一代王國就分裂了(王上11-12章)。

耶穌來了以後,開始恢復婚姻本來的設計,就是一夫一妻,離婚是不對的(太19:3-12)。林前7:2說男人應該有自己的妻子,女人應該有自己的丈夫。這裡的夫妻也是單數。說明夫妻是一對一的。神要求長老是一個妻子的丈夫(提前3:2),其實神對於長老的要求也是對所有基督徒的要求。另外,婚姻的終極意義是指向基督和教會的關係(弗5:25-32),基督只有一個佳偶--就是教會,基督對教會是忠心到底的,教會有不完美,也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是基督始終沒有更換配偶,也沒有增加新的配偶,這也說明婚姻本意是一夫一妻的。相比較而言,神對舊約的以色列民的要求相對基督徒是低的,在婚姻方面沒有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基督徒是神的兒女,有聖靈住在裡面,要不斷活出婚姻真正的意義。綜上所述,多妻制肯定不是神的本意,也是今天的我們需要禁止的。

3、根據我的觀察,作者在文章中並沒有對「字句」下一個清晰的定義,從作者的上下文來看,有可能是指聖經的文字本身。但是林後3:6中提到的「字句」並不是指聖經的經文或經句,而是指以十誡為代表的舊約的摩西律法。這句經文是很多基督徒最常提及卻最常誤用的經文之一。我們細查林後3:6的上下文,就可以發現:

1)「精意」的原文是「Spirit聖靈」,保羅的意思是他們做新約的執事,不是靠舊約的摩西律法,而是靠聖靈。這句經文和羅7:9是平行句,和羅7:9的意思是類似的。

2)摩西律法的代表(或憲章)就是神刻在石板上的十誡,所以3:7提到「刻在石頭上屬死的職事」。

3)摩西律法的功用之一是定罪,因為人不能遵守神的律法。所以舊約的職事又被成為「定罪的職事」(3:9;羅3:19-20)。

4)當律法定人的罪的時候,死亡就來了。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7:9),律法之下都是死罪。所以說「那字句是叫人死」。

林後3:3-11實際上將舊約的職事和新約的職事做了一個對比,來突出新約的職事的榮耀。如果要更多了解新約和舊約的不同,請點擊《舊約和新約都有哪些不同?》。「字句」的原文在別處會翻譯為「儀文」(羅2:29;7:6),都是同一個意思,指以十誡為代表的摩西律法。

所以,林後3:6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是不相符合的。

4、我非常同意必須從子認識父,有子的就有父,沒有子的就沒有父(約1:18;14:9-11;約一2:23)。因為耶穌一方面向我們啟示了天父,一方面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祂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18強調的是從來沒有人看見過神,看見耶穌的就等於看見了神,子是神的最高啟示,認識子是認識神的唯一道路(約14:6-10),只有靠著耶穌我們才能來到神的面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從舊約的經文了解到神是一位什麼樣的神,舊約里也充滿了關於耶穌基督的影子和預言,會幫助我們認識基督是什麼樣的基督(西2:16-17;10:1)。同時,我們如何認識子呢?也是在聖靈的光照下借著聖經的啟示來認識的。作者也提到唯獨聖經讓人認識耶穌。所以,雖然神、基督和聖靈都是超越聖經的,但是聖經依然是現在的我們認識神的必經之路。雖然是聖靈開啟我們認識神,但是聖靈開啟我們明白的是聖經里的這位神,而不是聖經以外的神。作者也提到聖經好比是橋,耶穌和神是對岸。我們需要橋到達彼岸,沒有橋還去不了,但是橋不是目的或終點,彼岸才是。這個比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點聖經和神之間的關係。我猜想作者的本意可能是反對把橋當作終點的做法,這也是我所反對的。只不過是我對「從聖經認識父就是神學和宗教」這句話不太理解,所以持保留態度。

5、作者這裡似乎認為耶穌講的話以及福音書擁有超越於使徒和先知的話及新約書信(使徒和先知的書信)的權柄,而且認為基督教的亂象來源於把兩者的權柄等同。我個人認為有點說不通。原因有七:

1)提後3:16-17提到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既然福音書和新約書信都是神的默示,都是有權威的,都是對我們有益的,很難說如何要將其分別對待。有人說這句經文僅僅指舊約經文,但其實這也是可以應用在新約的經文上的。因篇幅所限,這裡就不展開論述了。

2)耶穌在世時將神的道都賜給了門徒(約17:8),但是耶穌預言會有另外一個保惠師來(約14:16-17),就是聖靈,會賜給他們更多的真理(約15:12-13)。新約的書信本質上就是聖靈給他們的啟示。否則新約的權威就成了問題。既然聖靈和主耶穌都是神,他們的默示就是平等的,而不應該有等級上的差異。

3)神的啟示是漸進的。福音書裡面耶穌的話並沒有包含所有神賜給我們的啟示,神也透過使徒和先知的著作給了我們更多的啟示,包括更多的救恩論、教會論、末世論等等方面的內容。可以這麼說,沒有新約書信,神的啟示就是不完全的,主耶穌的啟示也是不完全的。新約的書信本身也是主耶穌的啟示。保羅在林前14:37聲稱自己所寫的就是主的命令。彼得也宣稱保羅的書信如同其他聖經一樣是神的默示(彼後3:15-16)。啟:1也宣告啟示錄是耶穌基督的啟示。

4)福音書中耶穌所講的話未必都是原話,而是福音書的作者為了某種特殊的目的編輯而成的。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福音書中耶穌所講的話的描述會有所不同。同時,福音書也沒有記錄下來所有耶穌的講話,而是僅僅記載了耶穌部分的講話,來達到福音書寫作的目的。如果耶穌講的每一句原話對於我們來說都有絕對的重要性的話,聖經就應該記錄下來耶穌所說的每一句原話。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5)耶穌所講的話未必全部都在體現他的神性。比如耶穌對井邊的撒瑪利亞婦人說「請你給我水喝」(約4:7),以及耶穌問門徒說「你們有什麼吃的沒有」(路24:41),這就是他人性的一個流露。耶穌只有一個位格,但是卻同時有100%的神性和100%的人性。這是超越我們所能理解的。

6)無論福音書記載耶穌的講話,還是福音書中耶穌的講話以外的內容,還是新約聖經所有其他的記載,其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認識獨一的真神,以及他所差來的主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20:30-31;啟22:16-17)。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部分,我們對主的認識都是不夠的,對我們生命的造就和祝福也是不夠的,也會影響我們在永恆中的賞賜(林前14:37;林後5:9-10;彼後3:18;約一5:13;啟1:3)。福音書重點描述耶穌升天前的工作,新約書信重點描述耶穌升天后的工作,包括在地上的和在天上的,直到耶穌再來。這些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7)從歷史的角度,很多學者認為教會最早成書的著作應該是雅各書,比福音書中最早的一卷《馬可福音》還要早,或者至少在很接近的時間段寫成的。另外,使徒們在教會初期有著主所賜予的特殊權柄和能力,以及直接從主而來的啟示,來讓主的教會得到保守(徒2:42;8:14-17;15:1-2)。教會是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的(弗2:20)。福音書的作者要不就是使徒本身,比如馬太和約翰,要不就是使徒很親密的同工,比如路加和馬可。

所以,我個人的最終結論是:把福音書以及福音書中耶穌的教導和新約的書信做等級的劃分是不妥當的。基督教的亂象的根源在於人的罪性和有限,而不在於耶穌的話和使徒先知的話之間的差異。其實就算只有福音書,也一樣會有諸多的宗派以及異端邪教的。聖經記載耶穌的講話僅僅是耶穌的講話,雖然作為耶穌的講話有其獨特的價值,但是不能說其權威性因此就超過了新約聖經的其他部分。所有的新約聖經都是神的默示,其默示性和權威性都是平等的。這並不是高舉使徒和先知,也不是讓使徒與先知和基督平起平坐,而是高舉默示聖經的神本身。

另外,根據我個人的了解,教會初期使徒和先知寫的東西當中只有部分納入了新約聖經作為神的默示(林前5:9),這也證明了使徒和先知本身並不是權威,而是背後默示他們寫下新約聖經的聖靈。儘管我有以上不同意見,我猜測作者的本意很可能是讓我們高舉主耶穌和敬拜主耶穌,讓我們擁有耶穌基督那樣柔和謙卑的生命,而不是高舉和敬拜使徒與先知,也不是自認為擁有很多聖經知識而驕傲地論斷別人。如果是這樣,我還是舉雙手贊成的。

關於耶穌的部分

作者基本同意。

關於聖靈的部分

作者的部分觀點如下

1、作者認為與其說「三位一體」是一個教義,不如說它是一個聖靈的啟示。試圖把「三位一體」表達清楚的人常常詞不達意;然而,被聖靈開啟的人不會表達,卻早已心領神會而融會貫通了。

2、作者認為真正被聖靈重生的人,很少能講清楚自己重生的來龍去脈;而能把重生的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的人,其中真正重生的倒為數不多。

3、作者認為五旬節之前,耶穌已將全備的真理顯示給了我們。「我就是真理」。 聖靈沒有帶下什麼新的真理,祂的工作就是帶人進入真理。

4、作者認為我們不僅要從聖靈的啟示來認識耶穌,而且也要從耶穌的話來檢驗啟示。這樣,我們的信仰就會比較合乎中道,也會因此減少「靈恩派」與「福音派」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對峙。

我的回應:

作者的本意可能是在強調只有聖靈可以讓我們真正認識聖經中的耶穌和三位一體的真神,只有聖靈可以讓人重生成為基督徒,並帶領人進入真正的真理。這些都是我很認同的。下面是我對作者上述言論的一些思考:

1、我不太清楚為什麼作者要把教義和聖靈的啟示相比較。對於一個基督徒而言,三位一體既是教義,也是聖靈的啟示。是教義的原因是因為這是從聖經總結出來的真理或教訓,因聖靈啟示的結果因此這個教義只有聖靈的開啟人才會相信,才能得到救恩。

2、我不太清楚作者為什麼把真正重生的人和會講重生的道理的人進行比較,我也不知道作者哪裡來的統計數據,認為能講重生道理的人當中真正重生的不多。約3:8確實說了我們是難以知道重生是怎麼發生的。但是一個真正重生的基督徒因著聖靈的內住,是應該能明白聖經中關於重生的基本道理,並且是可以講出來給別人聽的。

3、如同前面所述,五旬節之前耶穌並沒有賜下所有的真理。耶穌說「我就是真理」的意思是祂就是真理的源頭,但不等於祂不會借著聖靈透過使徒和先知賜下更多的真理。實際上在約16:12-13耶穌已經預言將要賜下更多的真理。啟示錄開篇就聲稱自己是來自耶穌基督的啟示,而且是關於將要成的事告訴祂的僕人約翰(啟1:1-3)。

4、對作者的這個聲稱我有不同看法。據我所知,多數靈恩派和福音派基本上都聲稱自己是用聖經來檢驗啟示,也聲稱會依靠聖靈的啟示來認識耶穌。這兩者的區別和其他宗派之間的區別類似,都是各自對聖經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對聖靈的工作的看法有所不同。這是人的問題。如同前面所述,因為人的有罪和有限,我們對聖經的看法不可能完全達成一致,因此對神、耶穌和聖靈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在耶穌再來之前,不同宗派的存在是必然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確實應該鼓勵基督教的合一,這在同一個教會相對比較容易實現,但是對於跨教會就相對難一些,對於跨宗派就更難。但我想重申的是,這並不能算是基督教的醜聞,而是恰恰相反,這恰恰證明了基督教是正確的。因為基督教本身就宣告了人的有罪和有限,以及紛爭的存在,而且這也是基督教在熱切期待基督再來的一個原因。這就是為什麼當基督徒經歷到因為紛爭帶來的嘆息勞苦之後,內心會有這麼一個呼喊,那就是:主啊,我願你來!

後記

作者的部分觀點如下

雖然我一開始就跟趙曉說會寫一個回應,但是後來卻一再猶豫,一是擔心自己寫不好,本人文字功底本來就很差;二是擔心誤解了同舟人的意思,語言本身就很有限;三是擔心會給同舟人帶來傷害或挫敗(其實同舟人寫的這篇文章絕大部分觀點我都是讚許的),因為如果兩個人生命不好,可能會很難探討不同的意見,容易誤認為是在攻擊彼此,最後很可能發生彼此的人身攻擊,那樣就很不榮耀神了。我個人不太認同的兩個極端,一個是大家掩蓋彼此看法的不同,對於彼此不同的意見從來不談,只追求所謂的表面上的和諧與合一,似乎我們沒有任何不同的意見,或者我們不能有任何不同的意見;另一個就是大家不能在愛中溝通彼此的不同,尊重彼此的不同,並願意跨越彼此的不同來彼此相愛,而是一有不同就吵架,或彼此批評和指責,甚至分開或分裂,更甚者有老死不相往來的實例(當然真正的異端邪教除外--約二5-11)。神的家是合一的,同時也是多樣化的。

所以,本文僅僅看作是一個切磋,僅僅是就事論事。其中如果有誤解同舟人的地方,或我的回應中有不夠謙卑的地方(其實和同舟人的信主時間、服侍年限和成就相比,我又算得了什麼呢),懇請同舟人諒解,我也願意接受同舟人的訂正或進一步的切磋,因為我們首先都是兄弟,我也很欣賞同舟人對主的愛和對教會的熱心。願主的名得榮耀!阿門!

我們期待更多的精彩反饋,麥克牧師說得好「神的家是合一的,同時也是多樣化的」。(編者注)


推薦閱讀:

沉思錄
思考框架是什麼?
「獨生女留學嫁老外」的崩潰與思考
怎麼做到學而思考?

TAG:思考 | 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