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解讀:心理諮詢師怎樣救人?

  ◎文:《申》報記者朱筱菁實習生方樂◎圖:錢超「實非首條!早在90年上海團市委學校部就推出過24小時危機干預的太陽熱線並持續了N年,當時一起推出的還有面向青少年的青春熱線,熱線鼎盛時都印刷在給學生的記事本後面作為常用電話……我從它創設起就是熱線義工,直到N年後關張。」12月4日,心理學博士、註冊心理師/督導師葉斌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轉發了《滬首條24小時自殺干預熱線開通》的消息,並評論說。當時,葉斌正在讀大四,對於危機干預,有理論沒經驗,基本是摸著石頭過河。二十多年後,他的經驗之談,或許可以解答讀者對於自殺干預熱線的一些疑問。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個葉斌遇到過的自殺干預案例:很多年前了,一個女生突然打我電話說:「葉老師,我要跟你說個再見。」說再見這種事,我們比較敏感。我問:「你是誰?」她說:「我們見過面,覺得你人還不錯,所以道個別。」我想起來,她在報上看到我的專欄,就到學校來問過我做諮詢師是不是有出路。我問:「你道別是什麼意思?」她說:「我要離開這個世界。因為我們上次見過一面,覺得你這個人還不錯,所以和你說聲『再見』。」從專業角度來說,這個電話是一種最後求生的潛意識努力,但是僅僅懂得這一點是不夠的,你能否把當事人這種潛意識轉化成實際的放棄自殺的行為,還需要小心精準的努力,同時也許你還會有時間壓力,如果過了一定的時間努力無效的話,當事人會更絕望——我求助的那個人都不能給我生的力量,也許我真的該死。一旦當事人形成了這樣的想法,就麻煩了。我問:「你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她說:「你不用問在哪裡,我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因為之前和她聊過,她在做公益,募集款項支援貧困山區學校。所以我先抓到兩點理由來支撐她。第一個理由是,「既然你覺得我人還不錯,又夠專業,還讓我知道你的事,但最終你還是死了,那會讓我很難接受」。第二個理由是,「你要捐的那個學校,據我所知也完成得差不多了,但是落成的那一天,又怎麼跟學生解釋說捐獻者死了?這將對他們有怎樣的影響?」後來我知道,她是因為情感上的問題想不通,當時在北京。恰好我的手機沒電了,電話斷開,等再打她電話,已經關機。我很緊張,聯繫北京110,卻說不提供定位服務。好不容易再次打通她的電話,她說已經吃藥、割脈,來不及了。在她睡去的最後一刻,我終於套到了她住的賓館的名字。馬上打北京的自殺干預熱線,告訴他們有這樣一個人需要救助,對方又回打了一個電話來核實我的身份,怕有人亂講。核實過後,就打賓館電話,查實有這個人。最後,衝進房間時,她已經昏迷了,送到醫院還是救下來了。當時我就鬆了口氣,我想這就應該沒事了。那天晚上我在上課時,北京的警察打電話給我,說已經救下來了,是你報的警,你是她惟一的朋友,那你想辦法,我們就不管了,我們就撤了。賓館老闆也說快把她弄走,怕出事。我只好通知北京的社工朋友幫我去看,調動了很多人陪她,每天,他們都陪到她睡著了再走,然後深夜我們就通電話討論她的情況,評估風險,這樣差不多持續了六七天,那段時間我們每晚都睡得不多。突然有一天,社工再去,發現人不見了,問服務台,說可能是到國貿去了。國貿那麼高,大家都擔心她會跳樓,所以第一時間上到樓頂,還好,通天台的門鎖著,再看樓里的窗,也是只能開一條縫,跳不下去的。最後找到她,才知道她是去找前男友的,他們在國貿旁的另一座樓見面喝咖啡。這次他們見過之後,她對他徹底死心了。真正死心了,這在情感上對當事人很痛,但心裡有了結論,反而倒比之前安定一點了,然後北京的社工朋友就等她情緒相對比較平復一點後把她勸回上海。還不能就這樣結束。她是被收養的,雖然養父母對她還不錯,但總會有從小被遺棄的感覺,心理也更脆弱一些,回來後也不知道跟養父母怎麼說,所以我後期還要跟進。我記得她之前說過回上海後的第三天就有一個本來就安排好的面試機會,於是就打電話問她準備好了嗎?她回復說:「葉老師,我今天下午要去面試,但我不想去。」我鼓勵她還是應該試試,因為如果沒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人容易胡思亂想,很容易又抑鬱並可能再度自殺。幸運的是,她拿到了offer,工作是她喜歡的,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撲了上去,很快成為那家公司全國最好的銷售人員。她和我保持了一段時間的諮詢關係,她從自己的這段經歷上也有所學習,了解自己的童年創傷、自卑感、行為模式等,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更多積極的決定。很多年之後,她因為情感困擾還陸續有幾次找我諮詢,但已經不會因為情感受挫而像以前那樣容易走極端了。所以,危機干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簡單接一個電話就可以了。電話中要求諮詢師如何能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對當事人的心態把握,與死神爭分奪秒,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當事人從死亡邊緣拉回來,而之後仍然面對千變萬化的環境刺激和當事人的心理變化,審慎精準地評估危機風險,提供持續的服務直至把當事人送到安全地帶乃至進入平穩地工作、學習或生活。心理急救招談談自殺這件事生活中,常聽到有人抱怨「活著沒意思」。「沒意思」是什麼意思?有可能是純粹牢騷,有可能是表達想自殺。如果你的朋友正好遇到感情受挫、患病等特殊狀況,你要繼續追問,「沒意思」是什麼意思?是說你自身生活不如意?還是死了好了?如果他說是「死了的好」時,要問他有沒有想過自殺?這是實打實的問題。一般人覺得不能跟自殺的人談「自殺」,葉斌說這其實是一個誤區——真的想自殺的人,談了才會釋放;不想自殺的人,也不會跟他談了自殺,激發他去自殺的念頭。不要罵他否定他,要產生情感共振一般自殺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無助,一種是無望。解決無助是要幫助他建立或者暫時成為他的心理支持系統,有人願意陪伴他、幫助他、支持他,甚至在危機狀況下能表達「願意隨時隨地來陪你」,這樣他就會感到溫暖、有歸屬感。對於無望的人,你要做的是了解他到底如何脆弱、障礙,問題在哪裡,而且要指給他一條路或切換一個視角,讓他覺得「這種方法/這條路/這個角度我怎麼沒想到」?在葉斌的案例中,他和女孩是認識的,已經建立了關係,利用這個基礎,葉斌拿自己做為了籌碼引發當事人的內疚以放棄自殺。如果不是專業人員而是普通人勸別人不要自殺,你也不用太擔心自己做錯,重點是其中的真實情感。如果你真的在意一個人的生死,真的愛他,就可以用你認為可以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真情,試圖打動他。當然,在意和愛,往往意味著寬容、支持、接納、肯定,而不是限制、批評、嘲笑、否定。如果是兩個人完全是陌生的,那麼首先要做的,不是罵「你怎麼可以做這麼傻的事」,而是要聽他講,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比如「怎麼回事」、「為什麼」、「還有其他可能性嗎」諸如此類。同時,認可他的情感,和他有一個共振,讓他覺得你非常理解他,這樣他才會講更多,未來才可以做一些穩定工作。如果你去質問他或者批評他,談得不投機,關係不建立好,對方可能就掛電話了,就永遠也沒有機會了。要不要為自殺的念頭保密?葉斌說,在接聽自殺熱線時,諮詢師必須快速評估對方自殺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確認他真的要自殺,或者諮詢師沒有把握,這種情況是可以報告(預警)相關的監護人的。諮詢師的基本職業倫理守則是為當事人保密,但在危機情況下的報告、預警是被允許的,但是就專業視角看,報告和預警是基於當事人和諮詢師的安全和責任考量,有時並不意味著對當事人的改善是最具效果的做法。比如有的人想自殺,是由於父母的問題,你報告了,有的莽撞父母上來就打罵一通,反而壞事。所以,危機干預的效果,最終還是要看諮詢師的專業能力與經驗,是否可以拿捏好風險和效果之間的分寸,有時有經驗的諮詢師願意在紮實的評估之後自己承受大一點的風險,以換得當事人整體上更積極的改善機會。
推薦閱讀:

為何非得要一個紅顏知己?揭秘男人心理
都來學點心理學
心理測試:他會愛上我嗎?
(1 條消息)你有什麼以前很喜歡但是現在不喜歡甚至很厭惡的人或者事物?為什麼?
如何評價還沒上映的《西遊記之女兒國》?

TAG:心理諮詢 | 心理 | 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救人 | 解讀 |